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语用能力的语境化培养论文

二语习得语用能力的语境化培养论文

二语习得语用能力的语境化培养

王天昊,孙 宇,丁 伟,付维权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要: 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是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的本源、发展及语言学习者与语言实践活动同语言环境间存在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二语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语用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语用能力与语境的关系,从词汇、语法、儿童语言习得、二语语言技能等方面出发,就二语语用能力的语境化培养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 二语习得;语用能力培养;语境

自人类开始使用语言以来,从理论上说,就应该已经“存在”“语用能力”这一评价性概念了。当然,这里的“存在”是指应有语言使用者对他人具体语言表现所做出判断的实际情况发生,就如同远古时代的人类应该可以对冷、暖、大、小等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量度做出区别与判断一样。之所以用“评价性”一词来描述语用能力,是因为任何词汇,都是对主、客观世界里存在的所有内容的抽象指称。最早期的语言使用者,必定也会因个体差异,在语言使用这一关键技术上,呈现不同层级的表现。就此而言,语用能力是可以被用来作为衡量最初原始人类的语言使用情况的,是可以有高低程度的差异的,亦即是一个评价性概念。既然语用能力具有这样一种属性,则存在以下事实:如想客观地给语用能力一词进行定义,就不适合加入描述性词语,因为任何描述性词汇的使用,都会因其所承载的情感意义(褒义或贬义),令被描述目标本质含义的外延受到限制。故而,从本质上进行简单概括,“语用”就是指“语言运用”,“语用能力”就是指运用语言的能力。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用“准确识别”或“恰当使用”等含有褒义属性的描述性词汇修饰语用能力,这样的语用能力应该是专指全部的各类型、各层级语用能力中比较高级的或较优秀的语用能力。因为语用能力是可以较好,也可以较差的。基于上述理解,语用能力的培养,即培养较高层次的语用能力这一具体活动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成立营养配餐工作室:我院酒店管理系设有营养配餐专业,从2017年春季开始,酒店管理系成立营养配餐工作室,开始对全校师生进行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截止2018年6月,已为全校近百名师生进行全方位的营养配餐,并且多数取得不错的效果,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从语用能力具有对语言使用的评价性功能属性来说,语用能力的培养就天然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是二语教学(有别于文化知识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当代语言研究过程中,Dell Hymes于1972年就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进行解释,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Ellen Rintell于1979年“基于言语行为理论提出语用能力的定义”,之后Jenny Thomas于1983年对语用能力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在过去的近40年中,国内外学者就语用能力这一对象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主要包括语用能力概念的理论界定、语用能力概念的模块搭建、(二语)语用能力的教学与发展及其测试等(陈新仁,2014)。夏海鸥通过对1984年至2015年间期刊文献的分析,就国内外语语用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将32年来的文献分为起步阶段(1984—2003)和发展阶段(2004—2015)。他认为“外语语用能力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且“实证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

研究语用能力的最终目的,仍需回归语言存在的本质上来。鉴于语言的工具性属性,如何培养、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毫无悬念地成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根据文献检索结果,有关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成为语用能力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语言的本源、发展及语言学习者与语言实践活动同语言环境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文拟从语境的层面就二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阐述。

我早早地吃完晚饭,带上方便袋,来到了大街上准备“摸秋”。妈妈告诉我,“摸秋”是我们当地的习俗,中秋节的夜里,人们结伴悄悄地摸回祭拜月神的食品。按照传统风俗,摸秋不算偷,丢秋不追究,中秋夜的食品任人摸,主人是不允许责怪的。妈妈说:“今天,我们不走大路,专挑小巷子。”于是,我们在各个小巷中穿行。大街上爆竹声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祭拜月神。我坐在妈妈的电瓶车后面,抬头往天上一看,“啊,月亮出来了!”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天空,像一个大玉盘,又像一颗硕大的夜明珠把大地照得亮堂堂的。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像孩子一样围绕在月亮妈妈的身旁。

一、相关研究概述

普遍认为,语境可以被理解为语言应用的环境。这里的“语言应用”,狭义上可指“使用语言”,即语言使用者将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进行意义表达时的准备;广义上还应包括语言被使用时的情景,即对别人已完成的语言输出所应做出的理解。因此,无论最终如何对语境进行定义,其内容至少应包含两方面:与语言的输入(理解)有关的环境和与语言的输出(表达)有关的环境。从具体语言实践来看,语用能力与语言的理解与输出的能力密切相关,具体涉及到一定语言使用环境下词汇、句法结构的应用问题、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体现及相关语言技能的培养等。本文将从上述若干方面出发,就二语习得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语境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二、关于语境的理解

语法与语境的关联问题,与语法的产生、发展过程有关。“由于缺乏早期人类语言语料的直接支持,目前语言学界只能从动物语言、儿童语言以及皮钦语等交叉学科的角度验证关于语法起源的假设。”现代语言的许多研究成果已证明,早期人类语言不可能像现代语言一样具有成熟的语法项。James Hurford在其著作《意义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人类所表达的意义发源于动物行为,动物的交际开始于双边互动行为,但在某些动物那里会进化出动物与动物之间共同指向外部物体的‘三边’行为。这就是人类语言最根本的基础”。而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语法的起源》中,他指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潜能。后来生存方式的改变形成了人类独有的社会文化特征。在语言进化的早期,人类先是学会用一些任意的符号来相互交流命题意义,继而再把这些符号发展成复杂有序的结构。这就是语法的起源。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语法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高度结构化的状态。”因此,现代语法实际是研究者在对语言实践过程中所生成的部分自然语料的一种规律性的人为归纳与总结。鉴于时间无休止向前单向运动及语言的递归性与创造性特征,语法学家无法穷尽所有语料来总结语法普遍规律;而语言又与社会发展呈现同步动态变化,任何语法规则都在刚被总结出来之初就已经相对语言的变化显得滞后了。可以说,当新的语法书正在印刷过程中时,语言使用者极有可能已经正在社会实践中突破原有语法规则的限定,创新地使用语言了。

Gabriele Kasper和Kenneth Rose曾对国外语用能力培养领域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认为“研究大多围绕着语用能力的可教性和教学方法或教学重点展开,每个研究都有非常明确的语用目标和评估方法”。何春燕曾于2011年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就国内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与语境相关的语用能力培养研究方面,唐宇从关联理论语境观出发,探讨二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李萍、喻锋平分析了网络语境下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范颖睿针对蒙古族大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语境教学模式;贺学贵考察了英语语法教学中语境与语用能力培养的关系;魏冉分析了语境化教学与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宋秀梅就语境与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上述国内关于语境与语用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均就语境本身的概念及语境与语用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三、词汇使用与语境化培养

(一)词汇与语境的辩证关系

词汇是构成语言体系的最小单位,是语言使用者在实际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信息与意义传递的基本元素。对词汇的掌握是语言表达的根本基础,是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得以体现的基本保证。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思想,词汇符号与其所指代内容的对应关系表明了主、客观世界在人类思维中的具体反映。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主、客观世界就构成了语言体系的最大语境。语言学习者要想掌握语言,必然首先令自己置身其中,了解这个世界。客观世界的变化决定着词汇的存在与变化,从而影响着语言体系的变化;人类主观世界的变化受客观世界变化的影响,同时影响着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活动中对词汇的具体选择与使用。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发展与文明积累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催生了新词汇的海量涌现,源源不断地进入到语言系统中,供使用者选择。词汇数量的与日剧增,在提供给语言使用者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提高了人类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描摹技术的精确程度、加深了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与改造、丰富了文明成果的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外语学习者对于本族语以外其他语言的掌握难度。每位个体语言使用者从自己生存、成长的相对狭小的客观环境出发,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词汇选择,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使用风格,并将自己的语言特征,再通过言语交际实践活动,施加到贯通着无限变化的多个不同的客观环境的整个语言体系中,丰富了语言系统的内容并促进其随主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同步变化。同一语言的全体使用者共享一套统一的语言系统,但他们却只能生活并将语言应用于具体的、相对有限的环境中。这种语言来源于环境、受环境制约并反作用于环境的辩证关系,使得语言使用者在词汇的学习掌握过程中必然要考虑与词汇使用有关的语境问题,即该词汇的历史本源问题与现实存在问题:该词汇产生于何种语境?目前可被使用于何种语境?两种语境历经时间的改造,现存在哪些差异等。否则,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以下失误:将历史洪流中存在于某一特定时间与空间的语言使用者基于特定语言环境贡献给语言体系的某个词汇错误地应用到了另一个当前语言情境中。由于词汇的选择与语境之间的指向性对应出现技术偏差,语用失误由此产生。而在词汇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如能从语境的层面出发,知其来源且明其去向,做到词汇选择与使用的准确无误,避免语用失误的同时,提高语言精细表达的能力,就是在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

(二)词汇用法的语境化培养

在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方面,由于民族迁徙、外来语的影响及方言的吸收等原因,同义词现象在世界各种语言中均比较普遍,尤以英语词汇表现突出,仅在词义、语体风格、感情色彩、搭配及地域使用方面呈现一定程度的差异。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上述词汇意义相近的情况,给学习者对词汇意义的准确掌握带来了很大困难。要有效区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回归并追溯各个词汇的原始语境,通过对同组同义词原始语境的比较,清晰地掌握其意义间的不同,减少或杜绝语用失误,从而达到提高语用能力的目的。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完善客运枢纽体系,将多种交通方式进行衔接,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功能,进而有效地提升枢纽能级。为了实现客运枢纽的可持续性,相关人员应该将功能和规模作为设计的标准,不断优化铁路、轨道交通站点等在城市建设中的服务功能,以构建完整的客运枢纽体系。

对于外语词汇的掌握,一般包括发音、拼写、意义和用法四个方面。受历史、地域、社会、语言使用者的个人因素等影响,同一个词汇会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一定程度的差异。以英语为例,就可分为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等。马来西亚、南非、印度等国家也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作为其中两个最大的变体,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词汇的发音、拼写、词义和语法结构上均有明显差异。美国可分为北部、南部和中部三个主要方言区。英国情况则相对复杂很多,“在北部英格兰的六个县,house这个单词就有十七种不同的发音”。

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又称金雀异黄酮、染料木素,其化学结构与雌二醇相似,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雌激素样作用,存在于豆类作物及淡豆豉、杜仲、葛根、鸡血藤、山豆根等中草药中。在天然植物中,大豆异黄酮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经体内水解可形成3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苷元,染料木黄酮是大豆异黄酮的苷元。大豆异黄酮是植物雌激素,由于化学合成雌激素较植物雌激素致癌作用更为明显,植物雌激素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

四、语法学习与语境化培养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knowski,1923)率先提出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个术语,认为语言研究必须同时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他的学生,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1957)借鉴并对“情景语境”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s,1974)采用情景(situation)、参与者(participants)、目的(ends)、行为顺序(act sequence)、语气(key)、途径(instrumentalities)、规约(norms)和体裁(genres)等8个要素对语境进行了解释。

对广大二语学习者而言,在母语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影响下,努力学习词汇知识,熟练掌握语法规则,组织生成句子参与到语言交际活动中,是一种普遍性做法。但这里存在一个实际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语法与语境的关系。语法是研究者对有限句子的生成与运行规律的总结,而句子来源于具体的语境。采用归纳法对有限句子生成与运行规律的总结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语言语境。客观来说,只要语言是呈动态变化的,则任何语法都无法完全描绘语言的使用规律,而只能尽量接近。因此,语法对二语学习者只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不可以完全依赖。依照语法规则来组织词汇所生成的句子的集合(集合A),与语言实践活动中基于具体语境所被实际应用的句子的集合(集合B),是存在交集且无法重合的两个独立的集合。也就是说,集合A中部分句子虽然符合语法规则,却并没有在语言实践中被应用过(此处的应用,并非一定指两个集合中句子完全相同,而是指基本结构比较接近),这部分句子并不存在集合B中;集合B中部分句子虽然被人们广泛应用于语言实践活动中,却并不符合语法规则,这部分句子自然也不属于集合A。两个集合的交集部分就是既符合语法规则又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那部分句子。因此,经过严格语法训练的二语学习者所生成的句子的集合A,必须要经过具体实际语境的检测与过滤,筛选掉不符合实际语言交际规律的句子。语用能力的语境化培养的那部分意义,即在于此。也就是说,语用能力培养的目标是要使二语学习者能够输出既符合语法要求又合乎语境习惯的语言形式,或至少要能输出具有语境适应性的句子。

五、儿童语言习得规律与语境化培养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派的刺激——反应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天赋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论及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论等。与成年人学习外语不同,儿童语言习得主要依赖先天遗传基因的关键作用和外在语言环境的重要影响。存在因先天遗传原因或后天疾病导致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即便在优越的外在语言学习环境里亦无法有效习得语言的现实事例,也存在在无任何健康方面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仅仅因为儿童在语言习得关键期缺乏外在适宜语言环境的积极影响而导致其语言应用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可以肯定的是,儿童组织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绝不是靠语法知识的帮助。在无法依赖外界语言信息有意识地对儿童开展指导活动的情况下,儿童从初步习得简单的话语形式到运用复杂的句子,主要依赖其本人和周围语言环境的互动。儿童生活与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任何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等均构成了儿童学习、使用语言的现实语境的重要部分。包括儿童父母及其他亲属、朋友在内的所有与儿童有过交际活动的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语言习得过程中语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作用。从仿生学角度看儿童语言习得的经验,语境化学习模式是需要引起二语习得人员的足够重视与借鉴的。

六、二语习得语言技能的语境化培养

外语语言交际的各项技能,涉及听、说、读、写、译等诸多方面。二语的听、读能力与语言输入有关,说、写能力反映的是语言输出,翻译能力则需要跨文化能力基础上输入与输出能力的交替转换。语言技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语用能力发展的层次问题。二语习得语用能力的培养在本质上就是指对语言使用者外语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故而语用能力的培养除关联到语言知识的积累外,必然具有实践性特征。语言知识的积累来自语言被使用的具体环境,语言的实践活动必定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二语习得语言技能的语境化培养是培养二语语用能力的内在要求。模仿是语言技能语境化培养的核心要素。通过对二语习得者具体语言语境的仿真模拟来提供给语言学习者在二语语言知识生成、使用、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原始语境,结合大量的模拟实践练习,使学习者在二语语音识别、发音、词汇符号识别、句法结构及跨文化等方面尽量接近母语使用者,从而实现提高其语用能力的最终目标。在上述仿真语境中,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同二语本族语使用者在语言面貌之间的相似性与二语学习的实践频度对二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语用能力和语境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语用能力不仅体现在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本身的掌握程度上,还和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实际语言表现、当前语言环境的适切度有重要关系。不同的交际对象、场景、时间和情感状态等构成的特定语言环境均会对语言使用者在会话过程中所生成的话语理解、所做出的思维反应及词汇选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就是会对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的正常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语用能力的培养同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环境的整体体会与把握有重要关联。无论是从词汇、语法的学习角度,还是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及语言技能的培养层面出发,二语习得语用能力的语境化培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新仁.基于社会建构的语用能力观[J].外语研究,2014(12).

[3]夏海鸥.我国外语语用能力研究综述[J].外语电化教学,2017(06).

[4]杨荣丽,马刚,冯延琴.动态语境下培养英语口语语用能力的理据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10).

[5]何春燕.我国语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08).

[6]唐宇.关联理论语境观对二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0(05).

[7]李萍,喻锋平.网络语境中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8).

[8]范颖睿.以语境教学为媒介的蒙古族大学生汉语语用能力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3).

[9]贺学贵.英语语法教学中语境与语用能力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7).

[10]魏冉.语境化教学与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培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07).

[11]宋秀梅.语境与语用能力培养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12]谭晓晨.语境的动态研究—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13]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5).

[14]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5]王丽.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发音、语调及方言区别[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12).

[16]蒋磊.英语同义词探微[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05).

[17]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介[J].当代语言学,2010(02).

[18]成晓光.《语法的起源》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09).

[19]匡芳涛.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20]Hymes,D.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4.

[21]James Hurford.The Origin of Meaning:Language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Ⅱ[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2]James Hurford.The Origin of Gramar:Language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Ⅱ[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3]Kasper,G.,Rose,K..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Blackwell Publishing,Inc.2002.

[24]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Trans.Roy Harri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The Contextual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WANG Tianhao,SUN Yu,DING Wei,FU Weiq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eilongjiang Bayi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goal to develop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a foreign language for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together with language learners as well as language practice activitie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The context plays a very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context,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ntextual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vocabulary,grammar,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skills.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context

doi: 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3.022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2019)03—0094—05

收稿日期: 2018—09—12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课题“以文化语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英语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G178);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级教研课题“以文化语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英语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DJY16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天昊(1976—),男,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能力、语境。

孙 宇(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责任编辑:周海秋]

标签:;  ;  ;  ;  

二语习得语用能力的语境化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