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产业的周期关系看钢铁工业兴衰的变化--借鉴邯郸钢铁有限公司的经验_钢铁工业论文

从关联产业间的周期关系看钢铁行业的荣衰变化——又到学习“邯钢经验”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又到论文,钢铁行业论文,周期论文,邯钢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05年以来,随着钢铁价格的下降和成本的快速提高,钢铁行业的效益呈快速下降趋势,因此,前些年因钢铁价格快速上升和成本较低时曾被人们冷落的“邯钢经验”,很快又会成为各钢铁企业竞相效仿的对象。这种情况说明,钢铁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本文的目的就是揭示这种周期性发生的原因。

一、钢铁行业的周期性变化

我们知道,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来提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邯钢经验”,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邯郸钢铁厂。其原因,是在产品销售价格低下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等外部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提高效益的唯一出路就是内部成本控制方面的挖潜了。这也是该经验产生后在同行业中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然而,这种热度并没有持续很久,进入新千年后,“邯钢经验”甚至逐渐被人们淡漠。其原因是钢铁行业由原来的两头受压转变为两面讨好,即钢铁价格不断上升,而原材料等投入品价格则不断下降,效益因市场条件(而非管理因素)得到迅速改善,这使得需付出巨大努力的挖潜效果大幅度下降,这时提高效益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扩大产能,由此促使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即由原来的艰苦的内部挖潜转变为相对省力的产能扩张。但随着近年来市场条件的再次转换,“邯钢经验”必将再度成为钢铁行业提高效益的主要途径。这是由该行业的周期关系决定的。

从1996年前后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由表1可见,该行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钢铁企业(以统计年鉴上的黑色金属冶炼及锻压加工业为代表)的利润总额,在1997年降到谷低后逐渐回升,从2000年起,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成本利润率的变化,基本上与利润总量的变化一致),在2004年达到顶点,进入2005年后,尤其是从2005年3月后,在钢铁价格快速下降的过程中,钢铁企业的效益呈快速下降趋势。可以准确地预见,随着宏观经济的衰退,其价格水平会在钢铁需求的不断减少与供给的快速增长(今明两年有超过1亿吨的新增能力投产)中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生产成本却因产能扩张与上游供给之间的不平衡而继续上升,因此钢铁行业的效益将不可避免地快速下降,整个行业将由原来的快速扩张转向严重的衰退。

钢铁企业的这种效益变化,实际上是其周期运动的客观反映。成本与收入,或者说投入品价格与产出品价格之间的非均衡性变化,说明钢铁行业上下游部门之间的周期是不同步的。

表1 黑色金属等行业各年利润表单位:亿元

19951996 1997 1998 1999 20002001 2002 2003 2004

GU

130.68

62.0825.55 30.24 35.73 158 201.72

294.77

609.55

1100

MU

34.6139.6450.65 -4.29 -18.1 0.5 41.8384.81140.07

HU

1.89 2.4 3.73 3.69 4.29 6.54 9

10.57 26.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表中:GU代表钢铁行业利润、MU代表煤炭采选业利润、HU代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

钢铁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投入品,对它的需求是与宏观经济的走势基本一致的,即它的周期变化与宏观经济周期相一致。钢铁行业以利润为代表的效益变化就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衰退,社会对钢铁的有效需求相对减少;然而钢铁行业的供给能力却因前些年高效益诱导的大量投资的实现(投资转换为新增生产能力)而不断增加,如1995年至1999年钢及成品钢材的年增长率分别为4.67%、5.12%、7.25%、6.81%、10.05%①,此外每年还进口1000多万吨钢材,由此导致钢铁价格水平的不断下降。由表2可见,以钢铁为主的黑色金属的价格水平从1995年起就不断处于下降之中,到2000年才开始由降转升。钢铁供给能力的增长,必然导致投入品供给的相对短缺而出现价格上升,如只是在钢铁价格下降的2~3年后才开始下降,即它们之间的价格时滞约为2~3年。这种滞后,是因为利益矛盾,上下游产业之间不可能进行同步性生产能力扩大的结果,所以必然会造成钢铁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后,原材料供给不足。在这种产出品价格下降与投入品价格上升或者下降的速度更慢的双重压力下,钢铁行业的效益必然会不断下降,这是造成其从1995年开始利润总额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该时期的劳动力价格和钢铁生产的主要基础性产品,如电力、石油等的价格均保持上涨。雪上加霜的是,这种困境还会导致钢铁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时,必须先支付现金;而在出售产品时,则必须赊销产品,这必然会极大地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和信用风险,进一步降低企业效益。由于这两方面都不是钢铁行业所能控制的,因此这时提高效益或减少亏损的唯一出路,就是企业内部在减少单位产出方面的成本支出或挖潜,这也就是“邯钢经验”产生并在同行业中产生巨大反响的背景。

表2 价格指数表(以上年为100)

1995 1996 1997 19981999 2000 20012002 2003 2004

黑色金属

98.2 99.3 97.4 95.194.7 100.9100.5

98.2 107.9

煤炭工业 111.3 113.7108.0 96.094.8 98.1 106.5

111.6107.0

采掘工业108.9105.5 98.4104.5124.9100.1

101.9113.3

进口铁矿101.297.2 96.888.6 106.4102.1

91.6 132.0186.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网站。

不过,行业周期的变化,决定了钢铁行业不会在这种状况下持续太久。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对钢铁的需求会不断扩大,钢铁价格的下降更是会刺激这种需求,价格的下降也会淘汰部分落后的产能而使有效供给减少,因此会促使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其上游行业,如煤炭、铁矿石行业等,会因为前些年产品的供不应求和价格上升而扩大投资,供给量会因此增加而导致价格下降。由表2可见,从1998年起,原材料价格开始由升转降。正是在这种产品价格上升与成本下降的双重压力作用下,钢铁企业的效益开始呈现稳定的回升,从此也使钢铁企业由原来在市场上的不利地位,转变为有利的地位。如随着钢铁由原来的过剩变为短缺,在销售产品方面,不仅价格不断上升,而且钢铁企业由原来的赊销变为预收货款;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则由原来的预付货款变为赊购,财务成本因此大量减少。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扩大产能成为企业提高效益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而内部挖潜的作用则明显下降,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工作重点的转移,这是“邯钢经验”进入21世纪后逐渐遭冷遇的重要原因。

然而,行业的周期性,决定了钢铁行业同样不会长久地处在这种有利地位。随着经济扩张到一定程度,其内部的抑制机制就会充分地发挥作用,钢铁价格高涨导致的其他部门成本的上升,本身就是该机制作用的一部分。经济衰退或钢铁价格高涨产生的对钢铁需求的减少,必然会导致钢铁价格的下降,如从2005年3月份起(该月达到近些年钢铁价格指数的最高值138.33),钢铁价格就出现了快速的下降,到8月份,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价格,一直处于下跌通道,已经降到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以下,进入9月下旬,更是出现了价格“暴跌”现象,其中中厚板、热轧板卷两个品种的价格下跌了将近一半,到10月初,板材综合价格指数下跌了20.92%,长材下跌了13.21%,个别地区热轧板卷价格降幅达到了40%~50%,甚至出现热轧薄板价格低于线材、螺纹钢的不正常情况,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前几年钢铁行业大规模投资形成的产能不断实现,钢铁的供给仍然会继续大幅度增长,需求却会因为经济的萎缩而进一步减少,所以钢铁价格下降的趋势必然会加强,如到2006年,将有超过1亿吨的产能过剩,因此价格的继续下降将不可避免。成本方面,则在继续增加,如2004年国内钢铁行业的炼铁成本平均上升了46%,2005年1-2月份,铁矿石、废钢、焦炭价格同比更是分别上涨200%、50%和40%左右,更为严峻的是,这种趋势仍在持续。如进口铁矿石的月平均价格,3月份是每吨67.16美元,比1-2月份的平均价格上涨了3.66美元。可以预见,随着大量新增产能的实现,在2006年,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成本上升压力,如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燃料与电力等也会有所上升,劳动成本与利率更是会有较快的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钢铁行业效益的大幅度下降,如2005年11月当月利润下降了47%,已连续四个月同比减利,这种趋势,在今明两年肯定会继续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2005)。

在这种产品价格下降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钢铁行业必定会进入衰退之中,由此重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周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说,又到了重新重视“邯钢经验”的时候了。

二、产业间周期关系分析

钢铁行业的这种效益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市场经济中上下游产业之间周期关系的客观反映(杨文进,1994)。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协作经济,从理论上说,这种分工协作将所有的部门和个人结合成一个命运彼此相联的利益整体,要取得最大的社会利益,就必须同心协力。然而矛盾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协作却是通过商品交换方式实现的,商品交换虽然也是有效联系各部门之间活动并将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式,但它同时也将人们之间利益的依存关系转化为尖锐的斗争关系。因为商品交换也就是商品买卖,商品买卖意味着一方的付出就是另一方的收入,所以无论价格是高是低,都必然会使交易双方的协作关系演变为斗争关系,其结果必然使分工协作所要求的协调行动,从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杨文进,2002)。在此基础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只能通过无序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其结果,必然使各部门之间比例协调的要求难以实现。所以说,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生产社会化产生的按比例要求,与市场经济组织形式所必然产生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比例结构的不协调,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内,各部门之间的产品供求状况是不一致的,一些部门因产品短缺而处在价高利大的有利位置,那些产品过剩的部门则处在价低利微的不利位置。显然,如果短缺部门能够维持这种状态,那对它们是最好不过的了,但除非是独占垄断部门,否则它就一定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走向该状态的反面,即会由短缺变为过剩,而原来过剩的部门则会因此转变为短缺。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为方便分析,假设经济系统由甲、乙、丙三个部门构成,各自的产品依次为前一部门的投入品,如甲部门的产品成为丙部门的投入品,乙部门的产品是甲部门的投入品等等,在均衡的经济系统中,它们各自所占比例大致相当,但起始的比例结构是非均衡的,其比例状况如图1(灰影部分)所示,即:甲部门处于严重短缺状况;乙部门相对于甲部门的需要来说是过剩的,而相对于丙部门的供给来说则又是严重短缺的;丙部门则无论对其上游还是下降部门来说都处于严重过剩状态。显然,在这样的比例结构中,各部门产品的比价(见表3时期1)和资本利润率是不一样的。由于在劳动生产率不变,并且不考虑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单位产品利润等于产品价格减投入品价格,因此这里假设资本利润率与产品的相对比价一致。

在这里,显然甲部门处在最有利的产品比价状态,即产品价格上升而投入品价格下降这么一种最有利于利润提高的状态;乙部门则处于产品价格与投入品价格都下降的状态,其利润是提高还是减少,取决于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是快于、等于还是慢于投入品价格的下降;丙部门则处在产品价格下降与投入品价格快速上升这种最不利的状态。

表3 价格组合表

甲部门 乙部门

丙部门

产出品P

投入品P

产出品P

投入品P

产出品P

投入品P

时期1 上升 下降 下降

下降 下降 上升

时期2 下降 上升 上升

下降 下降 下降

时期3 下降 下降 下降

上升 上升 下降

时期4 上升 下降 下降

下降 下降 上升

显然,如上所述,如果甲部门能够维持这种状态,那么对它是最有利不过的了,但除非它是独占垄断部门,否则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过一段时间,也就是完成新增投资所需的时间,该部门一定会由原来的短缺变为严重的过剩,并且两者之间是成正比的,即原来的短缺程度越高,过后的过剩程度也就越严重。这是因为,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各厂商之间,尤其是生产同类产品厂商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行动的不可协调性(或者是协调的成本太高),会使它们之间为了争夺这种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竞相投资;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新的竞争者也会涌向该行业,过剩部门更会向该行业转移存量资本,其结果将会使这些投资远远超过社会的正常需要量,由此使该部门转变为严重过剩,过剩的程度,与该部门原来的短缺程度及利润率超过正常利润率的差额大小成正比。在市场经济中,凡是那些短缺与利润率高的产品,都会在一定时间后,也就是从新增投资开始到生产能力形成,或者说建设周期所需的这个时间后,变为过剩与低利润率。

甲部门高利润吸引的投资,必然会改变它的供求状况。如在产出方面,由于投资过度而出现生产过剩(超过了丙部门对它的需求),因此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其下降的程度与原来的短缺程度成正比;在投入品价格方面,则会因为生产能力扩大产生的对原材料等各种投入品需求的大量增加而不断上升(见表3时期2的价格组合)。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社会对某种(最终)产品的需求扩大而导致其价格上升时,由于供求双方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性,使得这种上升在纵向与横向产业链方面并不具有传导的同步性,如当甲部门产品价格因供不应求而上升时,受生产能力的限制,甲部门并不会因此扩大对投入品的需求,因此价格上升并不会直接传导到上游部门,这样,当甲部门因利润提高而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时,乙部门并不会进行同步性的投资,所以当甲部门投资实现而扩大对乙部门的产品需求时,乙部门的产品供给将由原来的过剩变为短缺,价格因此而不断上升。在这种产品价格下降与成本不断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其结果必然是利润的不断减少,甲部门将由原来在经济系统中最有利的地位变为最不利的地位。

然而,短缺部门投资过度由盛转衰的结果,却可能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会。甲部门过度投资所造成的产品价格下降和对原材料需求的大量增加,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乙部门产品的价格而使其进入繁荣过程,而且明显降低了丙部门的生产成本而改善了其处境,如使其由原来最不利的产品价格下降与投入品价格上升,转变为产品价格稳定与成本下降这种比较有利的价格组合,效益由此回升。所以说,当一个部门因投资过剩而陷入困境时,其上下游部门将会踏着其脊梁走上繁荣之路。相对而言,从中受益最大的是为其提供投入品的部门。因为这些部门的产出品价格会因下游部门急剧扩大的需求而不断上升,但其所需的投入品价格,却受自身生产能力的限制而不会有大的上升,所以利润率会有较大的提高,这会促使它取代先导部门的投资地位。

高利润率的这种转换,必然带来投资的转换。这时,乙部门会像甲部门原来那样,在产品价格上升与投入品价格相对稳定的有利价格组合推动的利润率上升中进行以扩大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投资。当然,在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与甲部门一样,这种投资也会是矫枉过正的,一旦投资完成,它也会由短缺变为过剩,利润率由原来高于平均利润率而变为低于平均利润率,投资将由此减少或停止。这时,为它提供投入品的上游部门,即丙部门,会像它原来取代甲部门的位置一样取代它原来的位置,成为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和新投资的主导者。同时,原来的甲部门也会从它投资过度造成的产品过剩和价格下跌中受益,效益会在成本的不断下降中回升(见表3时期3)。

显然,丙部门同样会在高利润率的作用下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这种投资的过程及其结果与甲、乙部门的变化是完全一致的。一旦丙部门完成投资活动,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就回到原来的起点,并由此开始新的一轮循环(见表3时期4)。这种情况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效益较高时,所有部门都会竭尽全力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即使知道前面可能是个陷阱也会义无反顾地前赴后继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知道越过了这个陷阱,前面将有一个新的春天在等待,而不如此行动的后果则一定是灭亡。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循环机制作用下,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情况说明,在存在投入产出的各部门之间,由于市场经济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各部门之间利益的对抗性,必然会造成它们之间繁荣程度的不一致性,出现“繁荣中的萧条”与“萧条中的繁荣”,并且该过程会不断地在最终产品生产与原料投入生产这种纵向型投入产出联系的各部门中传导下去。其间,它也许会被经济危机所打断,但只要危机的程度减轻或消失,这种以产品生产为投入产出联系的各部门间的继起性投资活动,又会接着原来的过程而持续下去。

从上面的分析和表3中看到,在同一时间,在存在投入产出联系的各部门之间的价格组合是不一样的,并且这些价格组合是有序地在各部门之间转换的,这种转换如图2所示(外圈代表产出品价格变化,内圈代表投入品价格变化)。正是这种不同性质的价格组合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有序运动,才导致了每个部门都必须做周期运动,同时又使各部门之间的周期运动不一致。

钢铁行业的周期性运动,同样是这种机制的作用结果。它同时也说明,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特有的周期性运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钢铁行业的周期约为9至10年,因此钢铁行业今后数年,即3~4年,会处在效益低下的位置,尤其是今后两年的效益会不断下降,两年后效益会在投入品价格的下降中逐渐回升,但由于需求不旺和产能扩大,其效益仍然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产业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

显然,如果像上面假设的那样,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相当,那么它们之间的非均衡性周期运动就会相互抵消,宏观经济的运行就会相当平稳。然而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运行并不稳定,同各行业部门一样呈明显的周期运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实际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着投入产出联系的各部门之间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一些部门所占比例非常大,如钢铁和各种基础性产业等,一些部门所占的比例则非常小,这使得它们之间非同步的周期运动不能完全抵消,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宏观经济周期;另一方面,在这种上下游或纵向联系引起的经济转换中,还交织着一种以职能分工型的横向联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换活动。如一个部门因需求扩大而产生的对劳动就业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消费的增加,或者其进行扩大生产能力为目标的投资,会扩大对固定资产或资本品生产部门的产品需求,当这种需求超过这些部门的生产能力时,它们也会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长期投资。虽然这种投资过程及其结果,与那种以产品生产和原材料投入相联系的纵向型部门间的投资过程及结果是一样的,它也会在竞争中投资过度,由短缺变为过剩,而为它提供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等投入品的部门,则会取代它原来的地位,成为高利润率部门和新的投资者,但这种联系具有更强的同步性。正是这种较高程度的同步性,才使得宏观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宏观性。这种情况说明,宏观经济的周期运动,是由各产业部门或各产品周期之叠加的结果。如经济之所以会出现繁荣与萧条,只是因为在繁荣阶段,各产业部门之间周期的同步性程度大于非同步性程度,从而有较多的部门处于扩张中;而在萧条阶段,则是衰退的部门多于扩张的部门,因此是它们之间不能完全抵消的结果。行业间的这种周期关系,是导致宏观经济周期运动的物质基础。

宏观经济不仅有它的物质基础,更有它的作用机制,并且这种机制同促使产业部门作周期运动的机制是一样的。这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的周期运动同样是由微观机制决定的,即由利润率的周期性变化决定的。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由厂商组织的,而厂商的行为目标是追求利润,厂商行为的结合就形成了宏观经济运动,而市场经济利润率是呈周期运动的,所以由利润变化决定的厂商行为的结合决定着宏观经济的运动方向。在市场经济中,利润率的周期性运动,同样是在上面所分析的不同价格组合的继起性运动中实现的。如在萧条阶段,对应的价格组合,或者是产出品价格下降的速度慢于投入品(宏观方面的投入品是基本三要素与进口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或者是产品价格上升与投入品价格下降,由于这两种性质的价格组合都是提高利润的,因此才使得经济在它们的作用下走向复苏。在复苏阶段,对应的价格组合,则是产品与投入品的价格都上升,但前者上升的速度快于后者,这同样是提高利润的,这是促使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的根本原因。在高涨阶段,随着高涨过程中有效需求的相对减少(消费倾向下降、利润率下降使投资减少、高价格水平使出口相对减少、财政自动稳定器作用使政府支出相对减少等),产出品价格的上升速度逐渐慢于投入品,利润率由此下降,经济由此进入高涨后期或衰退。利润率下降产生的投资和其他有效需求的减少,最终使产品价格下降,投入品则在宏观经济扩张的惯性中继续上升,利润率由此快速下降,经济由此走向衰退。这是繁荣过后出现危机或衰退的最主要原因。衰退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产品价格继续下降,另一方面也促使投入品价格下降,但在该过程的初期,前者下降的速度将快于后者,使经济继续衰退。随着衰退的持续,经济系统内的扩张力量会逐渐重新占据上风,如消费倾向会上升、净出口会因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而增加、财政支出也会有较大幅度增加,而产品供给却会因大量生产能力的淘汰和闲置而减少,因此产品价格的下降速度会减缓或由降转升,而要素价格则会因为失业的日益严重而快速下降,由此利润率重新上升而促使经济做新一轮循环。所以说,宏观经济同样是由微观机制决定的,并且两者间的作用过程也是基本一致的(杨文进,2002)。

如前所述,钢铁生产是一项与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密切的活动,钢铁行业出现的效益下降,反映了宏观经济已经处在衰退过程中,其最基本的标志,就是基本要素的价格上升速度(2005年的劳动成本上升速度超过13%,实际利率的上升速度更高于此)快于产品价格上升速度(占经济比较绝大部分的消费品的价格上升速度是负增长),而在产品价格上升中,又是上游产品的价格上升快于下游产品,整个社会的平均效益在快速地下降(2005年工业利润涨幅去掉煤炭和石油行业后下降近60%),受其影响,投资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出口增长乏力等,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宏观调控更是加强了这种趋势,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宏观经济已经进入明显的衰退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将持续约3年的时间。

不过,如上面讲到的那样,虽然宏观经济已经进入衰退过程,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周期不完全同步,因此并不是所有部门都因此进入衰退过程,一些部门,也就是那些部门周期与宏观周期运动方向相反的部门,仍然会在宏观经济的衰退过程中扩张,正是它们扩张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才最终推动宏观经济逐渐由衰退走向复苏。

注释:

①要注意的是,虽然从形式上看,该增长率低于同期的经济增长率,但却高于同期的能源消耗增长率,由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该期间官方公布的增长率不是很准确。不过,这与该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结构转换和产业的升级有关。其原因,请参见杨文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人们感觉不一致之谜》,《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标签:;  ;  ;  ;  ;  ;  ;  ;  ;  ;  ;  ;  

从关联产业的周期关系看钢铁工业兴衰的变化--借鉴邯郸钢铁有限公司的经验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