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概述_标点符号论文

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论论文,标点符号论文,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19年11月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六人向教育部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1920年2月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新式标点符号正式颁行。但是,从殷商甲骨文最早使用标点符号起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新式标点符号发展成熟,整整经历了三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以下分五个时期对这一发展过程做一个轮廓性的描述。

一、古代标点符号的萌芽期——先秦时期

在现存最早的汉语书面语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标点符号,其号以线号为基础,变体有竖线号、横线号、曲线号、折线号数种。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起分辞的作用,即把不同条的卜辞隔开。如《卜辞通纂》第430片、第259片、内藤湖南博士藏甲骨第四片、《殷契佚存》第407片即是。这些线号到了后世就演变成了广泛运用的分章分节的钩识号。金文中除有由甲骨文线号演变来的钩识号之外,还产生了二短横号和一短横号。《永盂》铭文中在主题内容和“永拜稽首”等套语之间用了钩识号,划分出了铭文的两个不同的意义层次。短横号用于表示重文,如金文中常见的“子[,=]孙[,=]”皆读为“子子孙孙”。甲骨文的线号或占数行,或占数字十数字,金文的三种号都约占四分之一字大小,且除《永盂》钩识号置字左下角之外,大量使用的短横号皆置于字的右下角。标点符号的位置、大小都明显地呈有规范的趋势。春秋末期的《侯马盟书》的二短横号除了继续表示重文之外,还产生了表示合文的新用法,如《委质类》156∶20“之所”二字连为一体,占一字位置,就用二短横号置字右下角表示,这儿的二短横号有了标号的作用。《盟书》还用了四十七个近横近点的符号。从形体看这种号是从金文略近直角的钩识号简化而来的,它使得标点符号的“点”化向前迈进了一步。从用法上看,它不仅用于盟辞之末,还用于短语和句子之后,如《宗盟类》88∶1“兟之子孙”和1∶32“以事其宗”后皆用了这种符号,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地把标点符号用于划分短语和句子这样一些小的语言层次的例子。《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二短横号用法与《盟书》相同。新产生的符号是用朱色填空的长方框号。它们都是用于章末,无创新之处。但是,帛书中每章都用,这是标点符号周遍性使用的源头;百分之九十的号都占一格位置,这是标点符号占格的源头;号用朱色填实,这是后世写、刻本标点符号套色的源头。在秦代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有四种。二短横号用法仍与《盟书》相同。钩识号的形体减小,大致与新式标点符号句号、逗号与字的比例相等,置于字的右下方,约占半格位置。在某些简中有了周遍性的用法,如《南郡守腾文书》“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等在分句、复句后该用标点符号的地方都用了钩识号。黑方号和圆点号是新产生的。黑方号用于划分大的语言层次,如《法律答问》有则甲告乙盗牛,今乙盗羊不盗牛下,在判原告“为告不审”与处被告“赀盾”之中即用了此号。圆点号用于断句和标题。前者如《封诊式·封守》“妻曰某亡不会封·子大女子某未有夫·子小男子某高六尺五寸·臣某妾小女子某·牡犬一·”,在今天断句用句号的地方都用了圆点号,也是周遍性的用法。后者如《秦律杂抄》大多数段末的律名前都用了圆点号,如“·游士律”等,圆点号实是有书名号的作用。圆点号还有与黑方号合用的情况,如《法律答问》“辞者辞廷·今郡守为廷不为为殹辞者不先辞官长啬夫”,黑方号用于大的并列语言层次句群之间,圆点号用于小的语言层次句子之间。秦简中产生了圆点号,它不仅用为点号又用为标号;又圆点号与黑方号合用,表示不同的语言层次,体现出标点符号分工的趋势。这些都是标点符号发展中的不小的进步。

先秦文献共见到用号八种,横线号、钩识号、二短横号、一短横号、近点近横号、朱色填实方框号、黑方号、圆点号。用法有分辞、分章,断开句子、短语,标示重文和篇章之名。最早见以了号的分工。在某些语段内标点符号有了周遍性的使用。但是,总的来看,先秦的标点符号,在种类上不多,在形体上不规则,在使用上亦具有很大的任意性,这些都是萌芽期的特点。但是,先秦的标点符号是汉语标点符号的源头,无论是形体还是用法都奠定了后代标点符号发展的基础。

二、古代标点符号的发展期——两汉时期

随着人们对书面语语言层次表达认识的深化,随着书写材料、书写工具的改进,标点符号的使用逐步多了起来,上一时期从甲金到《睡虎地秦墓竹简》已呈现了这种趋势。到了两汉,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使用标点符号五种,七十次。黑方号、钩识号与《秦墓竹简》无异。二短横号与《盟书》无异。最有价值是产生了逗号和顿号,且用法已大致与今相同。如89简“牛唇、脂、、濡一器”、221简“长二尺六寸,广尺七寸”。《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用号六种:圆点号、钩识号、逗号、顿号、黑方号、二短横号。这些号此前皆已见到。所不同的是,在形体上,圆点号的大小已接近于今之句号,黑方号变成了正方形,大小如今之虚缺号。在用法上,圆点号主要用于章首表示分章,如《老子》甲本后古佚书256行“中心辩焉”章、257行“以其外心”章章首皆用有此号。黑方号亦用于章首,如《老子》乙本前古佚书《经法·道法》“……然后可以为天下正道法;■国失其次……”,“为天下正”前为《道法》章,“国失其次”后为《国次》章章首。《银雀山汉墓竹简》用了圆点号、钩识号和二短横号。二短横号作为合文号有了新用法,如《孙膑兵法·擒庞涓篇》之“夫[,=]”读为“大夫”,它不仅表示合文,还有代替“大”的作用。《居延汉简甲乙编》在两汉文物中用号最多,用法也最丰富。已见的号有顿号、圆点号、钩识号、黑方号、横线号、二短横号六种,新产生的有竖长点号、乙字号、斜线号、节字号(形如“卩”字)、马字号(形如“马”字少最后一笔)、三角号、网纹号七种。竖长点号用于分句、句子之后,还用于总括语之前,如《永元器物簿》“右破胡等”等。乙字号用于词语和句子之后,如甲附1“第四候长夏侯放 乙 三月奉钱千八百”、10.24“四月甲子卒马国取 乙”等。斜线号用于条后,还用于正文与落款之间,如10.29“……当用者如诏书/守卒史义”、54∶23“……二百九十/五月乙巳作”等。节字号用于条后,还用于句末,如58.13“斗三升少自取卩卒许亲粟三石二千少史谊取卩。”马字号、三角号皆用于句末。网纹号用于牍之端,有提示作用。七《武威汉简》用号及号的用法亦复不少,就《仪礼》简来看,已见的号有圆点号、顿号、钩识号、二短横号四种,新产生的有句号、黑三角号、扁方框号、括号、儿字号五种。句号可能由圆点号分化而来,《仪礼》简中用于句末和章首,如甲本《特牲》“尸入主人退○”、31简章首“○”疏衰常资……”等。黑三角号可能是《居延汉简》空心三角号的变体,它除用于句末之外,还用于章首,如甲本《燕礼》“:

“唯见《士相见》第十一简‘慈’二字上下括之,乃删去者。”(陈梦家《汉简缀述》)儿字号“仅见《有司》第二十简‘延末’字下,此是读书记号。”(同上)《武威汉简》中还出现了两号连用的方式,如甲本《特牲》“└延祝南面……”,这是最早的二号连用之例。《流沙坠简》用有句号,顿号、圆点号、网纹号、尖角号五种。最有价值之处有二:一是句号和顿号配合使用,如器物第39简“卒赵襄、单衣一则。”,句号用于句子,顿号用于句子的下位层次语音停顿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圆点号与黑方号配合使用表示不同的语言层次,在后代没有发展,而这里的句号、顿号配合使用表示“句”“读”,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是新产生了尖角号,如器物第44简“……〈椑榼一〈”等,虽用于器物名数后起句读的作用,但它为后代尖角括号、书名号的产生具备了形体上的基础。

两汉文献共见到新产生的标点符号十三种,顿号、逗号、句号、括号、三角号、斜线号、扁方框号、尖角号、竖长点号、节字号、马字号、儿字号、网纹号。顿号、逗号、句号、括号、三角号、斜线号等一直到现代汉语仍广泛使用。两汉随着标点符号的增加,用法也有发展,从短语间的并列词直到篇章、篇名章名皆有号表示。句号、顿号分工表示“句”“读”已经出现,两号连用已经出现,标点符号校对删略的用法也最早地见到。号的使用频度远过先秦,周遍性的用法亦较先秦为多。此外,汉代“标点符号”和“加标点符号”有了专门的术语“句读”,见何休《春秋公羊传序》。有些标点符号还收入辞书,如《说文》中就有

三、古代标点符号的保守期——魏晋至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流传下来可供研究标点符号的材料不多,除了敦煌卷子之外,写刻本极少。就这些可以见到的材料来看,所用之号约有十八种,句号、圆点号、双圈号、圈点号、顿号、方框号、方围号、卜字号、竖线号、直角号、三角号、圆钩号、乙字号、斜线号、短横号、节字号、尖角号、二短横号。方围号是方框号的变用形式,直角号用于删略衍字,是《武威汉简》直角括号的变体,圆钩号是三角号文饰形式。除先秦两汉已见之号及方围号、直角号和圆钩号之外,新产生的只有双圈号、圈点号、卜字号以及圆点号的变体省略号四种。但是,标点符号的用法却有不小的发展。句号用于句末章首是旧用法,还用于大韵、小纽,如伯2015《五代本切韵》”。十三佳”、“。崖”。书名、人名,如《唐写本唐韵》第5页“蜕字林云蛇易反”、第33页“准应劭云准类搉拙也”。用于人名或置于人名上下,如伯2012《守温韵学残卷》“。守温。”。圆点号除用于句读、大韵、小纽外,还有三种新用法。一是四圆点连用表示省略,如《唐写本唐韵》第26页“质朴也主也信也向也····注云修刀剑之日反”,《宋本广韵》“信也”至“注云”之间还有“平也……而鼎食”二十二字,可见这里四点是写者用来代替省略部分的。这是最早见到的省略号。二是三圆点连用表示删除衍文,如同上第36页“袹静或袹複静或作”,把下一字的注释语“静或”写到了上一字,故加点删去。三是用于字间表示乙字,如斯2055《笺注本切韵二》陆法言《切韵序》“伯加千·一字”,“千一”为“一千”之倒,加点乙之。方框号除用于句读、用于正文注文之间外,还用于表示篇名,如伯2012《守温韵学残卷》“囗声韵不和切字不得例”等。方围号、卜字号、竖线号表示删除。竖线号还表示代字,如伯2016《写本韵书残叶》“蒙覆也盖衣也又|縠”,“|”代字头“蒙”字。三角号除表示大韵声类、同纽之外,也用于删除。圆钩号表示同纽,还用于篇名,如伯2012《守温韵学残卷》“四等轻重例”等。乙字号表示提行,如上“四等轻重例”的“平声”缩格低于其他三声,故加乙字号提至相同位置。斜线号用于补入写脱的文字,如伯2011《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末”韵下,“怽”前以斜线号把补写在行右的写脱文字“妹妹嬉桀妻”插入。尖角号用于乙字,如斯113《西凉建初十二年敦煌郡……高昌里籍》“唐妻年卅一”中“唐妻”二字右加尖角号”〉“表示乙读为“妻唐”。二短横号除表示重文外,还表示代字,如伯3798《切韵残叶》“咙喉[,=]”等。这些新用法所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为标号的用法,特别是校对校勘的用法,比上一时期有了明显地增加。这对宋代校勘符号体系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标点符号配合使用方面,句号顿号配合使用表示“句”“读”没有多大发展,只见到很少的用例,如伯2812《于阗宰相画功德记》“朱夏初分、舍异类之珍财。”、“倾心恳切者、为谁施作。”等。用多号表示多级语言层次,则是标点符号配合使用的新发展,如伯2147《瑜珈师地论释决抉分门记卷第三》用了

(当是方框号的变体)◎。.四种符号表示四级语言层次。但这种配合方式对后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标点符号周遍性的使用要多于前一时期,而且出现了大段的一圈到底、一点到底的用号方式。前者如伯2814《安进通状》“伏以青阳肇启。景福唯新。爱以献岁之辰。用贺履端之庆。”,后者如伯4010《索氏人物传》“及晋司空索靖、惠帝时敦煌贤达、临池学书、翰墨无双、对策第一、帝往之、”。一圈到底、一点到底的两种用号方式,对此后一千多年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标点符号在某些方面是有所发展的,但综合各方面而观之,这一时期只能算是保守时期。

四、古代标点符号的成熟期——宋元明时期

随着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雕版之书的广泛流传,文化的逐步普及,古代标点符号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宋元明时期终于成熟。

从标点符号的种类来看,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类型,比较规则的就有连围号、半圆号、圆围号、阴文号、八卦号、横括复合号、鱼尾号、圆括号,其变体很多,如连围号有圆角方连围号、半圆连围号,阴文号有长方黑实阴文号、圆头黑实阴文号、圆围阴文号。加上变体,新产生的标点符号就三十多种。还有一些旧有的标点符号的分化体,如句号分化为大中小圈三种,圆点号分化为大中小点三种,没有计入。若予计入,数目则更多。

从标点符号的用法来看,现有的标点符号已基本满足了表示任何一种语言层次、任何一种语言性质的需要。这我们可以从以下对新旧标点符号的新用法的描写中得到认识。句号一分为三,小圈句号主要用于句读,如宋余仁仲刊《春秋公羊解诂·僖公三年》“齐侯·宋公·黄人·会于阳谷。”,这是句号以置于字右下角与字下之中分别表示“句”与“读”的最早用例。这种用法在《永乐大乐》中表现最为突出。小圈句号还用于发音,如同上“师在召陵”,“召”在上角加此号,表示此字读去声;用于评点,如明容与堂本《李卓吾批评水浒传》第八十一回于“[臣]流落山东……此时如何分说”十二句每之下加了小圈句号,并加了三个“妙”字以之示评。中圈句号主要用于划分比句子大的语言层次,如上《僖公三年》“春”“夏”“秋”“冬”所述之事之间皆用中圈句号划开,置于歌词与宾白之间、曲段之间、词阕之间皆是这种用法;还用于校勘,如宋刻本《南华真经注·内篇·人间世》“不足以自反邪”之“不”右侧加中圈句号,栏上有校语:“文成李张本皆无‘不’字。”大圈句号用于更大一点语言层次,划分篇章,如日静嘉文库藏宋本《诗集传·鹑之奔奔》二章间即用大圈句号隔开;还用于篇名,如宋刻本《嘉祐集》的《权书下》下位篇名“孙武”前即用有此号,用于曲名、曲牌与此同类;还用于示缺,如宋刊《古文苑·石鼓文》“鋚○勒马”中之“○”即用为虚缺号。圆点号亦分为大中小三种,与大中小圈句号的用法基本相同。但是,圆点号产生虽比圈句号早。而圈句号一经产生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到这一时期,圈句号的使用已占了绝对的优势。顿号用于句读一点到底,或与句号合用分别表示“读”“句”,这是旧用法。这一时期还见到了与圆点号配合使用分别表示“读”“句”的,如宋刻本《南华真经注·内篇·大宗师》“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号为宋人校读时所加)。顿号有变体空心顿号,都用于评点,如明刊套印本本《孙子参同·虚实第六》“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等。坚线号有长短粗细之分,都用为标号。用于人、地名,即为专名号,如宋刻本《南华真经注·杂篇·天下》“彭蒙、田骈、慎到”、宋金履祥《尚书表注·禹贡》“昆仑析支渠搜西戎”;用于评点,一字一线者如宋刘辰翁评点《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后游》“野润烟光薄”,多字一线者如明容与堂本《李卓吾批评水浒传》第八回“好似张飞敌吕布”下加粗竖线,并有评语“俗”;用于标示被注词语,如元刊本《周易郑康成注·乾》“九二见龙在田”为原文被注语句而加竖线号标出,下文即是注语;用于条文之首,即破折号,如元刊本《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批点韩文凡例》“——大段意尽……——大段内小段”等。横线号表示篇章节段见于先秦,这一时期应用更加广泛,如宋刻本《南华真经注·杂篇·天下》“不累于俗……古之道者术有在于是者”“彭蒙……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两个并列的语段后都用了横线号;两个横线号联用,即为书名号,如元刊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阅金经|”“|四块玉|”等。圆括号用为书名号,如同上“(醉太平)”;用于说明文字,如明刊本《乐府红珊》中的《三国志·关云长赴单刀会》“(生)”“(旦)”、《琵琶记·蔡议郎牛府成亲》”(净丑贴上)”等。扁方框号用于官、地名,即专名号,如宋金履祥《尚书表注·立政》;用于评点,明套印本《孙子参同·虚实》“致人而不致于人”下即用有此号。围号变体良多,有方、圆、八角、近方近圆、单、双、连等诸种,特点都是把文字围于号内。用法亦伙,主要有用于人、地名,相当专名号;篇名,相当书名号;引语,相当冒号、引号;说明,相当括号;以及评点、校注等。阴文号似是围号的变体,其本身又有不少形式,有圆有方,还有外面再套围号的,其用法亦大致与围号相同。直角号除用于分篇分章以外,还用于校勘、评点。还有黑三角号

这一时期新产生的标点符号以标号为多,新用法亦以用为标号的用法为多。这正弥补了此前标号及其用法发育不良的缺陷。

除上二方面以外,这一时期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进入了成熟阶段。《册府元龟》载后唐明宗因丞相冯道等人之请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的诏书,谓“句度抄定注出”,但未见有完篇完帙周遍性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由此我们说唐五代以前两千年使用标点符号都是随意性的。宋代以后情况大变,许多写刻本都周遍性地使用了标点符号。宋代的如建安余仁仲刻的《春秋公羊解诂》、《春秋谷梁传》,元代的如坊间所刻的部分书籍,明代的如三亿多字的《永乐大典》等等。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很规范,大小一致,位置固定,占格合适。《大典》虽是写本,但标点符号则是钤印上去的。《大典》之号是用红色的,有些套刻本也是如此,如明套印本《孙子参同》之号亦用红色印出。彩色的标点符号看起来更加醒目、突出。

这一时期产生的标点符号方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标点符号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宋真德秀《批点法》、黄榦《勉斋批点四书例》、陈騤《南宋馆阁录·校雠式》、元程端礼《续补句读例》、《批点韩文凡例》、明唐顺之《批点法》、归有光《评点史记例意》,对标点符号的名称、用法,有的还有形体,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具有了当代《标点符号用法》的性质。方案是从实际的运用中总结出来的,标点符号不发展到成熟时期,就产生不了标点符号的方案。

五、古代标点符号的拓展期——清代

有清三百年,标点符号续有拓展,但并无飞跃。

在种类、用法上,约有如下数端可以提及。一是产生了双横线号,用为书名号,如传抄本《大典》“命”卷“同人卦”。二是产生了规范的六角括号,除用为书名号、专名号外,还用于括注,如振绮堂刊《樊榭集·群仙祝寿》第一折“〔老生扮许迈引仙童上〕”。三是钩识号在行款上用于段末抵栏之字下,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六册《苏松》中一段的末句“不能多得”,“得”抵下栏线,字下施有钩识号。四是专名号趋于统用竖线号,如郑梁等刊《南雷文集·征君沈耕岩先生墓志铭》“李贤张居正杨嗣昌”,上顾书《密云志》“密云县”“石匣门”,用三角号、围号等则较为少见。五是有系统的改版符号,如毛扆改宋本《鲍照集》用横线号表示行、钩识号表示幅、方框号表示留格等。这五方面对现代有不小的影响。

在使用上,清代具有整个古代标点符号时期的共性,但有两大特点应该指出。一是用号书籍的总量大大增加。这个特点不体现在官刻,而体现在坊刻;不体现在经书甚至史书,而体现在子书集书,特别是民间文学作品;不体现在高层次文化读者所读的书,而体现在低层次文化读者对象所读的书。在用标点符号的清本中,小说、诗、词、曲和用于学子学习的范文范书占了绝对的多数。清本易得,读者稍多翻一些稿本、抄本、刻本,即可了解,不必举例。二是官家纂书使用标点符号的倒退。上言《大典》三亿多字皆断句标点,无论原书有无标点,一经裁入皆如此;而《四库全书》收书三千余种,无论原书有无断句标点,一经编入则悉去之。二者相比,《四库》在标点符号史上不能不说是倒退。当朝之书如姚鼐《古文辞类纂》初刻“曾有圈点,晚年则尽去之,以为邻近俗学”。这也是倒退的表现。

三千年汉语标点符号的发展,为新式标点符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少人则以为汉语新式标点符号是舶来品。实则,从起源来看,世界上现存最早最丰富的文献文字即是中国殷商时代的汉语甲骨文,而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标点符号,因此,汉语的标点符号起源最早。从用法来看,到宋元明时期,汉语标点符号已基本满足了表示任何一种语言层次、任何一种语言性质的需要。即从形体来看,新式标点符号亦有许多在古代已经出现。最常用的句号,现用于汉字为圈号,用于拼音为圆点号,前者见于《武威汉简》,后者见于《睡虎地秦墓竹简》;逗号、顿号见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括号,圆括号见于元刊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六角括号见于清振绮堂刊本《樊榭集》,直角括号见于《武威汉简》;破折号见于元刊本《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省略号见于《唐写本唐韵》(用四个圆点,六个圆点用于删略);着重号,圆点号见于清福山王氏刻本《弟子职》,圈号和线号见于宋刘辰翁评点本《集千家批点杜工部诗集》,顿点号见于元刊本《程氏有塾读书分年日程》;专名号见于宋刻本《南华真经注》。这几种都是1990年《标点符号用法》所载入的。未载的一些常用标点符号古代亦已见到。虚缺号,圆围号见于宋刊本《古文苑》;斜线号见于《居延汉简甲乙编》;方框号见于《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三角号见于《武威汉简》;代字号见于伯2016《写本韵书残叶》;重文号见于商周铭文;阴文号见于宋本《太平寰宇记补阙》;鱼尾号见于宋本《新修龙龛手镜》;等等。现代所使用的校对校勘符号,在古代差不多已见到。由此可见,汉语的新式标点符号是在汉语古代标点符号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②]但我们不否认对外域有借鉴,如问号、叹号等形体则不是汉语标点符号所本有的东西。汉文化光辉灿烂,不可自高自大,更不可妄自菲薄。

注释:

①关于理论发展,笔者有《古代标点符号理论初探》一文可供参看。文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5期。

②新式标点符号方案中的“《》”两种书名号为外域所无,当是从古代表示书名的括号、线号演变而来。

标签:;  ;  ;  ;  

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概述_标点符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