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环状钙化应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价值分析论文_付援军

(杭州市儿童医院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目的:评价CT环状钙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3-12月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8例甲状腺结节(48枚结节)患者影像学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比较CT在良恶性结节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经CT检查,其中39例为良性结节,直径0.74~3.38cm,平均直径(1.13±0.41)cm;9例为恶性结节,直径0.64~2.54cm,平均直径(1.08±0.48)cm;此外恶性结节增强后边缘清晰率、高强化率显著低于良性结节(P<0.05)。结论:CT应用于临床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确有较好效果,通过增强后边缘清晰以及高强化表现可明确良性结节,反之增强后边缘模糊、相仿则预示恶性结节,为甲状腺结节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082-02

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也就是出现在甲状腺内的肿块病变,可随着吞咽动作随着甲状腺上下移动,属于临床一组常见病症。导致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原因与多因素有关,包括增生性结节型甲状腺肿、炎症性结节、肿瘤性结节等。钙化属于甲状腺结节的主要征象,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结节均可出现此征象,虽然CT在显示微钙化中效果不及超声,但环状钙化并不受到声衰限制,因此CT检查同样可完整显示钙化形态,并且增强CT可进一步了解钙化内部及周边血供情况,以此可有效判断良恶性,对后续治疗提供参数依据[1]。本文就此设计一组课题,对2018年3-12月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8例甲状腺结节(48枚结节)患者影像学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评价CT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8例甲状腺结节(48枚结节)患者影像学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5.16±3.46)岁,患者临床表现为明显颈部不适、颈部肿块等。

1.2 方法

仪器选择美国GE公司提供的LighESPEed型16层螺旋CT仪,首先患者应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将CT由患者口咽部至锁骨部扫描,调整各参数:250mA、120~140kv,螺距0.938,宽度0.625×16,重建厚度3.75mm;对比剂为德国Bayer公司提供的碘普胺注射液,经肘部静脉团注。在获得CT扫描图后,由本科室2~3名影像学医师完成阅片。

1.3 观察指标

(1)边缘清晰,即平扫下可见边缘清晰;

(2)高强化,即增强后结节强化程度显著高于周边甲状腺组织;

(3)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评价CT对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CT检查其中39例为良性结节,直径0.74~3.38cm,平均直径(1.13±0.41)cm;9例为恶性结节,直径0.64~2.54cm,平均直径(1.08±0.48)cm;此外恶性结节增强后边缘清晰率、高强化率显著低于良性结节(P<0.05),见表。

表 CT下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n(%)]

3.讨论

钙化的发生机制在现阶段研究中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认为主要由乳头状结构基底层增厚,继发血管内血栓形成,肿瘤细胞坏死以及钙化样改变,或因淋巴管内肿瘤栓子出现坏死及钙化因素引起,因此在超声检查中出现粗钙化、周边钙化等表现,但由于该理论仍然无法解释钙化在非乳头状肿瘤中形成原因,同时也无法解释胞质内砂粒体成因,因此其他理论也认为间质结构玻璃样变形继发钙化等。对于甲状腺钙化的评估是鉴别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指标,在甲状腺结节出现钙化时,既可引起甲状腺恶性肿瘤,同时亦可引发甲状腺良性病变,并且恶性几率更大。根据组织学特征,甲状腺病变中的钙化分为砂粒体、间质钙化和骨化,其中砂粒体是最受关注的钙化类型,存在于近50%的乳头状癌中,而少见于其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更是极为罕见,切面呈洋葱样,多与肿瘤细胞伴行,常见于乳头纤维轴心、纤维性间质和实性肿瘤细胞巢之间[2]。间质钙化形态多样,可表现为规则或不规则的颗粒状、团块状、环状、弧状或线状,骨化是在间质钙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在影像上无法分辨,其组织学成分与正常骨相似,环形钙化是间质钙化的典型表现。

钙化边界清晰度取决于CT平扫或增强扫描后环状钙化周边与内部密度差异,在本文中恶性结节增强后边缘清晰率显著低于良性结节,提示通过观察钙化边界清晰度可实现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此外,甲状腺病变的强化程度完全取决于病变内细胞成分与滤泡成分占比,以及纤维化、胆固醇结晶沉着等结构,滤泡少、细胞成分多则病变强化越高,经增强CT扫描后可见高强化表现。本文结果处可见恶性结节增强后高强化率显著低于良性结节。可见对于该指标的明确同样可起到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作用[3]。

综上所述,CT应用于临床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确有较好效果,通过增强后边缘清晰以及高强化表现可明确良性结节,反之增强后边缘模糊、相仿则预示恶性结节,为甲状腺结节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严峰.探讨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6,5(1):151-152.

[2]刘金全,郝敬军,崔凌,等.多层螺旋CT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3):148-150.

[3]夏俊,罗泽斌,陈金凤,等.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常规扫描及灌注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1):1-4.

论文作者:付援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  ;  ;  ;  ;  ;  ;  ;  

CT环状钙化应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价值分析论文_付援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