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代灵宝经与道家“三孔经”与“三次”考证_道教起源论文

敦煌古灵宝经与道教“三洞经书”和“三乘”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灵宝论文,道教论文,敦煌论文,经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教“三洞”学说对于六朝隋唐道教的整合和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又直接影响了唐宋以来作为道经总集的《道藏》的编纂。有关道教“三洞”学说的起源,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重要问题。日本福井康顺氏认为,“三洞学说是陆修静所创”。(注:福井康顺《道教の基础の研究》,东京:书籍文物流通会,1958年,第134-213页。)陈国符先生认为,东晋葛洪撰《抱朴子内篇》尚未有三洞之称,至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三洞经之名,实昉于此。”(注: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2页。)吉冈义丰氏则认为“三洞”学说形成在《抱朴子内篇》至陆修静期间,即大致在公元320年到420年一百年间,陆修静则是集三洞说之大成者。(注: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道教刊行会,1955年,第25-28页。按吉冈氏所依据的主要材料是南宋道书《上清灵宝大法》卷一,其文曰:“至桓帝时,永寿元年(155),正一太清洞神之教,下降人间。武帝时,名河上公,说道德篇章。西王母奉元始之命,说灵宝三十六部尊经,成世书。至晋永和十一年(355),玉清洞真之教下降人间,方成三洞。”以上记载与其它早期材料不相符合。)近年来,日本学者小林正美、大渊忍尔、美国学者柏夷(Stepher R.Bokenkamp)等均有专门讨论。(注:参见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东京:创文社,1990年,第222-230页;大渊忍尔《道教とぅの经典》,东京:创文社,1997年,第12-40页;Stephen R.Bokenkamp(柏夷),"Lu Xiujing,Buddhism,and the First Daoist Canon,"In Patricia Ebreyed,Dimens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in Six Dynasties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在《论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一文中,我们认为在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东晋末年的灵宝经中,已有相当完整的“三洞”思想。而“三洞”学说的哲学思想渊源在于汉代以来早期道教对“元气”说和“三一”理论的发展。(注:参见王承文《论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中国哲学史》,待刊。)本文则主要探讨古灵宝经中“三洞”和“三乘”的具体内涵,并探讨“三洞”和“三乘”在南朝隋唐道教中的具体演变,以及由此反映的道教宗派之间的整合。

一、古灵宝经中的“三洞”与“三乘”

在古灵宝经中,“三洞”一词已相当常见,而且非常明确地是指东晋末年江南流传的上清、灵宝、三皇等三组道教经书。《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在敦煌本《灵宝经目》中称《太上洞玄灵宝玉诀》,与《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都是古灵宝经中最早出世的经典。该经卷下有“玄都传度灵宝五篇真文符经玉诀仪式”,专门讲“灵宝赤书玉篇真文”的传授仪式。其中有“灵宝洞玄某岳先生臣某甲,稽首再拜死罪,顿首上言”,“上清金书三洞宝经紫文丹章五帝赤书灵宝洞玄五篇真文”。(注:《道藏》第6册,第203页。)《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有“三洞真经神真宝文金书玉字风篆龙编”,“上清三洞太真道经”等等。案以上“三洞宝经”、“三洞真经”,实际上是指《元始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中的“灵宝赤书玉篇真文”。“真文”的原初状态是一种“秘篆文”,又称“天文”和“本文”。对“天文”的神化和崇拜,是古灵宝经最核心的信仰。这种“天文”本身就是“道”的化身,不但是宇宙演化开辟之源,也是道教所有经教特别是“三洞经书”的起源。因而“灵宝赤书玉篇真文”也可称为“三洞宝经”、“三洞真经”。至于灵宝经中的“天文”与“三洞经书”的关系,我们将有专文讨论。

在古灵宝经中,最明确地说明“三洞经书”的,首先是作为“元始旧经”之一的《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正统道藏》中有《太上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该经仅是敦煌本《灵宝经目》著录的《太上洞玄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一经》的一部分。其大部分散佚,然又有不少内容保存在其它典籍和敦煌遗书中。唐代道典《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所引《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应是这部古灵宝经的开首部分。其经记太上大道君以上皇元年九月一日,西游玉国龙赐山中,时有元始天尊忽乘碧霞浮山而来。元始天尊告太上大道君曰:

《大洞真经》,幽升之道,拔度七玄,福流一门;灵宝大乘,普度天人,生死获恩;《皇文大字》,通神致灵。三洞宝经,自然天文,并是度人升玄之法。修之者驰骋龙驾,白日登晨。奉之者免诸苦厄,七祖生天;见之者精心信向,生生善缘。(注:《道藏》第24册,第731页。)

在这部古灵宝经中,“《大洞真经》”,即指公元四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问世的以《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为铁心的上清派经典。“灵宝大乘”,指东晋隆安年间(397-402)开始问世的早期灵宝经。

《皇文大字》,即指魏晋以来以《三皇文》和《五岳真形图》为核心的三皇派经典。唐末道教学者杜光庭所撰《金箓斋启坛仪·序事》称:“太上有《三元简文》,普弘慈救,幽明蒙泽,生死荷恩”。“《经》云:灵宝大乘,普度天人,福逮一切,存殁获恩;皇文大字,通神降灵。三洞宝经,自然天文,并是度身升玄之法,修之者驰骋龙驾,白日登晨。奉之者身脱八难,免诸苦厄……。”(注:《道藏》第9册,第67页。)按杜光庭所称“《三元简文》”和“《经》曰”,都是指《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该经称以上“三洞宝经”,“并是度人升玄之法”。可见早期灵宝派所推祟的是洞真、洞玄、洞神三派的经典,并第一次将这三组道经与“三洞”联系起来,而且将“三洞经书”归结为一共同的起源——“灵宝赤书玉篇真文”等“天文”或“本文”。因而表现了极为强烈的整合和统一道教经典的倾向。

小林正美先生将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灵宝经,分为元始天尊所传授的“元始系”和太极真人所传授的“仙公系”两部分,并认为“三洞”观念的出现,与“仙公系”所代表的天师道中的“三洞派”有关。(注: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第138-188页。)据上引《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由元始天尊所传授的灵宝经中也有明确的三洞思想。我们倾向于认为敦煌本《灵宝经目》,分“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所著录的“元始旧经”和“葛仙公所受教戒诀要及说行业新经”即“新经”两部分。(注:参见王承文《敦煌本〈太极左仙公请问经〉考论》,《道家文化研究》第13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3月。)在另外两部“新经”中也有上清、灵宝、三皇“三洞经典”的完整表述。

《道藏》中《上清太极隐注玉经诀》,在敦煌本《灵宝经目》中著录为《太上玉经太极隐注宝诀》,属于“新经”。其经有云:

太上玉经隐注曰:《大满真经》或曰太真道经,或曰太清上道观天内经上品,凡有十卷,上清金丹之经七卷,其《高上大妙大丹消魔智慧》《大洞真经三十九章》。

《太上玉经隐注》曰:上清之高旨,板真之微辞,飞仙之妙经也;灵宝经或曰洞玄,或云《太上升玄经》,皆高仙之上品,虚无之至真,大道之幽宝也;《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主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注:《道藏》第6册,第645页。)

这部古灵宝经除了有关三洞经书的完整表述外,还为我们提供了早期“三洞经书”的其它名称。上清派的《大洞真经》等又称太真道经,或太清上道观天内经上品;灵宝经除云洞玄外,又称《太上升玄经》;而《三皇天文》除称洞神外,又称洞仙或太上玉策。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即记《三皇文》为洞神经,“亦曰洞仙。三皇受之,召制天地。”这部灵宝经称“此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国内外都有学者将“此三洞经符”与《三皇天文》等联读,认为“此三洞经符”仅指《三皇经》中的“三洞”。(注: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第238-239页。)其实这部灵宝经正是在胪列了上述上清、灵宝、三皇“三洞经书”以后,以“此三洞经符,道之纪纲”等来加以概括的。《云笈七签》卷9《三洞经教部·释〈洞玄太极隐注经〉》,即有从“上清之高旨”,到“岂中仙之所闻哉”的完整征引。

至于这部经典的成书时间,《道藏提要》仅称“固出唐以前”。有学者将其确定在公元6世纪。其实这是一部古灵宝经。北周《无上秘要》注引该经达十多次,其名称有《隐注经》、《太极隐注经》、《洞玄隐注经》、《同(洞)元太极隐注》等。其中卷30《经符异名品》所引《洞玄太极隐注经》内容与上述引文完全相同。敦煌文书P.2337《三洞奉道科戒仪范》卷第五著录为《太极隐诀》一卷。隋代《传授经戒仪注诀·序次经法第一》引作《隐注》。《云笈七签》卷9《三洞经教部·释经》引作《洞玄太极隐注经》。但是在南宋蒋叔舆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斋坛安镇经目》所列灵宝经中,竟无此经。我们推测《云笈七签》编成后不久,该经即被误为上清经典,并收入《道藏》洞真部中。

敦煌文书P.2356、2403、2452《灵宝威仪经诀上》,是一部已佚的古灵宝经的残抄,在敦煌本《灵宝经目》中,著录为《太上太极太虚上真人演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亦属“新经”。其中P.2356号论述人生“八难”,其中第七难为:

得见洞真、洞玄、洞神太上三洞宝经,宗奉读诵,供养烧香难也。

其称“太上三洞宝经”,也是明确指洞真、洞玄、洞神三洞经书。这部灵宝经及其所阐述的“八难”,又被《无上秘要》卷7和唐代道书《道典论》卷3所征引。另外,该经P.2403号残抄曰:

(前阙)天圣所尊,不得□与黄赤道士法师杂处,卧息坐起,交□饮食。若洞神、洞真可同游耳。

该文书原注为“洞真,《卅九章》是也;洞神,太上三皇文是也;洞玄,灵宝是也。”其称“天圣所尊”者应为洞玄道士,即洞玄道士可与洞神、洞真道士同游。以上可以证明,古灵宝经中的“三洞”,已具有完整意义的“三洞”经书的内涵。

古灵宝经也明确地表达了“三乘”的思想。“三乘”一词源于梵语trini yanani,在佛教中喻为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据称释迦牟尼因应众生根机之钝、中、利而说之以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前二乘唯自利,无他利,故总称小乘。而菩萨乘则具有自利利他具足性质,因此称为大乘。《魏书·释老志》论佛教曰:“初阶圣者,有三种人。其根业各差,谓之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取其可乘运以至道为名。……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历长远,乃可登佛境。”古灵宝经借鉴了佛教“三乘”观念。

首先,是以经法是否具有度人救世的功能而将经法分为大乘和小乘。敦煌文书S.1351《太极左仙公请问经》称“善德之人,太上所责,诸天大圣所敬,名曰随俗教化,大乘之业矣。非上士弗能奉也。”古灵宝经将上士所奉经法称为大乘。那么中士和下士所奉的明显就是中乘和小乘。《太上玄一真人说劝诫法轮妙经》有曰:

上士勤尚,广开法门,先人后身,救度国王,损口拯乏,裸形衣寒,仁及乌兽,惠逮众生,……情和炁柔,人神并欢。如此之行,一灭一生,志不退转,克成上仙。三师备足,身登太极,位加仙卿;中士笃好,志慕在玄,开度一切,度厄解患,施功布德,建立福田,君亲忠孝,柔智怀仁,愿乐三宝。……众行并备,三灭三生,意志审固,克得飞行,上游太清,补九宫真人;下士修身,断情忍色,服御养神,远弃荣丽,栖憩幽林。……上感虚皇,九灭九生,志愿不退,执固殊坚,克能变化,乘空飞行,游宴五岳,逍遥太无。从此而进,位至高仙。(注:《道藏》第6册,第175-176页。)

其次,是古灵宝经反复强调其经典本身“教导三乘”的性质。敦煌抄本P.2399《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无上秘要》卷29引《空洞灵章》同)称:“九幽开夜光,苦魂披重幽,飙飙升福堂,轮我三乘门,世世生仙王。”《太上玄一真人说劝诫法轮妙经》记太上玄一真人称法轮劝诫经颂,受之于太上大道君,“此文与元始同生,包含天地,亿劫长存,广度一切,为诸津梁,轮转劝诫,以教导三乘。广覆无外,开死度生。其福无量,诸天所宗。”《太上玄一真人说妙通转神入定经》记太上道君言无量妙通入定经颂,“普济众生,学与不学,教导三乘,广开法门,上理三光,中调阴阳,下开万生,皆从受覆荫。拔度七祖。”《太上洞玄灵宝诫业本行上品妙经》记太上道君称,法轮诫业本行因缘上品,“开度万有生死之场,天人罪福诸源,运载三乘,登步上清。”《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引《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既明确记载了“三洞经书”,又藉元始天尊告太上道君,须以“三洞经书”,戒教三世,搜选真人,宜备天仪,“教导三乘,使有心者得成神仙。”

最后,古灵宝经通过借鉴佛教的“三乘”观念,确立了其本身的判教体系。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古灵宝经中实际上只有“大乘”与“小乘”的分别,并且将“三洞经书”均确定为大乘,而将“三洞经书”之外的经法一般都称为小乘。这与后来上清派将“三洞经书”本身分别为大、中、小乘是有重要区别的。

早期灵宝派崇重“三洞经书”。《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即云“宗三洞玄经,谓之大乘之士”。“复有凡人,行是功德,愿我后生常见三洞大经,后生便见大经,受而诵之,三界所敬。”该经又云:“昔正一真人学道时,受灵宝斋。道成后,谓此斋尊重,乃撰《灵宝五称文》,中出斋法,为《旨教经》,大同小异,亦次本经斋法也。太乙斋法,于此大斋,玄之玄矣,教初学小乘之阶级耳。”太乙斋法,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有太一斋,似与天师道有关。《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有对天师道男女合气之法的批判,该经称:“黄老道妙检种人之法,非不真者,所参万中有一多矣。”该经又云:“观世为道,希有欲斋戒转经,寻明师受读,请问义理信用,奉行之者,多是浮华浅薄之人,声色在心,志无大雅,好学小乘。”古灵宝经对于天师道教法有直接的吸收,并把天师道的天师张道陵塑造成灵宝经的传授者之一。(注:参见王承文《早期灵宝经与汉魏天师道》,《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但是对于天师道所奉行的男女合气之术则持明显的批判态度。(注:参见王承文《古灵宝经对“黄赤道士”的批判与道教出家理论的发端》,《华林》第1辑,中华书局,2001年。)“好学小乘”在此应该是指天师道“合气之术”。《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记吴赤乌三年(240)正月太极左仙公葛玄对众多地仙道士说法,称他们“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经弘远之辞。不务斋戒,不尊三洞法师,好乐小乘,故得地仙之道。”以上显然是把三洞经书都比作大乘之教,而把三洞经书以外的其它杂法道术比喻为小乘之教。古灵宝经认为,宇宙中有周而复始的大小劫难。在这种浩劫到来的时候,所有杂法道术都将毁灭,只有“三洞神经”等可以幸免于难,当浩劫过去后再传授人间。《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曰:

大劫之周,阳九百六之运,水火之灾,亦皆消化。玉清上道三洞真轻神真宝文金书玉字凤篆龙编,并还无上大罗天中。玉京之中,七宝玄台,灾所不及。劫历再开,混沌重判,传授真圣,下化人间。(注:《道藏》第34册,第625页。)

这部经强调劫运淘汰道教杂法道术,并以此来突出三洞经书特别是灵宝经的神圣性。而这种思想也是早期灵宝经经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有更详细的说明:

天尊言:我历观诸天,从亿劫以来,至乎今日,上天得道高圣大神,及诸天真人、三清九宫、五岳飞仙之人,莫不悉从灵宝受度,而得为真仙者也。……斯经尊妙,度人无量。大劫交周,天崩地沦。四海冥合,金玉化消。万道势讫,而此经独存,其法不绝。凡是诸杂法导引养生法术,变化经方及[支]散杂俗,并系六天之中,欲界之内,遇小劫一会,其法并灭,无复遗余。其是太清杂化符图、太平道经、杂道法术、诸小品经,并周旋上下十八天中,在色界之内,至大劫之交,天地改度,其文仍没,无复遗余。其玉清上道,三洞神经,神真虎文,金书玉字,灵宝真经,并出元始处,于二十八天无色之上。大劫周时,其文并还无上大罗[天]中。玉京之山,七宝玄台,灾所不及。大罗天是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天之上天也。故《大洞真经》、灵宝洞玄洞虚洞无自然之文,与运同灭,与运同生,包罗众经。诸天之宗,志士长修,致得神仙,长生度世。(注:《道藏》第1册,第804页。)

其称“三洞神经”等“并出元始处”,即指三洞经书等都为元始天尊所说,元始天尊是“三洞经书”的共同教主。因而“三洞神经”能在浩劫来临时,可以返回元始天尊所在的大罗天中。在小的灾劫来临时,“诸杂法异引养生法术,变化经方及[支]散杂俗”即将毁灭,“无复遗余”。而在大的浩劫来临时,太清杂化符图、太平道经、杂道法术以及佛教大、小品《般若经》都将毁灭无存。(注:《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中所称“请大、小品经”,原是指佛教《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参见王承文《中古早期佛道关系的新视点》,香港“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2年1月。)其中“太平道经”应是指东汉出世的《太子经》。《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亦云:“天地有终始,故有大小劫,诸经亦随之灭尽也。后代圣人更出法,唯《道德五千文》、《大洞真经》、《灵宝》,不灭不尽,传告无穷矣。”《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又称:“缘那罗卫之国,昆仑人鸟之山,元始天王所别治。七宝宫室,高台凌天,西王母初学道亦登此山。其上三洞经悉具,书虚中作经,一字方一丈也。是山真形图至重,服佩便得三洞之玄真矣。”其称“书虚中作经,一字方一丈”,则是借灵宝派对《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大梵隐语》有关“天文”天书”的描述,来进一步神化三洞经书。《道藏》本《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在敦煌本《灵宝经目》中著录为《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卷下。其经云:

《道德》上、下经及洞真、洞玄经、三皇天文、上清众篇泳等,皆走太上虚皇众真十方自然真仙及帝君之隐位,及诸天大圣众、诸天宫殿城台山海立池,或是太上之灵观,自然之宝阙,并诸天之日月星辰城郭及门户之铭,或是大魔王官属之内讳字,官属之处所,太上故撰而为文也。是以不可毁谤妄宣矣。……是经高妙,故曰玄之又玄。

这部古灵宝经实际上也是把对《度人经》中“大梵隐语”的尊崇与神学特征,推及到《道德经》,特别是“三洞经书”。因而,其对“三洞经书”的尊祟是相当鲜明的。这一特征在后来的灵宝系新经典中依然明显。南朝粱武帝时编集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一书中,常见有“写三洞大乘一切经典”,“施法者常以我法三洞经教善巧方便”之类的叙述。其书卷5有云:“广召道士,讲说大乘三洞众经,宜扬玄妙,悉得解悟,俱入法流。”

隋唐之际问世的《太玄真一本际妙经》,也是灵宝经系中的新经典,其书卷2《付嘱品》记元始天尊曰:“若有经文,具十二印,应三洞者,是名正经。自此之外,皆名邪法,不可受持。当自请师,审定分别。”《本际经》对三洞经典的推祟,其思想当直接源于古灵宝经。《云笈七签》卷6《三洞并序》引《本际经》云:“若有经文具十二部,应三洞者,是名正法。”“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本际经》认为“三洞经书”能“同契大乘”。唐代《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引《灵宝出家因缘经》称道言:“昔开皇元年诣无名天尊,受无上三洞大乘妙经一万三千五百篇,符图七千章。”此亦将“三洞”称为“大乘”。

总之,古灵宝经中的“三洞”已具有相当完整的“三洞经书”的涵义,并借用佛教的“三乘”建立了自身的判教体系。

至于六朝《洞渊神咒经》自第二卷起多次提到的“三洞经法”、“三洞经”的问题,由于《洞渊神咒经》卷2和卷4分别提及有东晋后期的历史人物殷仲堪和支道林,因此可以确定,该经成书最早不会早于东晋末年。《道藏》本《洞渊神咒经》共二十卷,吉冈义丰先生认为,该经前十卷为原始部分,为晋末至刘宋时写成。大渊忍尔先生认为,敦煌文书所保存的该经前半部分十卷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是二卷本时期,包括第一卷和第五卷的大部分,时间在东晋末至刘宋极初;第二是四卷本时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卷、第三卷;第三是其它六卷本增加时期,其时间在陈隋之际。(注: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第2编《经典之研究》第1章《六朝之图谶道经》;大渊忍尔《道教史の研究》,冈山大学共济会,1964年,第435-547页。)南朝时期的天师道经书《太上正一法文经》中,有“诵三洞大经”、“写三洞众经”和“转读三洞一切众经”等。《道教义枢》卷2所引《正一经图科戒品》云:“太清经辅洞神部,金丹已下仙品。太平经辅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业。太玄经辅洞真部,五千文以下圣业。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我们认为,从晋末到南朝,天师道经典中有关“三洞经书”的思想,源于古灵宝经。

二、南朝隋唐上清派与道教“三洞”和“三乘”的发展

将道教“三洞经书”本身分别出大、中、小“三乘”应出自南朝上清派。国内外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往往从上清经居“三洞经书”之首,从“三洞经书”与大、中、小“三乘”的对应,得出“三洞”学说源于上清派。(注: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6页。)这种认识似乎忽视了这样一个前提,即上清经出世虽然早于灵宝经,但是“三洞经书”的确立,必须是在其中最晚的灵宝经问世以后才能成为可能。我们认为,是早期上清派吸收了古灵宝经整合江南道教“三洞经书”的思想,并以其本身的判教方式确立了自己在中古道教经教体系中的地位。

《道藏》本《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是早期上清经中较有代表性的经典。该经与《大洞真经三十九章》、《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合称上清“三宝奇文”。全书由九篇独立的经诀科赞组成,其成书应非一时一人之手。该经中多使用“三洞”一词。

由于国内外都有学者将这部上清经中的“三洞”一词,与道教“三洞”学说的最初起源相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作较详细讨论。这部上清经中的“三洞”一方面代表古上清经中“三宝奇文”,另一方面则又借用古灵宝经中“三洞经书”的思想,并建立以上清经为核心的判教体系。

该经第一篇《三洞混元内真变生官号宝名》云:“《大洞》以高上为元始,大丹以《雌一》为内精,《大有之妙经素灵》为洞玄,总三宝为奇文,结三炁为高章。”以上明确称三部上清经为“三宝奇文”。法国道教学者罗宾丽(Isabele Robinet)对六朝上清经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她认为《雌一经》的编纂时间在上清经的启示之后,证明并显示出灵宝派介入了其编纂过程。(注:Isabelle Robinet,"La révélation du Shangqing dansl' histoire du taoisme",Publications de l'Ecole Franc,aise d'-Orient,Vol,137,1984,p.190.)《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应是所谓“三宝奇文”中最晚出的经典,而且亦在古灵宝经问世以后。该篇称《大有妙经》之经德曰:“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三九素语元丹上化三真九洞之道,本与元气同存,元始俱生。三精凝化,结朗玉章,构演三洞之府,总御万真之渊,乃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其中“三九素语”应指该经中的第六篇《太上三九素语内祝诀》。“元丹上化三真九洞之道”应是指第三篇《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等篇。而其称“三精凝化,结朗玉章,构演三洞之府”,是指《大有妙经》与其它两部“奇文”“构演三洞之府”。这三洞是“洞天元洞”、“洞地洞真”、“洞渊洞玄”。这“三洞之府”中的太上神仙名号等,该篇分“洞天混化内真变生官号宝名”、“洞地混化内真生官宝名”、“洞渊洞玄混化内真生官宝名”三节加以介绍。三洞中的太上神仙是思存的对象,并对应人的三元(三宫)。

法国道教学者安娜·塞德尔(Anna Seidel)提出,由于西方学术界对公元四至五世纪上清派经典的彻底研究,以及这些上清派经典所呈现出的整整一个时代的全新画面,而且使人联想到存在着一种最早的原始《道藏》,包括了以“三洞”来划分属于上清派全部经典的最早和最高层次的丛籍。(注:Anna Seidel,"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 1950-1990",Cahiers d'Extreme-Asies,(1989-1990),p.232.)安娜·塞德尔将道教“三洞”的起源与早期上清经相联系,不能不说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密切相关。国内道教学者王宗昱先生对该经与三洞起源的关系,也进行了专门研究。(注:王宗昱《三洞缘起》,《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我们深受启发。

我们认为,《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中比较特殊的三洞说,可能是早期上清派以上清思存修真的教义,直接比附道教早期“三洞”说的结果,似乎不能理解成是一种比古《三皇经》和古灵宝经更早的三洞说。因为该经的整个叙述都有古灵宝经的影响。该篇称“《大洞》以高上为元始”。其中“高上”,即《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中第一章“高上虚皇君”,然这部最重要的古上清经并未称“高上虚皇君”为“元始”即元始天尊。“元始”和“元始天尊”是古灵宝经的最高神。至南朝梁陶弘景,其《真灵位业图》之“上第一中位”,是“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因此,该篇称“《大洞》以高上为元始”,是这部上清经受古灵宝经影响的一个证明。该篇云“三宝奇文”“本与元气同存,元始俱生”,也明显是受古灵宝经的影响。前引敦煌文书P.2399《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云“赤明开元图,阳和回上虚。元始敷灵篇,十部飞天书。”《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云:“玉清上道,三洞神经,神真虎文,金书玉字,灵宝真经,并出元始处。于二十八、天无色之上”。因而能在宇宙中大浩劫来临时回到元始天尊处幸免于难。

该篇又称:“金台玉室,素灵房中,刻玉为简,以撰其文。金镂玉字,以明其篇。混化三洞,变生上元,……流光元蔼,郁乎玉清,飞霞紫烟,耀焕太空,玉华之女,金晨之童,各三千人,侍卫灵文。于是天元值合,庆嘉神庭,元皇玉帝,无上高尊,群真众仙,莫不诣座烧香,礼经旋行上宫也。……毒龙巨兽,备卫灵阙……。”以上描述明显参照了古灵宝经《太上洞玄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一经》。这部古灵宝经大部分已佚。敦煌文书S.6841《灵宝自然斋仪》所引《金箓简文》即此经。这部灵宝经记灵宝之文为太上所重,众真所尊,“皆铸金为字,刻书玉篇,封之于无上大罗天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宫七宝玄台。此台则是太上之所治也。五老侍卫,万帝朝礼,真人散花,玉女执巾,金童扬烟,焚百和合香,流薰紫庭,……飞龙毒兽,备卫王阙,十方至真,三千已得道大圣众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时,旋行上宫,稽首行礼……。”按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征引了上述内容,且完全相同。(注:《道藏》第9册,第824页。)陆修静称“《经》言”,可以确定所引之“《经》”即《金箓简文》这部古灵宝经。

上清经《大有妙经》的第二篇为《太上道君守三元真一经》,是对“三宝奇文”的进一步说明。其文有:“三洞之道,结自然之号,辅统三宝。《大洞真经》、《雌一五老》、《大有素灵》,应承三元。元洞主天,洞真主地,洞玄主人。三炁合明,同治兆身。三宫之中,相须乃成。兆欲不死,当寻本生。服御流霞,以洞为先。凡修三宝上清真经,当先思三洞内真宝名,存念官号,以卫身形。然后修行,克成真人。其法至妙,秘在大有素灵宫中。”“咒曰:天地混沌,洞渊三精,元始结化,五炁混生。变化玄元,灌注身形,服御流霞,升入紫庭。”这里也是用上清派本身的《大洞真经》、《雌一五老》、《大有素灵》三部经典来比附“三洞”。其第五篇《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又云:“夫三一之法,观道备于三元,其道奇妙,总合灵篇,天人仙皇,握宝神经。第一之奇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第二奇文雌一合变号大有妙经,第三玉诀洞真玄经三五七九号太上素灵。”可见以上又称为“三奇”。然该篇又记太上告曰:“天有三光,谓日月星也。亦为三精,是用长生。人有三宝,三丹田也。亦为三真,是用永存。《灵宝经》曰:‘天精地真,三宝常存’。此之谓也。”可见这一篇直接征引了古灵宝经的内容,其出世应在古灵宝经之后。

该经第八篇《太上九真明科》又记太上告诸天帝王、后圣帝君、上相青童、太极真人曰:“凡是后学得见上真三洞宝章,秘经首目者,皆东华书名,金字上清,虽未超腾,控辔紫庭,皆是升度之人也。然虽见此文,而不知九真明科条检仪式,三洞奇文太上真宝书,不可得而便披也。明科宝秘,藏于玄都之宫玉京金房之内,不传于世。此乃明三洞之渊赜,标众真之仪格。”其称“三洞奇文”藏于玄都宫玉京金房之内,也是模仿古灵宝经。该篇又有《玄都九真明科上品传经篇》、《中品诫罪篇》、《下品赎罪篇》,其中法信、燃灯等等传授科仪内容明显借鉴了古灵宝经。该篇又云:“玄都九真篇曰:传授经目,在九真三品科中者,是后圣帝君始佩经之时,授于太上道君,太上授经出于三品明科,以辅三宝奇文。上真道经施用之科格,其三十一卷独立,余事及众经仪品,悉在《四极明科》之中。”所谓“《四极明科》”即上清经《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该经卷三有上清经三十一卷源流,以及“上真道经施用之科格”的详尽内容。而《四极明科》的出世已在六世纪早期。

该经第五篇《太上大洞守一经法》论述三一修持时将人身中的三一神称为“三一帝皇之气”,认为“化炁中生有二十四真人,结虚生成,不由胎胞,皆三一帝皇之气所致。”这里的“三一帝皇之气”又是上清派以炼气成真的教义对《三皇经》之三皇说的发展。该篇又云:“上一真帝之极也,中一真皇之至也,下一真王之妙也。天皇得极,故上成皇极。地皇得至,故上成正一。人皇得妙,故上成众妙之君。三皇体真以守一,故一无藏形。”其对三皇经的借用是明显的。至于该篇成书的时间,该篇称“太上告曰:天有三光,谓日月星也。亦为三精,是用长生。人有三宝,三丹田也,亦为三真,是用永存。《灵宝经》曰:‘天精地真,三宝常存。’此之谓也。”由于该篇直接征引了古灵宝经,因此其出世应在灵宝经之后。因而似乎也不能说上清派炼气成真的教义刺激了三洞神的产生。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除了以上清派的思存修真教义比附道教早期“三洞”说外,其书第六篇《太上三九素语内祝诀》,则是对古灵宝经“三洞经书”思想的直接吸收,并以其本身的判教方式确立上清经在“三洞经书”中的地位。该篇有关“三洞经书”的论述在《无上秘要》中有征引。《无上秘要》卷42《修学品》引《洞真太上素灵大有经》有云:

太上曰:凡学当从下上,案次而修,不得越略,亏天科条。经有三品,道有三真。三皇内文,天文大字,九天之录。黄白之道,亦得控辔玄霄,游涉五岳,故为下品之第;灵宝洞玄,亦元始俱生,渊赜深奥,妙趣同源,斋净芳兰。《五称》映玄,拔度七祖,解释罪根,亦致真人下降,飞腾上清。中品之妙,不妨地仙;上清道经,太丹隐书,凡三百宝名,玉诀九千,此上真之首目,玉帝之内篇,得之者名参玉简,录字青宫,白日升晨,上造帝堂,上品之诀。

该经《道藏》本,在称上清道经为“上品之诀”后尚有:“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夫学当从下品造于上清也。”(注:《道藏》第33册,第414页。)这部上清经明确将《三皇经》以及金丹之术等,称为“下品之第”即小乘。其经德仅为“控辔玄霄,游涉五岳”。该经作者显然对灵宝经亦极为熟习,完全是按照古灵宝经本身的教义来叙述的。所谓“灵宝洞玄亦元始俱生”,即前引古灵宝经《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所说的:“赤明开元图,阳和回上虚,元始敷灵篇,十部飞天书。”其中“《五称》”,即敦煌本《灵宝经目》著录的《太上洞玄灵宝大道无极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虽然这部上清经也承认灵宝经为元始天尊于赤明元年所出,并具有“拔度七祖”、“致真人下降”和“飞腾上清”的经德,但是只能列为中品和“中乘”。尤其是所谓“不妨地仙”,《道藏》本作“中品之妙,下方地仙”,即道教仙阶品位中最低级的神仙。《真诰》卷12有陶弘景为杨羲给许谧的信所作的注,注中称灵宝经的传授者葛玄仅为地仙,并称“灵宝所云太极左仙公于斯妄乎!”当然,这与古灵宝经本身所宣扬的灵宝经至高无上的经德是完全相悖的。上清派一方面吸收灵宝经“三洞”学说,一方面则以“三乘”的判教体系,确立自己在“三洞经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其门户观念表现得十分明显。

由于《洞真太上素灵大有妙经》的第一篇《三洞混元内真变生官号宝名》直接提到《三九素语》,即第六篇《太上三九素语内祝诀》。因此,我们认为,上清派接受古灵宝经“三洞经书”的思想,比上清派用“三洞”发展其本身的思存修真教义在时间上要早。

至于这部上清经形成的大致年代,陶弘景《登真隐诀》卷上辑有“玄洲上卿苏君传诀”,该诀称“事出《太上素灵经上》也”。然陶弘景原注称:“此真经未行于世,是守一之宗本矣。”(注:《道藏》第33册,第607页。)陶弘景《真诰》卷10又记《苏传》,“即周紫阳所撰,故受此诀是告长史也。”周紫阳即周义山,成仙封紫阳真人,《道藏》中又有《紫阳真人内传》,传记末有“晋隆安三年(399)太岁己亥正月七日甲子书毕”的记载。案该书实为早期上清派人物华侨虚构而成。陶弘景在《登真隐诀》中既已注明“此真经未行于世”,因此该经出世大致应在公元500年到570年,即《登真隐诀》和《无上秘要》编成之间。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的第六篇《太上三九素语内呪诀文》又称:“学道不先备科而学亦万无成也。科以制犯,知科便改,自然应真也。《太真科》有九品,品有十二条。《九真科》有三品,品有九条。《四极明科》有四品,品有二十四条。”其中《太真科》出世应最早。

《太上太真科》是一部已散佚的早期上清经,大渊忍尔先生考证其成书在公元420年至425年之间。(注:大渊忍尔《道教とその经典》第5章《太真科とその周边》。)唐代《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中称“三乘教法,小大不等”。并征引《太真科》曰:“盟威为下科,太清为中科,上清道德为上科。三科为三乘。”其中“盟威”即正一盟威之道,代表天师道教法。于此可见,早期上清派教法虽然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天师道,然而又是有排斥性的。《真诰》卷8《甄命授第四》保命君的告旨中有云:

若翻然奉张讳道者,我当与其一符,使服之,如此必愈而豁矣。

以上“张讳”,据陶弘景注为:“张讳即天师名也。杨不欲显疏也。”可见杨羲对天师道教祖持相当轻慢的态度。天师道祭酒李东曾是许谧之兄许迈的灵媒,而《真诰》卷13《稽神枢第三》云:“李东等,今在第一等中。”即在地下主者最下位的第一等。《真诰》卷19亦云许迈,“又先生事迹,未近真阶。”《真诰》卷8借上清圣真紫云夫人称天师道教徒郗愔曰:“郗回犹示足以论至道耶。”早期上清派试图以此来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而《太真科》所指的“太清”,则是指出于太清太极宫的三皇经。该经称上清经和老子《道德经》为上科即大乘。在以上“三科”或“三乘”中,似乎并没有包括洞玄灵宝经。然而《太平御览》卷673又引《太上太真科经》云:

大化始立,人风真淳,故三宝度三品人。洞神名仙宝之道,接三皇之世;洞元(玄)名灵宝之道,明三才,度五帝之世;洞真名天宝之道,纪清正之方,济三代之后。

以上虽然没有明确地以“三乘”比附“三乘经书”,但是由于道教早期的“三乘”概念源于佛教对众生根机的划分,因此《太真科》所称“三宝度三品人”,即有以“三乘”划分“三洞经书”的实际涵义。

《洞真太上霄琅书》原题“紫微夫人撰”,《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上清大洞真经目》著录。吉冈义丰先生考证认为该经成书于五世纪下半叶。该经卷4《为师诀》有云:

《五千文》包罗备周,众经祖宗。三洞支条,先分后合,终归《道德》,乃极一源也。人生多端,大阶三品,小、中至大。《大洞》大上。中小之士,所济者安,才智洪纤,大者常少,所以众圣先出小法,《三皇》先身,而后及物。物乃是大,非小才之始。始于修身,自得入中,从中至大,故有三洞,洞神、洞玄、洞真是也。师三洞,可为大师。一二洞间,小师而已。(注:《道藏》第33册,第666页。该经年代考证见吉冈义丰《老于河上公本と道教》,酒井忠夫编《道教の综合研究》,国书刊行会,1978年,第316-319页。)

这部上清经典把《道德经》推祟为“众经祖宗”,为“三洞经书”之源。“三洞经书”为其支条,先分后合,然终归《道德》。其整合道教各派经典的意图也是非常明显的。然又以其自身的判教方式,将《三皇》、灵宝、上清《大洞》,看成是由身及物,即从小品中品到大品的体系。其称“师三洞可为大师”,应理解为倌奉第三洞即洞真《大洞》经典。“一二洞间,小师而已”,则是指第一、第二洞即洞神洞玄经典。

《洞真太上仓元上录》又名《太清内文》、《玉镜宝章》、《玄览宝录》、《人鸟山经》、《金生策文》、《威武太一扶命》等。《无上秘要》卷47《受法持斋品》引作《洞真紫微始青道经仓元上录》。该经末有“某州郡县乡里姓名若干岁”等,州郡县三级的地方行政结构亦符合南北朝时代的情形。大渊忍尔先生认为其成书大致在南朝梁或稍后。(注:参见大渊忍尔《道教とその经典》,第36页。)敦煌文书P.3676号道经残卷,大渊忍尔先生题为失题道经,列入科仪类。据王卡先生考证,该文书可能是南北朝道书《正一经》的残抄本。作者可能是齐梁时道士孟法师(孟景翼)。(注:参见王卡《敦煌道经校读三则》,《道家文化研究》第13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按该钞本有对《太上仓元上录经》的征引。加上该经有对古灵宝经三洞学说完整吸收和说明,然又不提及大致梁代形成的“四辅”,我们认为该经出世可能在南朝刘宋时代,该经有云:

法有三乘,乘十二事,事在经中。上中下品,三洞应运,递互出焉。或时同现,撮一切文。一切文图,皆属三洞。三洞三清,即是三乘。……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也;三径者,洞真上清也,洞玄灵宝也,洞神三皇也。……三乘之学,各有其人。伦多受名,乘成为号。上洞为大乘,中洞为中乘,下洞为下乘。(注:《道藏》第33册,第584页。)

该经称“三洞”“摄一切文”,“一切文图,皆属三洞”。三者相通为一。其以“三洞经书”整合道教各派经典的意向也很明显。然又以“三乘”划分“三洞经书”,以确立上清经典本身在“三洞经书”中的大乘地位。

隋代大业年间成书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又称《玄门大义》,或《玄门大论》,是一部论述道教理论纲要的篇幅宏伟的著作。该书通过申论各经要旨,以建构南北朝对峙结束之后具有统一性的道教经教体系,对唐宋一些道教理论著作具有深刻的影响。然该书大部分已佚。《道藏阙经目录》著录《玄门大论》二十卷。《道藏》太平部仅收《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残卷一卷,释“十二部义”。唐武则天后期成书的《道教义枢》的体例和内容应直接依据了《玄门大义》,然其书“十二部义”已佚。《云笈七签》卷6有关“三洞”、“十二部”、“三十六部”等所引《道门大论》文字有一定差异。《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明教第一”,原注曰:“以明三十六部之义”。其文曰:

三乘之中,乘各有前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也。论其相摄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

中乘具(有)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何者?以大得兼小故也。又大乘得学(小)为遍行也。

小不得兼学大,(故)止十二。中乘可知。此远论男(界)内化门意也。用论三洞,即是会前三乘入此一乘。故三洞大(乘)唯一乘耳。而又约三洞开三(乘者),欲示一乘之内,无所不包。(注:《道藏》第24册,第740页。引文据《云笈七签》卷6所引校勘。)

《玄门大义》虽然冠以“洞玄灵宝”,然其以“三乘”区分“三洞经书”,则明显源于上清派。至于《玄门大义》以上“以大得兼小”、“小不得兼学大”等论述的思想来源,我们认为应出自《上清太上开天龙经》。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有《龙蟜经》一卷,然非指此书。《度人经四注》卷2唐初李少微征引了《龙蟜经》,该经成书应在南北朝后期到隋前期。该经主要论述玉帝显迹,演化三洞、三境、三界、开化人神等开天过程和理论。其书卷2《通生官属元置品第三》有云:

甯君告黄帝曰:元始天尊昔于大罗明霞观中应生境界,而演三洞三十六部。大洞上品十二部经,具有三洞三十六部尊经之福。何以故?大洞圣教,通真生仙,兼包众级一切官属,故有洞玄、洞神三十六部上品功德;洞玄部中,不及兼上,唯通于下,而摄洞神,故有二十四部真仙之力;洞神仙经,不及于上,唯有洞神十二部经生仙之福。三洞应化,通起生源,三宝接引,粗妙有别。(注:《道藏》第335册,第735页。)

这部上清经一方面接受了灵宝经有关元始天尊“演三洞三十六部”之说;另一方面又认为大洞上品十二部经,具有三十六部尊经之福。大洞圣教尊包众经一切官属。而洞玄不及兼上,唯通于下。洞神不及于上,唯有洞神十二部经生仙之福等等,则也是要确立上清经在“三洞经书”乃至整个道教经教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其称上清经“尊包众经”并具有三洞三十六部尊经之福,则是吸收了古灵宝经对其本身经德的说明。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3《道教本始部·道教三洞宗元》有云:

其三洞者,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第一洞真为大乘,第二洞玄为中乘,第三洞神为小乘。

以上“三洞”与“三乘”的论述为学术界广为征引。按以上论述实直接出于《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这部著作不署撰人。从书中唐天皇(高宗)问道于茅山派宗师潘师正来看,应出自唐前期上清派道士之手。唐武则天时代佛教中人玄嶷《甄正论》卷上云道教“三洞者,一曰洞真,二曰洞玄,三曰洞神,此之谓三洞。洞者,洞彻明悟之义。言习此三经,明悟道理,谓之三洞。洞真者,学佛法大乘经,诠法体实相;洞玄者,说理契真;洞神者,符禁章醮之类。”(注:《大藏经》卷52,第561页。)玄嶷称道教洞真部“学佛法大乘经,诠法体实相”,应是上清派的判体系在唐朝确立的一个证据。

三、后论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的起源和演变,关系到道教经教体系的形成、《道藏》的编纂过程以及六朝隋唐道教史中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已进行一系列认真的讨论,并已取得相当进展。当然,讨论的结论歧议纷纭,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我们认为,这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六朝隋唐道教的整体把握以及有关认识方法上。多年以来,我们对六朝隋唐道教宗派的划分已习以为常,往往强调各个道派之间的差异与分野。有关“三洞”的讨论则侧重于对某个道派或是某些具体记载进行静态的分析。而对“三洞”学说的起源和演变所贯穿的六朝隋唐道派之间的不断渗透和整合,对东晋末年古灵宝经既包罗众经,又要“超九流,越百氏”的教义特点,似乎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我们认为,一部晋唐道教史,既是一种道派孳生分立、经典教法纷呈歧异和矛盾的历史,同时也是一种道派之间相互影响、吸收和整合,并逐步走向统一的激荡人心的历史。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对隋唐道教统一的经教体系的形成作出合理的说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东晋末年的古灵宝经中已有非常明确的“三洞经书”的思想。古灵宝经吸收并发挥了古《三皇经》中“三洞”的概念,第一次把东晋以来江南本土流传的《三皇经》、上清经和灵宝经等三组道经联系和整合在一起。其对中古道教经教体系的整合和统一影响极为深远。古灵宝经又吸收了佛教的“三乘”思想,把“三洞经书”称为大乘,而把其它几乎所有经法均称为小乘。这种判教体系也直接影响了南朝后期至隋唐之际的灵宝系新经,如《升玄内教经》和《太玄真一本际经》等。上清派对灵宝经“三洞经书”思想的吸收大致始于南朝初年。而上清派直接以“三乘”区分“三洞经书”,以建立自己的判教体系。特别是南朝后期至隋唐茅山派势力发展及其与中央皇权的密切关系,上清经最终确立了自己在道教经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上秘要》卷32《众圣传经品》引《洞神经》有曰:“黄帝曰:大洞玉清之文,皆皇上高真所修,不传地上之士;洞玄上清之经,时当下教,以授至学之士;洞神三皇之书,传训下世,镇化佐国,扶济兆民。”所谓“洞玄上清之经”中的“上清”,是指灵宝经所在的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以上《洞神经》当是南朝产生的三皇派经典。因为这一记载一方面反映了“三洞经书”思想在三皇派中的确立,同时实际上也是按上清经的判教体系来叙述“三洞经书”的。我们认为,无论是以灵宝、上清,还是以三皇派的立场和方式来叙述“三洞经书”,其重要意义都在于把“三洞经书”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试图确立“三洞经书”在道教经教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以上,我们讨论了灵宝经中“三洞经书”的具体涵义及其影响,我们还有必要探讨“三洞经书”思想出现的具体背景。

标签:;  ;  ;  ;  ;  ;  ;  ;  ;  ;  

敦煌古代灵宝经与道家“三孔经”与“三次”考证_道教起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