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护理干预研究论文_汪雅琳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护理干预研究论文_汪雅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心内科 上海 200940)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本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的心理弹性问卷评分和医学应对问卷评分均得以有效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使其心理弹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使患者能够更好的应对自身疾病。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心理弹性;应对方式;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238-02

冠心病和糖尿病在临床上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两种疾病合并发生的机率也较高,有资料报道称,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使患者的疾病认知得以提高,对于其疾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心理弹性可对个体积极应对逆境的情况进行有效反映。本次研究就选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患者的病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2~76岁,平均(56.8±3.9)岁,文化程度:12例患者为大专及以上,32例患者为初中及高中,16例患者为小学及以下。对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沟通交流障碍的患者,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进行排除。

1.2 研究方法

本组患者均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应用一对一宣教模式,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并针对性为其开展心理护理方案制定,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每日为其开展1次心理干预,每次干预时间需超过30min,在患者出院后,每2周为其开展1次电话随访,参照患者的反馈意见,继续为其开展心理干预,共干预3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干预内容包括:(1)支持性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积极安慰、鼓励患者,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向患者解释,将心理状况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告知给患者,使患者能够以正确心态来面对自身疾病,使其能够将自身的心理情绪保持在平稳状态;(2)情绪疏泄干预:病情的发生很容易导致患者的情绪变得焦虑和紧张,因此护理人员需对其情绪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和患者开展沟通交流,为其开展情绪疏导,对患者内心的压抑和不愉快想法进行表达,从而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得以减轻;(3)认知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相处关系,使患者对自身充满信任感,若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预后存在着理解误差,则护理人员需进行解释,并开展心理以及社会支持,从而使患者的疾病治疗信心得以增强;(4)对患者存在的认知偏差进行矫正: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大,大部分患者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其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对于其无法理解的问题,则可能进行长期琢磨和猜测,因此护理人员需通过和患者开展沟通交流,来观察其内心是否存在疑问,同时可与患者谈论感兴趣的话题,使其注意力得到分散,使其负性情绪得以减轻;(5)呼吸放松训练:指导患者在床上平躺,将双目微闭,然后讲注意力集中,用鼻腔进行缓慢吸气,屏气后通过口腔和鼻腔将气呼出,每天开展10~15min训练;(6)家属辅助干预: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支持和关怀,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以减轻。同时需帮助患者对良好人际关系进行建立,多与他人进行接触,从而使其负性情绪得以减轻。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分,CDRISC共0~100分,评分和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2];MCMQ评分越高,则提示个体越倾向采用该种方式进行问题处理[3]。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本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本组干预前CD-RISC评分为(55.68±7.11)分,干预后CD-RISC评分为(66.58±11.47)分,干预后CD-RISC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57,P<0.05)。

2.2 本组干预前后MCMQ评分比较

本组患者干预后的面对得分高于干预前,回避和屈服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易发人群为中老年群体,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大,加之疾病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容易反复出现,因此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患者的疾病治疗信心受到影响,同时也使患者承受较为严重的精神压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针对性心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的CD-RISC评分高于干预前,提示心理干预的实施可使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得以有效提高,这也和前人的研究报道相符[4]。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积极沟通交流后,使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安慰鼓励,使患者的疾病康复信心得到提高。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干预后的面对得分高于干预前,回避和屈服得分低于干预前,提示心理干预的实施可促使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对积极应对方式进行建立,使其能够对自身疾病进行正面对待。

综上所述,加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使其心理弹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使患者能够更好的应对自身疾病。

【参考文献】

[1]郑欣,黄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27):150-151.

[2]王婧文,孔维颖,白云浩,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3):2999-3002.

[3]安佰富,许大雪,张丽东.冠心病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6):161-163.

[4]邹超世,谢钰玲,吴鹏.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HbA_(1c)水平与心功能及心衰发生的相关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6):129-130+132.

论文作者:汪雅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护理干预研究论文_汪雅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