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迟发性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结直肠癌迟发性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一、大肠癌延期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博文[1](2021)在《原发性结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结肠癌是一种起源于结肠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也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一项关于2019年全球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直肠癌仅次于肺癌与乳腺癌,位列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结肠癌常见的转移方式包括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及种植转移。其中,血行转移最常转移的部位是肝脏。许多患者在初次诊断为结肠癌同时,即已发现肝转移。此外,一些患者在行结肠癌原发病灶根治术后数月后同样会发生肝转移。因此,探究导致结肠癌肝转移可能的危险因素对于肝转移的及时诊断及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40例曾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诊治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数据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从中对于可能导致结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分析结果可为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肿瘤科等多科室共同参与下的MDT多学科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研究方法:收集并整理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确诊的40例结肠癌合并肝转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1:4的比例从同时间段确诊的结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160例确诊而没有同时发生结肠癌肝转移的结肠癌患者。从总计200例患者中罗列可能与结肠癌肝转移的有关联的相关因素。包括:(1)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及基础病史: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结肠息肉史等;(2)生化检查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红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等;(3)病理信息:结肠原发肿瘤位置、结肠肿瘤大体类型、结肠肿瘤分化程度、结肠原发肿瘤浸润肠壁深度、结肠肿瘤组织学分类、有无神经浸润、有无脉管浸润、肿瘤最长直径、有无肠周淋巴结浸润等。以是否发生肝转移作为因变量,患者的临床信息作为协变量。通过卡方分析、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式进行分析,以得到结肠癌同时伴随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意义的连续变量原始数据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研究其对结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1.通过将搜集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信息整理后,将结肠癌肝转移可能的危险因素通过卡方检验计算,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P=0.033)、术前检查显示CEA、CA199水平高于正常值(CEA:P<0.001、CA199:P<0.001)、脉管浸润(P<0.001)及肠周淋巴结浸润(P=0.001)是结肠癌肝转移的预测因素。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结肠息肉史、乙型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红蛋白、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FP、结肠原发肿瘤位置、结肠肿瘤大体类型、结肠肿瘤分化程度、结肠肿瘤组织学分类、结肠原发肿瘤浸润肠壁深度、神经浸润以及结肠肿瘤最长直径均与结肠癌肝转移无关(P值均大于0.05)。2.通过将卡方检验得到的相关结果(P<0.05),带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计算结果显示:术前CEA、CA199水平升高(CEA:P=0.029、CA199:P=0.030)、肿瘤侵犯脉管(P<0.001)为结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小于65岁及肠周淋巴结浸润均不是结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大于0.05)。3.根据患者血CEA及血CA199原始数据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EA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CA199的曲线下面积为0.688。CEA及CA199对于结肠癌肝转移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患者的年龄小于65岁、术前检查显示CEA、CA199水平高于正常值、脉管浸润与肠周淋巴结浸润是结肠癌肝转移的预测因素;术前CEA、CA199高于正常值、肿瘤脉管浸润是结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EA与CA199对结肠癌肝转移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

褚雪镭[2](2021)在《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化疗剂量强度是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的重要数据,通过分析多项临床研究数据发现化疗剂量强度在临床环境下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治疗人群对化疗剂量强度的反应不同。本研究在真实世界临床环境下,调查化疗剂量强度的临床应用,研究不同剂量强度化疗对晚期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探索化疗剂量强度与中医治疗的结合模式,为精准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和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建立晚期结肠腺癌化疗数据库,纳入两周期使用相同化疗方案的病例,共105例,根据平均相对剂量强度进行分组,高剂量强度组ARDI≥80%,中剂量强度组80%<ARDI<60%,低剂量强度组ARDI≤60%。收集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BMI、KPS评分、既往史)和临床特征资料(肿瘤原发灶部位、转移情况、既往肿瘤治疗)、中医四诊资料、化疗方案和剂量强度资料、疗效资料(CT、MRI等影像学资料和CEA、CA199)、不良反应资料(血常规、肝肾功、其他化疗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不同化疗剂量强度组的病例资料发现:高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多为青中年人、KPS评分较高、血清白蛋白较高,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多为老年人、KPS评分较差、血清白蛋白较低(P<0.05)。通过分析化疗方案和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数据发现:(1)化疗方案方面,高剂量强度组一线化疗占87%,联合方案化疗占96.8%,mFOLFOX6方案应用频次最高(55%);低剂量强度组一线化疗占57.5%,联合方案化疗占80%,CAPEOX方案应用频次最高(27.5%)。(2)化疗剂量强度方面,化疗药物减量发生率高于化疗延迟(98%vs.71%),CPT-11和5-FU的减量发生率为100%。通过分析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与疗效的相关性发现:(1)近期疗效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ORR显着优于低剂量强度化疗(P<0.05),不同剂量强度的化疗DCR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发现,高剂量强度对比低剂量强度单纯化疗亚组DCR为100%vs.77%,联合靶向治疗亚组DCR为90%vs.93%;不同剂量强度一线联合方案化疗亚组DCR和ORR无统计学差异。(2)肿瘤标志物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治疗两周期后CEA、CA199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低剂量强度化疗(P<0.05),与近期疗效存在一致性。通过分析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发现:(1)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基线状态较差、后线治疗病例较多,贫血(70%vs.48%)、胃肠道毒性(63%vs.32%)、肝肾毒性(45%vs.25.8%)发生率高于高剂量强度化疗人群。(2)化疗损伤程度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除血红蛋白)、肝肾损伤、营养消耗程度强于低剂量强度化疗。通过分析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人群的中医证型差异发现:(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多见气滞血瘀证(45%),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多见湿热蕴结证(38%),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人群虚证均以脾肾阳虚证最多。(2)中医证型与疗效相关性方面,实证病例对比虚证病例疗效获益更好(DCR:93.85%vs.85.83%,ORR:16.4%vs.5.7%)。(3)中医证型与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气滞血瘀证和气血亏虚证患者化疗后100%发生贫血,肝肾阴虚证患者化疗后100%发生胃肠道反应,脾肾阳虚证患者化疗后62.5%发生肝功损伤。结论:本研究反映出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数据,发现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人群的主要差异在于年龄和功能状态。在肿瘤稳定方面,不同剂量强度化疗无统计学差异,在肿瘤缩小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优势更明显,但化疗不良反应更强烈。低剂量强度化疗选用联合方案化疗或增加靶向药物可以提高疗效,接近高剂量强度化疗。本研究提示临床需明确治疗目的(肿瘤稳定或缓解),根据患者年龄、功能状态、治疗线数情况拟定化疗方案和剂量强度,以平衡疗效和不良反应。一般状态较好、初治阶段,适合高剂量强度化疗;一般状态较差、高龄、后线治疗适合低剂量强度化疗。探索分析发现CEA和CA199两周期治疗前后的差值可以帮助预测近期疗效。中医治疗与不同剂量强度化疗结合均需重视补虚,主要为温补阳气。在一线治疗、高剂量强度化疗中,中医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散结、温补阳气为主;在后线治疗、老年人群和功能状态较差人群、低剂量强度化疗中,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益气温阳为主。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气滞血瘀证和气血亏虚证需预防贫血发生,肝肾阴虚证需预防胃肠道反应发生。

姜雪娇[3](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冯小雪[4](2021)在《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中医证型与耐药基因、KRAS、MMR表达间的关系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中医证型与To Po-Ⅱ、P-gP、TS及KRAS、MMR表达间的差异,为左半结肠癌客观辨证及从中医证型角度选择化疗方案和靶向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7例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To Po-Ⅱ、TS、P-gP、MMR,PCR法检测KRAS,比较To Po-Ⅱ、TS、P-gP、KRAS、MMR表达在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结果:1.117例患者中,湿热蕴结证43例(36.75%),气滞血瘀证61例(52.14%),气血两虚证13例(11.11%),未出现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2.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间To Po-Ⅱ、P-gP、TS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To Po-Ⅱ阳性率(90.16%)高于湿热蕴结证(69.77%)(P<0.017),气滞血瘀证与气血两虚证、湿热蕴结证与气血两虚证患者间To Po-Ⅱ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7);湿热蕴结证患者P-gP阳性率(79.07%)高于气滞血瘀证(24.59%)和气血两虚证(30.77%)(P<0.017),气滞血瘀证与气血两虚证患者P-gP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7);气血两虚证患者TS阳性率(38.46%)高于湿热蕴结证(4.65%)(P<0.017),气滞血瘀证与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与气血两虚证患者T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KRAS状态在三个证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KRAS野生型(86.89%)高于气血两虚证(53.85%),气血两虚证患者KRAS突变率(46.15%)高于气滞血瘀证(13.11%)(P<0.017)。KRAS状态在湿热蕴结证与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与气血两虚证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7)。4.MMR状态在各中医证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气滞血瘀证患者较湿热蕴结证患者可能从To Po-Ⅱ抑制剂中获益。2.P-gP可能是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客观化辨证指标,该证型的患者对P-gP抑制剂可能易发生原发性耐药,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的患者则可能从P-gP抑制剂中获益。3.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气血两虚证患者较湿热蕴结证患者可能易诱导5-FU原发性耐药。4.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气滞血瘀证患者较气血两虚证患者可能从抗EGFR靶向治疗中获益,如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等;气血两虚证患者可能从贝伐珠单抗治疗中获益。

吴连东[5](2020)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安全性、可行性应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是一类全新术式,此术式可在短时间内使未来残余肝脏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迅速增长,给残肝体积不足的肝癌患者带来根治性切除的机会。通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病人采取ALPPS术治疗后的病例临床资料,讨论ALPPS术式在肝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因原发性肝癌行ALPPS手术的6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分析第二阶段手术完成率、一阶段术后残肝体积增长率以及死亡率等。围绕ALPPS和传统二步肝切除术(traditional staged hepatectomy,TSH)所进行的对照研究展开系统检索,自与标准相符的研究中提取一阶段术后肝体积生长速率、两个阶段手术间隔时间、二阶段手术完成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实现R0切除率和1年无瘤生存率、90天死亡率等,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6例病人均完成二阶段手术,其中1例患者因二阶段术后出现严重腹腔感染而死亡,其余病例均于术后接受规范治疗后出院,死亡率16%。迄今3例患者存活近4年。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FLR增长速率方面,相较施行传统的门静脉结扎(portal vein ligation,PVL)或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的TSH病例,ALPPS病例明显偏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WMD 40.25;95%CI,34.01~46.48;P<0.00001);ALPPS病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较TSH病例缩短,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WMD 26.80;95%CI,33.68~19.92;P<0.00001);ALPPS病例手术完成率较TSH病例高,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OR9.50;95%CI,4.65~19.44;P<0.00001);ALPPS病例1年无瘤生存率较TSH病例高,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OR 0.33;95%CI,0.16~0.70;P=0.004);ALPPS病例与TSH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0天死亡率和R0切除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ALPPS手术组和TSH手术组相比,ALPPS手术组在FLR增长速率、二阶段手术完成率、手术间隔时间和1年无瘤生存率上显着优于TSH组;两者术后总并发症(胆漏、肝功能衰竭)发生率、90天死亡率等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任陶毅[6](2019)在《中药联合化疗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验证中药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根治术后Ⅲ期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的影响作用;探讨初诊中医证型及中药开始服用时间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以便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期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具体的参考帮助。方法:通过回顾性同期队列研究,将475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组,通过Kaplan-Meier单因素筛选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期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计算中位无病生存期,Life-table法估算1、2、3、5年无病生存率,Log-rank时序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期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初诊不同中医证型及不同开始服中药时间之间复发转移率的差异。结果:(1)入组病例共计475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38人,西医组237人,在全组Ⅲ期患者中,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口服中药(P<0.001)、病理分期(P<0.001)2个因素与患者DFS相关。而性别、发病年龄、原发部位、分化程度、化疗开始时间5个因素与患者DFS未有显着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中药(P<0.001)及病理分期(P<0.001)2个因素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期患者DFS的独立因素;其中中药对应的HR为0.590(95.0%CI:0.441-0.790,P<0.001),提示中药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期患者D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Ⅲc组患者中,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口服中药(P=0.007)是Ⅲc期患者DFS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发病年龄、原发部位、分化程度4个因素与Ⅲc期患者DFS未有显着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中药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c期患者DFS的独立因素(P=0.009),其对应的HR为0.564(95.0%CI:0.368-0.865),提示中药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c期患者D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2)全组Ⅲ期患者中,西医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为38.13个月,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尚未出现,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组的无病生存期(DFS)延长(P<0.001)。计算两组的1、2、3、5年无病生存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为:87%、75%、66%、58%;西医组分别为76%、60%、53%、44%。Ⅲc组患者中,西医组的中位DFS为14.37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位DFS为29.9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说明中药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可延长Ⅲc患者的DFS。其1、2、3、5年无病生存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为74%、59%、48%、45%;西医组分别为65%、38%、30%、20%。(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初诊五种证型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脾肾双亏证32.9%,肝肾阴虚证24.7%,湿热蕴结证17.8%,脾气不足证16.4%,瘀毒内阻证8.2%,经卡方检验,P<0.001,说明初诊不同证型间的复发转移率不同,因受时间、病例资料完整性等因素限制,本研究未对五种证型间进行两两比较,可推测脾肾双亏证的复发转移率高于湿热蕴结证、瘀毒内阻证、脾气不足证、肝肾阴虚证,具体差异有待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4)按中药开始服用的时间,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为术后≤6月组和术后>6月组,经卡方检验,二组中的复发转移率≤6月组为50.7%,>6月组为49.3%,P=0.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该因素分组的划分时间点及因随访时间限制出现较多的截尾数据有关,有待后续进一步随访研究。结论:1.中药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期患者D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2.中药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可延长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期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1、2、3、5年无病生存率;3.中药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可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Ⅲc期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1、2、3、5年无病生存率;4.初诊不同证型间的复发转移率不同,可推测脾肾双亏证的复发转移率高于湿热蕴结证、瘀毒内阻证、脾气不足证、肝肾阴虚证。

喻凤[7](2019)在《痛泻要方调控TGF-β/SMAD4信号通路干预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肠癌作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炎症性肠病患者有很高的几率进展为恶性结肠癌。在防止炎症进一步发展为癌症的过程中,中医药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在“炎-癌”转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条信号通路的参与,对中医药干预其的相关机制不明确。通过建立相关疾病模型并对主要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对中医药干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通过AOM联合DSS的方法成功复制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动物模型,采用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进行灌胃。实验过程中,我们以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和定期称重来判断一般情况,我们在一定的时间点随机选取小鼠处死后取材,测量结肠长度,HE染色镜下观察炎细胞浸润、肠道隐窝损伤、不典型增生以及癌变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结肠TGF-β1、SMAD4表达,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TNF.-α、CCL20含量,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TNF-αmRNA、CCL20 mRNA表达。结果1.造模时间历时7个星期共49天,在第4周以及第5周围炎症高发期,小鼠在实验周期内出现体重下降、毛发脱落、稀便及便血,取材后观察肠道组织有炎细胞浸润及癌变。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体重变化、结肠.长度(P<0.01),差异极显着;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痛泻要方.高剂量组、痛泻要方中.剂量组、痛泻要方低剂量组体重、疾病活动指数(P<0.05),差异显着;痛泻要方高剂量组、痛泻要方.中剂量组、痛泻.要方低剂量组相.对比,痛泻要方中.剂量组效果最接近阳性组;药物干预后,空白组小鼠结肠..组织中SMAD4表.达高于其他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SMAD4表达较高(P<0.01),痛泻要方中剂量组SMAD4表达(P<0.05)。痛泻要方能.够升高结肠中SMAD4的表达。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小鼠TGF-β1表达(P<0.01)差异极显着;与模型组比,阳性组TGF-β1表达(P<0.05),痛泻要方中剂量组TGF-β14表达(P<0.05);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NF-α、CCL20含量(P<0.01)差异极显着;与模型组比,阳性组小鼠血清TNF-α、CCL20含量(P<0.05),痛泻要方中剂量组小鼠血清TNF-α、CCL20含量(P<0.05);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小鼠结肠TNF-αmRNA、CCL20mRNA表达(P<0.01)差异极显着;与模型组比,阳性组小鼠TNF-αmRNA、CCL20 mRNA表达(P<0.05),痛泻要方中剂量组小鼠TNF-αmRNA、CCL20mRNA表达(P<0.05)。痛泻要方能够降低结肠血清及组织中TNF-α、CCL20的表达,对抑制结肠炎到结肠癌的进展有一定干预作用。结论1.痛泻要方对结肠炎相关结肠癌演进过程具有良性干预作用2.痛泻要方能增加结肠黏膜TGF-β1、SMAD4含量,发挥抑制炎症发展作用3.痛泻要方干预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机制可能与上调TGF-β1、SMAD4抑制TNF-α、CCL20表达有关。

孙丕杉[8](2017)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患者由于早期缺乏特征性症状,因此我国临床诊断的CRC病例大多数已为中晚期。CRC发生远处传播最先可能的器官是肝脏,约一半的CRC患者发生肝转移,未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几个月。因此治疗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将探讨HBs Ag等多项临床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为进一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病理证明的结直肠癌患者892例。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转移的淋巴结个数、手术方式、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程度、分化水平、组织学分类,术前实验室检查包括:白蛋白、胆红素、LDH等相关血清生化检测结果以及AFP、CEA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随访5年是否发生肝转移。将病人根据是否发生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应用SPSS19.0版软,先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组织类型、是否造口、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等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HBs Ag阳性者肝转移率(13.73%)明显低于HBs Ag阴性者(24.30%)。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细胞的分化水平与是否发生肝转移有紧密联系,分化越低肝转移发生几率越高。低分化组的肝转移率为33.90%,中分化为19.40%,而高分化为11.11%,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肝转移也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肿瘤浸润全层及全层以外者肝转移率为28.94%,明显较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及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者的20.83%高,高于浸及固有肌层者9.52%高于已侵及内者黏膜下层者2.43%,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且肝转移发生率与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较阴性的患者易发生肝转移,且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的增加而增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0枚、13枚、4枚或4枚以上的肝转移率分别为13.19%、28.79%、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的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CEA和CA19-9水平均显着高于阴性组,而前白蛋白PAB水平为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HBs Ag阳性与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前白蛋白、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CEA和CA19-9)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HBs Ag阳性与否、肿瘤分化水平、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与肝转移有关,排除了前白蛋白、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CEA、CA199的影响。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与性别、年龄、手术是否造口、肿瘤位置、大小、病理组织类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CEA、CA199无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会降低肝转移的发生机率,而低分化、浸润程度高、淋巴结转移数多的患者容易发生肝转移。

秦晓辉,赵忠良,李智峰[9](2014)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过去肝转移被视为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禁忌证,患者未接受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5年存活率更是近于0[1],随着诊断水平的发展,近20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后生存率有显着提升[2],目前的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为核心,可选择性结合化疗、介入治疗、物理消融、靶向治疗等,就结直肠癌

陈峰[10](2012)在《肝动脉化疗栓塞在大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脏是大肠癌转移的最常见部位,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灶行手术切除是能够达到治愈的治疗手段,但仅有约10%~20%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能够行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肝脏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本研究目的是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和价值,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接受TACE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生存结果。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同时性或延时性肝转移、原发肿瘤部位、同时有无肝外转移、肝转移时CEA水平、转移瘤累及肝叶数、转移瘤的数目、大小等一般临床特征,以及TACE次数、肿瘤血供和碘油沉积情况、原发肿瘤切除与否等治疗相关因素,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以了解其对TACE治疗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按Kaplan-Meier法对47例患者的TACE后生存时间进行统计,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0.5、l、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5%、74.5%、37.1%、10.1%。2.单因素分析结果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患者初次发现肝转移时的CEA水平、发现肝转移时有无肝外远处转移、转移瘤为单发还是多发、转移瘤累及肝叶数、原发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原发瘤部位、患者性别、TACE次数、原发肿瘤是否切除、肿瘤血供、碘油沉积情况与预后相关(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肿瘤的分化程度、原发灶切除、转移瘤病理类型、介入治疗的次数、转移瘤为富血供、发现肝转移时无肝外转移与TACE治疗后的累积生存率显着相关(P<0.0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大肠癌肝转移的患者,TACE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肝转移瘤为富血供、转移瘤的分化程度、原发灶切除、转移瘤病理类型、多次介入治疗、发现肝转移时无肝外转移这几个因素有助于增加疗效、提高生存率。

二、大肠癌延期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延期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结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早期异时性肝转移的诊断
        2.1.1 超声
        2.1.2 CT
        2.1.3 MRI
        2.1.4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
    2.2 结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灶的手术治疗
        2.2.1 结肠癌肝转移灶手术的适应症
        2.2.2 术后肝脏有效体积的估测
        2.2.3 结肠癌肝转移灶手术的禁忌症
        2.2.4 结肠癌同步肝转移的一期同步切除治疗
        2.2.5 结肠癌同步肝转移的二期切除治疗
        2.2.6 肝移植在结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相关危险因素连续变量的参考值
    4.2 患者基本情况及慢性病史与结肠癌肝转移之间的关系
    4.3 患者血生化检查及肿瘤标志物与结肠癌肝转移之间的关系
    4.4 患者病理资料与结肠癌肝转移之间的关系
    4.5 结肠癌肝转移多因素分析
    4.6 连续变量危险因素与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结肠癌脉管浸润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5.2 结肠癌淋巴结浸润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5.3 结肠癌肿瘤标志物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5.4 肿瘤原发病灶位置与结肠癌肝转移之间的关系
    5.5 微环境与结肠癌肝转移之间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剂量强度与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结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诊断标准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化疗方案与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情况
        2.3 疗效评估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5 化疗剂量强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特征
        3.2 结肠癌化疗药物和化疗剂量强度的临床应用
        3.3 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与疗效
        3.4 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和不良反应
        3.5 晚期结肠癌的中医认识
        3.6 晚期结肠癌临床资料与中医证型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转移性结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附录2.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5.0版

(3)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中医证型与耐药基因、KRAS、MMR表达间的关系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2.1 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各证型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To Po-Ⅱ、P-gP、TS表达
        2.3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KRAS状态
        2.4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MMR状态
    3.讨论
        3.1 分层探讨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客观指标的意义
        3.2 Ⅱ、Ⅲ期左半结肠癌证型分布特点
        3.3 To Po-Ⅱ、P-gP、TS表达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及意义
        3.4 KRAS状态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及意义
        3.5 MMR状态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及意义
    4.结语
        4.1 结论
        4.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大肠癌中医辨证概况及证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结直肠癌中医证型客观指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8版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
附录2 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5)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安全性、可行性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1.1.3 手术过程
        1.1.3.1 第一阶段手术
        1.1.3.2 间隔期的评估及处理
        1.1.3.3 第二阶段手术
    1.1.4 评价指标
1.2 结果
    1.2.1 病例基本资料
    1.2.2 患者术后情况介绍
    1.2.3 ALPPS与 TSH的 Meta分析
        1.2.3.1 文献纳入标准
        1.2.3.2 文献排除标准
        1.2.3.3 数据库检索策略
        1.2.3.4 文献筛选和数据资料提取
        1.2.3.5 文献质量评价
        1.2.3.6 统计学分析
        1.2.3.7 结果
1.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药联合化疗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分组方法
2.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案
        2.1.1 西医治疗
        2.1.2 中医药治疗
    2.2 评价指标
    2.3 资料收集及分析
        2.3.1 资料收集及随访
        2.3.2 数据管理
        2.3.3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Ⅲ期结直肠癌全组
        3.1.1 一般资料
        3.1.2 单因素分析
        3.1.3 多因素分析
        3.1.4 全组无病生存期和1,2,3,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
    3.2 Ⅲc期亚组
        3.2.1 一般资料
        3.2.2 单因素分析
        3.2.3 多因素分析
        3.2.4 Ⅲc组无病生存期和1、2、3、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
    3.3 中医组
        3.3.1 中医证型与Ⅲ期患者复发转移的相关性
        3.3.2 开始服中药时间与Ⅲ期患者复发转移的相关性
4.分析与讨论
    4.1 流行病学特点
    4.2 发病年龄对结直肠癌术后Ⅲ期患者DFS的影响
        4.2.1 年龄与临床表现、分期
        4.2.2 年龄与好发部位
        4.2.3 年龄与病理类型
    4.3 发病部位对结直肠癌术后Ⅲ期患者DFS的影响
    4.4 病理分期对结直肠癌术后Ⅲ期患者DFS的影响
    4.5 病理分化程度对结直肠癌术后Ⅲ期患者DFS的影响
    4.6 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Ⅲ期患者DFS的影响
        4.6.1 化疗开始时间
        4.6.2 化疗方案
        4.6.3 化疗时程
    4.7 中医药对Ⅲ期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影响
        4.7.1 中医古籍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4.7.2 现代医家对结直肠癌的研究
        4.7.3 中医药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4.7.4 初诊中医证型与复发转移的影响
        4.7.4.1 大肠癌辨证分型的现状
        4.7.4.2 辨证分型与大肠癌预后的临床研究
    4.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中医辨证标准
附录三 大肠癌病人生活质量评估量表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件:CRF表

(7)痛泻要方调控TGF-β/SMAD4信号通路干预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AOM/DSS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小鼠疾病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方法
        4.结果
        5.小结
    实验二 痛泻要方干预AOM/DSS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小鼠模型结肠上皮不典型增生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5.小结
    实验三 痛泻要方干预AOM/DSS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小鼠疾病模型与TGF-β、SMAD4、TNF-α、CCL20 的关系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5.小结
讨论
    1.AOM/DSS模型小鼠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1.1 IBD相关结直肠癌动物模型分析
        1.2 AOM/DSS小鼠模型的特点
    2.结肠炎-癌转化的中医认识
        2.1 脾虚贯穿结肠炎-结肠癌整个发病过程
        2.2 肝失疏泄为结肠炎癌变之开端
        2.3 痰瘀互结癌毒肆掠为结肠炎-结肠癌的最终结局
    3.痛泻要方干预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契合性
        3.1 病因病机的契合
        3.2 组成药物的契合
    4.TGF-β/SMAD4 信号通路对AOM/DSS模小鼠结肠炎-癌转化的影响
        4.1 炎症与癌症
        4.2 TGF-β/SMAD4 在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中的作用
        4.3 CCL20 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4.4 TNF-α对炎性肠病的作用
结论
创新性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CRC肝转移的诊断标准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计数资料
        1.1 性别与肝转移
        1.2 HBsAg与肝转移
        1.3 手术是否造口与肝转移
        1.4 病理类型与肝转移
        1.5 分化程度与肝转移
        1.6 位置与肝转移
        1.7 肿瘤大小与肝转移
        1.8 浸润深度与肝转移
        1.9 淋巴结阳性个数与肝转移
    2 计量资料
    3 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表
致谢

(9)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治疗
    1.1 手术适应证
    1.2 手术切除范围
    1.3 同期切除还是延期切除
    1.4 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
2 化疗
    2.1 新辅助化疗
    2.2 术后化疗
3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TAI
4 物理消融技术
    4.1 射频消融技术
    4.2 冷冻消融 (cryosurgical ablation, CSA)
5 靶向治疗
6 其他治疗方法
7 结语

(10)肝动脉化疗栓塞在大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大肠癌延期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结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D]. 郑博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研究[D]. 褚雪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中医证型与耐药基因、KRAS、MMR表达间的关系及意义[D]. 冯小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安全性、可行性应用评价[D]. 吴连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中药联合化疗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临床研究[D]. 任陶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痛泻要方调控TGF-β/SMAD4信号通路干预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实验研究[D]. 喻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因素分析[D]. 孙丕杉. 青岛大学, 2017(02)
  • [9]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进展[J]. 秦晓辉,赵忠良,李智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4(09)
  • [10]肝动脉化疗栓塞在大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陈峰. 泰山医学院, 2012(03)

标签:;  ;  ;  ;  ;  

结直肠癌迟发性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