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_徐显旺1,孙继莹2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_徐显旺1,孙继莹2

(1青州市何官卫生院; 2青州市邵庄卫生院普通分院;山东青州262507)

[摘要]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发急性传染病之一,及时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对降低致残率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西医用药,针对该现象,更加显示了中医药辩证治疗的针对性、有效性及灵活性,而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继续发扬与传承对提高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可产生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的进展进行了阐述,以为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中医药;辩证论治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所引起,以秋冬季为高发期,临床多以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溃疡或皮疹为主要表现,大部分患儿可在5-7d内自愈,部分可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还将导致死亡[1]。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中医根据对病情特点的观察与分析进行合理辩证治疗,已初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有关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名及病因病机

病名的明确统一对于规范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祖国医学中多将该疾病归为“春温”、“时疫”、“湿温”、“温病”等范畴,而现代更有学者认为该疾病可归为“浸淫疮”、“疫疹”等疾病范畴[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各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大多医学家认为本病属于外感时邪疫毒,作为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小儿本身处于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程度,加之饮食不节势必引起脾胃湿热蕴蒸,内外相互作用再经静脉而上至口舌,常使脾、肺部位发生病变而累及心、肝、脑等部位。

2 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辨证论治

辩证论治为中医学中常使用手段之一,临床对于手足口病的辩证论治主要体现在温病论治与脏腑论治两个方面。温病论治方面:相关学者认为手足口病与湿热疫病相似,主张按湿热夹毒进行治疗,在辩证体系上以温毒理论与三焦辩证学为主,并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辅进行论治,对于以发热为主症者可选用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进行治疗;湿重于热者可选神术散;热重于湿者则宜用王氏连朴引或三石汤;湿热并重者治疗多以甘露消毒汤为主;以手足疱疹为主症者,多采用薏苡仁竹叶散联合连翘赤豆饮为主方进行随症加减治疗。脏腑论证方面:风热犯肺者常以流涕、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中医治疗以清热宣肺为主,方剂使用银翘散加滑石、浮萍等;毒热炽盛者以烦渴、发热、面赤唇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在手足部位可见疱疹,口腔内亦伴有溃疡、疱疹等,中医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剂使用凉膈散加减治疗;湿热温积患者多以胸闷、倦怠、汗出不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手足部位可见疱疹,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方剂使用甘露消毒丹进行加减治疗;热盛伤阴者常在午后感觉潮热、口渴、身热不扬等,中医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方剂使用沙麦冬汤加减等四个证型等。

2.2 中医药专方治疗

在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例中,经诸多医学家探索出的多种剂型药物及经验组方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官升灿[3]等将214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3组,每组例数各为75例、75例、64例,分别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西药加热毒宁治疗、西药加羚角钩藤汤治疗,结果发现在皮疹消退方面,西药加热毒宁治疗与西药加羚角钩藤汤治疗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西医治疗组,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2.3 中药制剂治疗

将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中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成药剂是现如今医药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方向。剂型分为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既有单味药剂也有复方药剂,常使用的有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康复新液、穿心莲注射液等。陈皆兵[4]等对175例手足口病患儿分别采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与利巴韦林静脉滴注结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其中对照组89例,观察组86例,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小儿皮疹及发热等症状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见效快、疗程短等优点

2.4 中医特色治疗

基于“热证用灸”、“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思想理论,且艾灸对于机体免疫状态有着积极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抗病毒的能力。孙浩武[5]等在研究中对患儿采用常规抗感染、肠内外营养支持等治疗,在此基础上予以加味升降散治疗,方剂组成:郁金20g,姜黄、龟板胶各10g,何首乌15g,石菖蒲12g,白僵蚕8g,大黄6g,蝉蜕5g,并采用清水煎至80mL,分4次鼻饲,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2.5 中药预防

赵晶[6]等在小儿手足口病重要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中,对防治小儿手足口病进行探讨,发现中药治疗在缩短病程、加快临床症状恢复及预防并发症方面均可产生重要临床意义,进一步证实了中药防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3 结语

中医药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已有丰富的积累经验,通过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理论体系治疗该疾病可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尤其在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情况下,备受人们关注。其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进而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且在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从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相关研究来看,中医药治疗已成为临床常应用手段,加之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药源资源及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相信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中医药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刘鉴,张敏涛.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概述[J].陕西中医,2015,35(05):639-641.

[2]余艳林,潘勇军,费新应,等.手足口病中医证型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03):37-40.

[3]官升灿,周文,黄伟,等.重型手足口病3种治疗方案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0):1750-1752.

[4]陈皆兵,许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6例[J].河南中医,2016,36(08):1345-1346.

[5]孙浩武,张胜伟.加味升降散治疗手足口病合并脑肝炎[J].河南中医,2014(34):1940.

[6]赵晶,胡思源.小儿手足口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J].天津中医药,2014,31(03):142-144.

论文作者:徐显旺1,孙继莹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_徐显旺1,孙继莹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