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及质量通病防治思路论文_陈春华

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及质量通病防治思路论文_陈春华

摘要:目前的市政道路给排水的规划与设计仍然存在诸多问 题,使得很多市政在强降雨情况下出现排水不畅、道路淹没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安全,也对市政其他结构产生影响,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及质量通病防治思路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质量通病;防治思路

1 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

1.1 污水管设计

1.1.1 在污水管线出口设格栅

市政污水中有许多塑料、纤维等漂浮物,增加了市政给排水管道疏通与清理难度。大量漂浮物被拦截在抽升泵站的格栅间,部分体积较小的漂浮物可经由格栅流入泵房内部,这是堵塞与损坏水泵叶轮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市政给排水工程一再地缩小格栅间距,但由漂浮物造成的堵塞问题却一直未得到解决。因此在设计污水管道时,建议设计师将简易拦污格栅设置在小区污水管道入口部位,并由相关工作人员负责定期清理,从源头上对市政污水中的漂浮物进行控制,以免其进入市政管网,从而减少市政管网维护管理工作量。

1.1.2 在检查井井底设置沉淀池

当管道内部水流流量较小、流速较慢时,污水中杂物就会沉淀下来,长此以往会堵塞管道,导致水流流动不畅。众所周知,管道的清理与疏通工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设计师改变设计方法,采取沉淀式井底代替传统的检查井做法,井底下沉宜控制在 30 ~ 50cm 左右。这样污水中的杂物会在检查井底部沉积下来,不会向下游管道流动。经常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对检查井底部沉积的杂物进行定期清掏,同样可减少市政管网维护工作量。

1.1.3 污水处理能力设计

污水污染是市政环境污染比较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排放污水是污水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当前我国大部分市政都未能达到100%的污水处理率。而在对市政污水处理能力、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进行衡量的过程中,污水处理率又是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污水管道时要对污水处理效率、处理能力进行综合考虑,以此实现市政污水处理系统集污能力、服务范围的进一步提升。针对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的设计,做好截流、分流设计非常重要;而在设计污水处理厂市政河道下游的排放口时,尽可能利用河流对污水进行稀释,从整体上降低市政污水的污染程度。

1.2 雨水管道设计

1.2.1 雨水管的出水口设计

在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运行过程中,河道是雨水的主要排放处。通常,设计师会在雨水管设计中采用淹没式出水口设计,出水口高度要比整体水位低,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限制造成的。此外,如果没有将闸门设置在出水口位置,往往会引发河水倒灌问题,当水流速度降低时,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也随之降低,长期会出现积水问题,对市政的道路交通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1.2.2 基于海绵市政理念设计雨水管道

在设计市政给排水管道中的雨水管道时,设计师应具备全局意识,对市政总体规划展开细致研究,对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行有效明确,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适合市政发展的雨水管道系统,将海绵市政理念落到实处。在市政给排水管道系统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市政雨水管道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还是低影响开发系统,都要确保其衔接畅通,促进市政内部生态系统良性运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有效降低雨水污染源带来的影响,设计师要对雨水的排水分区、排水出路进行合理布局,基于对自然径流的保护与修复、对当地水域面积、土地状况的考虑,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经济环保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包括雨水湿地、雨水花园等,以此提升雨水源头就地消解能力,构建完善的综合性雨水管道设施。

1.2.3 雨水口改进

在布置雨水口时要对水体水位的顶托要素加以考虑,溢流闸门应基于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汛期与抽升泵相配合,从而做到强行排水。此外,设计师还要基于该地区地形特点布置雨水口,对市政交通道路的总段设计进行充分考虑。在设计雨水排水系统时,必须确保立交排水系统中出水口的可靠性,立交排水系统最好选用独立的设计方案。适当增加低洼处的雨水口数量,以此实现收水速度的增加。

2 市政给排水管道质量通病防治

2.1 管道渗水问题及防治

在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管道渗水属于一项重要的质量通病,其原因主要有管材质量不达标、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基础下沉不均匀、封堵不严密等。因此,确保管道基础条件良好十分必要且重要。严格按照管道设计要求开展施工作业,从而对管道基础的整体强度、稳定性进行有效保障。如果施工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不够理想,需要基于实际情况进行换土改良,目的在于实现基槽底部承载力强度的整体提升。

2.2 管道位移问题及防治

在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管道位移主要是由于测量误差导致的。管道位移会带来倒坡、积水一系列问题,这些同样是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质量通病。基于此,施工人员必须在认真、仔细阅读施工测量规范的基础上展开作业,复测工作要做好从而对测量误差进行最大化控制。在测量验收过程中,验收人员需按照样桩测量和验收。施工放样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全面考虑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测量及复核要反复进行,这也是减少测量误差的重要方式。

2.3 井盖变形问题及防治

井盖材质问题、安装施工问题是造成井盖变形的两大主要原因。在施工前需要对井的垫层、基层进行认真检查,严格控制好井的高度、井口中心位置,以防井体变形。在安装井盖与底座时,则要确保二者配套,并且对铁爬的安装误差进行严格控制。

3 道路给排水系统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建立市政给排水管网分区方案

首先,根据给排水区域的基层特点进行合理设计,目前的市政发展很快,市政区域很大,因此给排水系统的设计需要自上而下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各个区域内的水资源配给情况,根据基层特点如建设资金、供排水需求和规模等,确定初步设计方案和布控方案。其次,确定各个区域内的给排水规模,考虑供水的安全性和节约性计算用水量和排水量,并且需要考虑管道可能的漏失行为。最后,对整体管网区域进行整体优化评估,检查整体方案存在不合理和不规范的地方,对管网方案进行优化升级。

3.2 基于海绵市政的排水系统设计

传统的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对于地下径流及给排水管线的设计规划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使得虽然可以满足正常情况下的给排水设计,但是满足不了突发暴雨灾害情况下的雨水排泄。海绵市政则是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对市政给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规划建造,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给排水控制:在降雨气候下,市政的给排水系统和建筑结构对雨水进行吸纳,确保市政内的各种设施不会被雨水破坏和影响,这说明管网系统和建筑结构对雨水具有足够的吸纳能力;在平时的运营状况下,各种给排水系统和市政建筑则发挥其蓄水和净水功能,使得水源为市政生活和生产提供支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给排水管道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生产与市政正常运行。无论是设计环节还是施工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认真考虑实际情况进行。一方面,在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过程中,设计员要综合把握细节问题,提高方案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在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展开作业,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质量把控,以此消除市政给排水管道的质量通病。

参考文献:

[1]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研究[J]. 董荣华 . 城市建设 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4)

[2]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中质量的控制[J]. 周平 . 工业设 计 .2017(08)

论文作者:陈春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  ;  ;  ;  ;  ;  ;  ;  

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及质量通病防治思路论文_陈春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