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青少年情感问题的归因与体验_青少年教育论文

社会工作视角下青少年情感问题的归因与体验_青少年教育论文

社会工作视阈下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归因及其处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青少年论文,情绪论文,视阈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6)06—0011—04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和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秉承着对人的价值的普遍尊重,一直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发展出专门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剧烈转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面临着诸如职业和学业压力过重、各种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紧张、恋爱受挫、患病、未来前途渺茫等问题,造成了焦虑、紧张、抑郁、敌意、失望、痛苦等诸多不良情绪,进而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1](P59) 因此,情绪问题就成为社会工作干预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一、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现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调查结果显示,61%以上的学生承认自己情绪不良,55%以上的学生承认自己适应不良。患有情绪失调、适应不良的青少年百分比首次超过抑郁症和焦虑症,成为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透过相关的数据分析,我们分析青少年情绪问题突显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精神疾患增多

对当代青少年而言,长期的情绪困扰会引起心理失调,如郁郁寡欢、脾气暴躁、孤独寂寞、意志消沉,严重的还会引起抑郁症、紧张焦虑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青少年由于情绪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有:社交恐惧、逆反、嫉妒、羞怯、自卑、虚荣、考试焦虑、强迫症、浮躁、挫折、猜疑、无力气症、自杀、后悔、性困惑、人际关系不适、颓废、失落、贫困综合症等,其中以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落症为主要表现。[2](P7) 研究表明大约有40%左右的青少年在某个时期由于日常压力、激素水平的波动和人际关系的因素,会出现抑郁心境,约有5%—6%的青少年会发展为抑郁综合症。而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大约有15%会采取自杀的行为。

(二)自我概念低落

伴随着想法和信念的改变,青少年往往会对自我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职业等产生低度认同,进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缺乏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以及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无条件相信报纸、电视。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区近3000名大中学生“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专题调查表明,有5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中学生的比例达到70%。而在这些偶像中,99%以上都是影视界和体育界的明星;另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北京市科协等对北京2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中学生中,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有40%;拥有护身符的占71%,佩带护身符并认为可以带来好运的占57%,学生算过命的达85%,“有点相信”的占41%。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导致青少年逃避责任和不敢面对困难,形成消极的人生观。

(三)缺乏自我控制

由于青春期内分泌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及各种条件抑制的减弱,青少年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能力下降,冲动性和弥漫性反应增强。[3](P181) 这些缺乏自我控制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成瘾、逃避、盗窃、攻击以及自虐和自杀等。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全国大约有3000万人,在全国登记在册的105万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了总数的72.2%,而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比例已经高达14.8%。据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表明,目前20—29岁的青年的吸烟率为45%以上;《中国青年报》则报道目前我国在校男大学生中吸烟率已在27%以上。

二、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归因

社会工作坚持“人在环境中”的基本理念,关注社会生活中环境的力量。虽然不同的理论分别从生理、行为、本能、动机、心理分析、认知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归因进行过探讨,但社会工作认为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归因如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障碍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郎奇的情势生理论看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障碍是导致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一个基本因素。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斯肯纳、麦孤独、阿诺德、弗洛伊德以及夏荷德等,这些理论认为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个体生理层面的因素,包括内分泌失调、肢体残障、智能障碍、体态异常、第二性征发展异常、性的欲求及发展不正常、中枢神经系统失常、不满意自己的外表容貌、皮肤腺体分泌失常等;其次为心理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负面的自我概念(自我贬抑、低自我效能、自我退化、高自我谴责、低自我尊重)以及不当的自我防卫;再次为本能及潜意识层面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存在被压抑的情结、原欲的满足受挫、本我焦虑和潜意识的不当转化,例如偷窥、虐待动物、恋物、强迫性行为、歇斯底里等,青少年在意识上知道不该如此,但却无法抗拒这些行为及其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兴奋愉悦感;最后是认知及行为层面的因素,包括不当的情绪归因、不当的自我增强、功能固着、自我中心、低抗拒诱惑能力、自我强度不足以及认知失调等。

(二)家庭、社区的变迁及功能转变

家庭的变迁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4](P460) 首先是家庭结构的残缺,包括父母离异、抚养权的争执、单亲家庭和松散家庭、父母对子女疏于监护等;其次是家庭教育的失当,具体表现为溺爱放纵、粗暴生硬、自由放任、隔代抚养以及缺少沟通所导致的思想隔阂等;最后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价值观扭曲、家庭成员行为不良、家庭关系恶化以及家庭过于贫困等。

自滕尼斯发表《共同体与社会》以来,社区功能逐步丧失,而当前社区工作对社区居民心理和归属感的忽视、社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缺乏、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化、简单化、幼稚化、随意化等问题都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引发青少年问题。

(三)朋辈行为、学校教育及“亚文化”的不良倾向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朋辈群体,但在朋辈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或受欢迎、或遭拒绝、或有争议。这与青少年个体所获得的成就感、活动参与率、个性以及社会技能发展息息相关。当个体不能顺应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时,青少年往往会显得羞怯与被认为行为怪异,造成不良的情绪。而在学校教育层面过分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和灌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整齐划一的标准性教育,忽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同时,重视知识和规范教育,忽视情感教育;重视教育管理职能,忽视教育服务职能等问题给那些求学阶段青少年的情绪发展也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亚文化从街头抗议等显性的反叛过渡到了政治调侃、网络抗议等隐性的反叛。反叛性逐渐减弱,而游离性和娱乐性增强,同时还有政治“沉默”和娱乐至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远离了对社会和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多关注的是“韩流”、“哈狗”以及类似“大话西游”、“蜡笔小新”的话语与形式,是崇尚“美女作家”、“玩酷”、“玩飘”、放纵主义或者说放弃价值、游戏人生的价值观,是对电脑游戏与网络、街头文化、蹦迪、追星、抽烟、吸食刺激性物品的迷恋。这种青少年亚文化的盛行以及健康文化的缺失给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不良帮派等社会问题创造了温床,进而引发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5](P109)

(四)大众媒体及消费主义的误导

在大众媒介普及的今天,青少年的情绪受到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等媒介的深刻影响。当大众传播不加节制地渲染、刻画一些暴力、色情、恐怖场面时,青少年就容易盲目崇拜和深陷其中,使得现实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超我”形成鲜明反差,导致情绪上的低落。这些不良的影响包括: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不健康的网络迷恋心理以及相互攀比、求品牌、崇权威、追时尚、求新颖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最终使得青少年在大众媒体与消费主义面前毫无自制之力,但又不得不作为其中的牺牲品,产生许多消极的无能感和厌世情绪。

(五)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失范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认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加速了我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市民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人提供了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发展空间和相对丰富、畅通的社会流通途径,造就了今天中国人在总体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随着各类生活风险(事故、污染、健康威胁)、经济危机(下岗、失业)、分配差距、政策不当(乱摊派、乱罚款、违法拆迁)、阶层歧视(妇女歧视、老年人歧视、农民工歧视)以及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的社会心理相结合,必然引发各类社会心理问题。青少年刚刚进入社会,往往对这些社会问题极为关注,不能正确认识,而引发情绪问题。

三、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处遇策略

(一)个案处遇

1.生理与心理健康辅导

个案处遇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处理所有青少年情绪问题常用的方法。开展青少年的个案处遇,一方面要促进青少年的生理健康的发展,这包括对不良饮食观念和习惯的矫治、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的养成、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辅导(包括青春期一般生活状态的辅导、性发育特征的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痘等青春发育期生理现象的正确认识与对待等)、常见疾病的防治、对自己作为自然生物体的正确认识以及青少年性的教育(包括性生理卫生与性道德观念等);另一方面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主要包括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辅导(包括自我洞察、自我认定、自我接纳、自我信任、自我尊重以及自我开放)、青少年情绪发展的辅导(包括建立自我坦白、内化社会行为规范、情感和情绪的独立、青春期性心理辅导、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体系、了解和认知环境、学会面对问题和冲突等)。[6](P240)

2.青少年情绪教育

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情绪,既是情绪教育的内容,又是情绪教育的目的。情绪教育要提高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自我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快乐的情绪体验,培养情绪自我激励能力;教会他们处理情绪困扰,培养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青少年情绪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情绪技巧的教育(包括情绪的辨识、情绪的表达、评量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管理、延迟满足、克制行动、减轻压力以及分辨情绪与行动的差距)、认知技巧的教育(包括自说自话、解读社会讯息、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保持正面的人生观以及自觉)、行为的教育(包括非语言行为、语言行为等)、自我管理的教育(包括自觉、决策能力、情绪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接纳自己、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以及冲突的解决)。

(二)团体处遇

团体处遇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社会工作技术,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促使团体成员学习新的态度与方式,进而促进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具有植入希望、普遍性、提供咨询、利他主义、正确的初级家庭团体要素、发展社会性技巧、模仿行为、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以及情绪宣泄等治疗要素,通过团体处遇可以使青少年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青少年注入希望,给青少年以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同时青少年可以在团体处遇中了解组员间的共性,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增强情绪控制的信心,并通过帮助他人来同时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在青少年情绪的团体处遇中,用到的学派有理性情绪治疗小组、当事人中心小组、行为治疗小组、现实治疗小组、交互分析治疗小组、完形治疗小组、阿德勒治疗小组等;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榜样示范法、行为锻炼、情景感染、竞赛激励、角色模拟等;具体的活动形式有团体辅导、野外训练拓展营、历奇训练、关于组织和团体建设的行为和活动、集体活动、团体组织中小集体或小组的活动、国际教育和社会政治生活等。[7](P181)

(三)家庭处遇

对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家庭处遇时,不仅要对当事人进行辅导,更要从“家庭诊断”或“家族疗法”的角度,对整个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动力学的分析和把握。这就要涉及到当事人父母的婚姻生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与其他亲族之间的关系等。家庭处遇可以采取个人心理面接、并行心理面接以及协同心理面接等形式,做好亲子沟通的工作,了解青少年情绪困扰;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减少青少年情绪焦虑;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稳定青少年的情绪状态;也可以通过休闲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休闲价值观,利用休闲来解除不良情绪的困扰和压力。

(四)学校与社区处遇

学校处遇不仅要解决如学习困难、性格孤僻、自私、任性及其他不良行为问题,更要处理诸如学校恐惧症、厌学症、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以及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的问题。在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学校处遇上,一般有三个层次的介入:发展性处遇(包括学校生活指导、适应指导、学习方法指导、人际关系处理等)、预防性处遇(包括培养学习兴趣、进行游戏疗法、松弛疗法、情绪测量和情绪教育等)以及治疗性处遇(面向特定的有情绪问题和情绪障碍的问题、人格异常和学习困扰的学生),具体措施包括舒缓学校内青少年情绪压力的来源,设法让青少年愿意亲近老师,求助解决情绪困扰,建立青少年同辈友谊网络,发挥情绪安抚的支持作用以及强化青少年认知的能力。

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社区处遇,需要以预防精神卫生学的观点来实施,一是要使社区中的情绪问题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尽可能地消除产生情绪障碍的环境因素,提高心理健康素质,防病于未然。其主要实施方法有:社区宣教、青少年情绪咨询与辅导、家长学校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等等;二是要对居民情绪障碍和精神疾患早期发现、早期辅导,使已经具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缩短患病的时间,或防止不良情绪的慢性发展,具体方法包括为青少年提供信息、电话咨询、心理健康以及情绪问题诊断等;三是要开展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的康复训练,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劳动、文艺活动以及定期开展情绪辅导和情绪健康教育,减少社区中有情绪问题、精神症状的人数。[8](P59)

(五)社会及政策处遇

社会及政策处遇主要是由处于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中的较高层次的人员所进行的关于青少年发展全局方面的计划、实施、管理和监督等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推动有关青少年的立法、在青少年问题上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推动青少年教育、监督和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创造娱乐休闲的各种条件、促进家庭建设、推动青少年发展、保护青少年权益等,具体的策略包括:建立系统了解青少年需要和情绪的方法,扩展青少年情绪服务的接触面,建立综合化与专业化青少年情绪服务的队伍和机制,强化福利服务与其他社会体系在青少年情绪问题处理方面的互补,并且以青少年为本,订立清晰的服务目标,以针对青少年在各个阶段的情绪发展需要,配合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个人化的服务。[9](P92)

最后,针对青少年关心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全社会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青少年的概念和形象,让青少年表达他们的需要和情绪,倾听他们的声音,维护青少年的权利,促进全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和了解。

收稿日期:2006—08—20

标签:;  ;  ;  ;  ;  ;  ;  

社会工作视角下青少年情感问题的归因与体验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