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说文解字》的汉字文化因素研究论文

基于《说文解字》的汉字文化因素研究

王振来, 于文文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因为交际和记载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是世界上唯一存活至今并且继续使用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与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古代人发明汉字,把客观世界符号化,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透过汉字了解客观世界,现代的人也可以透过汉字了解古代人的认知心理。

关键词: 《说文解字》;汉字;文化因素;认知;教学实践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普遍认为汉字难写、难认、难记,实际上汉字并不难,关键在于学生缺乏对汉字的整体认识。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1]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2]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一书中认为:“文字是一种文化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他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3]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因为交际和记载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是世界上唯一存活至今并且高度发展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与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古代人发明汉字,把客观世界符号化,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透过汉字了解客观世界,今人也可以从汉字中了解当时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造字原理是“观物取象”。最初创造出来的汉字,几乎都与客观世界的形状、性质、作用有关系,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风貌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知心理等。当然,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时不仅仅是停留于具体的表象,而是对客观存在进行主观加工,把具体事物抽象化。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偏旁部首在构字中的使用、字音的产生、汉字的布局、汉字的书写顺序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因素。在对外国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汉字的理据性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习得汉字中了解中华文化。

一、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汉字具有“以形见义”的特点,在汉字教学中要让外国留学生了解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观物取象”的造字理据充分证明,在造字之初,人们以身边接触到的客观存在为理据,根据事物的形状,结合自己的思想观念造出原始文字,力求通过汉字字形表达出一定的概念,以期与客观事物保持一致,人们见到字便了解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提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一般来讲,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合体字。下面,我们将分类对造字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一)独体字体现的文化义

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禾,从木,从省,象其穗。”“禾”本义是美好的谷子,字形上部像谷子的穗和叶,下部像根,古人根据谷子的形状创造了“禾”字。“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按照道家思想,禾在五行中属木,木代表春天,金代表秋天,禾的春生秋枯,就符合人们的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说明象形字“禾”在造字之时,除了客观存在的外形之外,人们的宗教思想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4]《左传·宣公七年》:“不与谋日会赤狄侵晋,取向阴之禾。”[5]这里的“禾”指的都是谷子。“马”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一匹马的形状,马长长的脸和鬃毛都体现在字形中,可以说是非常贴近实际、非常客观地把马的形状融于文字当中了。许慎《说文》:“马,怒也,武也。”人在愤怒时拉长了脸被夸张为马脸,故“马”有表示愤怒之相的意思。这里,“马”的字义就结合了人类的认知。在人们的认知里,马脸是长长的,所以,当人生气时拉长了脸,就与马脸有相似之处。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荆州谓面含怒色为马起脸。”[6]由于古代作战均骑马,故“马”又有指代骑兵和战事之意。这里,“马”的字义受到古代战争文化的影响,字义有所拓展和引申。“鬼”是一个独体象形字,甲骨文写作“”,字形像顶着一个巨大的鬼头。《说文》:“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王筠释例:“鬼字当是全体象形,其物为人所不见之物,圣人知鬼神之情状,故造为此形,不必分析说之。”这是根据当时人们对鬼的理解所作的解说,因为人们从未见过具体的鬼形,便将其具化为一个抽象的巨大的脑袋。《字源》提出一种观点:“鬼之本义当是在原始社会中人戴一种吓人的面具以代表人们观念中的鬼。”[7]无论从何说,均与古代人们封建迷信的思想文化有关。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灵魂便可离开肉身而附着在“鬼”这个载体上。“力”,象形字。甲骨文写作“”,像犁地的耒形。金文字形“”更突出起土之状。 耕地需要用力,故而又引申为“力气”,并渐渐成为常用义。《说文》:“力,筋也。”进一步引申出“力量”“能力”“权势”等意思。如《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8]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与当时的农耕文化有关,人们依赖田地,以此获取食物,以力耕地来体现能力。

(二)合体字体现的文化义

字义常与古代人们的行为习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关,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农耕文化与宗教文化也对字义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休”,《说文》:“息止也,从人依木。”“息”和“止”都是停止、停歇的意思,合在一起表示“休”,“休”便是歇息的意思。古代人们劳作辛苦,乏累之时,便停下来倚靠在大树旁休息,因而人倚靠在大树旁歇息就是“休”。“休”为会意字,看到字形,便可领会其所指之意。“休”的字形与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农耕文化紧密相关。“尘”是会意字,最早的字形见于《说文》,其字形为三只鹿加上两堆尘土,意思是鹿奔跑时扬起的细小的土。《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飞扬的灰土。”能够被动物奔跑扬起来的土都是细小的,所以简体字为“尘”。无论是古文还是今文,“尘”的字形的形成与尘土的外形以及人们对于尘土的认识相关联。除此之外,“尘”与佛家、道家也有着密切联系,红尘、尘世即为现实世界、人间俗世。佛家有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道修行讲究清心寡欲,此处“尘埃”便是心中凡尘杂事,细小而繁多,扰乱清净之心,故“尘”又指肮脏庸俗的事物。“尘”字义的引申也有宗教文化的影响。“保”,较原始的写法写作“”,表示一个人把孩子背在背上,本义是负子于背。《书·召诰》:“保把携持厥妇子。”[8]意思是“男子背着、抱着、扶着他们的妻儿”。这里将“保”与“抱”并提。《说文》:“保,养也。”此义为本义的引申义,由本义“负子于背”引申出“保养”“保护”“依靠”诸多动词义。《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若保赤子。”[9]《左传·成公十三年》:“奸绝我好,伐我保城。”都与从古至今由母系社会中流传的保护抚养幼儿这个文化有关。“男”上下结构,从田从力,甲骨文写作“”。“力”是古农具“耒”,表示用来在田地里耕作。《说文》:“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耕作是男人的一项主要职责,因此,用“田”“力”来表示男人。农耕文化中,农耕主要是男子的事情。《易·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众”,甲骨文字形“”,从三人,表示人多;或又加义符“日”字形作“”,表示在太阳底下,人们聚集起来,众人相聚,日出而耕作。同“男”字一样,“众”体现出农耕文化中,男子主要出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汉语中很多汉字以形见义,对外国留学生识记汉字有帮助。“伐”,甲骨文字形写作“”,以戈置于人颈上,表示砍头杀人。《说文》:“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伐”与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中人们的战争文化有关,古人往往依靠杀戮维持氏族的稳定和城邦领域的扩大。

二、偏旁部首在构字中的文化因素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声字的字音主要以声旁为标记。徐彩华《现代汉语形声字的声符家族表音属性研究》[12]中指出,可将形声字的声符分为完全表音、半表音、混合表音、混杂表音、不表音五种类型。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认为,形声字的声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用来表音的,如“花”的声旁“化”;另一类是跟形声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也有联系,如“珥”是一种用玉做成的耳饰,声旁“耳”不仅表音,也在意义上与“珥”有联系。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已经没有任何表音作用,只能称作一个记号,如“呆”。有的形声字的读音与声旁不一样,但是与它使用同一个声旁的字的读音与这个字相同,如“垩”从“亚”声,“恶”也从“亚”声,“垩”与“恶”同音。有的生僻的声旁已经被改成与原来形状相近笔画简单的字来表示,但从这个声旁却与这个声旁在读音上完全不同的字有很多,并且这些字的读音相同或者很相近,所以这个声旁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标记,起到一定的表音作用。例如“享”这个声旁,是由一个生僻声旁简化而来的,“敦”“淳”“醇”等字的字音与“享”并不相同,但由于这些字都从同一个声旁,所以也比较容易被联系起来记住。

“又”,象形字。甲骨文写作“”,像右手形。《说文》:“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本义为右手。“又”是一个部首字,从“又”的字多与手的部位或手部动作有关。如“叉”,《说文》:“叉,手指相错也。”段玉裁认为“叉”意思是手与物相错。再如“取”,《说文》:“取,捕取也。”本义是割取敌人的耳朵,有所获取。反映了古代的一种战争文化,杀死敌人,取其左耳献上称为“献或”。

许慎《说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二月开始发芽生长,等到八月的时候开始成熟,得到一年中的中和之气,所以字音为“禾”。这里“中”的意思是合时宜,这种植物生长时间恰到好处的意思。在农耕社会,我们的祖先便已认识到天地有序,只有顺应天时,和于万物之性,才可适应自然,得到大自然的恩泽。“中”即为天命,中正不倚,无过亦无不及。“和实生物”,揭示了“和”的主要功能和特征即为“生物”,使物得以生,遂其所以生,使万物按照应有的样子生长。“中和”一说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阶级提倡的“尚中”“贵和”思想,最早出现于《礼记·中庸》,后发展为儒家的重要思想。[11]

也有一部分“冫”部字是由“氵”部的字演化而来。演变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求易心理,如“净”的古字是“瀞”,后来随着文字的演变,声符“静”简化为“争”,又为了与“淨”区分开,故简化为“净”。现代汉语中通行的“冲”是“沖”的异体字。《说文·水部》:“沖,涌摇也。”“涌”是向上涌,“摇”是左右摇。第二是趋利避害心理,如“決”指浩浩汤汤的大水,大水经常给古代人带来灾患,人们常常对大水有所避讳,出于这种心理,古人有意将“氵”简写为“冫”。第三是今义与古义相去甚远,找不到演变理据,为区别于水,故意调整字形,如“沖”本义就是指水涌动摇晃的状态,但随着“冲”的引申义与水的关系日益疏远,“氵”简化为“冫”。

“雨”,象形字。甲骨文写作“”,像天上落雨形。金文写作“”,甲骨文的字形另加一横表示云层。 《说文》:“雨,水从云下也。”《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0]“雨”是一个部首字,从“雨”的字大都跟下雨、天气有关,如雪、雷、零、霄、霹、雳、雾、霾、雹、霞、霜等。

当浆液扩散方位角90°<θ≤ 180°,即浆液运动方向与裂隙面倾斜方向相反时,裂隙倾角越大,注浆压力相应就越大,增大的注浆压力用于克服浆液自重和粘滞阻力双重作用;当注浆时间为60 s时,浆液扩散方位角θ=180°、倾角α=90°的倾斜裂隙注浆压力为水平裂隙的1.38倍。

电话响了半天,没人接。哥们儿朝洛蒙想烧烤店老板还没有起床。烧烤的生意一般都在晚上,要到凌晨才能收摊。所以都要睡到中午。

式中:为第v把刀具原材料单位内含能,为第v把刀具制造过程中的能耗,为第v把刀具的质量,为机床Mm上的刀具内含能,Vjilsma表示刀具集中的刀具数量。

“足”字旁的字与脚关,“目”字旁的字与眼睛有关,“木”字旁的字与树有关等等。如“清”与水有关系,水洗后就清了;“请”与说话有关系;“情”与心有关系;“睛”与眼睛有关系。

“止”,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写作“”,像人足之形。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本义指脚,引申表示停止,不再前进。《刻舟求剑》:“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由于“止”为引申义“停止”之义专用,脚之义便另加义符写作“趾”来表示。“止”是一个部首字,从“止”的字大都跟脚及其动作行为等义有关,如步、武、正、歧、歬(前)等。

三、字音中的文化因素

这种思路是以初中平面几何知识为基础,用到学生比较熟悉的锐角正切函数定义和相似三角形性质,tan (180° -α2)=-tan α2也是学生熟知的.

偏旁是组成合体字的各个部分的统称,有的表音,有的表意。部首是偏旁中的表意的那一类,也就是形旁。合体字中形旁的选择和使用都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字的本义所表示的意义受到人的认知心理的影响,概念之间有联系的大都采用同一形旁,体现事物内部联系的抽象化、概括化和规律化。例如现代汉语中“冫”部字大都与寒冷、冰冻有关。“冫”古同“冰”,本字是“仌”,用作部首俗称“两点水”。《说文》:“仌,冻也。象水凝之形,凡仌之属皆从仌。”如“凌”在《说文》中注:“仌出也。”“仌出”就是冰的棱角。《诗经·豳风·七月》:“纳于凌阴。”意思是收藏在装冰的地窖里。这里“凌”就是冰的意思。《说文》:“凋,半伤也。”意思是草木在遭受寒冷之后部分衰败。

四、汉字布局与书写顺序中的文化因素

(一)汉字布局中的文化因素

从位置关系上看汉字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八类:独体字、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品字结构。在具体布局时讲究主与次、偏与正、纵与横、向与背,两两对偶,辩证统一,这是受到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重要影响。汉字布局结构讲究的是一种不对称的美,有主次偏正之分,在动态组合中追求整体的和谐。左右结构中,形声字形旁往往不用原来的单体字,而是稍作变形,形旁与声旁之间,会有主次、轻重之分,形旁往往占整个字的比例小,声旁则占整体的比例一大半。如“请”字左边的“心”改为了竖心旁,如此一来,左边的“忄”所占的比例就小于右边,给人在视觉上造成一种不对称的、动态的和谐之美,看起来更舒适、更美观;这符合欧阳询三十六法中汉字的布局原则中的“相让”原则,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偏旁部首要彼此相让,互不影响,妥帖安排,方能为善。上下结构分为两种布局,一是上大下小,如“斧”字;二是上小下大,如“岩”“邑”字。具体写时前一种在布局上上宽下窄,后一种在布局上上窄下宽。汉字布局中有一种特殊的布局方式,即为叠合,也就是品字结构,如“众”“晶”“鑫”等字。道家讲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揭示了天下万物繁衍发展的规律和结构法则,汉字布局也正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二)汉字书写顺序的文化因素

“人们在书写时,总是希望写得越快越好,因而迫切要求简便快捷,而要符合便捷性的要求,笔顺必须适应书写时的笔势。”[13]人在写字时不仅要用到手,更需要眼睛配合整个动作才能完成。因此,人的生理机能对笔顺规则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大部分人右手执笔写字,这就使得在书写汉字时,写字的笔顺要符合右手的生理习惯,显然,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书写顺序使运笔更舒服,更加省时省力,书写的效率也就越高。

自汉字产生以来,汉字的整字书写顺序性一直是竖向书写,从右往左写,这样写完第一列再写第二列汉字的时候,第一列字就会被右手挡住,十分不方便。到了建国初期,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郭沫若先生便向毛主席提议:将原来的竖向的书写方式改为横向书写方式,把从右往左改为从左往右。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眼睛左右转动所看到的角度和区域要比上下转动所看到的角度和区域都广阔的多,这样横着书写和看书就会减轻眼睛的疲劳程度。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的创造和发展都来源于古代先民对生产生活的直观认知和抽象思维。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上,人们根据身边接触到的客观存在为理据,根据事物的性状,结合自己的思想观念造出原始文字,力求“以形见义”。合体字中形旁的选择和使用都有重要的文化内涵,概念之间有联系的大都采用同一形旁。单体字字音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合体字字音主要受声旁的影响。汉字布局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认知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汉字的书写顺序主要体现书写的省力原则。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情感、农耕文化、政治文化、战争文化、儒释道思想、审美体验等都对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留学生教学中,把汉字中文化因素分析处理,留学生会对汉字感兴趣,能调动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③当压缩机运转时,防喘振调节器FIC1的控制模式通过逻辑点强制设定为CAS,且不可由操作人员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失效。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4]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 左丘明.左传[M].武汉:崇文书局,2017.

[6] 章炳麟.章氏丛书 新方言(下)[M].上海:上海右文社,1919.

[7] 约斋.字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8] 孔子.尚书[M].周秉钧,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9] 孟轲..孟子[M].王常则,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0] 叶绍钧选注.荀子[M].武汉:崇文书局,2014.

[11] 郭丹.《中庸》“中和”思想与儒家教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6.

[12] 徐彩华,黄晓琴,周灵霞.现代汉语形声字的声符家族表音属性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7(3):51-59.

[13] 高更生.海峡两岸汉字笔顺的规范[J].语文建设,1999(3):3.

中图分类号: H1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 7864( 2019) 01- 0001- 04

收稿日期: 2018-09-02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俄罗斯学生习得汉字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L18BYY009);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教改项目“基于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的汉字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2018-43)

作者简介: 王振来(1965—),男,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及汉语国际教育;于文文(1993—),女,山东青岛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法学。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9.01.001

[责任编辑 左荣]

标签:;  ;  ;  ;  ;  ;  

基于《说文解字》的汉字文化因素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