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论文_朱琳1,张瑞红2,潘美3,董晓菲4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论文_朱琳1,张瑞红2,潘美3,董晓菲4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水务局 山东聊城 252300

摘要:大运河是贯通南北、沟通内外、联通古今的中华历史文化长廊和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山东段纵贯山东西部地区,是贯通运河南北的重要河段,沿线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山东段)专项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探索大运河文化弘扬传承创新发展之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沿岸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协同打造中华文明新名片的重要举措,更是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带

1 研究背景

大运河山东段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部,纵贯山东西部地区,是贯通运河南北的重要河段。沿线地区与苏皖豫冀四省交界,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是运河文化活态性、融合性的典型代表,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把握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机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力厚植发展优势,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区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支撑。大运河山东段由北向南依次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 5 市,支线延伸到菏泽市,全长 963.5 公里,其中古运河643 公里,新中国建立后新修河道 300 多公里。沿线 5 市总面积4.21 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 26.7%;人口总量 2973 万,占全省的 29.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1116.6 亿元,占全省的 19%。

2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亟待加强。

运河遗产保护经费来源单一,运河沿线山东五市财力较弱,致使遗产保护修复历史欠账太多,系统保护修复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开展全面系统严格的考古挖掘,遗产挖掘任务较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够,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研究创新能力不强,对运河文化多元价值体系研究阐发展示不足,重发展轻保护的思想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现有大多数已开发的项目和工程,大都着眼于旅游、航运等发展功能,文化园区、古镇打造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与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联动不够紧密,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形势、新特点结合广度和深度有待增强,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展示运河文化活态化的水平不高,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

2.2 沿岸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部分河段水质状况恶化,运输能力逐年提高,船舶数量不断增加,水上交通运输活动所产生的航运污染问题逐步显现,而航运治污能力较为薄弱,港口码头污染防治和应急能力有待加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运河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各类污水排放量随之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够完善,沿河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率较低,城镇生活污染治理不够彻底,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大运河流域是农业有害生物多发、重发、频发地区,农药使用量较高。大运河济宁段梁济运河和枣庄段韩庄运河属于南水北调输水干线,部分河段水环境安全仍存在较高风险。

2.3 区域经济增长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要素资源共享程度较低,配置效率不高,资源富集优势急需转化为发展优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互联网+”的力量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与互联网、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层次不高;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大,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城乡建设以及上下游产业融合不深,产业融合、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产城融合发展促进机制不够完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不快,乡村振兴潜力巨大。

2.4 协调推进机制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比较突出,有水段与无水段资源差异很大,沿线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不完善,存在各地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现象,未能形成区域整体发展合力。大运河保护开发的管理涉及文保、旅游、水利、林业、交通、国土、城建、环保、规划等诸多部门,目前基本上仍然处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状态,相互之间缺乏完善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可谓“九龙治水”而不治水,严重制约着大运河文化带的整体保护开发和建设。

3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四个意识”,切实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履行政府职责,统筹一盘棋,合力抓落实。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研究确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政策、体制机制创新、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建设等问题。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完善推进措施,密切协调配合。沿运河五市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建立和完善沿运河 5 市与省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重大政策落实以省直部门为主,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以所在市为主,形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合力。

3.2 做好规划衔接

坚持统一规划、相互衔接、协同发力、整体推进,强化规划管控引导作用。落实好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做好与省级相关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加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类专项规划和市县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实施整体合力。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的衔接,建立“多规合一”的体制机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3.3 推动重点工作

坚持重点突破、带动示范,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实行量化分解,明确推进进度和责任主体,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全程跟踪,确保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立用地保障和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确保顺利实施、如期完成。

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历程和现代成就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打造中华文明新名片,为实现伟大梦想增添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集中力量、集成资源、集聚智慧,确保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参考文献:

[1]《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山东段)专项规划研究报告》.2017(11).

[2]《》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意义、构想与路径》.《中国名城》 .2017(10)

[3]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探析. 《中国国情国力》 .2017(10)

论文作者:朱琳1,张瑞红2,潘美3,董晓菲4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9

标签:;  ;  ;  ;  ;  ;  ;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论文_朱琳1,张瑞红2,潘美3,董晓菲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