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不到十年--谈谈相声的起源_相声论文

微笑,不到十年--谈谈相声的起源_相声论文

笑一笑,十年少——漫说相声的来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笑论文,来历论文,说相声论文,十年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你喜欢听相声吗?我知道,许多小朋友都喜欢听相声,他们常常被相声逗得哈哈大笑,前仰后合。最近,有同学来信问,相声是怎么来的?现在,我就说给大家听。

人们喜闻乐见的相声是一种表演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注重“说、学、逗、唱”以及语言的幽默,是我国的“土特产”。比如相声大师侯宝林说的《关公战秦琼》,里面不仅有逗笑的“包袱”,而且有(学说山东话)有唱(学唱京戏)。

什么叫“包袱”呢?就是先铺垫,打下逗笑的埋伏,到了火候,一下子将逗笑的“底儿”抖出来,亮给你,使人们大笑不已。

比如,侯宝林专为我们少年儿童创作的相声《小宝的计划》的开头:

乙:小宝,我问你一个问题。拾1个梨,吃了1个,还剩几个?

甲:还剩10个。

乙:不对,1个也没有了。

甲:怎么?11个梨,吃了1个,不是还剩10个吗?

乙:不对,你想想看,拾起(做从地上捡起的动作)1个梨,吃了,不是就没有了吗!

甲:噢,是从地上捡1个梨呀!不是11个!捡起来就吃,多不卫生啊!

这里,作者利用“拾1”和"11"之间的谐音,给乙制造了一个误会,以为是11个梨。其实呢,是拾了1个梨。按11个梨的思路往下说,乙和听众都以为是应该剩10个梨,可是恰恰是错了。到第五行,“甲”一下子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这就是“抖包袱”。

关于相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相声来源于唐朝的“参军戏”,是从“参军戏”演变而来的。那时候的“参军戏”,也是一种“逗笑”的表演艺术,有两个人表演。这两个人,一名称做“参军”,是性格痴愚的角色,一名叫“苍鹘( hú)”,是反应机敏的角色。两个人一个“捧”,一个“逗”,能说得观众捧腹大笑。

第二种说法认为,相声是由清朝康熙年间的“象声”演变来的,“象声”是“相声”的雏形。那时候的“象声”,其实就是“口技”,表演的时候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常常用口来摹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世间百态。表演时十分逼真、夸张,从而逗人取乐。

第三种说法是,相声作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形式,大约形成于清朝末年。顾名思义,“相”就是“相貌”(形态),“声”就是“声音”(话语)。概括地说,相声就是将相貌形态的表演和语言的表达相结合,说学逗唱,以幽默、诙谐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鞭挞人世间的不平和丑恶。当然,有一些相声并不讲什么道理,纯粹是娱乐性质的。

比如,还是举侯宝林创作的相声《小宝的计划》:

甲:那我也说一个。有1只老母猪,带着10只小猪过河。它一个一个地往对岸背,背过去7个以后,他挨个儿一数哇,够数了!

乙:够……(自言自语)一只老母猪带着10只小猪过河,刚背过去7只,数了数为什么会够了呢?……我想不出来。

甲:这你会想不出来?一只老母猪,带着10只小猪过河,背过去7只,它一数够了……

乙:怎么会够数呢?

甲:它是傻猪。

乙:噢,不识数呀!

关于相声的知识很多,比如相声的特点,相声表演的方式,什么是“说学逗唱”,什么是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的种类等等,以后我们再讲。最后,再教你说一段小相声:

甲:我最近有很大进步,考试得了第5名。

乙:有了进步,你妈妈一定奖励你了?

甲:没错。我说,妈妈,奖我一个汉堡包吧!我妈说,不,奖你两个!

乙:好。

甲:我妈又问我,参加考试有几个人?我说,一共就5个人!

乙:啊?就5个人,你是最后一名呀!

标签:;  ;  

微笑,不到十年--谈谈相声的起源_相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