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基础_规模经济论文

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依据论文,规模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指明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总结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将集体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几年,关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论述,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或论述的很不深刻。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法,探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一、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规模经营是与规模经济、规模效益相伴生的概念,属于生产力经济学范畴,它所阐明和探讨的是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组合在不同的量和不同组合方式下获得效益情况,即研究不同经济活动的最佳规模效益,所以也称之为规模经济。所以,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必须从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两方面综合地考虑。

1.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的理论界定。

所谓规模经济,描述的是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关系,它的经济学含义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每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下降到某一点后不变,然后又开始上升,如下图a报示。生产单位的规模在Q[,3]之前,随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只要小于Q[,3]的规模投入仍处于规模经济区;规模扩大经过Q[,4]点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则随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故大于Q[,4]的规模投入,则处于规模不经济区,而Q[,3]的规模则为产品市场成本最终低点,是最佳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可以用厂商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说明。图a中,SRAC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LRCA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由于在现实中有许多微量增加的企业规模,由许多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构成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非常平缓的曲线,SRAC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生产状态、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具有相同的规模。LRAC曲线上的每点都代表不同的规模状态。从图a中可以看出,短期成本曲线SRAC在开始阶段是下降的,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在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变,故规模收益不变。随后随着规模的继续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在图中,SRAC这一规模状态下的实际成本是T[,1]所在点表示的成本C[,1],而这一规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点表示的成本C[,2],这表示SRAC[,1]不是最佳规模。生产者可以在长期内不断调整规模。随着规模沿LRAC继续扩大,直至SRAC[,3]这一规模,此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重合,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底,该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该规模状态下的经营即为最佳规模经营亦最佳规模经济。

图a

2.规模效益(returns to scale)的理论界定。

所谓规模效益,就是在追求投入生产和经济活动要求在一定量的组合下运行时,达到收益量大化。也就是企业按相同的比例增加所有投入量按相同的比例增加。收益变动有三种情况: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减。当企业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其各种投入量的增加的比例时,就会出现规模收益不变。当企业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其各种入量增加的比例时,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或称规模经济。当企业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入量增加的比例时,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减。

图b

规模收益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从图b可以看出,当长期平均成本递增时,规模收益递减(或者说是规模不经济),当长期平均成本递减时,规模收益递增(或者说是规模经济)。当长期平均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也不变。图b中,P表示产品价格,LRAC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点是单位成本最低点,在C[,1]点,单位产品成本为P[,1],高于价格P,总成本为P[,1]OQ[,1]C[,1];规模扩大至A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相等成本为C[,1]Q[,1]Q[,2]A,而C[,1]Q[,1]Q[,1]A与P[,1]OQ[,1]C[,1]相比较,减少的这部分即为规模效益,这是由于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从Q[,2]扩大至Q[,3],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继续下降,低于产品价格,总成本小于总收入,产生了规模效益。从Q[,3]扩大至Q[,4],由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变,所以规模收益也不变。从Q[,4]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开始逐渐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区域,但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仍然低于价格,扩大规模仍会增加收益,因此规模扩大将移至Q[,5],即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至产品价格P为止。在Q[,4]和Q[,5]这一阶段上,尽管已处于规模不经济区域,但却仍会产生规模效益。

3.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必须是最佳规模经济理论与最佳规模效益理论的有机统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规模经济只是考虑成本的下降,而不考虑价格因素。而规模效益则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未必产生规模效益,比如当前一些成本高,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经济也不可能有规模效益,比如成本低,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生产。所以,我们必须既要达到最佳的规模经济、又要达到最佳的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对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农户为了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在取得最佳规模Q[,3]以后,仍会继续扩大规模。但是,如果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下降的原因造成,如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那么,这种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将会导致社会总产量的下降。尽管农户会因此而增加收入,但是这是不可取的。这就是说,在讲求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规模效益),也要讲求宏观经济效益(取得规模经济),讲求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所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规模经济理论,确立规模效益后,选择最佳规模效益。

4.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量的界定。

从我国的实际看,目前农产品价格总的说是稳中上升,而家业经营最主要的固定成本——土地租金稳定而且较低,因此,扩大生产规模对农业经营者是极为有利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劳动者应该拥有的经营规模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但是,必须说明,现实中农业经营的规模受到客观因素限制较多,所以,我们只能在既定条件下求取合理、亦即适度的规模。具体的说,这种适度的“度”是以下因素决定:一是当地农业资源情况,特别是现有农用土地人均占有情况以及“四荒”数量;二是当地的主要作物和耕作制度,以及由此决定的一般农业劳动生产率情况;三是决心以农为主的劳动者的家庭人口,劳动力及文化素质、管理水平。所以,我们所提倡的是适度经营,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农业规模经营多大才算适度,是一个动态性概念,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具体经营规模以多大为适度,应依时,依地,依情提出适合当地的标准,并据此制订出各地实施农业规模经营的目标和计划,必须坚持一条,即实行规模经营的土地产出率要高于当地水平,确保增加社会粮食生产总量。

二、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虽然实行农业经营规模还有诸多限制性因素,但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随着科技和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业单位经营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却越来越少。因此,有计划地、主动地创造条件,适当地扩大农业经营单位的经营规模,减少农民从事农业的人口应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战略。具体地说,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显示出重要作用,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虽早已明确要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和“重中之重”来考虑,但要真正把这一战略贯彻到实践中还需作出努力。要发展农业,首要的是要使农民有务农的积极性,要切身维护农民的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一条是,要使农民的劳动获得至少不低于工、商以及其他产业、行业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所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获取规模效益。我国目前面临的一种尴尬局面是,一方面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商品价格猛涨,从而导致高通货膨胀率持续不下;另一方面,农民的相对收入却越来越低。又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与国际上持平。可见,想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无多大余地。根本的问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这只有通过农业规模经营以及集约化经营才能解决。从各试验区的情况显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二是明显提高了粮食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三是有利于提高务农人员的素质,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发展。实践证明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增长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保证。

2.适度规模经营是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转变增长方式,加重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需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就必须优先发展这个产业和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农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庞大的人口基数,十分有限且日益减少的耕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更高要求,都使农业不堪重负。和其他领域一样要想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唯一的出路在于将现代化科技运用于农业。然而,现代农业科技在多数情况下要以相应的生产规模为前提。所以,缺乏一定的经营规模,现代科技经济效益便无从体现,甚至会变成负效应。

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市场化的需求,它对于降低农业经营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增强农户抗风险的能力以及实现农村劳动合理转移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是指在同一经营对象,范围内投入更多、更密集的资金技术、劳力、建立强大的基础设施,从而使农业象工业等其他产业一样建立在稳定可靠的运行基础上,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类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都是从粗放式、掠夺式经营逐步向集约化、科学化经营的。但是,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同时意味着巨大的投入,经营主体没有相应的生产规模是难以做到的。所以,集约化、产业化实际上也是以规模经营为前提的。

4.实行农业规模经济,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农业走向市场化的需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走向市场是必然的。但目前我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并不太高,一方面农业商品率低,而且很多重要农产品、农业生产投资仍由国家统管、垄断;另一方面,农民对市场经济不太适应,农业产供销的矛盾困扰着国家和农民。从本质上讲,这是社会主义大市场与过度小型、分散的农户经营之间的矛盾的表现。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空间,建立直接连接市场的产、供、销、运、贮服务一条龙体系。换言之,就是要使单位农业经营者的经营面积和经营内涵两个方面加以扩大、提高,这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题中之义,也是市场化农业的必然要求。

标签:;  ;  ;  ;  ;  ;  ;  ;  ;  

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基础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