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邓丽娟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农业发展落后的现状是我国的民生大计。如何做到国家政府报告提出的向农业现代化建设转型的指示,基于信息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交出了答卷。本文对“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对“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建议进行探究。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耕地却仅占世界面积的7%,淡水只占6%,但要养活世界18.84%的人口,农业生产资源处于相当紧张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农产品供、需侧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市场上一般品质的农产品占主要市场,优良、安全、品质高的农产品供给较为紧张[1]。面对如此现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找到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点,利用一系列互联网的先进科技,结合农业各产业生产中间环节的融合与创新,改革目前滞后的资源配置现状,优化农业结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流程,加快实现“互联网+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2-3]

1“互联网+”农业发展概述

1.1“互联网+”农业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给出的官方阐述是,“互联网+农业”是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各环节的经济效益水平,培养一批先进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养多元化农业互联网运营管理模式,加快构建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1.2“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要想了解“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首先要了解“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的资源要素,包括土地、资源、农资、农户、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体制、资本和金融等;其次明确“互联网+”农业将涉及种植、畜牧、水产、饲料加工、农机生产、农垦和农产品加工七大行业[4]。将以上这些农业生产要素,通过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如传感技术、识别技术、传输技术、存储技术等,对于农业的生产、流通、销售、经营4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与重组,并在各个环节分别运用不同的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构建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现代农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型[5]

2“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

“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这种新模式的发展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才能实现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效益提升与结构优化。

2.1“互联网+”智慧农业的发展模式

智慧农业,是借助无线传感和传输系统,对农产品的生长状态、环境要素等一系列参数信息进行监控、收集、处理,再利用智能系统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及时精准地掌握农产品的生长状况与需求,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和智慧化[6]

寿光蔬菜“大棚管家”智慧农业系统,主要是由无线传感器、远程控制终端、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组成。寿光农业产业园,以往只能凭借经验来进行作物的浇水、施肥、打药,这种主观经验种植方式,对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很难实现“按需供给”。凭借蔬菜大棚中智能监控系统的无线传感器,收集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光照等一系列影响蔬菜生长的数据,再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将这些信息传输给信息管理平台,借助智能系统对传输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处理,最后把分析结果反馈到农户手中。农户可通过系统在手机上监测蔬菜大棚中蔬菜的生长情况,并及时精准地感知作物不同生长周期对环境的差异化需求,并通过手机远程操控。“大棚管家”还能“足不出棚”给蔬菜进行诊治,通过摄像头对生长不良的作物进行拍摄,将照片上传到农业物联网平台,接下来农户便会收到作物不良生长情况的报告以及相关的防治建议,也可通过电话进行深度咨询,这便是“互联网+智慧农业”在作物种植中的具体应用。

找准定位 因势利导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推动人民调解创新发展 福建省厦门市司法局(2018年第6期)

2.2“互联网+”农业电商品牌模式

随着采掘活动的不断延伸,相继出现活动区域瓦斯高,地质条件复杂,设备战线长,通风系统复杂等管理难题,进而因现场管理不善或超前管理不到位容易引发一系列临时性变化环节。

2.要着重训练一些看上去题目差异不大但是所考察的知识范围却不同的题目.而这一类题目常常出现在选择题中,由于学生图快并不会认真地阅读题目从而导致运用了错误的知识点解答了题目,而出题老师的目的正是如此,因此在选项中必然会出现迷惑性的选项,最终导致了学生选择错误.

2.3“互联网+”农业金融服务发展模式

我国农户农事活动无法扩大生产的制约因素,是农户很难在传统金融机构融到资金,而社会征集系统的不健全、农业生产者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物和信用担保,是造成农业金融服务缺位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通过互联网众多的普惠金融服务,能有效缓解农户在农业生产中资金紧缺的现状,为整个农业发展提供极有力的资金配套服务[8]

2012年成立的休闲食品品牌“三只松鼠”,以其独树一致的时尚品牌化发展策略,逆袭了数百年传统农产品品牌,在天猫平台上刷新了坚果类产品的交易记录。三只松鼠的品牌定位瞄准的是热衷于网购且有较强消费欲望和能力的“80后”“90后”;品牌种类上是受广大年轻群体喜欢的夏威夷果、碧根果、开心果等产品;品牌形象设计上采用了卡通版的松鼠形象,迎合了主流消费群体的视觉审美与精神审美;品牌营销上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搜集目标群体的用户数据,进行精准营销,转化率效果明显;品牌文化上为消费者配送产品时还免费为其准备了湿巾、剥壳器、封口夹等,且这些附赠的小工具均有个性化的称谓,如湿巾命名为“鼠小巾”等,通过这些人性化及个性化的细节,让网购群体从中获得情感满足,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品牌服务上成立了专业客服团队,重视反馈意见,为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依据;品牌影响力上始终围绕“让品牌和消费者更近”的品牌战略,借助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以及主流消费人群热追电视剧的广告植入,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也提升了品牌层级。

智慧农业设施的应用实现了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安全可追溯和农户增收,设施安装需要一定的资金,而推广程度就取决于农户的心理预期和后期培训。目前,智慧农业设施多应用于农场或个别企业,没有形成区域规模化效应,对于资源的整合与协同、产业链与价值链体现不明显。对此,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的优势,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利用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带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流通[11]

2.4“互联网思维+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区域利用“互联网+”改革的内在需求、技术水平、改革方法和模式也有所不同,通过改革发展中技术配套、因地制宜、构建标准、营造环境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问题来实现发展愿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胭脂扣》一经出版便在文坛上引起巨大轰动,尤其在1987年被搬上荧屏后,在一系列商业性的运作下李碧华的创作得到各方关注,其本人也成了香港炙手可热的女作家。王德威先生曾对李碧华的创作有过一段精当的点评:“想象穿梭于古今生死之间,探勘情欲轮回,冤孽消长,每每有扣人心弦之处,而她的故事今判的笔法,也间接写出香江风月的香貌。”李碧华的作品绝非简单的言情叙事,它始终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及香港印记。

“褚橙”当之为农产品品牌中最耀眼的明星,“褚橙”的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在其充分运用了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来服务用户。2002年,褚时健创建褚橙项目初期,橙子的产量虽有所保证,但口感却不佳,为解决口感问题,褚橙每天都在寻找解决的办法,最终生产出了迎合市场口感及品相一流的“褚橙”,这一过程体现了褚橙专注于做用户体验的简约思维。量产后,褚橙的产量并不理想,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验,得出667 m2地种植86棵果树的数量与间距,这一调整不但提升了褚橙的口感,还保证了褚橙的产量。采摘后,经过严格的保鲜处理和自动化分级包装,并安排人员抽检,产品合格才能上市。互联网的迭代思维与极致思维,在褚橙的种植、科研、包装与物流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除了产品质量有保证,营销策略上,褚橙运用了互联网的流量思维讲好了一个故事。《经济观察报》的官方微博中发布了褚时健的励志故事,五上哀牢山的王石引用了巴顿将军的“一个人的高度不在于他走得多高,而是在于他低到谷底以后能反弹到多高。”来表示钦佩,微博一时之间转发上万,褚橙随之声名鹊起、众所周知。

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为农业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新蓝海,传统的农业企业附加值较低,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农业与电商的深度渗透与整合,为农产品电商品牌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7]

以上从生产管理、品牌打造、金融服务、思维拓展方面,列举了4种“互联网+”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可见,“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农业由产到销各环节的局限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和农业的经济地位[10]

3“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建议

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以用户为核心,尊重用户,成为用户最忠实的倾听者,想用户所想,并不断迭代、不断优化、将产品做到极致,以此借助广大群众的力量对产品进行营销[9]

3.1 智慧农业设施的配套需要加强

通常的农村借贷额度较小,多用于种养殖、餐饮、零售等小规模经营,资金风险相对较低。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村地区大量分散和有小额信贷需求的借款人聚合起来直接对接投资人,形成的农村金融服务O2O模式。“宜农贷”作为农业金融的中介平台,让那些有爱心、有资金的人士直借给有资金需求的贫困农户,通过这种一对一帮扶的方式来满足农户对生产资金的需求。另外,农业保险、农业众筹也是重要的农业融资模式。目前,我国涉农保险较少,主要是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较多,保险赔率又较高,保险公司不敢轻易涉入。而借助互联网对农业大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有利于增强对农业风险的预判和规避能力,从而化解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的问题。农业众筹,一种是用户聚集资金,农户按需组织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用户从农户那里获得产品;另一种是在农业生产及经营环节采用众筹模式,如种养过程、生产资料购置、技术引进等采用F2F模式,这种模式同时解决了资金和销售的问题,实现了产销一体化。

3.2“互联网+”农业发展需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跨度较广,各地区自然、社会、人文、经济均有较大差异,现状决定了不能用统一的“互联网+”农业模式解决各差异较大地区的问题,所以,在规划“互联网+农业”布局、选择“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时实行不同区域不同规划,在科学理论论证的情况下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路径,不可随意投资与建设,以免造成资源浪费[12]

3.3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衡量指标标准

目前,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衡量,多以农产品的外形尺寸和规格为标准,对农产品本身的营养构成、质量安全、生长环境等方面没有标准,更不可能涉及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由于标准缺失,导致农产品的定价和销售不规范。针对这一问题,农业部门可依据互联网大数据和追溯系统,对农产品各衡量指标标准进行统一的评级与相应的定价[13]

3.4 营造“互联网+”农业发展环境

为了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积极的发展政策,从落实现状来看并不理想。要想发展好“互联网+”农业,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普及相关的信息与技术,营造创新发展的大环境。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各地方政府可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尽快组织各类有技术、有实力的科研团体,协同建立起农产品信息采集和共享平台[14]

——The church square of Qingdao Zhongshan Road as an example

3.5 加强“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

培养有技术、有管理才能的“新型农民”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刚需。多数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突出,留村的劳动力多为知识匮乏的老年人,相关专业人才极为缺乏,人才的培养工作相当艰巨。地方政府应积极联合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化程度和人才吸引力,大力推行“事业留人”的方式,吸引有情怀、爱家乡的年轻劳动力,参与到家乡“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中来[15]

参考文献

[1]韩旭.“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2]赵芝俊,陈耀.互联网+农业:理论、实践与政策——2015年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农业技术经济分会年会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15(11):126-128.

[3]汪泽根,戴钦,范晓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探讨[J].基层农技推广,2016(3):14-17.

[4]丁良娇.“互联网+农业”发展及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5]王舵,周美娟,王利敏.河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12):41-43.

[6]吕火明,赵颖文,刘宗敏.“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7(5):37-43.

[7]刘继芳,孔繁涛,吴建寨,等.“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7(3):167-170.

[8]王海云.“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探索[J].乡村科技,2017(2):95-96.

[9]叶敬忠,安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溯源与实践反思[J].中国农业现代化探讨,2010(10):10-17.

[10]何梦嘉.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6.

[11]汪源.北京市“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1)[2019-08-11].http://www.moe.gov.cn/s78/A16/s5886/xtp_left/s5895/201507/

t20150715_193924.html.

[13]刘子义,李宝强,齐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讨[J].南方农机,2017(6):99.

[14]张晓雯,眭海霞,陈俊江.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7(2):95-99.

[15]刘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 F323;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25-27-3

作者简介: 邓丽娟(198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标签:;  ;  ;  ;  

“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