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四“度”论文_曾咏红

文言文教学的四“度”论文_曾咏红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中学 443500 

摘 要:文言文作为传承汉语言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起着促使学生汲取传统精髓,夯实国学功底的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教呢?文言文教学应该立足课程标准,遵循文体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重视诵读,注重词句积累,注重文化的濡染,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在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

关键词:文言 文教 四“度”

文言文作为传承汉语言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起着促使学生汲取传统精髓,夯实国学功底的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教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文言文教学应该立足课程标准,遵循文体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重视诵读,注重词句积累,注重文化的濡染,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在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

一、重视诵读,提升课堂的温度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只有突出诵读的重要性,让文本诵读的声音琅琅如金石,才能掌握朗诵技巧,才能读出文言韵味,才能感受文言美感,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才能走进人物内心,使学生与作者情情相通,提升语文课堂的温度。

1.诵读过程要有层次。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文意、读出感情,朗读的设计要由易到难,每一次朗读都要解决具体的问题,每一次朗读都要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读出韵味。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语句整齐,节奏感强,具有独特的语体美。有的需要停顿,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读起来既节奏分明,又有助于理解句意;有的需要延长声调,如“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噫”,要慢读,读出惋惜的意味。在引导学生学习划分节奏的技巧和方法的过程中,不断熟悉文本的内容,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言文独特的节奏之美。

要读出文言文的情感,读出气势。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灵性的。在文言文诵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和自己一起,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语气、语调、节奏韵律、情感起伏等变化,读得抑扬顿挫,读得铿锵有力,读得声情并茂。读《陋室铭》刘禹锡的自得其乐之情,读《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对晚辈的循循善诱之味。声情并茂地诵读,读出味儿来,使课堂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让作品自觉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

2.诵读方法要多样性。

自读、领读、展示读、齐读、对读、赏读、评读,在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为达成不同的目标,要恰当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上课初始,可采用为读好语气、语调、韵律反复试读的学生独诵;上课导入,可采用吸引学生进入文本示范引领的教师或名家美妙的诵读;课堂互动,可采用学生与伙伴与作者持续进行情感交流的对诵,也可采用声情并茂的小组赛读;课堂鉴赏,可采用体会富于情韵语言文字妙处的赏读,也可采用为研究文本的重点语段、营造热烈课堂气氛的齐诵。

如《答谢中书书》在诵读感受层次和音韵之美时,可以运用小组内多种形式诵读——先齐读后分读再齐读,凸显文本先总说再分说的表现形式;男生读高峰或动景,女生读清流或静景,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轻盈完成对内容层次的理解,和对对称句式、动静结合美景的鉴赏。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又可以使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采,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基础。

二、走进文言,加强积累的力度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和“言”两者相互存在,互为影响,任何一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脱离了“文”,“言”的学习会变得单调,索然无味;没有了“言”,“文”的理解就失去了依托和支撑,“文”便不成文。因此,只有重视基本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积累,文言文教学才是有本之木。

1.言不离文,随文学言。

“文言”是不可脱离具体语言环境而孤立地去理解其意的。对“言”的积累与理解必须随文而析。在学“文”中,随着学生理解感悟的深入,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比较归类积累文言词句。

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可以由“月色入户”的“户”的理解,联系到《木兰诗》中的“木兰当户织”的“户”,再到今天熟悉的成语“足不出户”中的“户”,用比较归类和生活常用成语印证的方法,使“户”这个文言词语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

又如《小石潭记》引导学习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时,找出作者行踪“从小丘西行”这一句子后,让学生理解“西”在“文”中的意思是“向西”,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和“西”用法类似的词语——“西南”“下”,进而很轻松地理解方位名词可以活用作状语。随“文”学“言”,在品赏“文”的同时学习“言”,水到渠成地让“言”“文”浑然一体。

2.汉字教学,探究源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中国汉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追根溯源,探究汉字的字形、构造、意义,生动地呈现具体的形象,消除学生在思想上与文言文的距离,更直观地认识字词的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的写法和比较抽象的说理。

如《湖心亭看雪》中白描手法的学习,就可以从“余舟一芥”的“芥”入手。“芥”是形声字,从艸,介声。舟的小,突出景物的苍茫、辽阔,这就是白描。

又如《陋室铭》一文要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要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节操,可以从“馨”这个汉字入手,探究其字形、构造、本义(本义为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并明确在本文中是引申义,引申为品德高尚。进而深入文本学习,赏陋室之雅,品古人德馨,明确作者借“陋室”扬“德馨”这一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细读文本,找准探究的角度

文言文教学要在加强文言基本功的同时,不忘文言文“文”的身份,要注重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和理解。包括整体感知文本,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文本的主题、结构、选材、布局、手法、语言风格进行鉴赏和评价等。

1.抓住核心字眼,探究的角度要有创意。

教师要适时把握每篇文言文的特点,有新颖的创意,着眼于文本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去设计问题盘活教学,让学生沉入文本,细读文本,达成理解全篇的目的。

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可以抓住核心字眼“闲”,以此为切入点,“悟闲情”“悟闲职”,把握“闲”字“悠闲”“清闲”的内涵,并通过“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苏轼的‘闲’?”“此时被贬黄州的苏轼,还能悠闲地赏月,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等问题的探究,把对文本的阅读引向深入,让学生通过文本语言与作者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又如《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教学,可以抓住“怒”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进行探究,从而发现“友人怒”“元方怒”“太丘怒”,串起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品读。选择巧妙的视角,抓住文本的“要害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细读深思,互动探究,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让文言文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强化语感训练,运用联想和想象放飞思维。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余映潮先生说:“语言教学是课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内容。”那么,就要让学生“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学习和积累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能。可以直接选取遣词造句的精妙之点去赏析去体味,也可以“改一改”“减一减”“调一调”,于比较鉴赏中体悟语言的表现力。

如《湖心亭看雪》,可以去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与”字,改换“痕”“点”“芥”“粒”等量词。让学生通过比较品味“改一改”前后的不同效果,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学生的语感在品味语言的训练中逐步得到有效的培养。

以课文有关内容为依据,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描述画面,也不失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激活学生思维的的良方。如《三峡》中用自己的话描述几个季节景物的画面,又如《陋室铭》中,抓住陋室环境、主人日常活动特点,扣住“苔痕上阶”“鸿儒”“阅金经”等词句,联系生活,描述画面,想象主人的恬然自适的生活情境。与作者、文本对话,感受文本美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传承文化,上出语文的深度

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仅要言、文结合,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也要突出“文化味”,力求从文化的层面拓展文言文教学的视野,挖掘文本,整合资源,灵活引入,适度拓展,上出深度,增添课堂的厚实感。

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可以适时、适度、有效地引入与作者有关的两个资料:

一是背景链接: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闲暇之余,苏轼便带家人开垦城东的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取的。

二是他一生写照的晚年诗篇《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引入材料,为学生深层探究“此时的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悠闲地赏月,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架设了桥梁。把文言文当语言来学,更把文人气节、文人风骨这些文化传承给学生,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文明程度。学生就会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依然发现生活之美,在自然中释放心灵,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对他们很有现实意义。“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这种思想定会浸润学生一生。学生读史明智,既读进去,又跳出来,完成由经典认知向现实的转变,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因此,在文言文课堂上,要基于文本,要适当深化。教学《陋室铭》,学生读刘禹锡,可以让他们感受中国千百年来儒者的思想——对物质不重视,对精神重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教学《小石潭记》,学生读小石潭秀美的景致,可以让他们了解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贬官文化;通过文字从屈原、杜甫等古人身上领略人性的光明与刚强,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让学生在道德人格上受到洗礼,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受到指引和激励,让成长拔节的声音更悦耳更响亮。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孙衍明《大雪无痕,脉象分明》。

[3]景书芳《给文言课堂一点文气》。

论文作者:曾咏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文言文教学的四“度”论文_曾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