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乡村图景论文_李凤兰

论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乡村图景论文_李凤兰

大理大学文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摘要】本文以莫泊桑中短篇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诺曼底乡村题材小说,对乡村图景做了简单的阐释,同时具体呈现了乡村图景的乡野风光、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态,从而剖析出乡村图景的意蕴所在,即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乡野生活的感悟乃至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向往。这对我们重新认识莫泊桑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莫泊桑;中短篇小说;乡村图景;意蕴

1.乡村图景的界定

莫泊桑从小跟离异的母亲到诺曼底北部科乡地区生活。喜欢近距离观察庄户人或工役们的他对诺曼底乡村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甚至是民众的生活趣事都有着细致入微的了解。他以法国诺曼底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不但散发着诺曼底泥土的芬芳,还形成了其笔下独特的乡村图景,被称为“诺曼底图景”的专家。[1]在他笔下的乡村图景呈现出了乡村的乡土性、社会性、多样性等特征。莫泊桑笔下的乡下人是与自然、土地融为一体的,他们在自然中获得物资,也在自然中获得救赎。同时,乡下人对礼俗是从心里服从的,并且风俗和道德的习惯势力也是较大的。乡村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同样会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乡下人在资本主义和普法战争的影响下,无论是变得崇高还是低微,都是一种社会化的表现。在乡土性和社会性的交织下,乡村又有了多样性的特征,即多样的生存方式,多样的文化甚至是多样的生存状态。

2.乡村图景的具体呈现

2.1乡野风光的描摹

莫泊桑尊重生活真实,但并不是把生活中的全部都“忠实”的搬进他的中短篇小说里。因此,对乡野风光的呈现是因人而异的。这因人而异主要是从穷人视角和富人视角来展现的。

从穷人视角来说,他们生长于乡野之中,像植物般的扎根于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里。在他们的眼中,乡野风光是美丽、宁静的,充满了色彩的美感,是他们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一个女雇工的故事》中,“黄色的蒲公英在草丛里,像一盏盏亮闪闪的小灯,草很高,颜色是一种鲜绿色,一种春天的崭新的绿色。”[2]这些色彩鲜艳的植物总是莫泊桑文字绘画的宠儿,更是小说氛围的调节剂和亮丽的风景线。视觉上的色彩享受再加上嗅觉上的香气四溢使整个乡野风光充满了灵动的美感。而这些都是通过女雇工的视角来呈现的,在她眼中,色彩艳丽的乡野无疑比灰暗潮湿的厨房更亲近人。乡野除了色彩的美丽外,让穷人关注更多的是食物,如小说《乞丐》中“把这些鸡弄一只来,拿枯木点火烤熟,一定很好吃。”[3]在穷人看来乡野就是他们食物的来源。同时,作为参与者的穷人还加深了乡野风光的乡土味,如小说《绳子》中,人畜混杂的市集广场,快活的乡下人发出的大笑声,母牛发出的一声长鸣。不仅勾勒出了市集的乡土气味,还道出了乡下人的穷困与辛劳,但他们却是快乐的。

从富人视角来说,乡野风光同样是美妙的。在莫泊桑笔下,乡野是富人们郊游消遣时光的乐土,是他们获得利益的对象,如《小酒桶》中希科老板对农庄的执着,还有《真实的故事》中德·瓦尔涅托赠送土地农庄的不舍。在他们眼中,乡野土地是他们的产业。当然也有富人是用心去看待的,如小说《月光》中面对月色下的乡野,马里尼昂长老固执的寻觅着上帝创造这些景色的意图。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富人也是离不开乡野的,也都沉迷于乡野之中。

2.2风俗习惯的再现

乡村的风俗习惯受外界的影响小,保留的比较完整。因此对乡村风俗习惯的描绘是体现一个地方特色、地方文化以及展现原始乡村图景的捷径。

在莫泊桑的笔下,苹果酒总是出现在诺曼底乡村的各种场所。如小说《一个诺曼第人》中玛蒂厄对他的客人炫耀他的酒史,并且认为苹果酒才算得上是美酒。无论人们的心情是愉悦还是悲伤,都少不了苹果酒的身影,它既是诺曼底人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又是诺曼底人心情的“催化剂”。喝苹果酒已然成了诺曼底人的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诺曼底人还喜欢在屋顶栽种鸢尾花、在饭桌和酒桌上笑闹、在固定的地点赶集,这些描写无不表现了莫泊桑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在这些风俗习惯中,莫泊桑在普遍描写的同时又着重描写了诺曼底人的宗教信仰。在莫泊桑笔下,诺曼底人对天主乃至教父都是极为虔诚和信任的。无论是害怕教父有超人的力量的萝丝,还是摘下帽子,伫立不动,目送教士远去农夫,都体现人们对教父的敬畏。而看见教士大为惶恐的马驹和惊吓得一颠一颠的母鸡,则是对宗教的讽刺,揭示了宗教的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2.3人情世态的洞察

人情世态是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重点剖析对象,无论是对人性善恶的挖掘还是对小农意识的呈现,都体现了莫泊桑对人情世态的深刻认知和直言不讳的揭示。

人性之善展现的是人们高尚的品格和美好的心灵,而这些品格也主要体现在下层老百姓中。麻木自私与勇敢顽强复杂交织的爱国英雄米隆老爹,倔强强悍、视死如归的索瓦热大妈都以乡下人独有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爱国心肠。曾经的麻木软弱在他们复仇时便烟消云散。除此之外,莫泊桑还为我们讲述了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高尚的爱情故事。在小说《西蒙的爸爸》中,善良的菲列普不仅挽救了自杀的西蒙,还接纳了西蒙的母亲。对于失足女,旁人是轻蔑讥讽的态度,而菲列普却是同情和爱慕的态度。人性的美好在善恶的对比中绽放。

除此之外,莫泊桑对人性之恶的呈现也是不惜笔墨的。如在小说《绳子》中,世人将成为老农梦魇的绳子的事情拿来取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老农的痛苦之上,这这种凑热闹和没事找事的心态,本是小农共有的心态,无可厚非。但这种心态达到极端时,便成了人性的一种残忍。而这种人性之恶在金钱的驱使下变得更露骨,如《魔鬼》中拉佩太太为了缩短看护时间且获得更多钱财,装神弄鬼将病人活活吓死;如《小酒桶》中希科老板为了得到玛格鲁瓦尔大妈的农庄和少付银币,盼望她早死。所以看见强壮的大妈,就恨不得把她掐死。最终在金钱的诱惑下,他用免费的酒把大妈灌成酒鬼,使她早日归天;如《在乡下》中沙尔洛因为父母没有卖掉自己而自豪,却看见被卖掉的人比他有钱有地位时,瞬间忘本变质,大骂他的父母不识好歹。这样的变脸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在金钱面前,人性和亲情完全不堪一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乡村图景的意蕴

3.1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莫泊桑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是追寻一种永恒的美好和闲适的生活状态。在米隆老爹被枪杀的地方,绽放着色彩缤纷的苹果花和蜿蜒伸展的葡萄藤;在呈现瞎子悲惨遭遇之前描绘的是初生太阳带来的快乐和温情;在泰利埃公馆的妓女们去乡下的途中,围绕她们的是绿黄相间、黑蓝交织的田野风光。这些描写不仅使乡村图景鲜活了起来,也缓和了小说里压抑或充满讽刺意味的氛围。不管小说人物心情遭遇的好坏,乡野风光依旧美丽明艳,如同永恒的美好,不受外界的侵染,美的纯碎而灿烂。乡野如此,人们喂养的动物也是如此。不管乡村里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喂养的动物却总是欢快且无忧无虑的。《老人》中不懂气氛的黄毛小狗摇着尾巴快乐的叫着;《洗礼》中在人前蹲着的鸭子拍着翅膀起来,摇摇摆摆的向水荡里走。诸如此类的画面不仅展现了乡村图景中人与家畜独有的相处画面和动物们的悠闲神态,也体现了莫泊桑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除了悠闲的生活状态,莫泊桑还渴望在精神家园的追寻中得到心灵的宁静。程虹在《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中认为,“从自然界的博大与沉静之中求得心灵的宁静及满足,这或许也能称得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永恒。”[4]而莫泊桑描摹乡村图景的最终目的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即在乡野风光的熏陶下获得心灵的满足,在追寻中使心灵归于宁静。他一生中对“美”的描绘大部分集中在了乡村图景里的乡野风光上,而这就是他精神家园的具体呈现。不管是沮丧难过的西蒙还是愤怒的马里尼昂教士,都在乡野风光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满足,就如莫泊桑形容的那样“一阵越来越扩大而且无法抵抗的温柔感觉打进了他的心灵。”[5]

3.2对乡野生活的感悟

莫泊桑对待事物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对巴黎都市生活的失望,使他将目光放在了诺曼底乡村,在这里,他从乡村的乡土性中感受到了乡下人的真情、民风的纯朴和思想的守旧落后;从乡村的社会性中感悟到人性的善变和乡村原本风貌的弥足珍贵;甚至从乡村的多样性中找到了归于美好宁静的真谛。无论是描绘米隆老爹还是索瓦热老婆婆,莫泊桑都用农民的行为说明了法国人民具有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对于乡下人真挚纯朴的爱情,莫泊桑给予了歌颂。对于纯朴的民风,莫泊桑是赞美和向往的。屋顶上的鸢尾是美丽的;喝苹果酒是快乐和享受的;酒桌饭桌上的笑闹是其乐融融的。莫泊桑曾对玛蒂尔德公主说:“我是一个村夫和流浪汉,生就是在海滨和树林,而不是在市井生活的。”[6]从这可以看出莫泊桑是向往乡村生活的,对他曾经生活过的诺曼底乡村是怀着深深的眷恋的。而这种不易被外界影响的风俗习惯正是他想保留的乡村图景。

总的来说,诺曼底乡村乃至整个社会总是善恶并存的,但美好的事物总能吸引我们的眼球,在批判中寻找美好,有对比才有凸显,从而使心灵得到救赎。这是莫泊桑对乡野生活的感悟,也是其乡村图景的魅力所在。

3.3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对人情世态的洞察中,莫泊桑除了对乡下人健康品德进行赞赏外,更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带来的金钱关系的批判。他没有厉声指出某事物或某现象的不足之处,而是像画家一样将他批判的对象描摹在纷繁复杂的众生图中,用温和客观的语言绘出让人心寒的画面。在这幅图画中,对金钱关系以及人性百态的描摹是极为细致且深入生活本质的。

金钱本无好坏之说,但在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下,金钱万能的观念在乡村泛滥,在一定程度上使高尚感情因金钱而毁灭、人的精神因金钱而堕落、人性因金钱而扭曲,金钱关系也充斥于乡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为金钱谋害他人性命的希科老板、拉菲太太和为金钱而不顾亲情与父母断绝关系的夏洛,还是为金钱贩卖畸形婴儿的人妖之母,都是莫泊桑对这个由金钱主宰的现实社会的血泪控诉。这是垄断资本主义入侵乡村的真实写照,而莫泊桑对金钱腐蚀灵魂的揭示正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层次揭露的点睛之笔。

除了对金钱社会的揭示外,莫泊桑对道德败坏的社会也进行了批判。莫泊桑笔下的乡村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本无好坏之说,但由于乡村物质文化设施的单一,使得乡村居民热衷于凑热闹和以传播,讲述别人的私事为乐事,熟人社会就成了一种负担。而这种熟人社会还是一种缺乏信任的、热衷于制造热闹的和冷漠的社会,这更加造就了乡下人的悲哀。在他笔下,残疾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保护,反而受到欺凌,最终在他人的冷漠对待下凄惨的走向死亡。在乡下人看热闹,没事找事的心态下,奥什科纳老爹在别人的讥笑和无效的申辩中懊恼的死去。这些都是社会道德败坏的悲剧,也是莫泊桑对现实社会无声胜有声的批判。

综上所述,作为诺曼底乡村图景的创作者,莫泊桑无疑是成功的,而且是绝无仅有的。莫泊桑一面发出对乡野风光和乡村美好情怀的赞歌,渴望保留住这部分美好的乡村图景,一面又批判乡村落后的风俗、愚昧麻木的狭隘心态以及资本主义入侵下扭曲的人性,寻归着记忆中的乡村图景。对乡野风光的描摹体现了乡野风光温暖情感、使心灵归于宁静和满足的作用;对风俗习惯的再现表达了莫泊桑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以及对守旧落后习俗的贬低;对人情世态的洞察折射出了社会的美好与痼疾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观的批判。这些具体的呈现使莫泊桑描绘的乡村图景不仅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还以小见大的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诺曼底乡村图景中折射出了整个法国的社会图景。他对乡野风光的描绘直到现在依旧色彩明艳,给人以美得享受,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依旧充满力量,让人深省。这也说明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是有现实意义的,值得我们探究。

注释

[1]柳鸣九.不可恶的“恶”——评莫泊桑《一个诺曼底人》[J].出版广角,1996年,第4期:第38页.

[2][3]莫泊桑著.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M].郝运、赵少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88—89页,第395页.

[4]程虹著.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5页.

[5]莫泊桑著.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集(上)[M].李青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223页.

[6]张英伦著.莫泊桑传[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31页.

作者简介:李凤兰(1993.10- ),女,四川乐山人,大理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

论文作者:李凤兰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  ;  ;  ;  ;  ;  ;  ;  

论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乡村图景论文_李凤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