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回声复制结构分析_成分分析论文

现代汉语回声复制结构分析_成分分析论文

现代汉语回声拷贝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汉语论文,回声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6-0014-05

§1 引言

回声拷贝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但又较特殊的句子形式,是“回声”和“拷贝”两种手段共同作用的产物。所谓“回声(echoing)”,是指语言交际中,后续话语对先述话语中的某个语言成分的“同声回应”(在书面上表现为语言成分的重用);所谓“拷贝(copying)”,是指将某个语言成分“复制”到同一句子中的另一个句法位置。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当然是那个想和我结婚的姑娘。这没什么了不起,谈一阵又吹了。”

“是没什么了不起,吹就吹吧。”(王朔《顽主》)

上例中的“吹就吹”就是回声拷贝结构,“吹”是对前面“谈一阵又吹了”中“吹”的回应;“就”后面的“吹”可以看成是它前面“吹”的拷贝形式。回声拷贝结构如果用公式来表示,则可以记为:

S,A就A

其中S代表先述话语,“A就A”代表拷贝结构,前面的A可以看成是回声成分,后面的A可以看成拷贝成分。A要么是S中某个句法成分或句法成分组合,要么与S有间接的语义关系。

本文将重点分析探讨这种回声拷贝结构的有关形式特点和表达功能等。

§2 回声成分的选择

由于拷贝成分是对回声成分的复制,因此,回声拷贝结构的生成,关键是回声成分的选择。回声成分的选择有两层意思:一是选择的方式,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从先述话语中选择回声成分;二是选择的内容,即选取先述话语的什么成分内容作为回声成分。

2.1 选择方式

从语言调查来看,回声成分的选择方式主要有下面三种。

(1)直引式:直接引用先述话语中的某个语言单位作为回声成分。例如:

②“条帚找不见,窗台儿上有个棒棰。”

“棒棰就棒棰,你掂量着敲吧。”(刘恒《四条汉子》)

③“什么东西?越对他好越不行。人就是不知好歹忘恩负义越老实他越欺负你。离婚,我下决心了,不过了……”

“离就离,王八蛋不离。”(王朔《过把瘾就死》)

④邓才刚走了,朱怀镜才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太生硬了。生硬就生硬吧,还用得着去解释一下?(王跃文《国画》)

例②直接引用“窗台儿上有个棒棰”中的“棒棰”作回声成分;例③直接引用“离婚”中的动词性语素“离”作回声成分;例④直接引用“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太生硬了”中的“生硬”作回声成分。

(2)截取式:截取先述话语中两个本不直接组合的词语,组成一个语言单位作为回声成分。例如:

⑤“你不愿穿纱服照结婚像,你倒是早说呀。不照就不照呗,也不能这么调理人……”(张抗抗《北极光》)

⑥“国杨,你哪儿弄的那脏玩意儿?偷你就偷罢了,拎他娘几个鬼套套干什么!拎几个就拎几个,谁也免不了弄弄使使,可你小子把人家的床单、枕头搞了一塌糊涂,你他娘还有个人样儿么!”(刘恒《四条汉子》)

例⑤截取“你不愿穿纱服照结婚像”中的“不”和“照”组成“不照”,作为回声成分;例⑥截取“拎他娘几个鬼套套干什么”中的“拎”和“几个”组成“拎几个”,作为回声成分。

(3)转换式:用与先述话语中某个语言单位表义(有的属隐含义)相同的另一个表达形式作为回声成分。例如:

⑦“有种的别怯场呀!”

“操你个小娘,来就来!”(刘恒《两块心》)

⑧瑞丰又试着说了声:“学生们都到得差不多了。”

蓝东阳发了怒:“到齐了就走吧,紧着吵我干吗呢?”

“校长没来,先生只来了一位,怎能走呢?”

“不走就不走!”蓝先生狠命的吸了一口烟,把烟头摔在地上,把脑袋又钻到被子里面去。(老舍《四世同堂》)

例⑦中的“有种的别怯场呀”是一种挑衅性的间接祈使句,隐含着“来呀”的意思,于是可以使用“来”作为回声成分;例⑧中的“怎能走呢”是反问句,隐含义为“不能走”,于是选取与它表义相同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不走”作为回声成分。

由上可知,无论是直引式、截取式,还是转换式,都必须保持回声成分的语义与先述话语中的某个语言单位的语义一致,即使是转换,也只能是语形的转换,语义不能有所改变。

一般来说,直引式最为常用,截取式和转换式用得相对较少。

2.2.选择内容

汉语句子无论用“主语—谓语”的框架,还是用“话题-说明”的框架来分析,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最后都在信息结构这个问题上走到了一起,即都认可汉语的信息结构安排一般遵循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这一序位原则。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从总体上说,对回声成分的选择一般限于句子信息结构中的新信息部分。具体而言,回声成分一般都是谓语或说明语中的某个成分,或者是与谓语、说明语同义的表达形式,主语或话题一般不能作为回声成分。(注:有的回声成分看起来好像是由话题成分而来,但实际上它与一般的话题不可同日而语。这里应有个重新分析的问题。如下例:

甲:找到面包车了吗? 乙:没有。三轮我倒是看到了。要不要? 甲:唉,三轮就三轮吧。

孤立地看,可以认为“三轮”在乙的表达中是话题,但是联系整个语境来看,它与一般的话题又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甲来说,它是新信息,而且与甲所要的“面包车”同属“车”的范畴;另一方面,从句法上看,该话题可以移到常规焦点(新信息)的位置,而且不影响语用意义的表达,即“我倒是看到三轮了”。如果我们将“三轮我倒是看到了”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先述话语,那么“三轮”是无法成为回声成分的:

甲:三轮我倒是看到了! 乙:*三轮就三轮吧。(比较:看到了就看到了呗。)

这就是说,我们正文中所讲的话题指的是那种表达旧信息的典型话题。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回声成分的选取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决定的。)请比较下面例⑨中的a、b两段对话:

⑨a.甲:那块表丢了。

乙:丢了就丢了呗。

b.甲:那块表丢了。

乙:*那块表就那块表呗。

对于句子“那块表丢了”来说,“那块表”是旧信息,“丢了”是新信息;前者不能作为回声成分,而后者却可以作为回声成分。因此,对话⑨a可以成立,⑨b则不能成立。

从结构上看,表达新信息的谓语(或曰说明语)有的简单,有的复杂。结构简单的一般就可直接引用作回声成分,如下文例⑩、(11)。结构复杂的则根据句子的语义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有的选用述语谓词(或谓词中的某个语素)作回声成分,如例(12)、(13);有的则选用常规焦点作为回声成分,如例(14)、(15)、(16)。

⑩“走吧走吧边走边说,咱们去动物园……”

“走就走,到哪儿我也不怕高洋呢!”(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11)“你屁眼子咋了,再来一盘?”

“来一盘就来一盘……这阵儿不痒了。”(刘恒《四条汉子》)

(12)那么多事,也够了,够蹲个三年五载的了。妈的,犯上了。蹲就蹲吧,笆篱子也是人蹲的!(于德才《焦大轮子》)

(13)为潘金莲说两句好话,说就说呗,有什么大惊小怪?人家因为偷汉不但丢了性命而且被骂了个几千年,也差不多了。(陈彤《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14)“男同志脑袋往女同志那儿靠靠,眼睛睁大点——让你睁大点眼睛没让你张大嘴。”

“没法再睁了,长的就是丹凤眼儿。”

“丹凤眼儿就丹凤眼儿吧。”(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15)甲:找到人了吗?

乙:打了半天电话,只联系到了老李。

甲:唉,老李就老李吧。

(16)甲:小张只捐了十块。

乙:十块就十块吧。

以上是先述话语为肯定句的情况。当先述话语为否定句时,不论谓语(或曰说明语)结构复杂与否,回声成分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引用谓词述语的否定形式;二是用谓词述语的肯定形式。例如:

(17)女厂长静静地注视着面前这个女人,她的要求和她的坦率,都令女厂长深深不解。女厂长懂几国外语,有高超的管理经验,可她不懂这个与她生理构造相同的女人。不懂就不懂吧,这个纷杂的世界上有多少令我们眩惑的事件!(毕淑敏《女人之约》)

(18)甲:他一再申明他没有去过那种地方。

乙:没有去就没有去呗,干吗吓成这样?

(19)“我不是告你了么,没这么个人。”

“有就有吧,也别难为情。我信那句话:蔫人出豹子。还有一句也是俗话:好汉没好妻,赖流聚花枝。”(王朔《无人喝彩》)

§3 回声成分的语言形式

从语言形式上看,充当回声成分的通常是词和短语。词主要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如上文例②、④、⑦。由于虚词只表示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因此一般不作为回声成分;短语主要有偏正短语、述宾短语、述补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等,如上文例⑤、⑥。其他再如(为节省篇幅,“先述话语”略去):

(20)其实,冷漠,没有人情味,包括没有文化算什么啦!就如同一个女人,肤浅一点就肤浅一点,把丑女人变美总比培养美女有文化难一些,也没趣一些,对吧?(陈彤《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1)“打扫了家底儿,六千我也拿得出,可这钱六十我拿着也冤!六百就六百,你们两位老人家说得对,咱乡下人就是那么一摊玩意儿,人家踩你是你的造化哩!”(刘恒《连环套》)

(22)可是他收不住脚,往南就往南吧;不是他软弱,是费子春运气好,简直没法不信运气,多少多少事情是这么着,一阵风,一阵雨,都能使这个人登天,那个人入地。(老舍《老年的浪漫》)

需要指出的是,充当回声成分的短语一般都不能过长,即音节数应有一定的限制,前面的例⑤很能说明这一点。

句子形式有时也可以充当回声成分。充当回声成分的句子除了音节不能过多外,在结构和体貌等方面也有一些限制。例如:

(23)一个人过就一个人过,别人怎么活他也怎么活,他不比别人差。(刘恒《黑的雪》)

(24)两人选了个位置坐下,小姐就递了菜谱来。这里的老板宋达清也不认识,他只请朱怀镜点菜。朱怀镜就谦让。两人推了一回,朱怀镜就说:“我点就我点吧。反正说好了,今天我请。”(王跃文《国画》)

语素充当回声成分也偶有所见。例如:

(25)他决定不再问。他只能猜到:瑞宣的学问比他好,反倒没作上官,一定有点嫉妒。妒就妒吧,谁教老二的运气好呢!(老舍《四世同堂》)

例(25)中的“妒”是不自由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不能独立使用的,作者在这里将它剥离出来作为回声成分,单独使用,人们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可接受,也不感到有理解上的任何困难,这是因为有先述话语中的“嫉妒”作为先行成分。

此外,还须指出以下两点。(1)充当回声成分的动词可以后附时体标记词“了”、“着”、“过”。“了”、“过”与“着”的情况又不尽相同,“了”、“过”可以在回声成分和拷贝成分中都出现,也可只在拷贝成分中出现;而“着”则必须在回声成分和拷贝成分中都出现。(2)回声成分也可以采取动词的重叠形式。请看下面例句:

(26)“我也觉得有点儿露。我是跟我妈赌气才穿它的。我看也没什么,穿了就穿了,还不就是那么回事。”(刘恒《黑的雪》)

(27)“所以你知道我没撒谎,我说没杀高洋那就是没杀。”

“杀就杀了吧。”(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28)如韵说:“你不要追我,人家都看着呢!”飞卿不依不饶地追问:“看着就看着吧……”(叶兆言《风雨无乡》)

(29)“这女的我见过,‘五一’那天到咱们码头那三个女兵里就有她没错,黄头发,眼睛半是眼睛。”

“见过就见过呗。”(王朔《我是“狼”》)

(30)司徒聪对我随意抹煞他显而易见的成果非常生气,他嗓音低沉地说:“可是我根本没和她睡过觉。”

“睡就睡过吧,谁也没说要追究你的责任。”(王朔《痴人》)

(31)……试试就试试吧,横竖早晚是要穿的。(张抗抗《北极光》)

§4 回声拷贝结构的功能

4.1 对于回声拷贝结构“A就A”来说,由于A是由先述话语而来,因此,孤立地看,它在该结构当中无论是作为回声成分还是作为拷贝成分,所表示的都是旧信息。但是如果联系整个句子来分析,则除回声成分A作为旧信息充当话题角色外,拷贝成分A与副词“就”组合在一起,充当说明语的角色,无疑传达了一种新的信息。从篇章角度来说,这种新信息就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观点,即是对先述话语所表示的事件或事件涉及的人、物的某种主观评价和认定,我们简称为主观评定。这也就是回声拷贝结构在篇章中的基本功能。

既然是对先述话语进行主观评定,那么评定的对象自然应是能传达新信息的语言单位。因为对表达双方都已知的旧信息进行任何形式的主观评定,是毫无意义的,同时也是违背会话的合作原则的(可参看例⑨)。这也是为什么回声拷贝结构不选主语(或话题)作为回声成分的原因。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根据回声拷贝结构出现的语体环境将它分为两种类型:应对型评定和描写型评定。

4.2 应对型评定指的是先述话语和回声拷贝结构分属对话双方的情况,即一方陈述一个事件或提出一项要求,另一方就此作出一种评定性的反应。它通常表达的主观态度主要有:

(1)某种意愿不能完全实现而只能求其次的凑合。这类回声拷贝结构有的可以带语气词“吧”,如上文例②、(15),再如下文例(32);

(2)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认可。这类回声拷贝结构也可以带语气词“吧”,如上文例(14)、(21)、(24),再如下文例(33);

(3)一种毫不退缩的接受、或满不在乎的面对,如上文例③、⑦、⑧、⑩、(11);

(4)一种让对方认可或容忍的规劝,有时甚至带点安慰的色彩。这类回声拷贝结构可以带语气词“吧”、“呗”等,而且通常还接有进一步说明、规劝性的后续话语,例如(18)、(19)、(27)、(29),再如下文例(34)。

(32)“找盘带给我们这位外宾看看。”我拍着放在组合柜里的录相机说,“别让外宾闲着。”

“没好带,”许逊说,“全是武打。”

“武打就武打吧,她们国家没这个。”(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33)“应该枪毙你!”

“毙就毙,当初毙了就省心了。”(刘恒《黑的雪》)

(34)“听说你发了,大把的钱。”

“没有没有。”

“发了就发了嘛,别不好意思。”(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将应对型评定所表达的主观态度分为几种类型,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具体的回声拷贝结构的句子就一定严格对应于其中的一类。实际上,有些句子可能同时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意义。

4.3 描写型评定指的是先述话语和回声拷贝结构属同一个话语角色层面,即它们都是同一表达者的叙述语言。所不同的是,先述话语是作者以叙述人的身份对某一事件作纯客观的叙述,接着作者变换角色,以该事件某个参与者(这里的“参与”是一个语言学术语,不涉及主动与否)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评定,也就是说,它表达的是事件参与者的主观态度,而不是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描写,就好像事件参与者此刻面对读者在坦露自己对事件的主观态度。正是有鉴于此,我们才称之为描写型评定。

既然描写型评定中的回声拷贝结构的叙述角色与先述话语相比有所变换,那么,我们不妨将它看成是应对型评定的变体形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参照应对型评定所表达的主观态度来分析描写型评定。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35)在鼓楼前,他在灯下抢着个座儿,往东城拉。连大棉袍也没脱,就那么稀里胡芦的小跑着。他知道这不像样儿,可是,不像样就不像样吧;像样儿谁又多给几个子儿呢?(老舍《骆驼祥子》)

(36)想到这儿,他把虎妞和虎妞的话都放在一边去;不,这不是她的厉害,而是洋车夫的命当如此,就如同一条狗必定挨打受气,连小孩子也会无缘无故的打它两棍子。这样的一条命,要它干吗呢?豁上就豁上吧!(老舍《骆驼祥子》)

例(35)的先述话语其中一句是“他知道这不像样儿”,回声拷贝结构是“不像样就不像样吧”。在该段落中,作者首先对祥子为多揽生意、穿着大棉袍拉车的事作了客观的叙述,并指出祥子心里清楚“这不像样儿”,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由原先叙述者的角色变为祥子的角色,以回声拷贝结构“不像样就不像样吧”对上文提及的“不像祥儿”的拉车方式发表看法,这样就使读者了解了祥子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并进而窥见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看似对人格、尊严的一种满不在乎,实是对当前处境的一种无可奈何,同时还流露出一种对命运的默默抗争。以如此简洁、经济的笔墨表达出如许丰富、深刻的语义内涵,正是回声拷贝结构独具的篇章功能。例(36)同理,不赘。

可见,关于应对型评定所表达的几种主观态度同样适合于用来分析描写型评定。

标签:;  

现代汉语回声复制结构分析_成分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