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弗洛伊德遇到庄子后:在加速体验式动力治疗中伴随他者静观性在场的心态和自体转化之舞论文

当弗洛伊德遇到庄子后:在加速体验式动力治疗中伴随他者静观性在场的心态和自体转化之舞

Danny Yeung1*,Diana Fosha1,Jacquie H.Ye Perman1,徐勇2

1加速体验式动力治疗法(AEDP)研究院,纽约,美国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30

摘要: 文章聚焦于加速体验式动力治疗(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AEDP)治疗心态的静观性在场,首先介绍了AEDP的理论,其次是对静观性在场及直觉的探索,最后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来说明静观性在场在AEDP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内容涉及:其一,AEDP植根于短期的精神动力学治疗,是一个整合的、非病理性的、聚焦于转化的治疗模式,与依恋理论模式、母婴发展研究以及情感神经科学相交叉,与积极心理学、神经可塑性、静观传统以及庄子的哲学有着深刻的共鸣。其二,静观性在场被理解为是使生活和行动充实的一种包罗万象的意识,且是心灵的一种态度。它与直觉紧密相关,这种直觉就是弗洛伊德说的“机智”,也是庄子在庖丁解牛中说的“精神”。

关键词: 加速体验式动力治疗;治疗心态;静观性在场;直觉;庄子

我很久以前写过《论分析的技术》这本书,基本上带有一种否定的特质……分析师能做的正确的事,我认为几乎都是出于机智。

——弗洛伊德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庄子

1 介绍:一个白日梦

想象一下,在幻想中,开展了如下的对话:Diana Fosha博士,加速体验式动力治疗法(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AEDP)的创始人,一个后弗洛伊德学派精神分析治疗师和老师,与庄子(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存在主义治疗师)相遇 (Yang, 2017) 。

FOSHA:庄先生,我很荣幸见到您。我听说您是“一个知识和精神领域真正的天才,是对中国早期传统最具哲学挑战性和语言技巧的贡献者之一,是中国早期传统中最风趣、最有吸引力的人物之一 ” (De Bary & Bloom, 1999)。

庄子:Fosha博士,您非常慷慨,对我不吝惜赞美之词,但是“完美的人没有自体,圣人没有优点;贤人没有名望。” (Watson, 1963)。

FOSHA: 我被您的智慧和谦卑所折服。AEDP以转化力和转化过程的现象学为核心结构,同您作品中的“自体转换的中心”有着强烈的共鸣 (Chan,1963) 。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依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与要求,推行与劳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生产实习,共同制定完善的与人才培养方案匹配的生产性实习的课程标准。

绘本教学的“1+N”模式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是指依托绘本本身进行的一个阅读教学活动,主要是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进行阅读,理解绘本内容。第二部分是“N”,即绘本拓展教学,是指在阅读绘本教学的基础上,根据绘本的教育价值、内容线索、画面特点等拓展成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其中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要在拓展教学中充分再现读本的内容;其次,拓展出来的新领域要突出领域的教育特点与要求。

庄子:确实,“一次我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飞着,非常开心,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我醒来,发现在这里,原来我是庄周无误。我不知道我是梦到自己是只蝴蝶的庄周,还是梦到自己是庄周的蝴蝶。庄周和蝴蝶间一定有些差别。这个被称为事物的转换。”

FOSHA:秉着开放融合的态度,我很好奇,AEDP如何从您的作品中学习并与之结合。

观照意味着没有评价地关注此刻,包括内心或身体中什么没注意到。观照包括开放、接纳、平静、怜悯,及仁爱的态度。依恋包括爱的关键心态(Golding& Hughes, 2012; Marks-Tarlow, & Schore, 2017)。“主体间性”强调在每一刻对情感和共鸣进行二元调节的重要性。

FOSHA:太棒了!在这一刻,让我们转换注意力来倾听这些发现。

我们文章的中心是将静观性在场作为一个核心的治疗心态——加速体验式动力治疗(AEDP)的态度。我们的文章将进一步论述来访者的转换(Fosha, 2008,Yeung & Fosha, 2015):为获得最大限度的适应性、活力、真实性,和关联性的首要动机力量,是通过与治疗师的静观性在场互惠地共舞所激发。最后,当治疗师处于直觉状态时,静观性在场作为一种治疗的心态/态度是最有力的。与庖丁解牛的精神动态的等效,这里的直觉也正是Freud 和 Ferenczi所说的“机智”(Lohser& Newton, 1996)。这样的直觉给予治疗师一种近乎神奇的力量,能够知道那一刻是什么和怎样在进行着,并使用正确的方式给予恰当的干预。

2 分析的态度,弗洛伊德学说的无意识,右脑与AEDP

Freud在《对实践精神分析的医生们的建议》中关于分析态度的系统阐述,建议治疗师在面倾听时保持相同的“均匀悬浮关注”。他进一步阐明他的技术规则“可以被总结成一个单独的概念”。Freud的表述是:分析师必须将自己的无意识当作是一个面向病人无意识传递的接受器官。本质上,分析师必须处在一种精神状态来促进病人的无意识和咨询师的无意识之间的交流。

记着Freud 原本的目标是解码病人-分析师之间无意识的沟通,自《大脑的十年》(1990—1999)发表以来,近期的神经生物学发现也阐述了这一目标的可实现性。引用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Schore (2003)声称“情感处理大脑右半球是Freud的动态无意识的神经生物学基质”。同样的,从神经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治疗师的立场必须坚持情感在治疗师无意识中的首要地位。治疗师的立场必须有利于病人右脑半球情感的处理,并促进病人和治疗师右脑间的沟通。

由Diana Fosha和她的同道创建的AEDP治疗法,是一个整合的、非病理性的、精神动力的、依恋的、情感的,及聚焦转化的治疗模式。AEDP假设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健康的核心,强调适应的动机努力,积极明确地工作来创建治疗关系中安全的体验。情感是通往无意识的必经之路,AEDP促变的主要因素是右脑主导的基于身体的情感体验的处理,伴随着在一段治疗关系中,在一个值得信赖的治疗师的帮助下,这种关系是安全的,肯定的,有帮助的,情感投入的。

3 转化:在行动中的神经可塑性,通向统一和意义

就像静观性在场已经赋予了自体转化过程以力量一样,当治疗师明确地获得她或他的直觉认识功能时,这种力量是最突出和增强的,这在静观性在场中是隐匿的。

转化作为激发力量是阻抗(由恐惧和逃避引起的收缩反应)的对立存在。转化是一种扩张的,以希望驱动的,以积极的生命力影响的——也就是以“感觉良好”的经历为标志。阻抗带来停滞和恶化,而转化是带来韧性和繁荣的治疗工作的基础。

3.1 拱棚架结构 考虑到耐用性及建造成本,采取水泥预制弧形支架对接组成拱形支架的方法搭建拱棚架。弧形支架截面10~12 cm×8 cm,预制时内置8#铁丝4~6根,支架弧形长度约为直径5.5 m圆周长的1/4,支架一端弧形70~80 cm取直。每个拱形支架由2个弧形支架对接组成,中间用铁丝缠紧,形成拱形支架。拱形支架顶离地面高2 m,沿行向每隔8~10 m设置一拱形支架。选用12#铁丝,分别在拱形支架两侧离地面垂直高度0.6 m、1.2 m、1.7 m和拱顶处顺行向分别架设1道铁丝,每行拱形支架上架设固定7道铁丝,形成拱棚架,全园形成连体拱棚(如图1所示)。

转化是在转化过程的现象学中将暗在变成明在。这也被称为现象学的四态和三态转化,通过对患者精神生物学状态的描述标记来体现,它是一幅疗愈转化的地图,是AEDP理论和实践的基石。这张地图的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着AEDP治疗师——病人在哪里,下一步该做什么和去哪里。

4 在转化中的自体:转化过程的现象学

4.1 状态1:恢复安全的感觉

T:(温和的)当你和我一起读的时候感觉怎么样?(元处理)

除了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事实,还有“ 一些对的思想”存在于病人生活中。这些是韧性的闪光,也是通向疗愈的力量和标志。状态1工作的目标是:一方面,共同构建病人的安全感,从而降低防御性阻抗;另一方面,通过觉察的放大,赋予转化现象以权力。这个工作可以促进病人抵抗孤独,从而变得开放,做好“下潜”到潜意识层面,或者是做好下落到以躯体为基础体验的情感状态中的准备。

4.2 状态2:核心情感体验过程

图1 蜕变过程的现象学(Diana Fosha创建,Huan J.Ye-Perman翻译)

在这个状态里,病人开始意识到基于躯体感受的核心情感体验。过去充满情感的体验,被无意识地储存到了内隐记忆中。这些核心情感体验包括:类别的情绪,比如悲伤、愤怒、厌恶、爱或是喜悦;依恋的体验;协调的关系体验;接收到的情感体验;核心需要;“降下”的躯体感受状态;以及真挚的自体状态。情绪处理的连续谱是从痛苦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以这种转变告终。病人从最初的痛苦中恢复过来,并具备抗逆力去应对原先的痛苦和折磨。在这个当口,每一种分类情绪所对应的适应行为都倾向于出现。突破情感的出现比如说疏解释放、希望、感觉更强大、更轻松,这都是向另一个状态转变的标志。

直觉的力量形象地在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里有所描绘。庖丁为梁惠王分解一头牛,演示了令人印象深刻和不可思议的切割技巧:

4.3 状态3: 蜕变性体验的元处理

元处理是元治疗处理的简称,指的是治疗或是转化体验发生后的处理工作。清晰地描述并在修通这一状态是AEDP的一个独特的贡献。到目前为止,6个元治疗过程及其相应转化的情感已被确认(Fosha, 2000 a, 2000b, 2003, 2005, 2008, 2009a, 2009b, 2017, 2019;Iwakabe & Conceicao, 2015),包括:(1)掌握性情感:自我消除被羞愧、恐惧和痛苦情感冲击的感觉,唤起对快乐和自信的掌握性情感,并带有一种身体上的扩张感和积极的气。(2)哀悼自体的情感:情感上承认自体的缺损,与之前的分裂或放逐有关。会唤起痛苦的情绪。(3)跨越治愈性改变危险期的过程:改变的突然性唤起了对新的、不熟悉的、意外的自由的战栗的情感。(4)肯定与识别自体及其改变的过程:来访者的自我和治疗者的自我,与自我被放逐的部分和解,唤起疗愈的情感,及来访者对自我的感动和对治疗师的柔情与感激。(5)在出现转变的惊讶中产生的喜悦之情:与克服过去局限的掌握过程不同,这个过程有着期待未来各种可能性的鲜活的感受。(6)接受新理解的过程:体验性地意识到了转变的巨大,产生了类似“是的!”及“哇!”这样的充满着惊奇、敬畏,和惊讶的领悟性情感。

4.4 状态4:核心状态和真实感受

正在呈现的心理生物学状态,在经典的AEDP元心理学中被称为“核心状态”,包括但不限于精神的清明,还与个人情感体验的主观真实性、开阔的视角、智慧、幸福感、流动感、自在感和活力有关。在关系上,核心状态的特征是情感上的亲密,通常体验为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你和我”的相遇。核心状态和逐级展开的心理生物学状态改变与Grotstein(2000)所支持的 “超越的位置”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里,“超越”意味着拥有能够超越我们的防御、卑鄙、内疚、羞愧,自恋、对确定的需要,为了获得或者成为“一体”的能力。我解释成为一个拥有活力或有存在感(我们存在于世),这是一种宁静的状态,伴随着一个人能够与纯粹、完全的存在和发生体验相调和。同样的,AEDP的核心状态现象超越了心理规律,与静观的传统相重叠。

5 在场、治疗性在场和静观性在场

“在场”是被1976年出版的《简明牛津当代英语词典》定义 “个人风度”或“沉着、冷静、自制 ”。 它意味着个人的完整性、自我控制、伴随着去改变及保持平静心境的能力。

在场,Siegel (2010)简单地解释为“现在,对任何事情都保持开放的心态”。这个可以通过正念训练来培养。Geller 和 Greenberg (2012)对治疗性在场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研究,他们将治疗性在场定义为“一种在与来访者一起时,治疗师在身体、情感、认知及精神多个层面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它就像是把治疗师整个人变成接收的天线,凭借这个“内在接收状态包括一种将多维内部世界对来访者完全的开放,包括身体和语言的表达,治疗师对自己此时此刻身体的体验,以获得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其中的智慧,” 这包含对病人和治疗师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意识和无意识——进行即时同步的多模式的感知。伴随着对在场的联系,包括对来访者和治疗师自己的精神的接受,它跨越了从世俗到灵性,从亵渎到神圣的决定性的门槛(Eliade,1968)。在场的练习被提升到静观的水平。

静观性在场,May (1991)将其定义为 “开放的、全景的,并且包罗万象的意识,但它实际上是这种包罗万象的意识带来了生活和行为的充实,并且是一种心态和在场的特征,而不是一种意识状态。”在早期工作中,May(1982) 建议:静观意味着存在一种“完全欣赏的、完全清醒的,没有任何先占观念、先入之见和解释的精神和灵魂状态”、“伴随着欣赏的心灵凝视”。简而言之,静观是一种对此时此地的任何事物开放的、充满爱的关注。他进一步指出,“静观虽然与哲学术语直觉不是一样的,却是非常相似的。Will Durant建议,让我们停止思考一会儿,仅仅内视我们自己的内在现实,我们从生命微妙而深刻的流动中看到它,这种直接的知觉,这种对事物简单而坚定的观察,就是直觉。这不是任何神秘的过程,而是对人类心灵最直接的检验。”

6 静观性在场和二元观照

我们必须强调,这里我们所说的静观是存在于二元关系的背景下,或者确切地说二元观照。二元观照(Fosha, 2011, 2013),同依恋、主体间性一样,是AEDP的治疗立场。二元观照是治疗师态度多样性的总称:肯定、明确的共情、关心、同情、仁慈、真实、慷慨、仁爱、柔和、诚挚、消除孤独、乐于助人,及情感的投入(Fosha, 2013, 2017; Lipton & Fosha, 2011; Medley,2018; Yeung & Fosha, 2015)。

庄子:您的一些学生和同道,及一些对我的哲学理论非常热情的读者,声称已经发现了答案——AEDP治疗师的心与脑,或者说“ 情感与理智的态度”,可以用庖丁解牛的精神来完美地捕捉和诠释。

我们用术语静观替代观照,是因为我们企图强调清除头脑中先占观念和先入之见的行为。二元观照可能是静观性在场强调了一个相互或者说是治疗性二元关系的互惠,观照或者是静观性互惠同时作用于二元关系中的两个人。另一方面,在治疗关系中,角色的不对称也发挥了作用,治疗师作为静观性在场中的另一个人,聚焦在促进病人的自体转化。治疗师必须首先练习静观性在场,接下来,指导病人成为她自己内在情感经验的静观性存在,激活转化驱动,并培养病人的自体修通转化的状态。这样,治疗师引导静观性存在,病人跟随。

关于体育赛事直播有关版权保护问题的再思考.............................................................................................王自强 07.03

我们现在将注意力转向庄子的贡献,静观的卓越典范。

7 静观性存在中的他者:庄子和转化

庄子(公元前399年—公元前295年),被广泛地认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为受人尊敬的哲人。道学是中国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兴起的“百家哲学”之一,是对周代(公元前1111年—公元前249年)文化秩序崩溃的紧急回应。他将人类精神从假我的肤浅情感中解放出来,这个与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庄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心理治疗师。

正解:由于该反应属于归中反应,反应机理为:KClO3中Cl得到5个电子转化为Cl2(被还原),同样,HCl中的Cl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Cl2(被氧化),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均为Cl2,且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氧化剂得电子数和还原剂失去电子数之比,即5∶1。

在前文中曾提及,自体转化是庄子著作的核心(Chan, 1963; Hochsmann & Yang, 2007)。 庄子的“转化”至少有两层含义,与我们目前的探索有关(hua, 化)2

首先,庄子对现实的表述是每一个人都是个人与所有存在的统一体(Hochsmann & Yang, 2007)。正因如此,转化指一个人不断地超越现象学形式而进入另一个现象学形式的连续过程。这种个人与所有存在的现实统一的表述在蝴蝶梦3中被从美学的视角描绘出来。

其二, “化” 也指发展和兴盛的现象及过程,例如,庄子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引自Hochsmann & Yang, 2007) 庄子的化是在发展和繁盛的现象和过程中与AEDP的转化所交汇的。

庄子对于人类的繁盛生活在《养生主》中被清晰地表达。以一个类似体裁的论文开始,庄子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对“ 知”的训诫包括对矫揉造作的情感和先入之见两个方面(Mou,2002)。矫揉造作导致假我的发展;先入之见导致僵化的认识论固化。两者都导致了自体的撞击和毁灭。庄子的建议是缘督以为经4。虽然第一次读庄子使用隐喻督脉,与督脉子午线位于背部的中线。深入阅读督脉,依据中医,意味着虚和静,放空和平静的心和头脑5

在庄子的阐述中,养生的秘诀在于培养开放的,或虚、或静的心和脑的状态。这种心和脑的状态是清空一切固执的先入之见,并且保持平静、平衡,未受情绪之扰。就其本身而言,庄子养生的秘诀在于静观性在场。之后,我们在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中将进一步分析这种心和脑的虚静之态。

那么治疗师的静观性在场是如何促进病人:无意识情感变得为意识情感,右脑调节情感处理,从而自体转化呢? 回想一下,当面对淹没性的经验时,因为一个静观的他人的缺席,由于这个过程是窒息的,且阻碍了内在转化的动力,导致病人需要防御性的处理来生存。相反,由于这个静观的他者的存在,开始了转变的过程。这种开放、专注和爱他人的存在,成为了患者矫正关系和情感体验的催化剂。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分析的爱不再是少数在旧有的体制中离经叛道的分析家的特质(Ferenczi,1995; Suttie, 1988; Balint, 1952;Loewald, 1979; Orange, 2015)。分析的爱现在被认为是关系精神分析实践中的核心能力(Shaw, 2017)。Shaw (2017)认为,分析的爱包括尊重、理解、接受、同理心、钦佩、关心、真诚地希望对方幸福和满足,以及爱。听起来很AEDP!

8 临床的直觉:机智,庖丁解牛的精神和AEDP

转化,是AEDP中的核心结构,是最大化适应性、活力、真实性、和关联性的基本固定的激发力量。神经可塑性贯穿生命,大脑改变神经通路,是转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其次在沟通时应注意技巧。在沟通初始阶段我们应该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主观情绪或态度去处理问题,有效的沟通必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应该是询问而不是责备,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设计工作很大程度上与责任相关,如果过多的使用责备的语气会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进行推卸责任而不是解决问题。

临床的直觉,在AEDP的语境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直接的和具体的认知,由右脑的接受性、关联性和对非语言情感的反应来调节。直觉信息处理的即时性,发生在任何左脑推理之前,指导治疗师何时、何地、如何进行干预。所有高度协调和共情的二元体,一种主体间现象,而直觉过程是一种主体内现象。直觉突出的是治疗师一种主体内的认知,它发生在治疗师和来访者高度协调的主体间关系的背景下。

Freud在他对分析态度的描述中强调了“ 机智”的重要性。从历史上看,是Freud的学生Ferenczi (1928,1955)在他的里程碑式的论文《精神分析技术的弹性》中首次倡导使用“心理机智”来决定在分析过程中何时、干预什么以及如何干预。正如Lohser与Newton(1996)所指出的,“tact”是德语Takt的英文翻译,意思是“分析师在任何给定时间该做什么的直觉”。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外面漂泊,经过许多风风雨雨,依然孤身一人。两年前我有一个女朋友,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远渡重洋到他乡。离别时,她曾对我说,过些时日会回到我身边与我长相厮守。我很爱她,为了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感情,一个人在老地方苦苦地等了两年还不见她回来,也没有半点她的消息。我相信她一定会遵守诺言回到我身边。从见到你的第一眼起,我发现你跟我女朋友长得很像。备受相思煎熬的我常把你当作我的女朋友,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就像跟女朋友在一起,消除了内心世界里的一切痛苦相思!我知道这样对你很不公平,可是我无法拒绝你的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注意到庄子的“秘诀”是官知止6。庄子高超的“拨通”是紧随着感官知觉的及其知识的“挂断”,这也可以被理解为“直觉”(Wu, 2008)。注意庖丁解牛的精神是对庄子早期所描述的养生主所阐述内容的一种说明:心脑状态的虚静状态的自我培养。

庄子感知觉的“挂断”和直觉“拨通”的实践与Bion直觉的概念是相似的。Symington 和 Symington(1996) 认为,Bion的命题是感觉阻碍了心理现实的直觉。现在记忆和欲望都是植根于感觉,所以他们都会阻碍心理现实的直觉。直觉不能通过感知觉获得。相反,那些顿悟的时刻是通过内心的创造性思考来实现的。

有几个原因可以证明直觉具有潜在的认识论力量:首先,前沿科学的发现往往是由直觉异常敏锐的科学家做出的,如Albert Einstein和David Bohm等。第二,了解他人生活中未被揭露的事实的能力(Reik,1948)。第三,在生死攸关的情境下首要的专业能力,例如在医学、消防、军队、执法、空中交通管制、航空和危机处理中(Sinclair, 2011)。 第四,快速评估复杂而不确定的社会状况的能力与直觉有关。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纺锤体神经元(也被叫作Von Economo神经元,VENs)是直觉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此外,由于VENs与直觉和共情都相联系,它可能是Ferenczi (1928,1955)关于我们的机智、直觉,“共情的能力”这一论述的神经生物学证明。

警告:尽管我们想要捍卫直觉的认识论力量,但直觉能力并不意味着直觉的准确性。由于直觉采用基于经验的概率模型,因此它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听从Ferenczi(1928, 1955)的建议,直觉判断是“猜想”或移情猜测,因此最好被视为“试探性建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培养一些条件来提高直觉判断的准确性。

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积极的情绪”(Bolte et al., 2003)和“真诚积极的情感状态,如爱和欣赏”(Tomasino, 2011)可以提高研究参与者直觉评估的有效性!对于AEDP治疗师,这些发现意义在于,静观性在场或对来访者开放和爱的关注,能够增强直觉能力和准确性,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对来访者进行正确的干预。因此,AEDP的治疗心态是提高治疗师直觉能力及其准确性,这是该治疗的核心。

9 案例:起死回生

在这里,我们想要用起死回生的案例来说明AEDP治疗师静观性在场的实践。

Jenny,一位56岁的土著女性,接受了本文作者之一的治疗,她的第一次治疗是在一周前7。她被转诊的精神科医生诊断为重性抑郁症。她讲述了自己在一所原住民寄宿学校上学时,曾多次被牧师性虐待的经历。她的心理治疗目标是处理复杂创伤造成的后果,表现为长期的抑郁症病史和最近与小儿子Billy的冲突。

接下来是来访者充满情绪的朗读。

接下来的记录从第二次治疗的第一刻开始:

C:(来访者刚坐进椅子,忍着泪水用嗡嗡的鼻音说话)唔……我儿子来了……发短信说他能回来家里探望一下。他住在圣约之家。8(最初的时刻:治疗师感觉到来访者想要哭的冲动)

T:Billy?

C:(慢下来)是的……并且他……你知道, 你可以说他是紧张的,不管做了什么。

T:(刻意要慢下来,语调和缓) 我保证我们会回来看这个故事,但是在这个之前,这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我想先确定你把注意力都放到了这种内在的深刻的感受上。(闪光!9治疗师决定聚焦在情感而不是内容上)

C:(低下头,闭上眼睛,眼泪开始留下) 好的……唔…… (来访者流泪的表情代表着治疗师直觉的干预是对的)

T:(和缓的语调)唔……我们有很多时间。(闪光!明确地慢下来)

C:(含着泪,震颤地节律) 我不知道,我猜,我只是……我猜因为我的孩子们对我来说是那么地重要,我只是……你知道,我希望我可以接触到他们。(深刻希望的真正情感的表达)

华觉明:是的,截至2017年,传统工艺还谈不上整体性的、有计划的学科建设。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乃至游艺竞技和民俗,都建立了国家级或隶属于部委的专职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整体性的、有计划的学科建设。唯独传统工艺长期以来既没有成立国家级或隶属于部委的专职研究机构,也没有开展整体性的、有计划的学科建设。这样,大量珍贵的传统工艺可能会失传或濒于消亡,文献资料、设备设施面临流失的危险。

评注: 治疗师,在这节治疗最开始的时候,已经预见到在头脑和心理一些静观性在场的元素:

(1)全景的意识:追踪来访者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表述,在这最初的时刻,关注来访的情感。与此同时,治疗师追踪他自己身体的感受,以及头脑里出现的画面或感受。

(2)清除治疗师头脑里的先入之见:聚焦于来访者此时此刻,而不是抑郁这个先入之见。

(3)治疗师的身体静止:放慢观照的呼吸,双脚落地,背部挺直,将双手置于下腹部,最大化将注意力集中于治疗师身体的核心。

来访者已经转到了状态2,感受并含泪地表述目睹了儿子在困境中是多么地痛苦。与此同时,她接收到治疗师在场的共情。当来访者稍微停顿,这个过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C:(从包里拿出文件) 今天我带了点东西来……(来访者完成了第一次治疗中治疗师的作业,即写下了她遭受虐待的经历,并在今天分享给治疗师)

T:(强调) 嗯……(对重大突破的直觉预期)

C:(递了一份复印件给到治疗师) 我带来了我目前写的……我还带了一张我记得的小时候的照片。

T:(使用语调来强调) 谢谢你!谢谢你!(快速浏览文件时, 治疗师注意到一张教堂的草图)

一杭狠狠地吐了一口血,摇头笑着说:“告诉你也无所谓,放在床下的统靴里,哈哈哈,没想到吧?不过,雪萤可能已经把它交给警方了。我猜,警察该在路上了吧。你蹦达不了多长时间了。”

C:我不知道你希望我来读或是你想自己读?

T:我们一起怎么样?你来读,看看你是怎么做的。(闪光!)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拿起浇花的水壶,轻轻地朝它身上洒了一些水。在我看来的“涓涓细流”,对于小蚂蚁来说,无异于“山洪暴发”。瞬间,小蚂蚁便被歪歪斜斜地冲到了一边,接着又陷入了“汪洋大海”之中。身陷险境的小蚂蚁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困难所打倒,只见它不停地划动着六条腿,拼命地朝着水的边缘挪去。

评注: 治疗师猜测,来访者当她重写她的创伤经历和教堂素描时,她的创伤性的记忆再次暴露在她的头脑中。来访者继续大声朗读她所写的。她的叙述充满了反复遭受性虐待的生动细节,以及来访者随后的精神奔溃。

“Ultrasuede BX”是由聚酯与乙二醇聚合而成,乙二醇由甘蔗废糖蜜制成,聚氨酯由不可食用的蓖麻油制成的多元醇制成。

她在状态2,泪流满面,但很有自制力,有时感到哽咽,需要停下来才能继续说下去。当她重新体验她的创伤经历时,她在过去某个时刻的孤独,随着此时此地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静观性在场而消失了。

在上次治疗结束时,病人给治疗师几块1美元大小的彩色石头,石头上写着 “奇迹发生了”或 “你和我在一起 ”。在治疗开始之前,治疗师把这些彩色的石头放在茶几上,放在他和病人之间,以示感谢。这些石头在之后的治疗中变得至关重要。

红松(Pinus koraiensis)属裸子植物,又名海松,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红松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1],这些物质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防辐射和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作用等功效[2~6]。有关红松中活性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种壳、种鳞和种籽衣中多酚、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功能活性方面的研究[7~9]。

我们的病人带着他们独特的关于痛苦和折磨的阐述步入治疗室,伴随着转化现象的闪光。这种痛苦和折磨、压力、苦难及症状有关。这不是病人有意的,却和他们无意识地反复运用防御来对抗羞耻、害怕,或情感上的痛苦而带来的副作用有关。这些是它们的精神病理学特征,或者说是病人的问题所在。

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在面对用人单位面试双向选择时,显得尤为重要。在就业市场里,就业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选择更好的就业单位。增加就业实践课程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很大帮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而是从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社会能力、文字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来进行素质考察[6]。通过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挑战职场。如果仅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性的说教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这门课程浮于形式而违背了加强指导、帮助就业的目的[7]。

C:我感觉强大些了。唔……我猜我感到内疚就是在那个时间段……(哭着哽咽)……也许我被剥夺了那些感受,我的孩子因为我病了,我影响了他们。(表达懊悔)

T:现在身体里有什么样的感觉?(聚焦和懊悔相关的身体体验)

C:(把双手托在脖子后面) 现在核心的位置有很多张力。(来访者用非语言的方式指出了在颈部的焦虑,用语言指出了核心位置)

T:(缓慢且有意地)让我们注意颈部的紧张。我猜这是你现在的感受,身体在与我们说话。他们可以用象征表示。(邀请来访者心智化)

C:(闭着眼睛,深刻的,沉痛的) 是的……的确,很多象征。(关注内在体验)

T:(非常慢,温和的,肯定的) 如果我们……那样……大方地、充满爱、仁慈地……对待你所关注到的颈部的紧张。它试图要告诉你我什么?也许会以图像的形式,让语言从哪个地方冒出来。(邀请来访者心智化)

C:(沉思地且沉痛地) 我一直在想十字架,当我觉得很紧张的时候,我感觉好像自己好像被压在十字架下。(来访者指的是住宿学校旁边墓地墓碑上的十字架)

T:(平静地) 压在十字架下。(闪光! 感觉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浮出来了)

C:(痛苦地,双手托在颈后)是的,我觉得很羞愧,我不知道该拿Billy怎么办。 我只是觉得我在那里。(治疗师感觉到来访者正在经历她最脆弱和最深的情感痛苦)

T:(有些疑惑) 压在十字架下? (来访者被埋在那里,活着!)

C:(痛苦地点着头)我活该在那里……(来访者的核心信念:应受谴责的)

T:(强调,很温柔) 唔!这是一个被囚禁的人。(闪光!治疗师内心的景象:孩子被活埋被限制)

C:(点头,羞耻地蜷缩,面部表情苦涩)是的……(证实治疗师共情的猜测)

T:(非常慢且温柔)它现在是否还是在颈部的位置?你感觉被囚禁在那里……(聚焦在身体的连接)

C:(抬起头)是的……孩子。(退行到像孩子的状态)

T:(缓慢且平静)注意那个被囚禁的孩子,那个孩子多大?(感觉在状态2的最深处,治疗师旨在修复创伤经历,从而引出具体细节来提高体验的即时性)

C:(做梦一般的面部表情和声音质感)4岁。(梦幻般的状态暗示进入潜意识)

T:四岁,的确,你的一部分感觉4岁活该在那里。唔? 我想知道? (闪光!扫描资源来解除孤独)

C:(闭着眼睛.脑袋羞愧地缩着.面部表情苦涩)是的,我想我是的。我的胸部很疼。(无法忍受的孤独状态)……(非常痛苦的声音,指向胸部)这里!(无法忍受的孤独状态)

评注: 伴随提升直觉的静观性在场,治疗师知道来访者心理上被困在创伤的深渊。在此刻接触她的孤独是重要的干预。就在此刻,治疗师注意到之前放在茶几上的彩色石头,特别是写着“你和我”的那颗。

T:(声音大些,提高音调)听着我的声音,听着我的声音。(将来访者的注意力从创伤场景吸引到治疗师身上)……(缓慢且温柔的)我要给你,现在,你给我的…… (闪光! 递过那块写着“你和我”的彩色石头)

C:(抬起头,接过那块彩色石头,盯着它看了10妙) ……

T:(缓慢且温柔地)帮助我想象……(注意来访者的表情从痛苦到舒缓) 帮助我想象,你是……那么美。(放大来访者的资源。彩色石头是她的创造)

C:(面部表情柔和,平静的声音)这是疗愈,你知道吗?(咯咯地笑)……如同我不孤单 (转向积极)

T:(强调,肯定) 待在那里! (给予积极的转变以特权)

评注: 接下来出现的是状态4的现象:(1)胸膛内有“平静的力量”;(2)重要的情感:孩子意象的离开;(3)神圣的象征:穿着白色的礼服,配着白色的手套;(4)自我共情:“把我自己放在首位”和“照顾我自己”;(5)重新建构自己的叙述:宣称她“可以不批评自己”当她还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时。10

一周以后,来访者在治疗中报告说自己是生机勃勃且欣喜的,这两种状态都属于状态3的现象。几天前,她再次去了寄宿学校的原址,去参加一个音乐会。去年,她无法去同样的音乐会。现在她享受这一刻,观察到自己,这个社区和小镇都在历经一场变革。

最后,在第二次治疗中,来访者决定使用她所写的材料作为给到加拿大事实与和解委员会的证据:“对印第安寄宿学校遗留问题全面的回应”如同“真诚地指出和承认土著人民所经历的不公正和伤害以及继续治疗的需要”。11

10 结论

静观性在场,是AEDP的治疗态度,是治疗师培养并促进治疗师和来访者无意识地二元交流的一种最佳状态。静观性在场状态与Freud分析态度的最初目标是一致的,Freud的分析态度的最初目标是把治疗师自己的无意识作为一个接受器官,朝向来访者传递的无意识。静观性在场的培养是通过温柔而有意识地清空头脑和平静身体。这一虚静的过程在治疗师的整体的全景开放意识中达到高潮,对此时此刻的一切,包括来访者的多层次和多形态的体验,都表现出彻底的爱的接受。治疗师的静观性在场,是和来访者的二元之舞,激发来访者的转化,发展和治疗中普遍存在的内在动力,它推动着成长、疗愈、自我纠正和意义的产生。这种二元之舞表现在治疗师对来访者多层次和多形态体验的观察中,是一种最佳的回应。这种观察的最佳回应是在治疗师和来访者的二元和主体间互动中重复。治疗师明确获得她或他的临床直觉,反过来调节治疗师最优或最为正确的治疗反应,这是最大化静观性在场中隐含的一种独特的特征。临床直觉强调治疗师的右脑和来访者主体间关系的高度协调,调节治疗师的主体内认识。最后,伴随着治疗师和来访者二元配对,治疗师的静观性存在和来访者的自体转化在庄子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注:

1.改编自Watson,1963。原本斜体字

2.注意化在庄子的著作中出现了13次。化成一次被翻译为“衰退”,八次“转化”,三次“改变”,一次“持续的改变”

3.蝴蝶梦在一个白日梦的部分即Fosha和庄子的对话中被提及

4.缘督以为经 means ‘following (缘) du (督 , meridian or mai) as a (以为) constant (经)'

5.督者,居静而不倚于左右,有脉之位而无质 。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止于所不可行,而行自顺,以适得其中

6.注意短语“停止知觉和理解”官知止也能够被翻译成“我的感觉不再发挥作用”(Hochsmann & Yang,2007)或者“不是我的视力”(Wu,2008)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短语翻译为“通过感观知觉获得的知识”

7.为了保护来访者,所有名字都进行了替换

8.圣约之家是当地的一个寄养所

9.“闪光”在作者的评注中用来表示抓住直觉的瞬间(Gladwell, 2005; Isenman 1997, 2018),引起有效的干预

10.请注意所引用的话都是来访者的真实语言

11.http://www.trc.ca/index-main.html

参考文献

Allman, J.M..Watson, K.K., Tetreault, N.A., & Hakeem, A.Y.(2005).Intuition and autism: A possible role for Von Economo neurons.Trends Cogn Sci ,9 , 367-373.

Allman, J.M., Tetreault, N.A., Hakeem, A.Y., Manaye, K.F., Semendeferi, K.,Erwin, J.M., … Hof, P.R.(2011).The von Economo neurons in frontoinsular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nn NY Acad Sci ,1225 , 59-71.

Balint, M.(1952).Primary love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London:Karnac.

Bolte, A., Goschke, T.& Kuhl, J.(2003).Emotion and intuition: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on implicit judgments of semantic coherence.Psychol Sci .14 (5) 416 - 421.

Chan, W.T.(1963).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 y.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en, G.(2016).The philosophy of life: A new reading of the Zhuangzi .Leiden: Brill.

De Bary, W.T.& Bloom, I.(Eds.).(1999).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600 , Vol.1.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Eliade, M.(1968).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New York: Harcourt, Inc.

Ferenczi, S.(1928/1955).The elasticity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F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of psycho-analysis.London: Karnac.

Ferenczi, S.(1995).The Clinical Diary of Sandor Ferenczi .(J.Dupont, Ed., M.Balint & N.Z.Jackson, Tran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scher-Schreiber, I., Ehrhard, F., Friedrichs, K.& Diener, M.S.(1994).The Encyclopedia of Easter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Buddhism,Hinduism, Taoism, Zen .Boston: Shambala.

Fosha, D.(2000).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affect: A model for accelerated change .New York: Basic Books.

Fosha, D.(2005).Emotion, true self, true other, core state: Toward a clinical theory of affective change pro-cesses.Psychoanal Rev ,92 (4),513-552.

Fosha, D.(2007).Tranformance, recognition of self by self, and effective action.Existential-Integrative Psy-chotherapy: Guidepost to the Core of Practice ,12 , 290-320.

Fosha, D.(2011, March).Using dyadic mindfulness to enhance receptive affective capacity in both patient and therapist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healing moments in trauma treatment, UCLA and the Lifespan Learning Institute, Los Angeles, CA.

Fosha, D.(2013a)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Self, Dissociation, and Treat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urobi-ological Core Self,Psychoana Inq ,33 (5), 496-523.

Fosha, D.(2013b).Turbocharging the affects of healing and redressing the evolutionary tilt.In D.J.Siegel & Marion F.Solomon (Eds).Healing moments in psychotherapy (pp.129-168).New York: Norton.

Fosha, D.(2017).How to be a transformational therapist: AEDP harnesses innate healing affects to re-wire experience and accelerate transformation.Advances in Contemplative Psychotherapy:Accelerating 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Geller, S.M.(2017).A practical guide to cultivate therapeutic presenc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eller, S.M., & Greenberg, L.S.(2002).Therapeutic presence: Therapist's experience of presence in the psy-chotherapeutic encounter.Person-Centered and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ies ,1 , 71-86.

Geller, S.M.& Greenberg, L.S.(2012).Therapeutic presence: A mindful approach to effective therap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endlin, E.T.(1981).Focusing .New York: Bantum.

Gladwell, M.(2005).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Hochsmann, H.& Yang, G.(2007).Zhuangzi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Isenman, L.(1997).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tuition and its importance in scientific endeavor.Perspect Biol Med .40 (3), 395-403.

Isenman, L.(2018).Understanding intuition: A journey in and out of science .Cambridge: Academic Press.

Lipton, B.& Fosha, D.(2011).Attachment as a transformative process in AEDP: Operationalizing the intersec-ti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J Psychother Integr ,21 (3): 253-279.

Loewald, H.W.(1979).The waning of the Oedipus Complex.J Am Psychoanal Ass ,27 :751-775.

Lohser, B.& Newton, P.M.(1996).Unorthodox Freud: The view from the couch .New York: Guildford Press.

Lomas, P.(2005).Cultivating intuition: A person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therapy .London: Whurr Publishers.Ltd.

May, G.G.(1991).The awakened heart: Opening yourself to the love you ne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Medley, B.(2018).Recovering the True Self: Affirmative Therapy,Attachment, and AEDP in Psychotherapy With Gay Men.J Psychother Integr .

Moran, D.(2000).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Mou, Z (2002).Talent and Xuan-Metaphysics 才性與玄理.Taipei: Student Bookstore.

Mou, Z.(2003).Intellectual intuition and chinese philosophy .Taiwan:Linking Books.

Orange, D.(1995).Emotional understanding: Studies in psychoanalytic understanding .New York: Guildford Press.

Presence.(1976).In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afer, R.(1983).The analytic attitude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ore, A.N.(2003).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repair of the self .New York:W.W.Norton.

Schore, A.N.(2012).Forward.Marks-Tarlow, T.Clinical Intuition in Psychotherapy: The Neurobiology of em-bodied response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Shaw, D.(2017).Core competency: Love.In R.E.Barsness (Ed.), Core competencies of 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 A Guide to practice,study and research .New York: Routledge.

Siegel, D.J.(2010).The mindful therapist: A clinician's guide to midnight and neural integration .New York: W.W.Norton.

Suttie, I.D.(1988).The Origins of Love and Hate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Symington, J.& Symington, N.(1996). The clinical thinking of Wilfred Bion .New York: Routledge.

Tomasino, D.E.(2011).The heart in intuition: Tools for cultivating intuitive intelligence.In M.Sinclair (Ed.), Handbook of intuition research (pp.247-260).Northampton: Edward Edgar Publishing.

Watson, B.(1963).ed.and trans.Chuang Tzu: Complete Writing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u, C.(2008).The wisdom of Zhuang Zi on Daoism: Translated with annotations and commentaries by Chung Wu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Yang, M.C.(Ed.).(2017).Existential Psychology and the Way of the Tao:Meditations on the writings of Zhuangzi .New York: Routledge.

Yeung, D., & Fosha, D.(2015).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Theory i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After Freud Meets Zhuangzi: Stance and Dance of the Self-in-Transformation with the Other-in-Contemplative Presence in 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

Danny Yeung1*, Diana Fosha1, Jacquie H.Ye Perman1, XU Yong2

1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 (AEDP) Institute, N Y 10003, USA
2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Focusing on contemplative presence as a therapeutic stance of 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 (AEDP),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AEDP, followed by an exploration of contemplative presence and intuition, and concludes with a clinical transcripts analysis illustrating the practice of contemplative presence in AEDP treatment.There are two parts: first,rooted in short-term psychoanalytic psychodynamic therapy, AEDP is an integrative, non-pathologizing,transformation-focused therapy model.AEDP further interweaves in the model attachment theory,mother-child developmental studies,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AEDP has deep resonance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neuroplasticity, contemplative traditions and Zhuangzi's philosophy.Second, contemplative presence, is understood to be an all-embracing awareness brought into the fullness of living and action, and an attitude of the heart.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ntuition.This intuition is what Freud referred to as ‘tact',and what Zhuangzi meant by ‘spirit' in the Parable of Cook Ting.

Key words: AEDP; therapeutic stance / attitude; contemplative presence; intuition; Zhuangzi

[心理学通讯, 2019, 2(3): 176-18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19023]

Danny Yeung(杨兆前),博士,AEDP学院的资深讲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助理教授,多伦多市多家精神卫生机构的顾问和心理治疗督导师。

*通信作者:

Danny Yeung

dannyyeung426@gmail.com

(原文为英文,唐妘 译)

*Corresponding author: Danny Yeung, dannyyeung426@gmail.com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s, 2019, 2(3): 176-185 doi:10.12100/j.issn.2096-5494.219023]

基金来源

无。

利益声明

作者声明本研究无利益冲突。

标签:;  ;  ;  ;  ;  ;  ;  

当弗洛伊德遇到庄子后:在加速体验式动力治疗中伴随他者静观性在场的心态和自体转化之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