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两搜索一认识”实现历史教学的长效_中国近代史论文

落实“两找一悟”,实现历史教学长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效论文,历史教学论文,两找一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长效教学?长效教学是既重知识建构,更重能力培养和人文感悟的教学,是让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益的教学,是让学生持久学习的教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长效呢?关键在于把握、落实历史学科思想。笔者认为,历史学科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在历史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基础上的核心知识结构;二是重证据的历史思维能力;三是历史学科蕴含的特有的人文内涵。把握、落实历史学科思想,主要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找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找足证据论证观点;三是感悟并内化历史学科所蕴含的特有的人文内涵。

      一、找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核心知识结构

      现行初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无独有偶,现行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也提到:“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可见,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历史学习中举足轻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呢?关键要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找准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概念;二是找准历史事件、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主题线索,让历史核心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下面,笔者以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人教版,下同)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1.找准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历史概念

      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均包涵客观和主观两部分内容。客观的历史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开始、发展、结果等七个要素。主观的历史是指后人对历史事件的当时影响和长远影响的认识,即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它因学者的个人立场、经历等的不同而不同,对历史认识的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要准确把握七大要素之间的关系,须准确把握时空(时间和空间)和因果关系,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如新文化运动这个历史概念,从时间看,有三个时间点需要关注:开始时间是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结束时间有争议,普遍认为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界,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阶段。从地点看,新文化运动涉及两个地方,《新青年》的创办地上海和后来迁往地北京。从人物看,主要涉及四个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从起因看,是新旧思想的矛盾与冲突。从开始看,《青年杂志》创刊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从发展看,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阵地,纷纷发表文章,四提倡、四反对,企图改造国民性;后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将运动推进到一个新时期。从结果看,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传播了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建议授课者引导学生画数轴图或列表,帮助学生构建核心知识结构。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主观因素),教师可出具相关史料,让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完全肯定,冲击了旧思想,宣传了新思想;一种完全否定,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倒洗澡水时,把洗澡的孩子一起倒了”;一种认为既要看到它冲击旧思想、传播新思想,为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基础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危害。

      2.找准历史事件、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清晰的历史核心知识结构

      如果说整个历史是一个完整的面的话,这个面是由时序构成的纵线和由同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构成的横线交织成的经纬网。因而只有把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置于这一网中,事件、现象、概念才不至于轻易被遗忘。那么,把这些历史珍珠串成网络的经纬线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以上文提到的新文化运动为例,从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的主线看: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经历了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新文化运动无疑是向西方学习的最高层面。

      从近代化的发展这一主线看:从经济的工业化探索——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端),到政治的民主化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思想的解放探索——新文化运动,环环相扣。两条线索,把中国近代这四件最重大的事情串起来,形成了清晰的核心知识结构。

      把新文化运动放到当时整个社会大背景看:经济上,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政治上,经历袁世凯复辟、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渴望通过改变国民性来改变现状;思想上,民主、平等、博爱的西方思想的传入和被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新思想同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旧思想激烈冲突,最终引发新文化运动;国际关系上,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一方作战,是胜利国,但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最后引发了五四运动。

      获得历史知识、建构历史核心知识结构的过程,实际也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是:从史料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从信息中提炼观点,广泛收集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形成“史证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找足证据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养成证据意识

      对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国家是非常重视的,现行初高中历史课标分别有三处和一处明确提及。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步是围绕观点,广泛收集相关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下面,笔者以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例,加以阐述。

      1.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导言引用的林肯1858年6月的演讲史料:“‘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林肯的最主要的主张是什么?你是从材料中哪些信息得出你这一观点的?学生容易答出:林肯最主要的主张是结束美国“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维护美国的统一;是从材料“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和“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的描述中得到的。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指什么?为什么这种状态会导致美国的分裂?林肯是如何领导美国人民结束“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维护美国独立的?

      2.搜集有效信息,找足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寻找证据,进一步论据自己的观点。学生不难从林肯的言和行两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言来看,林肯在多次演说和著作中提到要维护美国的国家统一,如林肯代表的美国共和党1860年的总统竞选主题就是“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从行动看,林肯为维护美国国家的统一,先是企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半奴隶半自由状态”,但遭到南方奴隶主的拒绝。南方发动叛乱后,林肯开始还是对南方种植园奴隶主抱着幻想,导致前期失利。后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调动了广大黑人奴隶参战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果说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那么,感悟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精神,指导现实生活,更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更是历史学科的价值归宿。

      三、感悟并内化历史发展的规律、经验和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现行初中课标在前言部分用了167字,明确阐述了历史学科的两个特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在课程目标部分用了672字,从6个方面阐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现行高中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用了4段459字,从爱国、关爱生命、崇尚科学、养成世界意识等方面概述历史教学的育人目标。可见,历史学科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的内涵和思想教育的素材,挖掘这些内涵和素材,让它更好地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服务,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蕴含的特殊的人文教育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看,“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个人层面看,站在历史上众多巨人的肩膀上,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的精神和气概,可以少走弯路,不断壮大自我,实现人生的幸福。建议教师树立一课一思想主题的意识,根据思想主题,收集、选择相关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静心感悟历史发展的趋势、规律,鉴别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前人的精神。下面例举义务教育七、八、九年级的历史课程部分思想主题。

      1.感悟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政府关注民生。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八年级上册第17课“内战烽火”,第18课“战略大决战”。九年级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又如,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九年级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

      再如,世界文化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元的,要相互尊重。九年级上册,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感悟、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刘邦的善于用人,项羽的刚愎自用;曹操官渡之战后对叛将的宽容;南唐后主李煜的荒淫误国;唐太宗的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岳飞的忠,秦桧的奸;“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危害……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牛顿从苹果落地得到的启示……古今中外,多少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人类前行的宝贵财富。教师可给学生提供相关图片、视频等形象直观史料,营造学生感悟的情景,也可提供文字等抽象史料,让学生阅读和感悟、交流,在师生、生生对话互动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站在前人成功经验之上,学生能看得更远,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学生能少走弯路,更高效到达成功的彼岸。

      3.感悟民族精神和历史人物的精神,照亮现实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无不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儒家思想强调的“积极入世,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义制利”,孙中山、列宁根据国情变化而适时调整革命策略和国家政策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红军完成长征壮举的坚定革命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榜样的力量和精神的感召,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健康成长的无穷动力。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学,引导他们搜集、整理相关史料,也可给他们提供相关史料,让他们阅读、感悟和交流,写学习体会。或类似厦门市中考试题,设置阅读感悟题,提供史料,让学生分析感悟,以引发学生对历史阅读感悟的重视。

      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基础上建立历史核心知识结构,是引领学生养成证据意识、提升人文素养的前提,而学生证据意识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历史教学的归宿,三者共同构成了历史教学的学科味;“两找一悟”,则是把历史核心知识结构的建构、证据意识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统一起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教学方法,它是学生会学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教学长效的保证。

标签:;  ;  ;  ;  

开展“两搜索一认识”实现历史教学的长效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