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究-以浙江省为例论文

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究
——以浙江省为例

颜青1,刘玥伶1,彭学兵2

(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18;2.浙江理工大学,杭州 310018)

【摘要】 高层次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高层次人才集聚则可以带来多重效应。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研究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通过对浙江省11 市2005 -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生活水平、地区经济、科技环境、社会保障、高等教育、生活环境对人才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基础教育和物价水平对人才集聚具有负向影响。文章最后分析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认为应将高层次人才集聚工作提高到地区发展战略的高度,从生活保障、科技创新投入、人才集聚载体搭建和城市生活环境优化等方面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从而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

【关键词】 高层次人才;人才集聚

1 引言

人才在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间竞争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一个区域的经济和科技活动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这个地区是否善于引进和留住人才[1],特别是如两院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杰青基金、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等国家级人才,高学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高层次人才集聚有利于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和集聚地发展,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的特殊现象,是人才个体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行为或现象[2]。人才竞争中的“马太效应”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的集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随后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使得优者更优、劣者更劣。这是人才集聚效应的重要体现。人才的聚集效应指人才在一定规模上的集聚使其发挥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加总效应,并产生吸引更多人才向本地区流动的向心力,这种集聚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长期而重大的影响[3]。随着人们对人才集聚效应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各地纷纷加入“抢人、留人和用人”大战,并纷纷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精神,试图通过人才发展体制的优化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聚人才的良性机制。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如何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积极性的人才集聚环境,是值得各地政府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40 年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优势,抢先取得了经济上的全国领先地位。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浙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18 年6 月6 日,浙江发布了高端人才集聚政策,明确国际顶尖人才、产业支撑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为浙江亟需的三类人才。其中,国际顶尖人才主要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聚集一批具有全球号召力的大师级人才。产业支撑人才主要支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增材制造、科技金融等省重点发展领域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方面则是加大博士、博士后培养支持力度,更大力度集聚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提高各类工程项目青年人才入选比例。人才集聚,不仅在于将人才引进来,还要能留得住、用得上,关键要靠一流的人才生态。浙江省政府在人才生态的打造上将聚力形成三个一流机制,包括名利双收机制、鼓励创新机制、放权松绑机制。为了理解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效应和机理,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浙江高层次人才集聚现状,影响高层次人才集聚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2 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人才集聚的内涵

现有文献对人才集聚内涵主要有动态和静态两种理解视角。动态视角主要从人才流动角度理解人才集聚,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人才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势和过程。如Giannetti 从人才推动视角定义人才集聚,认为具有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个体的合作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地区或者企业为了创造这样的效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劳动力个体的集中和组合过程[4]。一些研究则从人才拉动视角定义人才集聚,人才在经济、社会、地域环境和单位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会从各个不同地区或单位向某一特定地区或单位流动[5-8]。此外,杨芝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是生产要素在一个区域内的最高级别和最大规模的集聚,是人力资本因为某种原因在空间上的流动[9]。盛亚和于卓灵也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是出现在科技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是正式或非正式地从事科技工作并在其领域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从其他区域流向某一特定区域[10]

静态视角认为人才集聚指一定时间内人才在空间上形成的聚类现象,往往表现为高端人才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区域[11]。具备一定存量的专业人才往往在经济、制度、文化、技术等要素的共同驱动,向某一区域空间和产业范围内集聚并形成一定规模经济[12]。这些集聚的人才或者存在就业上的关联性[13]、或者技术类型相同或相关[14],能通过彼此之间经验、能力的相互协调、促进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及新思想、新技术的创造,实现聚集效应,为集聚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15-16]

2.2 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才集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参考以往研究[1,17],本文按照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五大类分析影响浙江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

为了探索各个影响因素整体对人才集聚的影响,我们根据表1 构建的指标体系,分别对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和环境五类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对因子进行命名(表5)。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经济因素包含生活水平、地区经济、物价指数三个因子;科技因素包含科技环境一个因子;教育因素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因子;社会因素包含社会保障一个因子;环境因素包含生活环境一个因子。各因子分析产生的因子解释的总方差都超过60%。

个人经济利益是驱使人才流动、形成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活动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则告诉我们,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追求自身需求的满足是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因,高层次人才往往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而收入恰恰是衡量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因此,高层次人才往往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因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18]。体现生活水平的是可支配收入,它受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的影响。当前各地开出的高新引人政策,既是为了满足高层次人才对高薪的追求。高薪最能体现人才的价值。而影响地区收入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和产业集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收入水平,而产业集聚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人才成长性。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并通过工资等信号引发人才的集聚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因此,地区经济和产业集聚也是影响人才集聚的重要经济因素。

(2)科技因素

如果说经济因素是影响所有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科技因素则是影响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高层次人才的价值体现,除了经济价值以外,自我实现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促进高层次人才知识和技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是当地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投入。对于科技型人才而言,良好的科技环境对其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良好的科技硬环境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提供了保障,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环境,为其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因此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

在机组风场安装过程中,当叶轮连接到主轴后,风轮的重量会造成齿轮箱高速轴向上抬升。为避免风轮安装后风轮重量对齿轮箱输出轴和发电机输入轴对中的影响,要求在风轮吊装后,对齿轮箱输出轴和发电机输入轴进行对中。

社会因素包括各种社会规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良好的社会规范、文明礼仪等,都可能影响高层次人才流动意向。而文化的包容性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留住人才的重要武器,美国的纽约,中国的深圳,都是文化包容性极强的地区,因此也成为了人才集聚的高地。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是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重要利器。为了营造更好的留人服务环境,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各地都在努力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完整服务和保障体系。

教育环境反应了一个地区各种教育的普及程度及其质量水平[17]。高层次人才决定是否迁入某地时,对该地区教育环境的考虑往往成为重要因素。良好的小学和中学等基础教育,对于解决高层次人才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期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往往与中心城市的基础教育质量高有关。而高校及研究机构是人才成长和人才供应的摇篮,属于资源禀赋的因素。高等教育环境好,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在于,他们可以与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共事,他们的创新创业也能吸引到更多高层次人才。

由图1可知,标准曲线回归系数R2=0.998 7,大于0.995,可以用于检测。阳性对照GBW(E)100360检测结果为0.201mg/kg,符合GB 5009.15-2017[6]关于仪器准确度的要求。

(3)教育因素

(5)环境因素

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于分析某种特征的全部布局情况,确定此特征在空间中是否产生集聚现象,但并不会明确显示集聚区域类型。在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时,运用由Moran(1950)提出的空间相关指数来检验被解释变量是否有空间关联性。Moran's I的计算公式如下:

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区各类生活设施的建设和生活服务软件的完善程度[17],包括各种生活和居住环境、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的发展状况。如今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如绿化面积成为高层次人才选择流向地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出行交通不仅影响上下班,而且影响高层次人才对外交流的便捷性;而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给高层次人才及其家人提供了良好的健康保障,因此它们也是影响高层次人才选择流向地的重要因素。如果高层次人才的这些生活硬件设施匮乏、软件跟不上,将会极大地影响人才的集聚意愿。

3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实证

3.1 数据来源

运用翻转课堂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有效方式。“翻转教室”这一名词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具体形式为:首先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学习老师做的教学视频,然后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测试,并讨论了课前记忆的知识,最后帮学生们将知识转为内化[3]。显而易见,将知识共享并实现内化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协助实现的。“翻转课堂”的特点十分明显,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互换的传统教学过程是教师集中作业,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事先不可知的。但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中,学生可以提前学习知识,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一种新颖方式。这样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及在课堂上的研究,讨论与同伴以及老师的协作、交流以及反思。

3.2 指标体系

根据上一部分的分析,本文以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为一级指标,结合统计年鉴、公报等数据资源,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初步设计如表1 所示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表1 人才集聚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续表1

3.3 数据分析

3.3.1 浙江省11 市高层次人才集聚度比较

3.3.3 回归分析

图1 浙江省11 市R&D 人员集聚度

可以看出,无论从R&D 人员(万人年)和每万人拥有R&D 人员来看人才集聚度,从2005 -2015 年,杭州和宁波一直是浙江省研发人员最集中的地方,其次,温州、绍兴、嘉兴、台州、金华的研发人员集聚度要高于其他4 个市。相对而言,丽水、舟山、衢州和湖州的研发人员集聚度较低。而从纵向时间来看,从2005 -2015 年,浙江11 市的人才集聚度都有上升,其中,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嘉兴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

图2 浙江省11 市每万人拥有R&D 人员集聚度

表2 -4 例举了2000 -2008 年浙江11 市科技活动人员数、研发人员数、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等数据。可以看出,按照科技活动人员数,浙江11 市从2000 -2004 年的排序依次为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温州、台州、金华、湖州、衢州、丽水、舟山,但2005 年后,台州超过了温州,2006 年,台州又超过了嘉兴和绍兴,因此,2006 -2008 年,浙江11 市的科技活动人员数排序为杭州、宁波、台州、绍兴、嘉兴、温州、金华、湖州、衢州、丽水和舟山。

称取3.5 g金属铅(99.99%)于400 mL烧杯中,盖上表面皿,加入40 mL HNO3低温溶解,待溶解完全后移入1 0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含铅3.5 mg/mL。

表2 浙江省各市科技活动人员数

续表2

表3 浙江省各市R&D 人员数

表4 浙江省各市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3.3.2 因子分析

(1)经济因素

(4)社会因素

表5 因子分析结果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用R&D 人员(万人年)和每万人拥有R&D 人员(人年)测度浙江11 个市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度,结果如图1 和图2。

按照上述指标体系,分别利用《浙江统计年鉴(2005 -2015)》、《浙江科技统计年鉴》、《浙江省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2015)》、以及浙江11 市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源获取数据。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四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应支持图书馆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发表研究成果[4]。 目前,我国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学术会议的重要性。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已把参加学术会议算为科研积分,规定: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每次积2分;参加省级学术会议,每次积1分。但个人所得参加学术会议部分年度总积分不超过4分[5]。由此可见,国家和高校是鼓励图书馆员参加学术活动的。

以R&D 人员(RCJ1)和 每万人拥有R&D 人员(RCJ2 年)进行因子分析后获得因子为人才集聚因变量,分别以上文因子分析后各类影响因素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可以看出,生活水平、地区经济、科技环境、社会保障、高等教育、生活环境对人才集聚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基础教育对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负向促进作用;物价指数对人才集聚有负向影响,但影响系数不显著,因此不能认为物价指数(生活成本)阻碍了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

表6 回归分析

4 讨论

本文采用统计年鉴、公报等数据资源,结合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高层次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1)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发展存在区域之间的非常不平衡。总体来说,经济越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度越高;反之,则人才集聚度越低。按照梯度划分,杭州、宁波属于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第一梯队,温州、绍兴、台州、嘉兴属于第二梯队,金华和湖州属于第三梯队,衢州、丽水、舟山属于第四梯队。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表明,高层次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使得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浙江各级政府都要认识到人才集聚工作的重要性,把高层次人才集聚工作提高到地区发展战略的高度,将高层次人才集聚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才能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长效动力。

(2)生活水平、地区经济、科技环境、社会保障、高等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人才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基础教育对人才集聚有抑制作用。生活水平包括薪资待遇、住房条件等,社会保障包括五险一金等,这些都是确保高层次放心工作,没有生活的困扰的前提。高层次人才更注重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因此,生活环境既是人才流动的条件之一,也是流动人才选择的目标之一。因此,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创造健康的绿化环境、交通环境和医疗环境,才能使高层次人才对工作和生活环境保持较高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人才集聚效应。

政府治理制度改革应转变政府职能[5],把精力放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规划、管评价以及加大对医疗行为、医疗费用监管等方面,将微观管理或运行权力下放给医院本身,既充分调动医院管理者积极性,发挥管理自主权,又维护医院所有者的利益和资产收益,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公益性要求。

科技环境包括科技创新和科研投入,它们都对高层次人才集聚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引导企业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和科技活动条件,这样才能加快科技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更好的吸引高层次人才,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黄体酮治疗,每天使用20mg,分两次服用,如果患者症状没有得到改善,需要增加10mg剂量。实验组除了对照组的治疗内容,还增加了中医分期治疗,使用益气化瘀方,具体药方为:黄芪30g,花蕊石15g,桃仁、红花、当归、枳壳、五灵脂、川芎、炒蒲黄、阿胶各10g,炮姜、血竭、炙甘草各6g;止血期采用补肾固冲方,具体药方为:黄芪、熟地、炒白术各30g,川断、寄生各20g,丹参、山药、鹿角片各15g,陈皮、鹿胶、阿胶、川芎、当归、紫河车、内金、补骨脂、附片、桂枝、云苓各10g,砂仁、炙甘草各6g。均水煎取汁200m L,两次分服,疗程为1个月。

基础教育对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而高等教育则是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说明高层次人才在选择工作地点时,更看重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情况。基础教育之所以对人才集聚产生“城市挤出效应”,可能因为基础教育给高层次人才带来的小孩培养成本提高,培养精力分散有关。高层次人才更加注重个人成就,往往没有过度精力照顾孩子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好带来的小孩上学竞争压力大,使得高层次人才选择避开这些基础教育好的地区。而高等教育发展好的地区,往往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潜力大,具有“羊群效应”,容易吸引到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而高等教育发展不好的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因此,凝聚大批高层次才需要有相应的待遇和物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搭建诸如高新技术园区、人才产业园区等载体和平台,只有“筑巢”才能“引凤”,让高层次人才拥有得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

物价指数对人才集聚有负向影响,但影响系数不显著。说明物价指数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层次人才集聚,但因为高层次人才收入普遍较高,因此物价高对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力较为微弱。

近年来,上化院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型,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积极开拓对外交流与合作,创新活力有效释放;以“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知名的新型科研院所”为战略目标,以“立足上海和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全球”为发展定位。

5 结论

本文建立了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浙江省11 市2005 -2015 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生活水平、地区经济、科技环境、社会保障、高等教育、生活环境对人才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基础教育对人才集聚产生抑制作用。

要促进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首先要将高层次人才集聚工作提高到地区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同时要重视人才集聚“软”、“硬”环境的塑造。人才集聚的“硬”环境,指人才工作和生活的硬件,包括高标准的科研和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等,生活的“硬”环境包括薪资待遇、住房条件等,它可以确保高层次人才放心工作,没有生活的困扰;工作的“硬”环境则包括科研条件、科研平台、工作环境等,它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而生活和工作的“软”环境则包括区域文化、社会保障、人际关系等。只有不断从生活保障、科技创新投入、人才集聚载体搭建和城市生活环境优化等方面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

参考文献

[1] 桂昭明.区域人才集聚度何处最高[J].中国人才,2014,29 (11):24 -25.

[2] 王勇.人才集聚研究综述[J]. 成才之路,2013 ,15(24):205 -208.

[3] 陈明鹤.创业创新亟需的人才集聚效应及集聚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36 (1):131 - 133.

[4] Giannetti M. Skill Complementarities and Migration Decisions[J].Labor,2001,15 (1):1 - 32.

[5] 朱杏珍.人才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生产力研究,2002,19(7):53- 56.

[6] 孙丽丽,陈学中.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49 (9):131 -134.

[7] 刘思峰.科技人才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1):47 -51.

[8] 张同全.我国制造业基地人才集聚效应评价——基于三大制造业基地的比较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9,24 (11):64 - 71.

[9] 杨芝.科技人才集聚研究综述——基于人才集聚效应的视角[J].科技创业,2014,28 (6):133 -136.

[10] 盛亚和于卓灵. 浙江省科技人才集聚的政策效应[J].技术经济,2015,34(6):43 -47.

[11] 余菜花,刘军.江苏高端人才集聚状况探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52 - 60.

[12] 喻汇.人力资本集聚与县域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828 - 829.

[13] Simon CJ. Human Capital and Metropolitan Employment Growth[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8,88 (43):223 - 243.

[14] 牛冲槐.人才聚集现象与人才聚集效应分析及对策[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3 - 17.

[15] 熊莎.关于人力资本流动与聚集的认识与评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8,4 (15):123 - 124.

[16] 赵娓.人力资本集聚: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 (6):40- 43.

[17] 王虹.我国人才集聚动因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

[18] Zhou Y,Guo YZ,Liu YS.High-level Talent Fow and Its Infuience on Regional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China[J].Applied Geography,2018,91(2):89 -98.

中图分类号: C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8309(2019)02 -0066 -08

DOI: 10.13837/j.issn.1006 -8309.2019.02.0012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6C35055),2019 年度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9N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672181)。

作者简介: 颜青(1977—),女,江苏盐城人,教授,研究方向:人才集聚、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电话)18072728672(电子信箱)632972611@qq.com。

[收稿日期] 2018 -10 -12

[修回日期] 2019 -01 -30

标签:;  ;  ;  ;  

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究-以浙江省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