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演变过程中的共筑网络现实-基于开放性媒体公司与网民互动视角的经典扎根研究论文

舆论演变过程中的共筑网络现实
——基于开放性媒体公司与网民互动视角的经典扎根研究

Jhony Choon Yeong Ng,华 铖,杭震宇,谭清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摘要: 快节奏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媒体行业呈现出浮躁化、利益化的特点,以致报道失实,这与传统文献中媒体在网络舆论中发挥正确导向作用的正面形象不符。经典扎根理论能指导研究者探究媒体与网民双方共筑网络现实:媒体片面选取素材,利用共情心理推动传播,提高热度和阅读量;网民初次接触新鲜事件时受好奇心理影响进行舆论博弈,在类似事件多次发生后产生价值观疲倦,心理门槛升高,导致自身的共情能力下降,而共情心理又反作用于媒体人,增加了新闻素材的选择难度。

关键词: 开放性媒体公司;网民;舆论博弈;网络现实;经典扎根理论

近年来,由于有更多与微博类似的媒体平台兴起,“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划分已不能准确地体现新平台的特征。因此,本文定义了“开放性媒体”这一新概念。“开放性媒体”指更平民化、私人化、高效化的媒体,即网民用以即时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媒体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贴吧等网民掌握舆论主导权的媒体平台。

自从1981年北京首次举办马拉松比赛以来,我国的马拉松比赛逐渐在各城市开展,城市马拉松赛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到这项古老的运动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城市马拉松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保健”,它越来越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由于各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的差异,以及不同主办者的举办思路和目的,各种城市马拉松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以成绩著称,有的以规模著称,还有的以风景优美闻名。马拉松比赛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可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打造当地体育赛事品牌,同时,通过体育赛事搭台,更好地宣传当地旅游业,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在国内甚至世界的影响力。

开放性媒体平台最大的特点是舆论并不是由网民或者媒体单方面构成,而是由二者共筑构成。在开放性媒体成为舆论博弈的主阵地之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是网民表达看法的主要平台。开放性媒体的崛起使得媒体不再只有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媒体和网民逐渐互换角色[1]:媒体逐渐趋向迎合角色而网民逐渐趋向主动角色。由此,媒体不再是“独断专行”的掌权者,而网民也不再是单纯的看客[2]

尽管如此,在现有关网络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一般基于宏观现象研究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3],或从媒体或者网民的单视角研究影响网络现象的因素[4],并未针对舆论传播过程的两个传播主体的互动及其影响展开足够的探索。我们有必要从网民与媒体互动的角度出发,探究在网络舆论中二者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网民与媒体互动的角度出发,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究二者如何在互动中影响网络社会。

一、 研究设计理论基础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我国学者的侧重点存在着差异。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上对某一大众比较聚焦的问题发表具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5]。这种具有倾向性的意见存在着双面性。如果舆论的方向正确,则可以引导人们对于事件进行正确的传播,从而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引发以讹传讹的不良现象,破坏社会和谐[5]。还有学者认为舆论是运用网络平台这一新的传播平台对社会敏感现象、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行为[6]。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针对某一焦点事件,多数人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态度和情绪表现的总和[7]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学者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也存在着共性。我们可以概括出网络舆论的三个特性:大众性、倾向性和自由性。因此,我们将访谈重点放在具有以上三个特性的网络舆论上。

(一)舆论跌宕起伏的原因

在一桩新闻事件中,舆论会经历产生、发展、高潮和消失四个阶段,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过程进行了研究。

首先,舆论的产生具有不可控性,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网络事件是网络舆论的基础,而网络事件在网民的互动和博弈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因此,网络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舆论的偶然性和必然性[8]

“云上交通遨碧空,峻岭险峰飘彩虹。磅礴乌蒙通天路,冲破关山万千重。”毕节的交通建设,脚踏实地蹄疾步稳,一个脚印一支歌。

其次,在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缺乏使得群众对此新闻保持新鲜感,而相关信息的及时更新满足了大众的期待需求,提高了网民的讨论热情,从而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发展[9]。起初网民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试图将自己假想成当事人,并站在新闻当事人的立场上发言,经常会过于情绪化,发表不理性的言论[10]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的真相逐渐浮现,网民才会渐渐从新闻当事人的身份中走出来,从而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整件事件的发展过程,言论也逐渐趋于理性化[10]。由于网民的遗忘和新事件的出现,旧新闻事件的热度不断下降,网络舆论随着事件热度的下降而逐渐衰退。

基于学者们对于舆论在新闻事件中的演变过程的探究,我们可以将新闻热度变化原因总结为以下两点:新鲜感的产生与消退和网民思考理性化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探究舆论机制的演变过程,我们在访谈过程中将这两点原因纳入考虑范围。

(二)大学生群体在舆论机制中的独特性

大学生走在自媒体、社交软件的前沿,是网络媒体中不可忽视的舆论制造者和传播者[11]。与此同时,网络媒体基于其自身的丰富性、即时性、互动性和公平性,为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自由言论提供了平台,并以其独特的性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双面影响[9]。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年龄阶段,参与网络舆论能够帮助大学生确立自我角色,找到自我,强化自我意识,同时提升对于网络动态的敏锐性[12]。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尚未成形,缺乏人生阅历,有可能会被网络舆论中的消极价值观影响,导致价值观迷失的问题[13]。由于大学生在网络舆论机制中的独特性,本文将重点锁定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经典的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研究[14]。经典扎根理论是一种将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流程有:数据收集、编码分析、撰写备忘录、排序及理论概述等。其中的编码是由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编码三部分构成[15]。经典扎根理论的特色是基于针对性、代表性的小样本,对新兴现象展开探索性研究。因此,采用这种方法的研究样本一般在30多人[16],或40多人[17]

我们一共接触了38名受访者,其中受访大学生29名,受访媒体人9名,在9名媒体人中有3人拒绝采访。最终一共35人接受了采访,其中12名男大学生,17名女大学生,3名女性媒体人,3名男性媒体人。受访29名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9.4岁。受访的6名媒体人士中有两人不愿透露个人信息,其余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25.7岁,且6人的工作单位皆符合开放性媒体的要求。

我们发现,反转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时间的推移所造成的事实“延时”,即事件的真相公布过晚。由于新闻媒体讲究时效性,相关媒体在事件一开始发生时就进行了报道。但随着事实的真相逐渐显现,媒体才在后续报道事件的真相,形成了“反转”的事件。

数据刚开始收集时,我们将重点放在网民在舆论中发挥的作用上。在此阶段,我们主要使用开放性编码来收集数据,按照数据中的主体性趋势,我们得到“看客心理”“触动内心”“外界压力”“遗忘曲线”等一级编码。在此轮数据收集结束后,我们又对媒体进行了访谈,这次访谈将媒体如何选择新闻素材等作为提纲,将重点放在媒体在事件发展中是否能够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同样得到了许多一级编码:“片面选材”“因‘媒’而异”“受众不同”“恶意炒作”“业内竞争”等。在对收集到的一级编码和受访者的访谈内容进行对比时,主题开始聚焦,逐渐形成了如“网民传播新闻的目的”“网民产生审美疲劳的原因”“群体冷漠”等二级编码。在此过程中,通过数据之间的比对我们发现了媒体片面化取材引发舆论博弈、信息扩散的主要目的、影响网民新闻接受度的因素、过度营销对媒体自身的长短期影响等三级编码。当访谈内容不能再为本次研究提出新的信息时,我们认为数据已经饱和,采访中没有新的属性出现。于是我们开始使用理论编码,将数据的对比结果编成完整的理论。如表1所示:

表 1开放性媒体公司与网民共筑网络现实编码表

续表

本文采用理论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分别在大学生和开放性媒体人当中选取了合适的样本进行访谈和数据收集[15]。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来收集数据,访谈时长一般为30到60分钟。刚开始收集数据时,对于大学生的采访我们主要从自己的社交网络中寻找适合的样本,对于开放性媒体工作人员的采访则依赖于受访者的人脉资源进行进一步的采访。对大学生提出了几个指导性问题,如“你平时会对什么样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你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是怎样的”“你在发表看法时是否会被主流的舆论引导自己的思想”“你认为网络舆论变大变小的原因是什么”;而对媒体人我们采用的引导性问题是“您认为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作用最多的阶段是什么时候”“媒体行业中是否存在故意引导舆论的现象”“媒体在选择新闻素材方面有哪些准则”“媒体营销的幅度具体以什么为准”等问题。每次采访结束后我们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编码分析。

对媒体人以及网民采访的目的是为了从两者的访谈中发现媒体与网民之间的互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二者之间的互动去发现二者如何共同作用,构建网络现实。

三、 研究发现

针对网民和媒体双方的互动,我们收集了数据并且进行了分析整理。根据访谈所得的数据,我们发现网络现实是由媒体与网民共筑的。下面我们将探讨媒体与网民的互动机制以及两者如何共筑网络现实的问题。首先,媒体通过片面的选材引发网民的共情心理,其次网民对舆论进行广泛传播,最后网民的态度反作用于媒体的共情心理,从而在长期或短期里影响媒体的运营策略(图1)。下面本文将按照舆论的产生及其演变的过程阐述此次研究的发现。

(一)“针锋相对”:媒体片面化选材引发的舆论博弈

根据访谈内容,我们将媒体认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分为两类,一是“事故灾难”“自然灾害”一类的灾难事件。此类事件有一定价值的原因在于人们希望政府重视能够给予措施或者采取行动;二是“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事件”一类的社会公共事件,例如食品安全问题、绿化问题等。此类事件具有一定价值的原因在于这些事件均为发生在社会中的真实案例,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来改善自身所处的小环境或者社会大环境。因此,对媒体来说,这两类事件受众广、关注度高,便常用以作为新闻素材的基础。

然而不同媒体公司对新闻的取材存在着差异。在采访中,媒体受访者对于素材选择依据的回答较为统一,基本上都认为是因“媒”而异,即不同类型的媒体公司对于新闻素材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件新闻素材,娱乐新闻媒体公司会选择其中具有娱乐效应的部分,政治新闻媒体公司会选择具有政治意义的部分去传播。受众不同,选择的部分则不同。

研究发现,一件新闻能否引发网民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与“共情心理”有关。当这件新闻能够使读者对该事件有共同的情感或者有差异较大的态度时,网民的情绪和意见会不断高涨,引起激烈的舆论博弈。因此,新闻素材的选择人员针对网民这一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寻找“有利可图”的方面进行报道。

图 1开放性媒体公司与网民共筑网络现实图

二是替敏感话题发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敏感事件。如果事件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关注或者是不能顺利解决,事件主人公可能会选择借助群众的力量,将事件发布到网络上。网民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对敏感事件进行传播,从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迫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问题。

惨了!这两个字钻进步凡的脑海,他高速地运转自己的脑袋,想找出一个逃离的方法。可他还没来得及想出什么好办法,一个“龙死党”已经摁住了他的胳膊,并捂住了他的嘴巴。

(二)“为人为己”:网民传播新闻事件的目的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媒体公司担任让新闻进入网民视野的职责,而网民的评论和传播使新闻热度上升。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我们将网民们传播舆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点。

一是打发空闲时间。当网民们感兴趣的事件有了新的进展时,人们会扩散该新闻,满足自我的兴趣需求。这类网民一般倾向于转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 “安利”给不感兴趣的人(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强烈推荐给不感兴趣的人)。

在媒体选取素材并报道之后,网民与网民之间、网民与媒体之间开始在媒体平台上进行激烈的讨论,从而形成舆论博弈。舆论博弈可分为两种,网民之间的舆论博弈和网民与媒体公司之间的博弈。网民之间的博弈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对于新闻独特的看法和态度。例如,针对某个行为或言论,持赞成态度和反对态度的人同时存在,双方不断博弈来使更多的人站到自己的“阵营”。而网民与媒体之间的博弈是民间与官方的一种博弈。媒体的导向与网民的舆论指向不一致时,媒体试图通过自己的导向来使网民们相信媒体所揭露出的事实,而网民并不满足于媒体揭露的所谓的“真相”,二者不断博弈,试图找出新闻背后的真相。

三是改善社会问题。当一些与网民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如食品安全问题、出台政策等发生时,网民们渴望形成舆论力量来督促相关部门倾听民众的声音,采取相关措施来施解决问题。例如,有人在采访中表示:“有些事情可能被上级压制了,不能及时报道出来,这些需要网民齐心协力来引发相关部门的关注等。”

(三)“变化莫测”:影响网民新闻接受度的因素

2.价值观疲劳:越疲劳越抗拒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沿线用地开发情况和交通衔接水平。本文根据数据可获得性,挑选以下5个评价指标对车站选址情况进行评价,形成雷达图的5个指标轴。

当一件从未出现过的新闻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好奇心会驱使人们对该新闻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不断传播。各家媒体公司也会随时关注热点新闻的价值取向,并根据事件的热度不断调整传播的力度。媒体的 “适度用力”可以提高该新闻的曝光率,且激起更多网民的好奇心,使新闻不断扩散。然而,当多家媒体同时提高传播力度,“过度用力”很容易使群众对舆论事件产生厌烦感,造成价值观疲劳。

部分媒体公司还会将曾经引起过轰动的事件作为“范本”,在下一次选择新闻素材时,挑选类似的新闻事情进行报道。然而新闻多次重复出现后,网民们对于同类新闻的新鲜感便会消退,态度也由“热切关注”变为“一视而过”。由此可见,前期和后期网民对于同一类新闻的态度截然不同。我们将这种现象的原因总结为两点:好奇心理和价值观疲劳。并且,这两种心理的选择会受媒体的营销“力度”影响。

由前所述,网民传播舆论的主要目的有三点:打发空闲时间,为敏感话题发声和改善社会环境,而网民是否传播新闻相关的舆论取决于网民对新闻的接受度。好奇心理和价值观疲惫是影响网民新闻接受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好奇心驱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讨论、传播某一新闻事件,导致新闻热度不断上升。而价值观疲惫会导致媒体公司陷入信任危机,同时提高网民的心理门槛。此外,媒体的营销力度对网民心理的转变有着重要影响。适度营销对提升网民好奇心有正面影响,而过度营销则会加速网民价值观疲惫的到来。对于近年来频出的反转事件,我们发现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事实“延时”,即真相没有及时被发现和报道;第二,部分媒体公司行业道德缺失,为了博取长期的关注和热度而隐藏事实的补充。

每当一件新事件或者有违常理的事件发生时,人们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感,从而激起热烈的舆论。例如,部分受访者提到2018年8月21日发生的高铁占座事件。在济南开往北京南站的G334次列车上,一位男子抢在女乘客之前坐在了女乘客的车位上,并在女乘客要求坐回自己的座位时态度恶劣,含糊耍赖。甚至在乘警介入事件之后,编造“自己站不起来”的理由拒绝还座。该新闻的报道激起了网民的好奇心,引起了网民的高度关注。

我们还发现,好奇心对网民的新闻接受度具积极影响。随着人们对新事件不同的看法的不停交锋,新闻的讨论量不断上升,该新闻的受众范围也逐渐扩大,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讨论对象,使得对这件新闻的接受度也逐渐上升。

水生产力最初指农业灌溉中的水分利用效率,即单方水的有效产出,近年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国际水管理研究所(IWMI)、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植物基因资源研究所(IPGRI)等著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水生产力研究计划。其中,IWMI提出的水生产力概念为单位(体积或价值)水资源所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或价值。这种水生产力概念范畴较窄,主要用于衡量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不足以反映整个社会的水资源利用能力与技术水平。

在与网民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网民们会有一次价值判断,思考该新闻值不值得自己去关注并且发表看法。后期将会此基础上决定自我对于该新闻的接受度。如果网民对该新闻持乐观态度,在后期网民很有可能会接受该新闻;反之,则很难在后期接受它。

在一件新闻达到热点高潮后,很多媒体为了“蹭”热度和阅读量,会选取相同或者相似的新闻进行重复报道。除此之外,网络中出现了有人为了热度而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模仿的现象,以致网民有时分不清一件相似新闻到底是真实事件还是模仿事件,并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对人们造成价值观疲劳,并最终选择漠视该新闻的存在。例如有受访者说:“都是相同或者说很相似的新闻,再讨论一次或者说参与新闻的舆论就很浪费时间。”

而多次价值观疲劳会对媒体与网民双方都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价值观疲劳会导致媒体陷入信任危机。网民们更加愿意选择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而不再相信媒体所揭露出的“真相”。例如, 2016年11月30号,一则《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不良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利用该事件的影响力,进行了一场高手段的商业炒作。媒体的不实报道骗取的不仅仅是群众的捐款,更是群众的同情心与信任。

另一方面,价值观疲劳会导致网民的心理门槛升高。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网民并不是对任一件事件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对其进行传播,他们对新闻事件有着自己的评判准则。因此我们将能够打动网民的共情心并且对事件产生传播行为的界限称为“心理门槛”。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方面媒体公司只顾及报道的传播范围与商业价值时,有时会为了吸引注意力而使报道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媒体公司种类繁多,取材片面,不同的媒体报道使得同一件新闻出现多种结果,出现反转又反转的现象,网民们越来越难以辨析新闻的真相,对媒体公司的信任度下降,媒体的公信力也随之下降。

财务审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对企业审计工作的管理需要结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发展方向以及企业自身财务现状,更精准、科学的去发挥审计监督的功能,尊重该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促进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有效性。

另一个原因是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部分媒体人为了阅读量和热度不惜在开始时选择隐藏事实真相,通过事件真相的前后反转来获得群众的关注从而达到高阅读量的目的。据受访者表示,“确实是存在这种现象的,有的媒体知道事实的真相,但是为了媒体的曝光率和点击率,可能今天发这个事情的1/3,明天再发1/3,过了几天出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真相出来”。为了个人或者公司的利益而消费群众的共情心理,这是部分媒体人道德准则缺失的表现。

随着可信度的降低和抵触心理的加强,网民对于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更加严重的怀疑心理。这种怀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网民的共情能力下降,能够触动网民的共情心理的事件越来越少。

(四) “过犹不及”:过度营销对媒体自身的短期及长期影响

新闻热度与媒体公司的营销利润和个人薪资有着重要关系。一些媒体公司为了新闻热度而片面选材,消费了群众的共情心理,与媒体本应发挥的作用背道而驰。网民心理门槛的升高,共情能力也会下降,可以触动民众的内心的事件也越来越少。

共情能力的下降会在短期、长期中对媒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来说,媒体的共情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具体表现为无法挖掘出真正有社会价值的新闻素材,并进一步自降行业准则。部分媒体甚至会为了维持媒体公司的正常运转,出现随意选取新闻素材的现象。于是媒体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很难再通过掌握共情心理来捕捉群众感兴趣的新闻。例如,当某一类新闻刚出现时,媒体公司一般会通过观察新闻的热度和阅读量来判断网民们对这一类新闻是否有兴趣。然而,随着同类新闻的反复出现,网民们对新闻的新鲜感逐渐降低,新闻的热度和阅读量也随之降低,从而导致对未来新闻素材的选择陷入迷茫。

长期来说,媒体公司共情能力的下降会导致其运营目标和受众发生转变。与传统媒体不同,开放性媒体的受众更加多元化。由于共情能力的下降,媒体所报道的事件已经不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以致受众不断流失,新闻报道的热度和关注率也逐渐下降,从而影响公司的利润和员工的薪资。因此,媒体与网民共情能力减弱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会导致公司利润不断减少,优秀员工因薪资不够理想而离职,进而为公司的倒闭埋下隐患。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间收治的76例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包括男性41例、女性35 例,年龄范围在 35~72 岁,平均为(53.9±4.1)岁,出血部位:丘脑21例、小脑10例、基底节区31例、脑叶14例;其中Ⅰ型糖尿病27例、2型糖尿病49例。2016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76例糖尿病患者,纳入常规组,包括男性43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在37~73岁,平均为(55.0±4.0)岁,出血部位:丘脑 22例、小脑 10例、基底节区30例、脑叶14例;其中Ⅰ型糖尿病30例、2型糖尿病46例。两组患者疾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 讨论及建议

本研究通过采访大学生以及开放性媒体工作人员,深入探究媒体与网民如何在互动中共筑网络现实,对现有的媒体公司选取的侧重点也存在着差异,甚至会使用一些如断章取义等处理手段来使新闻报道符合自身媒体公司的风格。此外,针对一个热门事件,新闻素材的选择人员可能会针对网民的共情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寻找迎合网民心理的方面进行报道。新闻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后,一方面,由于意见和观点的差异,网民之间可能会产生舆论博弈;另一方面,由于网民对媒体报道的不信任,网民与媒体公司之间也可能会产生舆论博弈。

1.好奇心理:越好奇越接收

兰州石化公司的前身—兰炼、兰化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是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炼油厂。60年来,一代又一代前兰炼、兰化和现在的兰州石化人弘扬“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自力更生、创新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风雨兼程,一次次改革突破,将兰州石化打造成技术先进、竞争力强、效益显著的大型综合炼化企业。

随着媒体可信度的降低和网民抵触心理的加强,网民更加怀疑事件的真实性,从而导致网民共情能力和接受度下降,这种情况对媒体公司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短期来说,媒体很难再通过掌握网民的共情心理来选择、加工新闻素材,共情能力随之下降。此外,网民接受度的下降会新闻导致热度和阅读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公司利润。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目前研究都仅从媒体或网民单方视角来探寻构筑网络现实的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只针对其中一方进行批判性研究[1]。本文从双方互动的视角出发,同时挖掘并分析在舆论演变过程中媒体和网民的错误行为。研究发现,当今的网络现实是由媒体与网民共同构筑而成的,双方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都会做出一些不理智行为。网络现实“失实”的责任需要媒体和网民共同承担,而不仅仅只是其中一方的责任。

第二,目前研究认为媒体借助群众力量来帮助当事人或者达到某种目的,从而媒体与网民实现在互动中揭露事实真相[18]。然而,事实上,媒体与网民并不是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二者的互动不是为了揭露事实的真相,而是为了各自利益。为了博眼球媒体可能会片面选材甚至不惜违背职业准则,而网民为了寻求真相发表偏激言论甚至会作出人肉新闻当事人等过激行为。因此,学者在研究网民与媒体的关系时要考虑周全,将双方的正面互动和负面互动都纳入考察体系。

3月20日开始第一次追肥,示范田实际亩用肥量25kg;对照田实际亩用肥量25kg。4月22日观测情况,示范田和对照田树势相差无几,但挂果率明显高于对照田,示范田花期基本结束,对照田还在花期。5月10日第二次追肥观测,示范田挂果率高于对照田,且果子饱满,果粒更大。6月20日第三次追肥观测情况,示范田挂果多于对照田,果个稍大,着色均匀好于对照田。7月16日收获测产观测,使用云天化“滴灌二铵”和“大量元素水溶肥”的示范田与对照田比较,根系发达,叶片肥厚,挂果多,果形好,着色均匀。

第三,目前研究认为,舆论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胜方与败方。胜方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引导人们思考,且胜方常常是媒体[19]。但本研究发现,网民与媒体的舆论过程是一种博弈过程。双方都试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对方相信自己所认定的真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真相。网民们一边保持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一边根据自己的判断在键盘上敲下心中所认为的“真相”参与事件讨论。而媒体片面取材后,只选取了认为能够获得热度的新闻进行报道,试图引导网民透过片面的素材洞察整个事实的真相。从这方面来看,网络中的现实所反映的不一定是现实,而是网民与媒体在博弈过程中所共筑出来的“现实”。因此,我们建议学者尝试从双方博弈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舆论发展过程。

回到家里,我犹豫了好久,吃晚饭时,终于张开口,装作轻描淡写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妈妈不知是何喜事,笑眯眯地说:“什么事?”我表面高兴但心里难过地说:“我数学考了八十八分。”只见妈妈的笑容僵住,又像哭又像笑,样子可笑极了。我想她大概是又生气,又想表现出自己是个好妈妈吧。

在蓄水前按设计要求完成剩余的监测工程量,取得大坝外部变形监测和渗流监测的基准值;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下闸蓄水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蓄水前对闸门、启闭机开展全面检查和维保,制定导流洞封堵实施方案。

第四,网络媒体具有高舆论机制,与传统媒体存在较大差异。已有文献中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划分已不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媒体平台的特点,因此,我们引入 “开放性媒体”这一新概念。与传统媒体相比,开放性媒体平台中舆论的力量更强大,更不容被忽视。“开放性媒体”这一概念能帮助我们区分了言论自由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与舆论高度集中的媒体之间最本质的特性,填补了目前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许多媒体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阅读量和热度不惜隐藏事件真相,通过事件真相的前后反转来获得网民的关注从而达到目的。这与社会对媒体的期望产生冲突,对媒体行业这个大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媒体人重视职业操守,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舆论导向能力,不要一味地迎合大众舆论。此外,面对会引起强烈舆论机制的社会热点问题时,媒体应该谨慎甄别新闻线索,多角度呈现事件全过程,杜绝偏听现象出现,不让舆论影响自身的价值判断,进而还原事实真相,降低“反转”发生的机率,真正做到为民选材,为民发声。

第二,媒体公司的过度营销消耗了网民对媒体的信任,导致网民发表过激言论甚至采取一些过激手段来与媒体博弈,试图借此挖掘事件的真相。如今的网络现实存在着大量的“乌合之众”,他们打着伸张正义的名号,用极端手段“伸张正义”,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随意地发表自己的猜想而形成舆论风暴。网民作为倾听者,应该也是真相的推动者,而不是真相的塑造者。因此,我们建议网民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和理性思考能力,在理性思考之后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而不是盲目的从众或者求异。

第三,现今部分网民为了个人利益而炒作进行模仿,部分媒体为了新闻热度炒作获取利益,双方都已经偏离了互动的原始目的。新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价值,舆论会在新的热点出现时逐渐被人遗忘,但是那些需要关注、亟待解决的事件却没有被及时报道、引起关注和重视,这份责任需要媒体和网民共同承担。因此,媒体和网民都需要进行自我反省和改正,戒骄戒躁,减少负面互动,积极发挥网络平台的正面作用。

工程实施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km2,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土地利用得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沟、桥、机井的建设,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为北城项区域人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

本研究从网络现实的参与者入手,通过探讨网民与开放性媒体公司之间的互动和博弈揭示了网络现实的真相。媒体与网民之间的互动是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二者共筑了网络现实。浮躁的网络现象背后,作为舆论参与者的媒体与网民都应对自我进行反思与改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媒体工作者应坚守职业准则,从业先从“德”。“宁静致远,知行合一。谨言慎行,再思可矣”,网民需要进行理性化的思考,做事件的倾听者与推动者。扫去网络现实中的“阴霾”,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蔬菜定植时,浇穴水不要大水漫灌,要做到“五浇五不浇”,即浇晴不浇阴(晴天浇,阴天不浇)、浇前不浇后(午前浇,午后不浇)、浇小不浇大(浇小水,不大水漫灌)、浇温不浇凉(冬春季水温低,浇水时要先预热,待水温与地温接近时再浇)、浇暗不浇明(浇暗水,不浇明水)。同时,大力推广滴灌、渗灌等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波.浅谈“舆论反转”中的媒体责任[J].新闻战线,2017(1):99-101.

[2] 罗以澄,王丹艺.新媒体赋权语境下网民的言论表达与行动研究:以“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4-7.

[3] 岳甜,王新童,刘悦.反转新闻的网络舆论演变机制研究:以“罗一笑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8(2):92-98.

[4] 邓凌娟.网络社会网民道德的治理研究[J].决策探索,2018(11):88-89.

[5] 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188-190.

[6] 俞辉,狄婷婷.网络事件的舆论传播主体研究[J].法制博览,2015(29):298.

[7] 陈乾.我国网络舆论生成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1.

[8] 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J].传媒,2008(4):11-13.

[9] 陈涛.关于网络行动中情感动员研究的文献综述及理论反思[J].东南传播,2016(2): 83-86.

[10]董阳,陈晓旭.从“极化”走向“理性”:网络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演变路径:百度百科“PX 词条保卫战”的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15,(4):55-67,155.

[11]张晓玲.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教育与引导[J].新闻战线,2014(8):158-159.

[12]丁瑞萍.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198-199.

[13]孙跃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1):119-120.

[14] GLASER G,STRAUSS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 Chicago: Aldine, 1967.

[15] NG,C Y,HUANG M D,LIU Y.The‘feminin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 trai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female college-student entrepreneurs in Chinese wei-shang businesses? [J].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16,15(5):343-369.

[16] NG C Y,乔何,谭清美.碎片化的枷锁: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交媒体使用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8,18(7):25-33.

[17] NG C Y,郑佳,贾良定,等.利他主义与利他行为:三个年龄群体的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7):40-47.

[18]颜廷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演变规律[J].青年记者,2011(35):21-22.

[19]陈辉,李钢,李威.主流媒体的网络舆论发声与引导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7):7-9.

Cocreation of Cyber Reality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Opinion Evolution :A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 Based on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of Open Media Corporation and Netizen

Jhony Choon Yeong NG,HUA Cheng, HANG Zhenyu,TAN Qingm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1106 ,China )

Abstract : The fast-paced way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akes the media industry impetuous and interest-oriented, so that the phenomenon of reporting failure occurs from time to time,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edia playing a correct guiding role i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 can guide researchers to explore how the media and netizens build network reality together. The media unilaterally select materials and use empathy psychology to promote communication and increase the heat and reading load; internet users are influenced by curiosity psychology when they first contact with fresh events to play public opinion game, which produces value fatigue and psychological threshold rise after similar events occur many times, which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their empathy ability, while empathy psychology counteracts. For the media, it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choosing news materials.

Key words : Open media corporation; netizen; public opinion gaming; cyber reality;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

收稿日期: 2019-04-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GL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GL02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S2018051)

作者简介: Jhony Choon Yeong Ng(1986-),男,新加坡人,博士,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国防经济学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365( 2019) 08-0082-10

〔责任编辑:王 露〕

标签:;  ;  ;  ;  ;  ;  

舆论演变过程中的共筑网络现实-基于开放性媒体公司与网民互动视角的经典扎根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