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_网络文学论文

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_网络文学论文

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学论文,更新观念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1)01-0036-05

就在文学日渐走向边缘化的同时,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却一步步向文学中心挪移。短短几年间,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剧本、网络多媒体艺术等新兴的文学样式和艺术形式,随着电脑网络的广泛使用而呈云蒸霞蔚之势,这些都给当前疲软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自网络文学诞生之日起,臧否之声即不绝于耳:有人认为它是文坛崛起的新星,有人说它是文学的克星,也有人说它是文学末路的救星。不过重要的不在于给网络文学下怎样的结论,而在于深入地去了解、研究它,正确地引导和扶持它。

本体辨识:网络文学的特征

网络文学是一种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是伴随着现代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从对象本体上认识网络文学,可以感受到它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作家身份的网民化。传统的文学作品是由社会分工和角色定位明确的“作家”来完成的。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作者一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而是钟情于网上漫游的“三W”(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网民;网上作品甚至没有确定的作者,它们可以是出自某个匿名或化名的“网虫”之手,也可能是由许多彼此并不相识的网上冲浪者共同完成的。所以有评论者说:网络写作“就像马路边的一块黑板,谁都可以在上面涂鸦”[1]。这种创作动机的超功利性、创作心态的自由性和创作身份的平民性,使网络文学有可能真正成为大众的、世俗的、坦露个我的艺术样式,同时也消解了昔日作家头顶上神圣的光环,象牙塔中的“社会雅士”心态也被无名者的键盘所击碎。这应当是自由表达的进步,是文学话语权、书写权让更多人分享的表现。

二是创作方式的交互化。网络文学创作有两个生成环节:首先是离不开以机换笔、人机对话,实现人与电脑的交互合作。还有,由于网上作品不需要印刷、装订等成型处理(除非是下载成为“硬载体”),一个作品可以由原创者与网民共同完成,不同的网民可以参与同一作品的创作,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说三道四,甚或按照自己的意图修改作品,从而实现网民之间的交互化。这和传统文学创作由作家苦心孤诣地“爬格子”是大相径庭的。在这里,人机交互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而网民之间的交互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前者是创作手段的脱胎换骨,后者则体现了“网络一族”的以网会心。

三是文本载体的数字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教授曾预言:现代社会正形成一个以“比特”(注:英文bit一词的英语,指计算机二进制数的位。)为思考基础的新格局,比特作为“信息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数字科技将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2](P3-4)。网络文学正是以数字科技为依托而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它的文本载体就是数字化符号。这种符号经过机读处理转化成可供辨识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并且,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负载网络作品的人—机界面,已经从“键盘—屏幕”体制发展到超文本的“视窗”体制。这就不仅给单一的文字作品增设了多媒体的视听美感效果,还能借助图形界面或标识语言,将丰富的文本系统资源以层次或网络方式包装起来,造成“文本中的文本”或“文本间的文本”,这些都是传统的书面印刷文本不可能做到的。

四是流通方式的网络化。传统的文学作品是以书籍、杂志、报纸等物态化的硬载体形式流通的。它们在制作上耗时、耗材,运输时负重而行,储存时挤占空间,购买时又需要花费价格不菲的消费成本。而网络文学的流通是通过“比特”这种软载体在网络中实现的。网络中的软载体信息体积小,容量大,耗材少,传输快,辐射广阔,准确性高,易于检索、复原和复制,节约时间和空间,还能降低文化消费开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P225)在电脑网络把世界“一网打尽”的时代,这种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

五是欣赏方式机读化。传统的文学欣赏是一种个人化的书面阅读,其好处是作品携带方便,欣赏自由,打开书本浏览,合上书本睡觉,只要有光线相伴,无需借助其它设备,这些都是传统阅读的优势。但网络文学欣赏的机读方式却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电子出版物提供了欣赏对象的优势,如字号可调、图文并茂、易于检索、信息适时更新等。先进的机读软件还可以选择语种、自动翻译、由电脑朗读、用耳机助听,甚至用电子笔在页边作注等,这些都是书面文学欣赏所望尘莫及的。其次,机读还具有量化欣赏的优势。建立在计算机存储检索技术上的定量化欣赏,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视媒、听媒和语言艺术等诸多电子艺术欣赏领域。如果将数据库、知识库和推理机结合起来构成相应的专家系统,电脑机读还能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统一起来,达到文学欣赏的科学性。

文学变异:网络时代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印刷文明向电脑文明、书面传播向电子传播的转变已经给网络文学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传统文学带来巨大变革和严峻挑战。我们看到,一些比较成熟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火星之恋》等,都迥异于传统的文学作品,而廓清这些变异无疑是迎接网络文学挑战的前提。

1.文学存在方式的变异

其一是媒介方式的变异。从远古时“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说唱文学到文明之初的龟甲简牍文学,再到文明时代装帧出版的纸面印刷文学,无不以语言(口头的或书面的)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因而,文学被称作“语言艺术”。然而,这个文论史上久成定论的观念,却受到网络文学的严峻挑战。网络文学使用的是计算机语言,是"bit"(数位)和"byte"(字节)转换和解码;网络作品又不仅仅是文字语言,它还有多媒体的声音语言和图像语言。不仅如此,借助一些新的硬、软件,网上文学的媒介还能发展到人的嗅觉、味觉、触觉,达成真正的审美通感,让人在电脑上体验到心跳、体温、晕眩、过敏等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时候,单纯的语言文字媒介显然难以涵盖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了。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以其巨大的信息负载量和无远弗届的传播功能,成为网络文学媒介变异的催生婆。

其二是文本形式的变异。如前所述,以前的文学作品是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形式出现的,它们陈列在书架上,摆放在案桌前,构成一种物质化的存在。而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不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它们看不见,摸不着;而一旦人机交互进入网络世界,它们则五光十色、风光无限。过去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之多,用“学富五车”来比喻读书之广,而现代网络作品和电子出版物则不是以文本载体的数量和体积所能衡量的。网上世界信息如烟,作品更新众花迷眼,而几张小小的电子光盘即可囊括一个图书馆的资料信息。

其三是文学类型的变异。网络文学的崛起使传统的文学艺术类型划分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这里,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抑或文学类型中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界限,都已变得模糊。只要能在互联网上过把文学瘾,艺术修养良莠不齐的网络作者宁愿率性而为,哪还有耐心顾及文学该是什么样?另外,网络文学还有向综合艺术发展的趋势:由于多媒体技术对于创作者充分表达和接收者全方位观赏的诱惑,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品开始从单一的文字表达向光色声像的多媒体综合表达靠拢,甚或把网络小说做成电脑游戏。如网络小说《火星之恋》,作者在叙述一个爱情故事时,不断插入音乐、图片和音像媒介,如美国航天器从太空发回的火星表面照片、宇航员登上月球的音像资料等,并伴有梦幻般的音乐,这究竟是文学的死亡还是文学的新生?

2.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

在创作手段方面,网络作者以机换笔,让苦役般的“码字儿”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也可以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作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式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有的操作软件还能够实现随机创新、人机共同思维。在语言操作上,电脑写作使用的是以二进制数(即一连串的"0"和"1")为代码指令的机器语言和将字母缩写成符号指令的汇编语言,还有通过编译程序与计算机相连的高级语言,这就为电脑程序创作提供了机遇。有电脑程序的辅助,让一个文学新手创作一部情节曲折的小说或一出惊心动魄的戏剧,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人们已经在事先设计的创作程序中,把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文字表现力交给了电脑。

在构思方式上,传统的文学构思完全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即使是集体创作,其集思广益的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而网络创作则不然,它可以由首创作者设定某一文学题材框架或文体类型,让互联网上的众多网民共同就这个题目发表意见,进行群体性艺术构思,然后集中大家的艺术智慧进行创作。例如网络小说或剧本可以不必事先设定情节,甚至无头无尾,而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将作品提供的片断内容组合成自己想要得到的作品文本。网民既可以同某一对象进行点对点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的辐射在茫茫人海中遍觅知音。在创作过程中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信息校正原来的艺术构思,修改自己的创作思路。这时候,网络作者关心的重点已不再是创作结果,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的“天涯若比邻”的乐趣和“海内存知己”的理解。

在叙述方式上,传统的文学叙述是跳着“语言的镣铐舞”来实现“我手写我心”。语言作为表达的工具和思想的现实,在传情达意上具有能指与所指、外化与隐喻等多方面的指涉功能,但又有其先天的局限性。例如,语言叙述只能通过时间的线性叙述达成空间的连点陈示,无论叙述技巧如何高超,它也只能在语言链的铁壁合围中左冲右突,走不出延时罗列和点线分述的圈子,所以古人才有“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陆机)的喟叹。网络文学创作则不然,它可以把语言叙述与声音表达、图片展示、音像画面融为一体,在传统的线性叙述中搭设一个多媒体并进的信息平台,在平面陈列的基础上开凿一个立体的窗口,甚至让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成为一个差不多可以用无限多的方式组合、排列和显现信息的超媒体系统,让网络文学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感觉通道加以选择。这恐怕是连乔伊斯、福克纳等意识流叙述大师们也望尘莫及的。

3.文学价值理念的变异

价值理念的变异反映的是文学的深层变化。传统的文学价值理念在网络文学面前正发生或隐或显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

第一,在价值取向上由艺术真实向虚拟现实变迁。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真实、浪漫主义文学的情感真实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真实在网络时代都趋于消解,因为网络文学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网民所畅游的网络世界是自足自律的,它与外部世界可以没有直接关联,创作者注重的是当下的现场感受,而不是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拼接,所以传统的“艺术真实”观已被眼前的虚拟现实给抛到了脑后。虚拟现实(Virtural Reality)是人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进行的交互作用的技术手段。电脑的时空本身就是虚拟的,操作者再借助一些虚拟软件(如虚拟存储器等),就可以为自己营造神奇的电子世界,人们尽可以投身其中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邂逅从未谋面的朋友,发现事物之间意料不到的关联。如果佩戴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数据服和现实引擎等部件,你还可以驾驶虚拟的汽车穿过虚拟的大街小巷,或是张开双臂拥抱银河,在人类的血液中游泳,甚至造访仙境中的爱丽丝等。艺术家正可以利用这种“虚幻的真实”和“真实的虚幻”实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潜能,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第二,在价值尺度上由社会认同向个人会心转换。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水准历来存在着社会尺度的一致性和不同个体评价差异性的矛盾,最理想的价值判断当然是这二者的统一。传统的文学评价尺度更多地倾向于社会认同而淡化个人差异,而网络文学的价值尺度则更重视个体的自娱自足——网络作品犹如“电子面条”,主要用于互联网交流而让网虫们解馋,既不希冀编辑或出版商认可,也无需社会权力话语的首肯。原创者只要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它能畅神达意、开心解颐,玩的就是心跳,管别人什么事!同样,网络作品的消费者对给定的艺术形象完全是跟着感觉走,稍不如意就将从一个网址漫游到另一个网址,不像阅读书面文学那样亦步亦趋地依据语言符号的间接转换去实施再造性想象。他们衡量网络文学的价值很少再有意义的探究和隐喻的延宕,有的只是对多媒体或超媒体感觉的全方位敞开。这时,个人的兴趣和当下的感受将是选择和评价网络作品的基本尺度。

观念构建:重塑网络的文学观

网络文学的挑战,说到底,是对传统文学观的挑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当网络文学猝不及防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在文坛竖起自己界碑的时候,文学界最需要做的是高扬通变意识,重塑网络的文学观。

首先是要树立信息时代的文学生态观。一种文学的健康发展犹如自然界的万物滋长,也有一个生存基础、生态条件问题。电脑艺术、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与知识经济时代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环境相适应的,或者说,是这种时代环境的必然产物。进入电脑时代后,人类所生活的环境逐步向便捷化、智能化转变。当数字化生存改变我们的社会面貌和个人生存方式的时候,我们还会对网络文学、电脑艺术的崛起而莫名惊诧或熟视无睹吗?

当然,正如“数字化生存”并不等于“诗意的栖居”一样,高科技迅猛发展也不都是艺术的福祉。阿波罗登月火箭终结了嫦娥舒袖、玉兔捣药的广寒宫神话;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给生命孕育的神秘和血缘人伦的神圣打上了问号;直拨电话、电脑传真、光纤通信、电子邮件等的确方便快捷,却又消弭了昔日那种“望尽天际盼鱼雁,一朝终至喜欲狂”的脸红耳热的幸福感。还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车代步和蓝天白云间的睥睨八荒,的确让人体验到了激越和雄浑,但同时又排除了细雨骑驴、竹杖芒鞋、屐齿苍台的舒徐和随意。不过,现代高科技环境所蕴函的新的诗意和所创造的新的艺术形式(如网络文学),较之于它所淹没的那些古典情韵的小桥流水、昏鸦老树来,岂不相异云壤!只要我们保留一份对生活的挚爱,只要我们对快速变换的信息文明投以赞许的热情和审美的眼神,高科技的声光电屏依然能辉映出人文精神的绿地,Internet的电子网络传递的仍将是诗意的美。

其次是要构建网络时代的“大文学”观和“准文学”观,为网络文学新苗酿造一个开放、宽容的社会审美文化氛围。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的发展,在以高科技手段为网络文学拓展出一片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范式挤到了历史的后排,并且把“什么是文学”、“怎样才算文学”的问题推到了二难选择的十字路口:从横向上说,我们一方面要保持民族文学的固有特色,走出一条中国化的文学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又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广撷博采外民族文学的营养质素,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让中国文学步入世界优秀文学之林,这是一个自律与他律的悖论。从纵向上说,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历史,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学遗产,让璀璨的民族文学宝藏在知识经济时代大放荣光;同时又要把目光投向未来,着眼发展,开拓创新,使文学能与新时代的年轮接轨,奏出21世纪新生活的音响,这又是一个传统与未来的悖论。这两个悖论组成的坐标已经被网络文学推到了观念变革的前沿,而以计算机、网络化、多媒体化及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带动文学变革的同时,也为解答这两个悖论提供了观念选择——网络时代的大文学观和准文学观。其中,“大文学”观是指让文学的外延一面向世界文学靠拢,用计算机网络向“地球村”的其他居民交互沟通,一面借助多媒体优势与视觉艺术如影视、图片、动画、造型艺术等和听觉艺术如音乐、音响、对白、朗诵等结合,形成文学与艺术融通;而“准文学”观则是指文学内涵一面向大众审美文化贴近,与世俗化、娱乐化,甚至是游戏化握手言欢,一面向高新技术过渡,实现“艺术的技术化”或“技术的艺术化”——用电脑程序编制情节曲折的小说、冲突尖锐的戏剧、语言“陌生化”的诗歌,用特定的创作软件在电脑上作曲、作画,用计算机替身技术在工作室里让作古的明星复活、让当红的明星“缺席”表演来制作影片、电视剧抑或电脑游戏软件,这不正是网络时代的准文学、准艺术吗?当网络文学、电脑艺术占据文艺中心之日,或许就是传统的文学观、艺术观根本变异之时。

此外,网络时代的文学还需要倡导平民的文学观,涤除文学的贵族气。人类在蒙昧时代的说唱文学以口耳相传,造就了原始初民“杭育”派诗歌的大众文学;在文字书写和印刷传播的硬载体时代,文学消除了口头文学言过即折、流传不远的弊端,而形成了语存字贵、文以经世的古典文学观,同时也滋生出文学的贵族气——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不仅成为社会分工的特定职业,而且常以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出现,变成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而使一些文学作者滋生出一种神圣的优越感和贵族心态。鲁迅先生就曾形容说:作家以为自己死了以后会围在上帝身边吃面包。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学则不同,这时候,“比特”的运动代替了“原子”的运动,艺术流通从硬载体流通转向软载体流通,创作者以电脑和艺术双重“发烧友”身份上网冲浪,作家的桂冠正在被无名氏的网民所分享。这就带来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创作者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艺术角色与非艺术角色、文学创作者与文学欣赏者之间的界限出现了交互式转换,二是创作目的发生了变化——由载道经国、社会代言变为自娱或娱人。前者意味着视创作为“高山仰止”的状况成为过去,文学艺术创作的权力由少数人向更多人转移,社会弱势集团就可能获得更多的表达和接受的权力与机会;后者则可能使文学摆脱功利主义的重负,回归到袒露心性、悦情快意的自由本质,把文学拉向平民和通俗,进而使得真正属于民众和底层的声音被传达出来。所以,涤除文艺的贵族气,培育平民的文学观和艺术观,应该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

标签:;  ;  ;  ;  

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_网络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