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影响比较论文_陈定耀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第二人民医院 麻醉科 315809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64例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照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手术时观察组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手术后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有较好的手术效果,但是与全身麻醉相比椎管内麻醉的方式能够减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手术后的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能够有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的速度,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老龄人口由于身体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弱,免疫力降低,并且合并有诸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众多基础性疾病,在手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在对高龄患者进行麻醉时,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应该特别慎重[1]。根据研究显示,不同的麻醉方式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取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的方式,探究两种方式对于患者术后恢复能够产生的不同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64例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被临床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了解实验方式与目的,并签署同意书。依照患者意愿将实验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65~76岁,平均年龄(68.5±4.7)岁,根据Evans骨折分型,骨折患者中Ⅱ型3 例,Ⅲ型 23例,Ⅳ型8例。其中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糖尿病3例,冠心病2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66~75岁,平均年龄(67.8±5.1)岁,根据Evans骨折分型,骨折患者中Ⅱ型4例,Ⅲ型 18例,Ⅳ型8例。其中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合并症状等一般生理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CT及其他检查,均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PENA)对骨折进行治疗。观察组的麻醉方式为椎管内麻醉,其步骤为:患者采取侧卧位将穿刺点选在L3~4椎间隙进行穿刺,若脑脊液外流则注入0.5%罗哌卡因2.0~2.5ml。随后行硬膜外置管,根据患者的实际麻醉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注入1.6%的利多卡因以维持麻醉。确保患者麻醉平面在T8范围内[2]。对照组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直接给予患者0.1mg/kg咪唑安定、1mg/kg丙泊酚、0.10mg~0.12/kg维库溴铵、3~4μg/kg芬太尼,插管麻醉后,每小时微量泵注5~10mg/kg丙泊酚与10~12μg/kg瑞芬太尼以维持治疗。术后帮助患者进行翻身练习并进行止痛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处理。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手术后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泌尿系统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呼吸系统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认知功能障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组间比较X2=12.208,P=0.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x±s)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在我国老年人口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近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这对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粗隆部的血流丰富,因此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是却很容易造成髋内翻的症状。根据数据资料显示,患者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其病死率超过30%,其中大部分是死于并发症[3]。对于老年骨折患者而言,由于各项生理机能不断退化,恢复能力差,自身还可能存在着其他器官组织的病症,再加上长期的卧床治疗,极容易造成手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科学、及时的手术治疗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意义。麻醉方式合适与否对于手术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而言,不同的麻醉方式还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进而对手术后的恢复产生影响。椎管内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到脊髓或脊神经的周围区域,通过脊神经根的麻醉阻滞作用对神经根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4]。椎管内麻醉根据注入位置的不同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等。该麻醉形式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与全身麻醉不同的是,麻醉后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能够对手术过程产生感知,但却不会感受到疼痛。同时根据研究显示,椎管内麻醉能够减少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全身麻醉则是通过麻醉药物直接作用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麻醉作用[5]。对于高龄患者来说,由于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弱,抵抗力较低,使用全麻的形式可能会对自身的中枢神经系统或是周围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也容易造成术后发生苏醒延迟、呼吸系统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在本实验中使用椎管内麻醉手术方法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明显低于使用全身麻醉的对照组的26.67%(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与下地活动时间也都少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椎管内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而言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综上所述,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都能产生良好的手术效果,但是与全身麻醉相比椎管内麻醉能够减少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下地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贯玉春.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0):180-181.

[2]高德鸿.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7):112-113.

[3]戴华英.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4):5614-5615.

[4]刘添银,陈世彪,候本超,等.不同麻醉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17):43-44.

[5]李芳.2种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23):84-85.

论文作者:陈定耀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影响比较论文_陈定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