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论语评》的诠释特色论文

李贽《论语评》的诠释特色

唐明贵

(聊城大学 哲学系,山东 聊城 252059)

摘 要 :李贽学承泰州学派,受其影响,在《论语》诠释中,他极具创新之能事,一方面,极力将孔子世俗化、平民化,重塑孔子形象;另一方面,运用了“评点”的新诠解方式,将儒家经典解释平民化。在诠释过程中,他援引佛道用语和思想解释《论语》,驳正宋儒和心学家的解释,注重观照现实,针砭时弊,将《论语》视为“六经注我”的工具,彰显了与众不同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 :李贽;论语评;注释;特色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明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他学承泰州学派,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钦佩何心隐、罗汝芳,而泰州学派素以“赤手以缚龙蛇”、勇于创新而著称,倡言“百姓日用之道”即为圣人之道,大力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的平民化。这些思想都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其《四书评》中亦有所体现。

一、将孔子平民化、世俗化

在历代的《论语》诠释中,孔子的形象也与时俱进,不断发生着变化,“寖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公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韩退之、欧阳永叔矣,寖假而孔子变为程伊川、朱晦庵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王阳明矣”[1]。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孔子”,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位解释者都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解读孔子,使其为自己张目,李贽亦应作如是观。

在《论语评》中,李贽虽然有时将孔子视为圣人,如《为政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李贽评曰:“又委婉,又直截,圣人之言。”[2]37《公冶长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下,李贽评曰:“好弟子,好先生。”[2]52《公冶长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下,李贽评曰:“夫子之出,为何而出?夫子之归,为何而归?圣人!圣人!”[2]56但更多的地方则将孔子世俗化、平民化。

本文以丘北县高原特色稻田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数据为基础,认真分析总结项目实施的技术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为今天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稻田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工程是一种稻、鱼、鸭共生,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其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生产环境,而且周期短、见效快,能够有效提农田综合效益。文章以丘北县高原特色稻田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工程项目为例,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在点评中他多次将孔子描写为官迷,如《论语·子罕》中“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下,李贽点评曰:“夫子婆心直至此地,极象如今急功名者,欲得一好梦也不能,安得不心焦!说‘已’,政见其不‘已’处。”[2]81大谈孔子对功名的渴求。《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李贽点评曰:“四子侍坐,英才济济,孔子勃然动当世之想。子路言之凿凿,夫子色喜,所以连问三子,其急于用世可知矣。点乃狂者,竟以目前对。夫子又动一念,曰:‘富强礼乐,反属空言,睹此春光,令人增感!’其用世之心,于此滋戚。所以‘喟然’,非关‘与点’。点后三子而问,亦疑之也。及夫子说到‘为国’上,其不忘当世之心何如?乃犹以求、赤之为邦请也。夫子虽不直言所以,玩其答语,自是了然。何从来说此书者之瞆瞶也。特为拈出,想夫子亦含笑于杏坛之上矣。”[2]100这点出了孔子“急于用世”的心情。又,《子罕篇》中“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下,李贽评曰:“此见圣贤都急于渡世,非子贡求而孔子待也。但玩‘沽之哉!沽之哉’,口角自见。”[2]83《子路篇》中“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章,李贽点评曰:“老婆心切。凿凿可据,岂浪言者?”[2]111《宪问篇》中“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下,李贽点评曰:“原思辞‘粟’,欲脱身于‘谷’之外。孔子耻‘谷’,欲效身于‘谷’之中。”[2]117三则材料都反映了孔子积极求仕的心态。

二是视孔子为善于随时变通的人。《公冶长篇》中“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下,李贽点评曰:“‘在缧绁之中’,‘免于刑戮’,极有意味。记此以见夫子时中。”[2]51《乡党篇》中“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下,李贽点评曰:“只玩‘于’字、‘其在’字,便见他是个时中之圣。”[2]88这两处的“时中”意思就是“随时变通”。

三是视孔子为凡人。在《乡党篇》点评中,李贽多次视孔子如常人,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下,李贽认为除“惟酒无量,不及乱”外,“其余都与大众一般”[2]90。“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下,李贽评曰:“与大众一样。”[2]91“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下,李贽评曰:“圣人亦只完得人臣之常。”[2]88和一般大臣无二致。

二、运用了“评点”的新诠解方式

由于评点要求言简意赅,所以在注释过程中,它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予以了处理:

二是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既有研究发现:地理环境、制度政策、供给、人文社会等多重因素导致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陈淳、肖玲将广东区域经济差距归因于自然条件、政策和社会、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差异。[6]陈洪将其归因于包括经济制度、人文因素、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政策、观念、产业价值链低端、技术等多种主观、客观因素长期锁定的综合结果。[7]杨英将其归因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形成了“单极驱动”的发展模式和相应的空间格局。[8]王少剑等认为全球化、简政放权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核心驱动因素,市场化、城镇化水平和储蓄水平是辅助驱动因素。[9]

其一,采用“眉批”“旁批”的形式进行注解。旁批是指在文句的旁边作注,如《子罕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李贽分别在“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处旁批曰:“圣人知己。”在“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处旁批曰:“夹带。”在“太宰知我乎”处旁批曰:“真个相知。”[2]80又,《阳货篇》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李贽在“阳货欲见孔子”处旁批曰:“良心。”在“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处旁批曰:“奸。”在“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处旁批曰:“毫无成心。”在“来!予与尔言”处旁批曰:“做模样。”[2]145两处旁批文字简洁明了,点到为止。眉批是指在书眉上批注读书心得、批语、订误、校闻和音注,如《子罕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李贽眉批曰:“好一篇囫囵文字。贞下起元,如环无端。后世文人胸中原无元气,如何到此?”[2]82又,《阳货篇》中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2]148李贽在“女为《周南》《召南》矣乎”处眉批曰:“‘矣乎’是训词,非问词。”一处是总评文字,一处解读助词。有时在一段经文中,李贽是既用旁批,也用眉批,如《宪问篇》中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李贽在“子路问成人”处旁批曰:“切问。”在“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处眉批曰:“知、廉、勇、艺,是铜铁,礼乐是丹头。”在“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处旁批曰:“转句妙绝。”在“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处眉批曰:“然则今之不成人者极矣。”[2]119-120又,同篇第二十一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李贽在“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处眉批曰:“实请讨三家也。”在“告夫三子”处旁批曰:“好贷。”在“君曰‘告夫三子’者”处旁批曰:“有味。”在“不可”处旁批曰:“自然。”[2]122

其二,关注《论语》的写作技巧,凸显了《论语》的文学色彩。与传统经典注家不同,李贽对六经和《论语》基本上是持蔑视和否定态度的。他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4]99在他看来,这些经典的产生要么经过“史官”或“臣子”的一番语言修饰,要么是门徒“有头无尾,得后遗前”的断言片语,总之“大半非圣人之言”。因此,不应将它们目之为纯粹的经典,而应当将其视之为文学作品或史学作品来看。在《微子篇》的“总批”中,他就曾写道:“读此一篇,如读裨官小说、野史、国乘,令人不寐。其亦经中之史乎。”[2]156所以李贽比较关注《论语》中的写作手法、文字描摹方面的评点。

JME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肌阵挛发作,失神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少见的表现为认知障碍及行为异常。肌阵挛发作是JME特征性表现,特点是短暂的、双侧对称的(偶见单侧)、同步的肌肉收缩,通常发生于清晨觉醒早期(起床前后1小时内)内发生,典型表现为肩、臂的突然抖动,或前臂的突然屈曲。双下肢肌阵挛严重时可引起突然跌倒,但不常见。轻度肌阵挛发作可不被他人发现,仅由患者感知内在的电流感或冲动感,严重肌阵挛发作表现为肌肉同步大力收缩,甚至进展为肌阵挛持续状态。情绪紧张、劳累、睡眠剥夺、饮酒、闪光刺激均可诱发肌阵挛发作。女性患者月经前后发作频率可增加。

李贽对《论语》中的写作手法予以了关注,如他在评点《学而篇》中“巧言令色,鲜矣仁”时,指出:“倒‘鲜矣’二字在‘仁’上,便令人骨悚。圣人文字真能醒醉觉梦”[2]30,文字颠倒,意思更加凸显。又《为政篇》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下,李贽评点,曰:“两‘为’字煞有工夫。”[2]36强调了“为”字的重要性。《八佾篇》中“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和“或问禘之说”两章下,李贽评点曰:“此二篇不曾说出一字,实是无一字不曾说出。”[2]41此处无字胜有字。

李贽对《论语》中的文字描摹非常崇拜,给予了很多的赞赏。如《述而篇》中“富而可求也”章,李贽点评曰:“字字活眼。”[2]67《子罕篇》中“子绝四”章,李贽评曰:“何物文人,八字便传宣老之神!”[2]80《乡党篇》中“入公门”章,李贽旁批了五个“画”字,且评曰:“一幅入公门图。笔法亦变。神品!神品!”[2]88《尧曰篇》中“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章,李贽在眉批中提到“文法错综,妙甚”,且对整段文字评曰:“是绝好文字。”[2]164同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章,李贽评曰:“文法极平顺。”[2]164李贽对《论语》的评点比较重视经典的文学性,与传统重视训诂、义理的注释立异,这也成为《论语评》反传统的特色之一。

评点是中国古代研读文章的一种特殊方法,其形式包括圈点、眉批、夹批、回评、总评等,旨在对作品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论、指点,其要求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评点最初本用于诗文,为阅读时的随笔、心得,而后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占文、时文、诗歌、笔记小说、白话小说,乃至于剧本等等,都出现了评点的刊本。[3]李贽又将其移植到对《四书》的注解上,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典诠释方法。

一方面,采用“略言”的注解方式。传统的经典注释,无论是考据之学,还是义理之学,都喜欢床上架床,屋上架屋,力求解说详尽。这在李贽看来是比较可恨的,有时你解释越多,别人越不懂。他说:“有详言之不解,略言之而解者。世之龙头讲章之所以可恨者,正为讲之详,讲之尽耳。”[2]1既然详解经典使人产生不解之惑,那么就不如采用“略言之”的方式来解经。于是在《论语评》中常常出现简短的解释,有时甚至三言两语了事。如《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章,马融曰:“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邢疏曰:“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礼之用,和为贵’者,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析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于离也。‘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言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礼贵和美,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5]18朱熹《四书集章句注》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朱子又引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又引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6]51-52而李贽则解曰:“‘礼’是面貌,‘和’是血脉,‘节’是骨节,总而命之曰‘道’。”[2]32与前贤所注相比,李贽之解读,既简单,又明了;既全面概括,又重点突出。通过拟人化的比喻,很形象地解释了“礼”“和”“节”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采用运输组织规模。增加用于运输的车辆,则反应时间缩短,运输的频率大幅度提高,运输的服务水平有效增长,但同时也造成车辆的利用率降低。确实车辆的规模是取得运输效益的重要环节。

白参菌。白参菌一直为野生品种,生长于热带阔叶杂木腐质上,不利于采收,目前国内还没有成功的人工种植技术。白参菌体质韧、味道清香、营养丰富,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珍稀菇菌,经常食用有清肝明目、健胃润肠、抑制小儿盗汗等功效[3]。

另一方面,采用“反言”的诠释方法。所谓“反言”,即是正话反说。在李贽看来,“善道理有正言之不解,反言之而解者”[2]1,也就是说有时道理从正面讲解却不能使人明白,这时不如采用从反面讲解的方式为受众诠释。如《里仁篇》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章,李贽点评曰:“说不闻道不可以死,非说闻道即当死也。”[2]46这里,李贽先是用正话反说的方法解读孔子的话——没有“闻道”的人不应该死,并进而说明孔子的话不是指“闻道”的人就应当死去,正反结合的点评,让人一目了然。

又如《里仁篇》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章,包咸曰:“求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己。”邢疏曰:“此章劝学也。‘不患无位’者,言不忧无爵位也。‘患所以立’者,言但忧其无立身之才学耳。‘不患莫己知’者,言不忧无人见知于己也。‘求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学行之,使己才学有可知重,则人知己也。”[5]61朱子注曰:“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6]72李贽则一言以蔽之曰:“至言。”[2]47与前注相比,李贽并没有拘泥于对经文的解释,而是将其视为人生的至理名言,仅用了两个字就评点出了该章对人们生活的指导意义。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李贽在评点时,一是经常将病和药对比来讲,二是举凡社会或人生中存在的问题都可视为病,都可对病下药。

她被救援队救了出来,在医院的时候邵南有来看她。也许是内疚他帮她支付了所有的费用,请了高护给她。这之后她一直没有再给邵南打电话,她把他的号码和微信从手机里拉黑。她知道,她盛大的爱情已经落幕了。

同时,在评点过程中,李贽为了使经典通俗化,往往采取日常生活化的口语,如“扯淡”“痛快”“受用”“妙”“狠”等,这也使得其诠释通俗易懂。如《学而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章下,李贽点评曰:“学则有悦乐而无愠,何等快活!何等受用!不学真是小人,一生惟有烦恼而已矣。”[2]29这条点评通过引入“快活”“受用”这类贴近百姓生活的口语,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毫无疑义地表明,学习能使人快乐,不学习的人真是小人,一生中将会只有无尽的烦恼。又《八佾篇》中“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章,李贽评曰:“季氏闻之,不胜扯淡。这便是夫子救季氏处。”[2]40“扯淡”乃地地道道的民间俗语,难登大雅之堂,李贽竟然用来解经,而且是解孔子的《论语》,真真是惊人之举,这也意味着在李贽那里经典的权威性已经弱化。

三、援佛道释《论语》

受时代因素影响,李贽也和当时其他士子一样,自幼熟读儒经,“余自幼读圣教而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夫子何自可尊”[7]174-175,因此在其思想深处,儒家思想的基因是强大的。他曾说:“孔夫子道德之重自然足以庇阴后人”,“孔子教泽之远自然遍及三千七十,以至万万世之同守斯文一脉者,乃学其讲道学,聚徒众,收门生”[4]63。不过,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深化,李贽开始对居以正统地位的朱子理学不满,“稍长,复愦愦,读传注不省,不能契朱夫子深心”[4]84,并由此揭开了对儒学之异端——假道学批判的序幕。在他看来,“古圣之言,今人多错会”,仁义道德成了儒学末流博取功名、谋求富贵的手段,即“今世称学道者,徒有名而无实”[4]45。在这一过程中,他先是接受了阳明心学,继而又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产生了兴趣,一方面,专治《老子》,将《道德经》“日置案头,行则携持入手夹,以便讽诵”[7]174;一方面“因得友朋劝诲,翻阅贝经,幸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7]175,此处的“贝经”就是“佛经”。在此基础上,李贽进一步提出了融会儒学乃至三教融合的思想。他说:“儒释道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闻道也”,即“然其期于闻道以出世一也”[7]198-199。这一思想也体现在《论语评》中。

其一,在语言表达上,借用了道教和佛教的话语来注解《论语》。如《泰伯篇》中“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章下,李贽评曰:“末二语是赞体文字。大是镜花水月。”[2]74其中的“镜花水月”就是佛教中的常见词,喻指可望而不可及。《子路篇》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章下,李贽评曰:“法眼。”[2]115此词为佛教语,指能照见一切法门的眼睛;泛指敏锐、深邃的洞察力。这里借指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深刻认识。《宪问篇》中“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章下,李贽评曰:“好棒喝。”[2]124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喻指促人醒悟的警告。这里借指孔子对子贡的警告。又,《子路篇》中“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章下,李贽评曰:“千古至言。”[2]113此处的“至言”指极其高明的言论,出自《庄子·天地篇》:“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8]《里仁篇》中“以约失之者鲜矣”章和《述而篇》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章下,李贽均下评语曰:“口诀。”[2]49、71《述而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章,李贽评曰:“学《易》口诀。”[2]68这三处出现了同一个词“口诀”,它的原意就是道家传授道术时的秘语。晋葛洪在《抱朴子·明本篇》中曰:“岂况金简玉札,神仙之经,至要之言,又多不书。登坛歃血,乃传口诀。”[9]172《子罕篇》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章,李贽注曰:“亦劝人‘不舍’也。与道家‘流水不腐’之语同。”[9]84直接点名借用道家话语解释经文。

其二,在思想内容上,借用佛教思想来解读《论语》。在佛教思想中有以佛法为药之喻,如憨山大师曾说:“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药,妄想是病,若药病不立,则本体安然。如此则知药病皆病。今参究所提古人‘无’字公案,乃攻药病之药也,是谓‘以毒去毒’。”[10]李贽在《四书评》中也将《四书》视为一部治疗社会人生疾病的典籍,在释读过程中,多次提及。

如《学而篇》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下,李贽评曰:“首节反言病也,次节是对病之药,三节四节总是调理之方。”[2]31

一方面,李贽被奉为异端之徒,他对宋儒和道学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说:“诸子虽学,未尝以闻道为心也。则亦不免士大夫之家为富贵所移尔矣,况继此而为汉儒之附会,宋儒之穿凿乎?又况继此而以宋儒为标的,穿凿为指归乎?人益鄙而风益下矣!无怪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夫世之不讲道学而致荣华富贵者不少也,何必讲道学而后为富贵之资也?此无他,不待讲道学而自富贵者,其人盖有学有才,有为有守,虽欲不与之富贵,不可得也。夫唯无才无学,若不以讲圣人道学之名要之,则终身贫且贱焉,耻矣,此所以必讲道学以为取富贵之资也。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7]200-201宋儒多穿凿,道学成为攫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灾害。因此,他在释读过程中,对此多有评点。

《为政篇》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李贽评曰:“分言其病,正是对下其药。”[2]36

《为政篇》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章,李贽评曰:“由今以思古也,亦对病而下药也。”[2]33

《先进篇》中“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章,李贽评曰:“识得病,便是药。”[2]97

《先进篇》中“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下,李贽眉批曰:“回是药,赐是病。真个是对病之药。”[2]97

《卫灵公篇》中“道不同,不相为谋”章,李贽评曰:“此是病语,亦是药语。”[2]138

分明一则禅语。若认作实事,便是呆子。“色斯举矣”,“可以仕而仕”,“可以速而速”也。“翔而后集”,“可以处而处”,“可以久而久”也。曰“山梁”,见非庙堂也。曰“雌雉”,见非帝王也。曰“子路”,见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者也。的是宣圣一幅真容,的是宣圣一部实谱,正与“学而时习之”处关应。记《论语》者,圣手也。读《论语》者,从来都是瞎子。我今指出,孔子又活矣。快活!快活!然亦孔子知之耳,瞎子仍不知也。[2]92

其他如《子张篇》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下,李贽评曰:“真。”[2]158同篇“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下,李贽评曰:“画。”[2]159仅仅用一字来揭示经文大义,的确显示了李贽评点式注经的与众不同。

又,禅语主要是指佛语中的经典语句,词短义丰。李贽在释读《论语》时,也将其中的部分文字视为禅语。如《乡党篇》中“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章,此经文历来费解,释读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李贽在评点时则另辟蹊径,从佛学的角度予以了解读,指出:

《阳货篇》中“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章,李贽评曰:“正要他移。不移是病,移便是药。”[2]146

在他看来,这就是一则禅语,描写的是真实的孔子的状况,真乃千古奇解。

四、品评宋儒和心学家

(1)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吸取木香烃内酯对照品和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混合溶液2、4、6、8、10、12 μL 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对照品进样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值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木香烃内酯回归方程为Y=2×106 X-33 173,r=0.999 5;表明木香烃内酯在0.4~2.4 µg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去氢木香内酯回归方程为Y=1×106 X-56 577,r=0.999 7;结果表明去氢木香内酯在0.4~2.4 μg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如《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下,朱熹注曰:“恶,去声。爱恶,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此《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辞也。旧说:夫子引之,以明欲其生死者不能使之生死。如此诗所言,不足以致富而适足以取异也。程子曰:‘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此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杨氏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则非诚善补过不蔽于私者,故告之如此’。”[6]136李贽嫌宋儒解释过于明白,且以之为错简,注曰:“就在此处,有何不好。引来证其意耳,何必字字明白。宋儒解书,病在太明白。”[2]104

《颜渊篇》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朱熹注曰:“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间断,接人以恭而有节文,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如兄弟矣。”[6]134如此解说,则是视天下人皆为兄弟。这在李贽看来是离间骨肉。他说:“司马牛多言而躁,其兄弟又凶顽不道之人。料必兄弟不相能者。‘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忧其将害己也。故子夏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慰之。又教以处之之法,谓只待以恭敬,疏者可亲,况亲者乃反疏乎?盖劝其兄弟和睦也。宋儒竟谓认他人为兄弟,何必自家兄弟?这叫做离间骨肉。”[2]102

《阳货篇》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曰:“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6]175-176在李贽看来,程朱之注释对于“近”字的解释有失偏颇,评曰:“原是说性善,倒为程朱注脚看坏了‘近’字,可恨。”[2]145

另一方面,从学术渊源上来讲,李贽虽属王门后学,但他对心学也并非全部认同,对其中的某些说法也予以了评点。如《季氏篇》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章,李贽注曰:“‘天命之谓性。’‘大人’尽‘性’之人。‘圣人’之言,尽‘性’之方。今之讲心学者,畏耶,狎耶,侮耶?自考之。”[2]142只有恭顺天性,自由成长,才能成为大人。如果弃性而空言良知良能,就会妨碍人自由的成长和发展。

程朱理学讲格物是格自然之物,而陆王心学讲格物是格心,在李贽看来,心学家所讲是有失察之处的,于是在点评《卫灵公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章时,他指出:“‘致知’必在‘格物’,‘尽性’必在‘穷理’。孔子已身验之矣。彼讲心学者何如?”[2]136

又,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但李贽认为,不但要言良知,且要言学。《阳货篇》“由也,女闻六言六弊矣乎”章,李贽注曰:“搔著子路痒处,亦搔著子路痛处,亦搔著天下万世痛痒处。呜呼!今天下蔽者岂少哉?言良知而不言‘学’,亦愚,亦荡,亦贼,亦绞,亦乱,亦狂。”[2]148

(1)空调用电盘数字电表之安装、测试及建置。(2)空调主机控制器之安装、测试及建置。(3)空调主机出/回水温度传感器之安装、测试及建置。(4)智能节电管理系统平台之安装、测试及建置。(5)智能节电管理系统平台使用、管理之教育训练。(6)系统之升级、维护及保固。

五、注重观照现实

作为一个士人,在评点《论语》时,李贽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经常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针砭时弊,使评点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一是针对从政者,李贽极尽贬斥。如《雍也篇》“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下,李贽评论说:“今之‘从政’者亦‘果’乎?‘达’乎?‘艺’乎?思之,思之!”[2]59为从政者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子路篇》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章,李贽评论说:“‘孝’、‘弟’都从‘有耻’得来。‘言必信,行必果’也,只为不肯‘无耻’。‘今之从政者’,只是一个‘无耻’。”[2]114对当权者予以痛斥。

二是针对士人,对其品行多有质疑。譬如《泰伯篇》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下,李贽点评曰:“今之号为士者,亦有‘以为己任’者乎?亦有‘死而后已’者乎?”[2]74对为士者提出了质疑。《子张篇》中“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下,李贽评曰:“今之‘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者比比,今之‘君子学以致其道’者几人哉?”[2]158对士人束书不观的社会风气提出了批评。

另外,李贽还对社会的诸多方面提出了批评。如《子路篇》中“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章,李贽评曰:“今之居室者能如是否?”[2]111《八佾篇》中“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下,李贽点评曰:“今则何如?”[2]42。《里仁篇》中“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下,李贽评论说:“可想见古人淳朴厚重之风。”[2]49《卫灵公篇》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贽点评曰:“今天下只是多‘钝器’,奈何!”[2]131

社会网分析最早可溯源至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的网络传播理论。社会网分析的关键创新点在于为宏观社会环境与个人选择、个人意愿之间建立了一座桥。[8]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等现实因素带来的话语权不平等随处可见。所谓的社会精英群体往往手握着更高分贝的扬声器,为人所瞩目,被人所推崇。如何使得小镇青年与世界相连的桥梁也能保持畅通?快手的信息赋权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答案。

由上可见,一方面,李贽《论语评》突破了那种对《论语》支离破碎甚至是故弄玄虚的学术性解释,采取了“反言”“略言”的解释策略,摆脱了把原本简单的经典文本弄得无所适从的过度解释,使《论语》注释变得简单明了,同时,他采用民间口语解读《论语》,重视《论语》评点中的文学化倾向,援引佛道思想解读《论语》,也给《论语》注释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在《论语》评点过程中,为了救治不良社会风气,他对成为荣华富贵敲门砖的道学和导致束书不观的心学末流予以了批判;为了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固有观点,他将孔子形象平民化、世俗化,把其拉下了神坛;为了救治国难民瘼,他结合时代背景,对名不副实的为政者、为士者进行了抨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论语》注释成为了他“六经注我”的工具,彰显了与众不同的时代特色。

上海、北京在多个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在机构养老服务、养老人才、养老产业、行业信用、老年公益5方面优势突出,尤其是老年公益政策创新优势明显,出台了老年教育专项发展规划、建立老年人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政策。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美国总统特朗普会见杨洁篪》,外交部网站,2017年6月23日,http://www.fmprc.gov.cn/web/zyxw/t1472614.shtml。

参考文献 :

[1]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71.

[2]李贽.四书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陈洪.李贽[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48.

[4]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邢昺.论语注疏[M]//儒藏精华编·四书类·论语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李贽.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王先谦.庄子集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72.

[9]葛洪.抱朴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上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90.

On the Interpre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i Zhi ’s Commentary on the Analects

TANG Ming-gu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Taizhou School, Li Zhi provided many innovative thoughts in his Commentary on the Analects . On the one hand, he reshaped the image of Confucius, not as a commonly-accepted figure of a sage but in a more secular manner. On the other hand, he adopted a novel mode of interpretation: civilianization of elaborating the classical Confucianism.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 he borrowed some ideas and teachings from the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dismissed the explanations made by the Song Confucianists and the believers of the “school of the mind”, or Xin Xue. Treating The Analects as “a source of wisdom to explain his own life”, he highlight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Li Zhi; Commentary on the Analects ; a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B24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6133(2019)01-0019-07

[收稿日期 ]2018-12-18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代《论语》学研究”(项目编号:16ZDA1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唐明贵(1971-),男,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论语学。

[责任编辑 何志玉 王建蕊]

标签:;  ;  ;  ;  ;  

李贽《论语评》的诠释特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