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_高等学校论文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_高等学校论文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这次是第三次年会。有必要对前两次年会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以便于这次年会与前两次年会保持衔接。

第一次年会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和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称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于1992年12月19-21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45名,收到论文30篇。

第一次年会,主要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有关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

(1)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是构成一门学科?如果是一门学科,那么它是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应用理论学科?构成学科的标准是什么?

(2)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概论等著作,它们的学科体系,是科学理论体系还是知识体系(经验体系、工作体系)、教材体系?如果还不是高等教育科学理论体系,那么,高等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当如何建构?应当在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呢,还是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然后逻辑地展开?

(3)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问题——高等教育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使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知识与方法,用以指导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正是由于缺乏中介环节,桥梁不畅通,理论工作者往往埋怨实际工作者不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而实际工作者则又埋怨理论工作者脱离实际。应当加强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的中介环节的研究。例如教育评估理论与教育评估指标的研究,就是教育价值观与办学实践的中介环节的研究。

此外,还研讨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一些基本概念与重大问题。如对“高等教育”的界定,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高等学校的职能,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性与学术性等等的关系与区别,以及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群的关系。

这次年会,取得了两项基本上的共识:(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对新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做出回应。因此,探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问题,不但具有长远的学科建设意义,也有当前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意义;(2)对7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学以及整个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的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也指出以往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无论在体系上或在内容上,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需要,必须进一步改造、更新、完善。因此,代表们一致认为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学术团体,交流科研成果,交换学术信息,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提高。会上就建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广泛交换了意见,委托一些同志组成了研究会筹备组。

第二次年会,于1993年10月19-22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由中国高教学会、上海高教学会、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和研究会筹备组主持。会议出席代表55名,来自全国18个省市33所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会”。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为主题,提供会议论文33篇。在第一次年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对于若干重要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或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主要问题有:

(1)学科体系问题——不少代表对如何构建学科理论体系作了深入探讨。有的同志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高等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应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实践论三部分。存在论解决逻辑起点问题,从逻辑起点展开,探讨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探讨指导实践的原则、目标、计划、组织、途径、方法与评价等,有的同志则提出学科体系的框架应由导论篇、历史篇、现实篇、未来篇、方法篇五个部分组成;有的同志针对“逻辑起点”还提出“逻辑终点”问题。认为“逻辑起点”是高等学校学生而“逻辑终点”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还有的同志认为由于“逻辑起点”在教育科学研究上很难取得一致意见,众多逻辑起点都能言之成理,由此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可能是多样化的,从而可能形成不同的理论学派。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的同志认为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不同。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遍及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而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高等教育最一般的问题。它撇开了高等教育的各种形式、形态、具体条件和特定领域,不以提出解决某个问题的对策和某种操作方案为目的,而是把问题抽象到普遍的、一般的意义来观察,目的是揭示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规律,为指导实践提供基本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不可能研究高等教育的具体问题。

(3)教育的基本规律问题——有的同志对构建教育基本规律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思路。认为教育的基本关系是人、社会和教育三者组成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这三种关系是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即教育与人的发展相适应、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认为这样来揭示教育规律更加逻辑化,从而逻辑地构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

(4)高等学校职能问题——主要是结合当前高等学校的实际,探讨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的本来意义,在于使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社会实践。这既密切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了高校的实力,也及时满足社会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是高校与社会的共同要求。但在“创收”的思想影响下,这一本来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许多同志对高等学校这一职能的形式、内容、条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讨。但有的同志不同意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提法,认为应当从高等学校的活动性质分析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提出了保存知识、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增进知识、应用知识、社会批判与监督六项基本职能。还有的同志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除了大家所共识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之外,至少还具有两项重要职能:一是文化创造与导向的职能;一是个人社会升迁的职能,包括社会地位的升迁和个人财富的积累。认为必须正视和研究这两项社会职能,以之制定高等教育办学政策,才是明智的、切合实际的。

还有不少同志提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对各种基本概念有明确的界定。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必须具有科学性与基本性两个特征。现在许多基本概念的使用很混乱,如把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高等学校与大学、学科与专业等等混淆起来。在引进国外所使用的概念时,也应该从概念的本来含义上去使用,而不应随心所欲地改变它的内涵与外延。

两次年会,提交的论文63篇,大小会发言的人次更多,摆出许多观点。在众多学术性问题上,有的逐渐取得共识,更多的是各抒己见,认识并不一致。对此应当如何看待,也就是对两次年会如何评价的问题。

我认为:理论性、学术性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问题,不要强求一致。首先,共识只能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其次,一时达不到共识或永远不可能达到共识的观点,也有加深认识的意义,也有促使认识不断深化的作用。举例说,教育社会属性的争论,教育功能的争论,至今没有一致的认识。但前者对于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后者对于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认识上是深入得多了。因此,我认为前两次年会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上的研讨,是有其深刻的、长远的意义的。

现在是举行第三次年会了。这次年会的主题是:“在当前形势下,需要重新认识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这个主题有如下三个要点:

(1)它所探讨的是基本理论问题,与前两次年会保持衔接;

(2)它要研讨的是在当前形势下,需要重新认识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是说,要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3)它是广泛的,又是明确的。说广泛,因为没有规定具体的题目。第一次《通知》本来规定了要探讨宏观的高等教育本质、功能、价值观等和微观的人才素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问题。第二次《通知》采纳了一些同志的建议,连这些规定也取消了,以便同志们能充分地发挥各自最新的研究心得。说明确,就是《通知》所指出的,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期望通过讨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并为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那么,这一主题,是不是同另一个研讨会,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讨会的主题相同、重复?我的理解是既相同又不同。起点相同终点不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讨会,是由国家教委的4个单位发起组织的。它的直接任务是为准备1996年将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做准备。那个会从1993年2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于1993年和1994年分别在长春和无锡开过两次大会,还开过几次小会,把任务分配给6个省市、3个部委、30多所高等学校。今年下半年还将召开第三次大会。对那个研讨会我对它有较高的评价。倒不是因为它的声势很大,而是标志着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开始重视教育决策前的理论研究。过去许多教育工作会议,开会之前,一般都曾到一些学校搞调查,总结经验,并且召开一些座谈会征询意见。而这次是决策之前,用3年时间先做理论准备。我在长春会议的发言对它的评价是“开始重视理论研究对决策的作用。它的潜在意义在于向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就是说,为了制定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方案,不是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而是要提出有理论论证的决策。我们参加过那个会的同志都感到,要研究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从中国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另方面要探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要界定一些基本概念,弄清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因此,在那个会议上,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的结构、体制、运行机制,都成为研讨的重要课题。从这一方面看,那个会同我们这个会的任务是相同的。我们这个会也要从当前的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出发,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为进一步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但是,那个会就其总体说,是政策性的研讨会;这个会则是学科建设的研讨会。那个会,是从制订政策的需要出发来探讨制订政策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使理论为制订政策服务,它的终点是政策。这个会,是从学科建设需要,从各个学科角度、各种思想流派的评价来探讨基本理论问题,它的终点是学科建设。政策性的研讨最后必须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也就是要从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论证方法中评价、选择合理与可行方案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学术性的研讨,并不要求做出什么结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当然也可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但不仅仅是为当前政策提供参考,还有它更长远的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理论,要立足社会主义的中国,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学,能够在世界高等教育理论领域以其特色而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以与西方某些高等教育理论比高低、争短长,能为世界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建设一个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学派,我认为是有条件的,问题是有没有信心。条件是什么?

(1)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东方国家有广泛的影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具影响力。

(2)中国有盛大的高等教育阵容。这个阵容,从学生数量说,相对数量虽较低,但绝对数量已达527.9万(根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统计数字),仅次于美国,与印度不相上下,高于俄罗斯;从办学形式说,世界各国所有的办学形式,大多数都有了:全日制、半日制、业余制,面授的、远距离的、还有自学考试的;从教育质量说,某些方面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有些方面则有较高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在改革发展中,情况复杂、问题很多。矛盾充分暴露,对于理论研究来说,不是坏事,是好事。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3)中国已有一支庞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在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个国家有中国所拥有的如此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专兼职研究人员,这么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每年发表数以万计的论文和出版数以百计的专著。更重要的是大批中青年的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正在成长并活跃于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的各个领域中。

当然,我们应当承认,我们的研究水平还不高,还未能形成高等教育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现在绝大多数的高等教育论著还停留在经验体系、知识体系、工作体系的水平上。但轮船已经起锚,航程已经开始,我们应有信心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学派。

但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有两个束缚我们前进的阻力,一是只看到中国当前高等教育问题成堆,忙于解决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缺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1世纪的高瞻远瞩的视野;一是不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理论比高低、争短长,甘居于从属理论的地位。从属理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才是现代化的、先进的、高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只能亦步亦趋,努力认同。西方学者这样提倡,原无足怪;奇怪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理论界,包括中国的不少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是这样认识,甘居于从属理论地位。我们应当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理论,还应当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学习有价值的东西,但不能老跟在人家后面。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根据我们的条件,发挥我们的优势,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学派,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是较长远的目标而不能急于求成。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踏实地逐步进行。有的同志主张不要急于搭一个高等教育学科理论框架,而要做好建立学科体系的准备工作。我很赞成这种主张。准备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对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逐一地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高等教育的课程理论、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等等。这项工作许多同志已在进行,今后还要有计划地继续进行下去。有的同志建议研究会要在三次年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召开一系列小型的专题研讨会,正如第二次和第三次年会之间所召开的高等教育史研讨会,专门研究中外高等教育史的学科建设与重大问题。这个意见很好。另一方面,组织各门学科的专家,从各个学科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因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科学,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必须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研究,才能扩宽视野,开拓思路。只有在研究观点、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我们正组织一批来自各个学科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生们,从历史学、哲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科学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比较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学科观点或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价值观问题、功能问题以及其它基本理论问题和发展趋势。试编一本《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做一点探路铺道的工作。在这次会上,将研究提纲发给与会的代表,希望大家给予指教。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标签:;  ;  ;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