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先进的载体实践最原始的教育--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玉清_情绪和情感论文

用最先进的载体实践最原始的教育--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玉清_情绪和情感论文

用最先进的载体来实践最本原的教育——专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静安区论文,本原论文,上海市论文,最先进论文,教育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教育》:静安区社会性和情绪能力的养成课程在长达四年多的探索中曾遭遇过许多的困难和质疑,整个研究过程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自我否定、推倒重来,但您还是顶住压力坚持做了下来。您觉得社会性和情绪能力的养成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它与静安区一直以来倡导的教育个别化理念有什么关联?

陈宇卿:静安区社会性和情绪能力养成项目,设计初衷首先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一个幸福的人,一定拥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情绪。它所倡导的是提升平常人生的幸福感,大多数的学生未来都只是社会的普通一员,他们需要在生活的繁琐中体验和表达喜怒哀乐,他们需要在人际互动中获取认同、归属感,他们需要在他人与自己的不同的看法中找到平衡的支点,这些目标并不崇高,但却是生活的主旋律。

第二,这门课程着眼于个体在人际社会中的和谐,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他的一种同感力,其核心是为了育人。正如2010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杰·魏斯伯格在综述全球有效的社会性情绪项目时所指出的,这些项目的共同愿景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也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受与知识来认识他人。

今天的中国社会,孩子们多为独生子女,他没有那种天然的人际交往的平台。在家庭中虽然父母、孩子、爷爷奶奶组成了人际环境,但是仍然有代际分别。人际交往最主要的是同辈之间的交往,社会性和情绪能力的获得也主要在同辈交往中。这就使今天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

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国外相比有很多优势,但是在人文情怀、在对社会的参与度和对他人情感的投射上却相对薄弱。而社会性和情绪能力养成课程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理解、懂得他人的情感,能够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情感、心理涉及到认知、涉及到脑神经发育,这些都体现着学生个别化的特点,我们也希望通过社会性和情绪能力养成课程来支撑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不断的探索,支撑起一个区校两级的课程体系,使区域课程更为丰富、多元。目前,静安已经形成了中小学生应该经历的N项体验活动、运动处方的课程,社会性和情绪能力课程和科学教育课程等。这些课程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深受学生喜欢,其理念都指向着未来。通过这个高选择性的课程群,来丰富学生的自主选择并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从而实现静安的个别化教育的理念。

《上海教育》:人们很关注的是,社会性和情绪能力的养成能不能通过课程实现。事实上,在四年多的探索中,静安区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您觉得社会性和情绪能力的养成课与传统课堂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陈宇卿:对于这门课程的探索,静安做出了本土化的选择,这源于我们对国外课程的特质的分析,虽然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学生群体特征都与西方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课程对于人自身的科学认识和对个性化教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情绪能力的养成与真实的社会情境是相依存的,当然对某种情绪的理解、应对也不是剖析一次典型事件就能够学会的,需要不断地反复再认识。而这些思考也挑战着我们在课程实施理念与方法上的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发现同样的情绪困扰会发生在所有的年龄段,焦点事件不同,情绪强度与应对策略也会改变。与此同时当我们试图通过精致的课堂活动设计来追求课堂最大化效率时,我们又发现,一次单独的课堂活动可以传授知识,但远远不够帮助学生建立终身有用的相关能力,甚至来不及帮助他们明确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之道。于是我们放弃了普通学科培养目标直线型递进的思维定势,而是以选择带有不同年龄特征的焦点话题,反复触摸相同的养成目标,以这种螺旋上升的重温带给学生更多深入感悟的机会。

在四五年的探索中,这门课程的确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我们过去的教学主要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而这门课是由教师的设计开始,从教材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转入对个别学生可能生成的个别化问题的设计。也就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逻辑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起点不再是统一一个教学目标,而是不同学生可能产生的反应和解决路径,而这种设计也更具有针对性。我觉得,提高课堂效能的核心不是解决课程目标,而是要解决每个学生未来最大的增长值在哪里。

从教学本身来讲,我们的关注点发生了改变,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移到了对一个人全面、综合发展的关注。这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真正体现。

《上海教育》:对于这门全新的课程静安做了许多创新的探索,除了本土化的课程本身之外,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及时反馈和伴随式的研究;家校互动的有效推进;高校及专业机构等第三方评估带来的过程化的数据跟踪与分析,都让人印象深刻。您觉得,这些探索对于未来课堂有什么启发?

陈宇卿:目前的课程有两类评估,一类是纵向评估,比如我们针对学生的发展与华东师大合作,以第三方独立跟踪评估的方式,追踪学生6~9年的成长过程,引入第三方评价可以使这门课程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地推进。

第二类是过程性评估,针对课堂效果基于数字化手段,对每一个微观课堂的活动数据进行分析、改进教学。课堂活动要有成果,要有效果,就需要勇敢地去触及学生内心的敏感话题。而一旦触及学生的敏感话题,我们不难发现,原本就已经懂得只说老师所期待的答案的小学生,更加不愿意讲真话了。而本课程有效的前提就是要学生能真情投入、真实表达。我们的调查也发现静安区幼儿在行为倾向上,呈现出高度的个性差异,不适宜采用趋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而需要有实时性的信息载体对学生的想法与行为进行分流,个别化地给予反馈。于是我们让数字化介入课程,自主研发了基于IOS平台的APP互动软件,运用平台优势来帮助学生感受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能带来的模拟情绪以及情绪行为后果。而这一过程将不为人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暂时性的媒介,帮助学生说出真话,了解真实想法。

我们希望用最先进、最时尚的载体、技术来实践最本源、最回归人心的教育,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探索让大家看到,我们并非技术至上,并不是在追求时髦,数字化的手段仅仅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媒介,不管它有多少好处,都无法替代使用它的目的——帮助学生拥有有效的人际沟通的技能。我们的信息化不是黑板变成电子白板,信息化是渗透在整个教育的过程里面,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我们运用数字化手段仅仅是为了实现与课程理念相契合的课程效果。

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信息技术手段的革新运用使这门课的效能得到很大提升。通过信息技术的不同方案的推送,使不同学生在同样的单位时空中获得了不同情绪的解决之道。

同时,近五年的实践进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课堂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心理范畴的教育中,高调的说教无济于事,构建完整的资源与知识体系才是实事。对学生而言,他的知识体系不但有学校,也许更重要的是家庭。这门区域性的课程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影响力终于能够依傍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而走出校园,走进家庭和社会。于是我们首批的50位家长成为了课程的合作研发者。

我们开发了与课堂教学配套的家庭对话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将于课堂活动当天推送到每一个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可以通过该APP终端获得录像信息。家长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提示家长在面对孩子该类情绪时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APP软件,向家长推荐适合进行亲子活动的方案等。对于家长而言,他们也可以了解自己该做些什么,他们会参与这个课堂的讨论、课堂的交流以及课后的指导,以配合学校中正在实施的课程。这是一个多元的高度开放的课堂实践,是对未来课堂一个很好的示范,它将教育的时空延长了。

标签:;  ;  ;  ;  

用最先进的载体实践最原始的教育--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玉清_情绪和情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