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数据库的电影消费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基于 CNKI数据库的电影消费文献计量分析

于子淇(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 摘要 ] 为了深入了解电影消费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本文以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源,运用引文分析工具CiteSpace来对1985年到2019年的电影消费研究文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可视化的方法对电影消费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解读和阐释,结合所构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时区视图,来梳理电影消费研究的热点领域、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关键词 ] 电影消费;文献计量;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2018年12月31日晚,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同时,根据猫眼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观影人次增速放缓,但观影年龄层更加广泛,更多30岁以上观众走进电影院,为观影人次增长贡献约3.4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在“十大扩消费行动”等相关政策及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施行和引导下,我国居民的电影消费在不断扩大升级,消费结构也在调整中得到进一步优化。

点E运动的路径长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点E的大致路线.点A是定点,PC=PA是不变的关系,∠PAC=45°是不变的量,所以点C的路线在“以A为端点、在AB左侧、且与AB成45°角的一条射线”上.根据“平移过程中所有对应点的连线一定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这一性质,点E的运动路径长转化为点C的运动路径长;第二是点C的运动范围,即点C的起点和终点.显然,点C的起点是点P与点A重合的位置,终点是点P与点B重合的位置.由此最终确定点C的运动路线.

电影消费作为文化消费的一种类型,越来越成为公众业余时间休闲消遣的选择之一,因此相关的研究也在近些年来层出不穷。本文将运用可视化的定量方法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和阐释,试图把握电影消费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关键热点,以期了解电影消费的研究现状。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简称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来源,采用高级检索,以“主题=电影消费”或“标题=电影消费”且“文献类型=期刊”“时间跨度=所有年份”作为检索条件,除去与本研究明显无关的结果,最终获取149条与电影消费相关的文献数据,其中包含了核心期刊以上来源的62篇文献。由此可见电影消费研究领域的文献整体质量较高,将近二分之一的文献得到了权威学术期刊的认可。同时,学科门类主要跨越了新闻与传媒、经济管理学、社会科学、信息科技、文学等多个领域,说明该选题已经得到多个学科的关注,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1]。本研究拟运用CiteSpace工具以量化的研究方法针对电影消费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通过绘制可视化的学术图谱来探究电影消费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

二、电影消费的学术关注度

图1为中国知网对于“电影消费”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布图。如图中所示,国内关于电影消费的研究始于1985年,研究初期发文量较少,直到2010年才开始出现研究数量的显著增长,并且在2017年达到了研究的顶峰,全年共产生了21篇相关文献,而2018年和2019年研究热度逐渐开始回落。研究数量的变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电影消费市场彼时对应的繁荣和平庸。国内最早的电影消费研究是周拥平的《城市观众的电影消费定势——十大城市电影观众调查报告之一》[2]和《城市电影消费市场动态浅析——十大城市电影观众调查报告之二》[3],研究成立了专门的城市电影观众联合调查组,通过对十个大城市的电影观众的问卷调查来观测当时的电影消费市场,并且采用定量的方法为此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经验性的引导。

图1 CNKI数据库关于“电影消费”的研究整体趋势图

图2 “电影消费”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三、电影消费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构建了“电影消费”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和时区视图(图3)。在软件具体的运行过程前,时区选择为1985—2019年(文献数据的时间范围在1985年和2019年之间)且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选择为Top30(每个时间段内选择前30个高频出现的节点);剪枝方式为寻径(PathFinder),其他参数选择默认。以下将通过对图谱的具体解读来分析电影消费的研究热点和演变趋势。

(一)关键词共现

本文假设所有PI信号是空间相互独立的,即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为描述方便,以下本文中的“信号相互独立”指的是“信号空间相互独立”,“信号相关”指的是“信号空间相关”.

Betweenness 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是CiteSpace中一个关键的概念,是用来测量图谱中所示节点在研究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节点的中介中心性越高,说明该节点对于整个领域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并且与其他的很多节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研究网络中的关键性词汇。在图2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既有显示研究领域主题词的“电影消费”,也有电影传播过程中代表各个环节的词汇,如研究受众的“电影观众”“大学生”以及研究媒介的“文化机构”“电影院”等。

图3 “电影消费”研究的时区视图

结合具体的文献内容来看,由于电影消费属于一种体验经济,因此大多数相关文献资料中包含了较多的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和理论。关于电影消费的研究主要包括几大维度:第一,电影传播前期的营销研究,如向勇等人的《“营销”与“口碑”——2011—2012中国受众动画电影消费实证研究》以“营销”和“口碑”为核心变量,对中外动画电影的受众接受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4]。第二,电影消费的现状研究。这类研究往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特定类别的受众进行调查,从而归纳分析受众电影消费的状况及特点等。例如《基于消费语境的上海电影消费现状分析》[5](刘飞,2018)、《关于影院电影消费的调查分析》(方亚琴,2004)、《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阳翼,朱筠丽,万依柳,2012)等研究均是对电影消费现状的描述。第三,关于电影消费者的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针对特定的电影消费群体展开研究,尤以大学生研究居多。如《电影观众的代际转换——80后、90后、00后的电影消费偏好研究》(陈昌业,2017)、《当前我国大学生电影消费研究》[6](李小典,2017)等研究。第四,关于类型片的电影消费研究,如《怀旧电影消费景观及其资本逻辑》[7](王冠东,2018),类型电影的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类电影进行具体电影元素的分析和挖掘,从而抽象出该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征。第五,电影产业与票房研究,这类研究往往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探寻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或者电影产业的发展。如《电影产业中的互联网思维》(蒲剑,赵梦然,2014)、《电影质量与票房相关性分析——基于大众传播学的视角》(王文杰,2014)等研究,这类研究在所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电影票房能够通过票房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某部电影是否“叫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电影在普遍的受众范围内的关注度,从而为电影生产方在制作、策划、发行等环节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引导。

表1 电影消费研究的高频关键词(Top10)

进一步将生成后的可视化图谱导出的结果进行整理,得到电影消费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并按照在文献数据中出现频次高低,将前10个关键词进行排序(表1)。频次最高的是“电影消费”,出现了53次,其次为“消费”(9次),“电影观众”(7次),“电影院”(6次)。结合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来看,电影消费研究的维度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消费者研究,如“电影观众”“大学生”“消费者决策”“消费体验”“电影票房”等,这类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的方法,通过大型问卷调查或者其他数据采集方法来研究消费主体的电影消费心理、消费动机、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后期的反馈等;第二,消费内容研究,如“电影”“影片”“微电影”等,这部分的研究针对的是电影消费中的客体,从微观角度分析各种类型的影片在叙事、场景、视觉等方面的特色;第三,消费环境研究,如“电影市场”“贺岁档”“大数据”“电影产业”等,这类研究用来描述电影消费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宏观的层面来探索电影消费发展的技术及政策因素。

(二)时区视图

根据高频关键词的提取进一步制作电影消费研究的时区视图(图3),根据时区视图可以看出,国内电影消费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关注电影观众到影院的研究再到电影产业、营销、电影市场以及特定消费群体的研究。第一阶段,1985—2000年,电影消费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主要研究电影消费的发展现状,包括消费者的调查研究以及影片内容的本身特质,即电影消费主客体的研究。这一阶段的文献资料较少,研究内容涉及层次也停留于现象探讨。第二阶段,2001—2012年,电影消费研究处于平稳阶段,并且开始关注电影消费的环境影响因素或者某一个截面的研究,如影院文化、类型片的消费特点等,如《贺岁“档”升级贺岁“季”电影消费日趋“常态”》(刘歌,张晋锋,2010)。这个阶段的研究属于电影消费研究的沉寂阶段,从侧面反映出电影消费通过市场的低迷。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电影消费研究内容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发文量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这一阶段的研究密切关注新环境的发展动向,如技术、市场的新变化,也开始探究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特点,以及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策略。如《“互联网+”背景下大众电影消费新生态研究》(杨越明,李莉,2017)、《基于网络平台消费者对电影消费价值的创造分析》[8](巴丹,2019)。总体来看,电影消费的研究方向在未来将会更加细化,因为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塑造了新的媒介形态和媒介场景,影响了公众的媒介使用和信息判断[9],所以公众的电影消费决策和行为也会随着新的媒介形态和媒介场景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相应的研究也会关注更为微观的议题。

四、结 语

对电影消费研究可视化图谱的构建,可以清晰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变阶段及发展趋势,对进一步深入剖析电影消费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时区视图两个角度对电影消费的现有文献进行了解读和阐释,梳理了电影消费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及其在时间上的承接和发展,发现已有的电影消费文献中存在多个关键节点,对应着该领域研究的多个关键板块的研究,同时电影消费研究从产生至今存在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都深深地打上了技术变革和时代更替的烙印,并且不断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希望本文电影消费研究的文献梳理能够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莫里森戏拟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模式,利用人们在反复强化中生成的期待心理,故意反其道而用之,让读者的阅读期待在接受的过程中不断生成而又不断落空,达到了互动式的戏拟效果,而这一戏拟特点本身就是互文特征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2]周拥平.城市观众的电影消费定势——十大城市电影观众调查报告之一[J].当代电影,1985(04):24-34.

[3]周拥平.城市电影消费市场动态浅析——十大城市电影观众调查报告之二[J].当代电影,1985(05):48-55.

[4]向勇,刘静,郭月华.“营销”与“口碑”——2011—2012中国受众动画电影消费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0):104-110.

[5]刘飞.基于消费语境的上海电影消费现状分析[J].青年记者,2018(15):51-52.

[6]李小典.当前我国大学生电影消费研究[J].电影文学,2017(02):26-28.

[7]王冠东.怀旧电影消费景观及其资本逻辑[J].学术研究,2018(01):140-146.

[8]王冠东.怀旧电影消费景观及其资本逻辑[J].学术研究,2018(01):140-146.

[9]刘鸣筝,陈雪薇.基于使用、评价和分析能力的我国公众媒介素养现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7):153-157.

[ 作者简介 ] 于子淇(1985—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光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

标签:;  ;  ;  ;  ;  

基于CNKI数据库的电影消费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