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

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

陈立明[1]2003年在《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和藏、汉、外文资料,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民族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项研究丰富了我国西南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内容,是对我国民族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和补充。 论文由前言、结语和一至六章共八个部分构成。 前言概述了本项研究的立题、研究状况、资料来源和研究思路等。第一章研究了藏门珞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久远而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第二章研究了藏门珞政治关系,重点研究了西藏地方政权对门、珞地区的治理,以及藏门珞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用大量事实证明了门隅、珞瑜以及下察隅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叁章研究了藏门珞经济关系,对藏门珞之间紧密的经济交往活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研究了藏门珞宗教文化交流,运用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和文献资料,探讨了藏门珞之间在宗教文化领域的交融互渗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第五章分别从衣食住行、婚丧礼仪等方面研究了藏门珞之间的习俗文化交流。第六章对藏门珞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交流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语对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陈立明[2]2009年在《藏族与门巴族珞巴族历史关系简论》文中研究表明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是世居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本文根据调查材料和文献资料梳理论述了藏门珞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

陆航, 张翼[3]2014年在《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取得突破》文中指出“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以及僜人和夏尔巴人,是世居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和族群。藏门珞民族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有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他们共同开发和建设了祖国的西南边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西藏文化。”日前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西藏民族关

靳坤[4]2015年在《门巴族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学术界对于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的研究目前尚未迎来高峰期,文章总结目前研究情况认为,学术界对于门巴族的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力度不足、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对于聚居在我国西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应该尽快加大研究投入力度,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

赵海静[5]2018年在《行走在喜马拉雅丛林深处的学者——陈立明教授访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立明教授供职于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藏学研究叁十多年,多次深入西藏各地市和边境民族地区调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学术成果丰富,为外界了解西藏民俗文化、西藏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和西藏民族关系做出了贡献。

陈立明[6]2008年在《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研究的历史回顾》文中研究说明门巴族和珞巴族是居住在我国西藏东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原因,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情况长期以来外界鲜为人知。我国民族学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门巴族和珞巴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藏门珞民族关系的考察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王明伟[7]2016年在《青藏武术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所指向的“青藏”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合称。青藏武术文化研究中,对于涉及到青藏高原所属范围的,如新疆、甘肃、四川与云南等地的文化现象不做涉猎和描述。青藏武术文化是指通过青藏地域内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诸如传承方式、武德礼仪等制度规范,并表露出约定俗成的武俗民风行为定式,加以结合人们要求、愿望、情绪等社会心理为内在包含形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称。青藏武术文化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体系,丰富中国武术史内容,揭开青藏武术鲜为人知的现实状况,补充青藏文化研究这一大系统。研究以地域历史文化为视角,以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逻辑分析、专家访谈、横向比较等研究方法对青藏武术本体及相关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挖掘青藏武术文化内涵。通过以诸如技击格斗、套路技巧、典籍拳谱及与武术有关的岩画、唐卡、壁画、诗词歌赋、健身娱乐等抽象和物化形态为反映形式,揭示青藏武术文化发生、发展、传播的规律,提炼、总结青藏武术文化内涵,获取对青藏武术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高海拔,自然环境恶劣,封闭但又间或开放的自然地理及边塞之地,相对安定、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对青藏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影响了青藏武术今后的发展和文化趋向。研究认为青藏的历史四阶段发生了滞后和偏差,周边是天翻地覆波澜壮阔,而高原的青藏却多是气定神闲、始终如一,青藏地域形成东北部武术文化丰富多彩,中、南部则显示早期武艺多样、中期逐渐退却、现代逐步开展的状况。高原的箭融合骑猎并成为高原彪悍人民的第一神技,藏族长刀套路也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刀术风格,频繁的军事战争和开边屯田是青藏武术留存的主因。通过人口流动迁徙、地形变化、武举、武进士的文献梳理和近现代以来的武术家生活的地理位置定位,以及青藏与浙江太极拳运动比赛开展状况对,认为青藏在西宁形成武术文化断变样态和聚居一隅的格局。青藏武术文化独具一格,既有回、汉、藏同乐同练的八门拳,也有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十轮天齐棍,更有原始朴拙的藏族北嘎,有岩画刻武、横槊赋诗、以文现武、壁画描武、唐卡绘武、藏刀珞巴长刀等,还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武术文化和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布达拉宫武术文化等,这无疑都体现了青藏武术文化最显着的特色,虽地处边陲却不逊于中原的独具一格的青藏武术文化现象,期望青藏地域的武术文化发展在未来几年实现“星火渐燎原”。

陈立明[8]2010年在《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文中提出文章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和作者在门、珞地区的多次实地调查材料,对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联系的扩大,以及西藏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门巴族和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变化很大。近年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政策的实施,使门巴族和珞巴族社会变化尤为剧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宗教信仰、思想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马宁[9]2008年在《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以西藏米林县南伊乡南伊珞巴民俗村为例》文中指出对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挥西藏高等院校的既有优势;发挥西藏各级政府的作用,尊重珞巴族群众的话语权;尽可能地保持现存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尽快抢救民俗文物等对策。

陈立明[10]2009年在《珞巴族的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珞巴族是一个长期生活于喜玛拉雅山林的山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珞巴族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因而决定了珞巴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长期同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珞巴族发明了适宜于农耕的物候历,创造了数年轮休的"轮耕制度"。在狩猎活动中,根据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有选择地捕猎,有效地保持着与大自然的平衡。珞巴族传统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的古老信仰,对山林湖泊、高山大川充满敬畏,认为是精灵神鬼的居所或本身就是神灵的化身,人们不会轻易冒犯以免带来灾祸。敬畏引发祭祀,祭祀强化为禁忌,进而积淀和内化为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誓约与规条。珞巴族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对神山圣湖以及动物植物的禁忌,保护了喜玛拉雅山林珍禽异兽和动植物的生长,保持着高原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 陈立明. 四川大学. 2003

[2]. 藏族与门巴族珞巴族历史关系简论[J]. 陈立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 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取得突破[N]. 陆航, 张翼.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

[4]. 门巴族研究综述[J]. 靳坤.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

[5]. 行走在喜马拉雅丛林深处的学者——陈立明教授访谈[J]. 赵海静.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6]. 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研究的历史回顾[J]. 陈立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7]. 青藏武术文化研究[D]. 王明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16

[8]. 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J]. 陈立明. 中国藏学. 2010

[9]. 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以西藏米林县南伊乡南伊珞巴民俗村为例[J]. 马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10]. 珞巴族的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J]. 陈立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标签:;  ;  ;  ;  ;  ;  

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