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技术创新瓶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_科技论文

突破技术创新瓶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_科技论文

突破技术创新瓶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技术创新论文,瓶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0)01—0038—04

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知识基础上的现代认知手段、交流手段和加工手段,它以现代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为代表。这些高新技术必须通过向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转化,从而形成产业化,才能根本改变传统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占据了相当的产业地位,对国民经济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我国,高新技术工业份量不大,比重不高,要实现产业化过程,必须突破高新技术的产品化、商业化的瓶颈,其中没有企业的参与,没有企业家的实际运作,高新技术也只能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作用。

一、“中试空白”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瓶颈

高新技术项目或产品的创新一般周期都比较短,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考虑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这一特点。企业的一切技术创新都是围绕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而展开的。对于企业来说,一个新产品的问世,应当经过六个阶段,即创意、甄别、企业分析、产品发展、试销和商业化,而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都有一个诞生到消亡的过程,即从研究开发期、市场导入期、成长发展期、成熟期直到衰老期。于是,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研制必须连续进行。研究开发期是研制和中试阶段;市场导入期是产品开始进入市场的初级阶段,其成本较高,市场价格较高,只有少数消费者问津;成长发展期价格下降,市场迅速扩大;成熟期市场容量达到最高峰,是厂商获利期;衰老期是产品走入极限期,市场饱和,不可能再有辉煌,开始走下坡路。一般来说,一个新产品在成长期时,就应当着眼于开发第二代新产品;当进入成熟期时,第二代产品就应当通过中试;当产品进入饱和期时,第二代新产品就应当进入成长期,开始进入市场。一个仅拥有成熟期的企业被称为“临界企业”。技术引进应当引进处于市场导入期和成长发展期的技术,不要引进正处于研究开发期的技术。故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尤其应当注重以下三个阶段:

(一)样品试制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选择课题项目进行实验室研究,制出样品、样机等。这一阶段成功率较低,一般低于25%。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源头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与发展(R&D)。例如, 许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严格的条件:超高能、超强磁波、超高温、超高真空、超高压等都需要实验室的研究。

(二)中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开发研究。在实验室成功的基础上,挑选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集中力量去解决变成生产技术的问题,如工艺、原料、环境、场所等,进行中试生产出小批量产品,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试销,并求得可靠的经济数据。

(三)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中试成功后,要达到规模化生产,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选购或制造设备,选定厂房,训练工人,开拓市场,一般都形成新的生产线甚至是建立新的企业。这一阶段风险较小,成功率为50%~70%。

“中试空白”现象或“转化断层”现象是当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死结。实践证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基本主体在企业。企业的目标是创造利润,而技术创新给企业能带来高额利润。经验证明,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需要投入巨资,三个阶段投资大体为1∶10∶100。各国经验表明,大企业是技术成功转化的中坚力量。世界上著名大企业一般要用销售额的5%~10%作为研究与开发费用。日本丰田公司1990年销售额为645亿美元,其中,32.7亿美元用于研究与开发,占销售额的5%。

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渠道的重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定义,科技全部活动包括三个部分:研究与发展活动(R&D)、 科技的转化与应用活动、科技服务活动。其中研究与发展(R&D )费用占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一国科技投入的主要标志。1996年美国为2.62%;德国为2.28%;法国为2.31%;日本1995年为2.99%;我国近年来的科技经费支出有所增长,1997年已达到了1063.1亿元,1991年起6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其中企业、研究与发展机构、高校及其它机构的科技经费支出分别占46.3%、44.4%和9.2%。但是按照国家可比的研究与发展(R&D )支出经费1997年为481.9亿元,比1991年的150.79亿元年均增长10.1%。但是占R&D与占GDP的比重一直在0.65%徘徊。

(一)我国科技研究与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1.政府财政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基础和社会公益性科技活动和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启动资金。2.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和流动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活动。3.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单位的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研制和转化。4.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资金,主要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初始阶段的支持。5.创业投资机构的创业投资资金,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区初始阶段的启动资金。6.国外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有息“硬”贷款主要用于应用技术项目推广和中试;无息“软”贷款主要用于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开发、仪器装备更新改造、环境保护。7.集中、吸引民间闲散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8.国外或国内机构和民间捐助。它的特点是不稳定性和随机性,主要用于支持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研究与发展。

(二)风险投资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与创业投资基金同一语,与产业投资基金不同。产业基金是专门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产业进行投资,取得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基金工具。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是对高科技企业创业进行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其投资对象为尚无良好的市场条件,但是有未来发展潜力,值得冒险投资的计划。产业投资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区别在于:1.投资对象不同。产业投资基金以个别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交通)为投资对象;风险投资基金并无明确的产业类别限制,是以风险项目投资限制和风险项目为投资对象的,由于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符合风险投资需要,故这类企业项目成为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对象。2.基金介入的程度不同。产业基金只是对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出,并根据其股权大小介入产业的具体发展操作;风险投资基金除了对项目提供风险支持外,还直接参加项目的经营管理,并在后续的发展中提供持续的融资支持活动。3.投资回报获取的渠道不同。风险投资基金的回报,是通过项目成熟后,企业上市的股权出售等来实现的,并且分散于多个项目的投资是依靠其中个别项目的高收益来弥补其它项目的损失;产业投资基金则相对于风险投资基金收益更为稳定,是通过投资产业的股权收益来获得回报。

(三)风险投资基金的主体是机构投资者。鉴于风险投资基金具有投资周期长、市场前景不确定性和高度风险性,因而具有高系统风险。80年代以前,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多半是家庭和个人,但是高风险使个人退出风险投资基金,年金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成为主体,个人和家庭仅占8%左右。因为,机构投资者在信息方面、 市场判断方面、资金实力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培育机构投资者是风险投资的关键。高技术的发展要求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具有风险投资资本家的能力和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基金的目的不是控股企业,而是通过投资促进企业的发展,使资本增值,以便退出企业时转让股权获得丰厚的收益。因此需要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有三种:1.推动被投资企业上市,然后借助股票市场上的股权出售后对策企业,实现投资套现,这是风险投资基金最主要的退出方式。由于高科技企业具有风险高、建立时间短等特征很难达到上市标准,所以许多国家特别建立第二板市场,专供高科技企业上市,为风险投资基金的变现、退出提供便利机制。2.股权转让。企业无法上市或者由于某些因素不愿上市,风险投资基金则只能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投资收益。这种股权转让可以通过被投资企业的股权回购或其他企业的兼并收购来完成。但是这种方式相对上市变现收益率低,仅为上市变现的1/5。3.公司清算。 对于一些失败的风险投资项目,多采取清算的方式退出。

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基金,在机构投资者、第二板市场、退出机制方面尚缺少必要的条件,这是制约风险投资基金发展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的主要障碍,这些方面都有待于市场培育。

三、关键在于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在经济学上,熊彼特先生提出的创新概念,主要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引进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引用新的原材料、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本身的新组合。可见,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系统创新,它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整体机制的创新,为新技术的引进和投产铺平道路。

我们理解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生产和工艺技术的更新,包括新技术的发明、引进,也包括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它必然会涉及产品、品牌、工艺、组织、销售等方面的创新。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因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引起的企业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升级换代的过程。它包括企业的设备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以及与技术创新紧密相关的销售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要实现企业技术的创新,相关技术组织、市场营销方式、管理体制必须实现创新。

(一)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正面临两大挑战:1.大批量生产与市场多样性、多变性的矛盾。进入买方市场,顾客多样化、个性化成为消费主导,原有的大批量制式生产方式不适应。2.产品涉及与生产相互割裂,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快速变动。过去,新产品是涉及部门、工艺部门进行工艺制作、生产技术部门进行工艺设备检测和技术准备,采购部门采购之后才是投产,延长了产品上市时间。为了使企业组织体制适应技术创新需要,必须实现新的技术组织创新:(1)以同步一体化工程替代传统的人产品开发模式。主要是组成跨部门的产品开发研制小组,将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制造、后勤、材料、质量保障等部门组成一体,具有较大权力。美国很多公司都采用这种模式。例如美国波音777飞机研制就采用了200多个小组,产品设计修改次数大大减少,零件研制时间减少30%。(2 )以准时生产制替代传统的生产线。它包括适时适量、均衡生产;批量极小化;弹性作业人数;质量保证自动化。(3 )团队工作方式替代个人独立工作方式。工作小组避免了将业务流程分解成一段一段的作业方式。

(二)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考虑:1.对市场的预测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2.警惕他人新产品的竞争。产品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往往出现在旧产品成长期。3.避免经营规模过大,因为高科技产品生命周期短,不可作太大投入,较小的工厂、较小的批量、较小的库存是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之道。4.打破企业边界,将顾客纳入企业创新中来,尤其是重视领导型、专家型顾客的意见,善于从顾客建议中吸收灵感。5.培育消费者的新消费知识。6.遵循梯度技术进步的原则,如精密机床生产商产品先在发达国家销售,然后再推广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后再向较为落后国家推销。

(三)管理创新与管理现代化是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1.管理思想现代化,树立市场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2.管理组织合理化,建立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正确配备人员,建立以责任制为中心的、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并且随环境变化而自行调节。3.管理手段电子化,把电子计算机广泛地用于管理领域,及时、准确地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最优控制。4.管理让人才知识化,要求管理人员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经验丰富、头脑敏捷、视野开阔的开拓型人才。

收稿日期:1999—08—11

标签:;  ;  ;  ;  ;  ;  ;  

突破技术创新瓶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