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

《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

徐本川[1]2018年在《浅谈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艺术》文中研究表明《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着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其语言的运用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这一背景下,对语用学的概念与日常应用进行阐述,分析《傲慢与偏见》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写作风格,然后从质量准则、方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四个角度入手,深入探究《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艺术。通过分析,其目的就是加深读者对《傲慢与偏见》的认识,掌握其所运用的语言艺术,以此来加深对小说内容的认识。

杨赓[2]2008年在《巴赫金话语对话性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译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巴赫金作为俄国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其对话理论以对于文本的对话性分析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推断的出发点,以话语的对话性本质探究为最终归宿,对人文科学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本文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话语对话分析法,以《傲慢与偏见》的原文文本及叁个中译本为分析对象,从双声语的翻译问题、译者“声音”的添加、复译的时空对话本质、审美情趣观照下的译者与译文读者对话所导致的译文风格的偏向性和翻译的对话本质等方面进行剖析。第一章探讨文学话语的对话性在翻译中的具体表现,在巴赫金对“双声语”所进行的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双声语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语雷表现形式,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辨认双声语及在译文中较好地留存双声语的语言效果。第二章由巴赫金的文本话语的对话性转至人文话语的对话性。首先表现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会添加自己的“声音”,从而形成原文文本所没有的另外一种“双声语”对原文进行损益。此类双声语在译文形式上依然表现为文本上的双声,但此种译者与原文文本对话的精神较原文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对文中角色添加的风味更是一种在人文话语中隐藏的对原文文本的应答。重复翻译是诠释的一种特殊形式。复译者作为重复翻译的操作者,译者以其本人与原文文本的对话为基础,复译活动的诞生往往出于人们对翻译活动自身或对译文的认知不断乃至加速更新的需要:在诠释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前译本的借鉴乃至“抄袭”,实质上是复译者与前译本对话的结果。生活对话中,语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与前后各中文译本出版的时间差相比,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是当面的,后者则只能在出版后的译本上相见。译文异质的译文风格系对话精神所导致的译者受诸多内外要素影响的结果。这也是巴赫金人文话语的对话性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从译者的翻译策略的角度来看,译者在深刻理解原文文本的基础之上,同时受到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等参与“对话”的因素的影响。第叁章主要通过对翻译理论研究之“中心论”观点的思考,提出翻译的对话性本质:翻译理论界以往及当前都充斥着纷呈的各类“中心论”,每类“中心论”最终都较为偏激地因排他及过度强调自身而走向极端,但从对话的角度去看,翻译和翻译过程在客观上必然地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对话,而“中心论”所提出的每一个中心及每一次“中心”的转移都历史地表明,“中心论”无法独立承担起翻译研究全部的必然使命。各主体间的对话对翻译各层面都会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话理论跳出“中心”的窠臼,以开放的、未完成的视野去看待翻译活动。翻译活动所能达到的是在一种持续的永未完成的“对话”中使得译文的文本意义在原文文本意义的“束缚”下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翻译活动最终表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译者以不同的姿态表现原文的状态。整篇论文遵循着文本的话语——文本因素之外的人文的话语——对话理论带给话语本质的借鉴意义这一主线去诠释翻译活动在文本、文化和本质层面上的表现。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析和例证过程。对话理论使得我们能深入至文本内部,通过上述分析更加看清语言的意义和表达形式。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叁种中译本的分析发现。译者往往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认识还存在着对“双声”意义的把握不足,对复译的创造性程度重视不够,以及对翻译过程中与某些要素“对话”的不自觉。以对话理论的角度去看待上述问题,会有较为明晰和深入的认识。

陈利平[3]2015年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英语对话反讽刺艺术解读》文中认为《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也是她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中人物对话的反讽艺术是一大亮点。本文对《傲慢与偏见》的英语对话反讽艺术技术分析和解读。

高艳军[4]2014年在《《傲慢与偏见》的语用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着名的小说家,她常将乡绅家庭中女性的婚姻生活作为关注重点,通过反讽的手法、喜剧性的场面揭露人性的自私、愚蠢、傲慢、势利等。在语言表达上,奥斯丁善于用人物对话来刻画形象、突出主题、营造氛围,她作品中的人物对话生动幽默、简洁明快、风格鲜明,有着鲜明的戏剧性和妙趣横生的艺术感染力,透彻、深刻的人物对话将故事情节、情感冲突和人物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也是最受大众喜爱的一部小说,本文试图以语用学的会话理论为基础,对《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部经典之作。

高丽佳[5]2004年在《论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文中提出简·奥斯丁(1775-1817)只写过6本完整的小说,其中有两本在她死后才出版。这些小说描写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贵族、地主、和教士的生活细节。小说中充满了各式人物,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其中一些是孩子,但为数不多——令读者难忘而栩栩如生,就像他/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简·奥斯丁没有走出强加给自己的有限空间。她没有写豪门望族的故事——尽管她对北汉普街角的贵族家庭有所了解。一、全景透视要解悟简·奥斯丁,抑或大体上弄清英国文学,不可忽视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晓当时的英格兰并未受到同时期的“暴力革命”的冲击。然而,英伦叁岛却也经历了一场贯穿整个19世纪的“革命”。这场革命是通过不断改良英国宪法以合法的身份出现的。简·奥斯丁的小说里没有已成为整个欧洲大陆和美国特定标志的暴力行为——叛乱、断头台、暗杀、挺进的军队——的描述并不令人诧异。没有国家局势的描写也许是奥斯丁一生的另外因素所致。新世纪伊始,英国社会和政治诸多骚乱——渐增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导致英国未陷入法、美两国大革命之中的直接因素。尽管简·奥斯丁生活在哥尔德斯密时期与狄更斯时期之间的时间里,但在她的小小世界里既没有城市化的存在,也没有工业化的身影;更不用说工厂、织布记、童工、豪华小酒店、贫民窟、卖淫、以及不断困扰着英格兰没完没了的各种疾病了。简·奥斯丁出生、成长跨越两个世纪,而且人们更愿将其视为18<WP=48>世纪的追随者而不是19世纪的先驱。当18世纪结束之际,奥斯丁正好25岁,而她的一生已过大半。此外,此时的奥斯丁早已形成自己对人生的见解、成见和态度,这些业已形成的观念一直伴随着她走向人生的尽头。简·奥斯丁从未对她所处时代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和专制的政治体系提出过质疑。1750年-1830年间,英国文坛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以“浪漫主义”而闻名的文学革命。一些文学批评家将这场文学领域的变革,或称之为革命,概括为从强调“理性”向强调“情感”和“自然”的转变。然而,简·奥斯丁却毫不吝舍地对从前的作家忠心不渝。奥斯丁常以这些作家作品为范本来构建自己小说的题材、风格和理念。这些作家既是她临摹的脚本,又是她的偶像。二、作品评析有些批评家们指责简·奥斯丁太注重金钱和与权贵的交往,但是这两样东西都是她所处的那个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简·奥斯丁的所有作品都显示出了公认的价值水准。她把一个人应该真诚无私、淡泊脱俗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美德通过理性和高尚的情趣表现出来,这些信念是她作品中的根本。简奥斯丁一生都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毫无疑问她是在教堂受到的教育的。她的信仰在她的作品中是固有的:严格自律的生活美德,夫妻间的相互关怀,承担起抚养孩子的义务,用爱心和道义履行责任,这些品质在她的信和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她期待死后站在上帝面前接受他的评判。《傲慢与偏见》反映了第一印象的荒谬,经过互相了解和反省从而纠正了以前的看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探讨,我们知道:简·奥斯丁的<WP=49>兴趣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他们的怪癖,外表和对话。奥斯丁正是根据他们创作出小说中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则赋予小说普遍而持久的吸引力。叁、人物解读《傲慢与偏见》的评论刊登在1813年2月和3月的文学期刊上。《英国评论》写道:“《傲慢与偏见》比我们见过的以往所有出版物都更胜一筹。”《新批评》也赞扬了该书:“这个小说中没有一个人物让我们觉得可有可无。”当然这也是人们现在的观点。每一个角色我们都不想失去——包括那个宾格利先生的姐夫,“那个只知道吃喝打牌的人”步入《傲慢与偏见》,犹如走进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这是一部描写一种与我们文化相异的小说:书中的人物生活在与我们现代大相径庭的社会之中;他们所需解决的难题与我们面临的难题毫无相似之处;一部很难让人设想成为所描写的虚构人物的小说;这是一个让生活在多变的20世纪的人感到十分陌生的恬静世界。18世纪末的房屋犹如坐落在远离我们的星系之中;机智风趣的对话像是来自另外星球的语言。这部小说的价值在于使我们认识了这个新奇的世界以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植莹莹[6]2012年在《《傲慢与偏见》叁个中译本修辞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修辞学是语言学中一门独立的分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修辞是有策略的运用语言的一种技巧,是语言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是赋予语言生命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英汉两种归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在润饰语言的时候无论从词义的表达,句式的结构还是语篇的组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修辞不可能用另一种语言完全地传递出来,这缘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不对等。以英文名着的不同译本为蓝本,对修辞进行对比分析,目的为了探寻最佳的修饰策略,以提高表达的效果,加强艺术感染力,丰富作品审美品质和减少原着修辞功能的流失。《傲慢与偏见》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在我国这部经典名着已有十多个汉译本,作品之所以能超越通俗小说的范围而跻身于世界巨着之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原着的语言修辞风格独树一帜,常以含蓄风趣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研究所依据的原着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5月出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选取《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孙致礼译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张玲,张扬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叁个汉译本作为语料,从译文的差异入手分析和总结修饰方法的运用,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与原文等值和修辞风格再现,拓展修辞学的新视角。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修辞及《傲慢与偏见》的研究综述。第二章译文词汇的选择对比分析,分别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及介词及其短语的修辞义进行分析。第叁章长句的修辞对比分析,用译文中的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叁种长句的例子来探讨长句的修辞处理方法。第四章语篇的修辞对比分析,分成段落和对话两种语篇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第五章修辞格处理对比分析,着重对两种语言中的六种修辞格进行分析研究,寻求传递和保留原着中修辞效能的方法。第六章结语对本文各章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

桂峰兰[7]2015年在《语用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解读》文中提出简·奥斯汀是十九世纪英国着名的女作家之一,从小就对写作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一部代表作品。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不仅阐释了作者的一种全新的爱情婚姻观念,还体现了简·奥斯汀的创作风格。本文从语用视角出发,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解读,旨在加深读者对作品及简·奥斯汀的创作风格和理念的理解。

任中云[8]2014年在《从《傲慢与偏见》透视文学对话艺术》文中提出简·奥斯汀所着的《傲慢与偏见》享誉世界,其波折的故事情节,世俗的现实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趣味而深意的对话艺术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简·奥斯汀在设计人物性格上巧妙地借助对话语言来进行反映,或是古灵精怪,或是辛辣讽刺,或是智慧深邃,或是儒雅高尚,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古往今来我们对《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对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在对话艺术的基础上,让我们感受到英国封闭小镇真实的生活状态。文章主要从会话艺术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以及语用学视角下的人物对话的会话艺术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结合《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案例,从而不断地探索出简·奥斯汀作品中对话艺术的魅力。

俞娟[9]2010年在《《傲慢与偏见》对话艺术的实用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为框架,以英国着名作家Austen的代表作之一《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这本小说中的对话,揭示小说中作家塑造极为成功人物的鲜明性格,展现其高超的人物塑造能力。同时也力图证明小说人物的对话与"普通"语言中的对话一样,均可在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这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会话含义理论应用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也使我们对这一理论应用于具体文本分析的有效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高云[10]2007年在《语境与文学作品中会话含义的翻译》文中指出会话含义是日常会话中最基本的语用现象之一。H.P.格赖斯在1975年发表的着作“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到会话含义的一类——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一般会话含义是指没有语境提示解读时的优先解读,或指不引用特殊语境就不会有其他解读时的通常解读。相反,特殊会话含义则指需要引用特殊语境的解读。而在文学作品中,这些特殊会话含义一般表现为隐喻、反讽、夸张等修辞手法,习语、典故以及一些文化概念的应用。由此,本文旨在研究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中特殊会话含义的传递。在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作者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作者奥斯丁和读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在英汉翻译中的一些例子的详尽分析,本文作者发现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特殊会话含义时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的翻译策略如下:(1)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境隐含意义的短语来翻译其字面意义;(2)用具有相同或相似隐含意义但不同字面意义的短语来翻译其隐含意义;(3)把隐含意义在译作中直白地表达出来(4)翻译出字面意义,加注说明其隐含意义。在此过程中,本文作者还探讨了两个汉译本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期提高翻译质量。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在特定语境下文学作品中特殊会话含义的翻译,试图从语用学的视角解释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同时也为衡量翻译的忠实性提供一个标准。

参考文献:

[1]. 浅谈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艺术[J]. 徐本川. 学园. 2018

[2]. 巴赫金话语对话性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译本分析[D]. 杨赓.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傲慢与偏见》中的英语对话反讽刺艺术解读[J]. 陈利平. 芒种. 2015

[4]. 《傲慢与偏见》的语用学分析[J]. 高艳军. 芒种. 2014

[5]. 论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D]. 高丽佳. 吉林大学. 2004

[6]. 《傲慢与偏见》叁个中译本修辞对比分析[D]. 植莹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7]. 语用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解读[J]. 桂峰兰. 语文建设. 2015

[8]. 从《傲慢与偏见》透视文学对话艺术[J]. 任中云.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9]. 《傲慢与偏见》对话艺术的实用分析[J]. 俞娟.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0

[10]. 语境与文学作品中会话含义的翻译[D]. 高云. 兰州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