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

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

一、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爱红[1](2021)在《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临床观察及用药疗效评估》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第一章支气管哮喘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BA)患者的ACT评分、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的分析,为支气管哮喘、焦虑抑郁两者相关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表、哮喘控制测试表自测版(ACT)、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选择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共18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统计其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哮喘病程、ACT评分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支气管哮喘与焦虑抑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研究的185例BA患者中,女性为103例,占总人数的54.3%,男性为82例,占45.7%;其中年龄最大86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57.03±12.98岁,无吸烟人数为119人,占总人数的64.3%,吸烟患者66人,占总人数的37.5%;哮喘控制水平(ACT):哮喘症状控制不佳人数共97名,占总数的52.4%;其次哮喘症状良好控制为77名,占41.6%;哮喘完全控制的人数最少,只有4例,占2.2%;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是7例,占总人数的3.8%。病程:病程小于5年患病人数最多,为85例,约占45.7%;其次,5年~10年患病人数38例,占20.3%;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病程达60年。2、本研究的185例BA患者,焦虑状态:23.8%可能有焦虑,30.3%肯定为焦虑,22.7%肯定有明显的焦虑状态,13%有严重的焦虑状态。男性可能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及可能为严重焦虑者共66例,占男性总人数的80.4%;女性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及可能有严重焦虑者共100例,占女性总人数的97.08%;女性患者焦虑人数多于男性患者,焦虑与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症:33.5%可能有抑郁症,50.3%肯定有抑郁症,7.0%有严重抑郁症;男性患抑郁症有66例,占男性总人数的80.48%;女性患抑郁症共102例,占女性总人数的99.02%;统计学计算得出,P<0.05,抑郁状态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男女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抑郁症程度较男性高。3、焦虑抑郁情况与哮喘患者年龄、病程和ACT相关性研究:(1)185例BA患者中可能有焦虑者年龄集中在46~55岁和56~65岁;肯定有焦虑者和肯定有明显焦虑者及可能为严重焦虑者均集中56~65岁和66岁以上,统计P=0.001(P<0.05),焦虑评分与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说明年龄越大患焦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185例BA患者中可能有抑郁症及肯定有抑郁症的年龄均集中在45~55岁,56-65岁及大于66岁;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年龄集中在56~65岁。抑郁评分在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5))。(2)185例BA患者焦虑在ACT中分布: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85.71%)>哮喘症状控制不佳(80.41%)>哮喘症状控制良好(48.05%)>哮喘症状完全控制(0%),焦虑人数最多者分布在哮喘症状控制较差和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两组内。经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例BA患者抑郁症在ACT中分布具体如下: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85.71%)>哮喘症状控制不佳(69.07%)>哮喘症状控制良好(41.55%)>哮喘症状完全控制(25%)。经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由于10例患者无法提供正确哮喘病程故只统计175例;焦虑患病率:病程小于5年患焦虑为88.37%;病程5~10年患焦虑为83.78%;病程10~20年患焦虑为100%;病程20~30年患焦虑为88.23%;病程大于30年为96%。焦虑患病率:病程10~20年>病程大于30年>病程小于5年>病程20~30年>病程5~10年。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206(P>0.05),哮喘病程与焦虑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患病率:病程小于5年患抑郁症为88.37%;病程5~10年患抑郁症为86.48%;病程10~20年患抑郁症为100%;病程20~30年患抑郁症为94.11%;病程大于30年患病人数为96%;患抑郁症人数:病程10~20年>病程大于30年>病程20~30年>病程小于5年>病程5~10年,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498(P>0.05),哮喘病程与抑郁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章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目的:通过对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整理、分析、总结,为支气管哮喘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结果:从72篇文献中统计得出,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常见证型为:肝气郁结、肝火犯肺、肝风内动、肝气乘肺、肝气乘脾、肝肺阴虚;常见的病理要素为:痰、气郁、风、火或热、虚;常采用的治法为疏肝、清肝、柔肝、平肝;常用的归肝经药物:柴胡、僵蚕、枳壳、地龙、川芎、丹参、香附、白芍。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针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或临床缓解期(肝气侮肺、肺气郁闭证),采用我院宣肺解郁中药复方进行治疗,为支气管哮喘共病焦虑抑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室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60例哮喘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各项临床标准纳入研究。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前后进行顺序编号1~60,然后借助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按照产生数字的单双属性分为两组,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宣肺解郁”中药复方。总疗程为2周。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肺功能各项指标、哮喘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等进行比较,评估宣肺解郁方的临床疗效。结果:1.血清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的EOS计数、血清总Ig E与治疗前对比显着降低,计算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观察组的血清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肺功能检查: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计算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FEV1、FVC、FEV1/FVC等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ACT评分:治疗后两组哮喘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的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两组治疗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显着降低,且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哮喘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的情况,并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主要集中在中老年,ACT评分越低,焦虑抑郁也就越严重。2.宣肺解郁方可以明显降低哮喘合并焦虑抑郁患者HAMA、HDMD,改善血清指标、肺功能指标、ACT评分。

卢玲[2](2021)在《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加味柴胡疏肝汤的主要有效成分、核心的治疗靶点以及关键的信号通路,探讨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Dis Ge NET、OMIM、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Pharm Gkb以及Gene Cards数据库中收集并整合得到癫痫的相关靶点;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加味柴胡疏肝汤中的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Venny软件进行映射得到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潜在靶点。并且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关系网络。其次,对潜在靶点进行功能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关系网络,并通过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 NCA插件对PPI网络进行分析,构建核心子网络。同时,基于R语言软件中的cluster Profiler包对潜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然后,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KEGG通路”关系网络。结果:本研究中加味柴胡疏肝汤的有效成分有155种,主要包括β-谷甾醇、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贝母辛碱、天竺葵素、钩藤碱、芍药苷、异鼠李素、橙皮素、杨梅酮以及芒柄花素等。其有效成分作用的靶点有246个。从Dis Ge NET、OMIM、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Pharm Gkb以及Gene Cards数据库中收集并整合得到癫痫相关的靶点有4580个。通过Venny进行映射得到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潜在靶点总共有147个。这147个潜在靶点之间均有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PPI核心子网络分析得到MAPK3、MAPK14、CCND1、AKT1、IL1B、CCL2、MMP2、MAPK1、EGF、EGFR、MYC、TP53、ESR1、CXCL8、MAPK8、MMP9、VEGFA、PTGS2、CASP3、FOS、STAT3以及TNF这22个核心靶点。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潜在靶点影响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对金属离子的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突触前膜的组成成分、突触后膜的固有成分、突触前膜的固有成分、突触膜的组成成分、突触膜的固有成分和突触前膜、儿茶酚胺结合、神经递质受体活性、蛋白酶结合、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多巴胺结合等等。主要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凋亡、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催乳素信号通路等等。通过联合分析“靶点-KEGG通路”关系网络、PPI核心子网络以及细胞凋亡通路,进一步筛选得到包括AKT1、TP53、TNF、MAPK1、MAPK8、MAPK3、FOS和CASP3在内的8个核心靶点。这8个核心靶点不仅是PPI核心子网络中的关键靶点,也是KEGG关系网络中的重要靶点,同时也是富集在细胞凋亡通路上的核心靶点。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我们推测加味柴胡疏肝汤的β-谷甾醇、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贝母辛碱、天竺葵素、钩藤碱、芍药苷、异鼠李素、橙皮素、杨梅酮以及芒柄花素等有效成分可能通过靶向AKT1、TP53、TNF、MAPK1、MAPK8、MAPK3、FOS以及CASP3等核心靶点,影响对活性氧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突触前膜、儿茶酚胺结合、神经递质受体活性、多巴胺结合等生物学功能,进而调控细胞凋亡、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催乳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癫痫的作用。

任非非[3](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王畅[4](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王毓芳[5](2020)在《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中医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经断前后诸证(PMS)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近30年针刺治疗PMS相关文献与研究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为往后开展针刺治疗PMS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电子及手工检索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的数据库,收集由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提取资料并导入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Jadad评分表进一步对所纳入的RCTs进行质量评价,提取高质量(评分≥4分)的研究数据,利用Rev Man做进一步偏倚风险分析以及荟萃分析;进行异质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并根据不同关注项目进行亚组分析,针对纳入篇数≥10的结局指标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modeler及SPSS statistics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根据病证症的分布、经络分布、腧穴特点等加以分类及分析处理,并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资料收集:运用相关检索词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初步检索出文献1124篇,通过Note 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534篇,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450篇,初步纳入文献140篇,同时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表,排除低质量(评分1-3分)文献98篇,最后纳入42篇高质量(评分4-7分)文献,总计参与者共3886名,包括针刺治疗组共1902名,以及对照组共1984名。2.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纳入42篇高质量(Jadad评分4-7分)文献做进一步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2.1.总有效率:针刺组在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安慰针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更年期相关症状方面:针刺组在改善Kupperman(K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针刺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各维度分析发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提示针刺组在改善心理维度、躯体维度、泌尿生殖维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针刺组在改善自拟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以≤4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4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生活质量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激素水平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血清E2值、FSH值及L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情绪障碍方面:针刺组在改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以>6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6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6.睡眠方面:针刺组在改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血管舒缩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烘热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倚风险分析结果:根据整体风险由最低依次分别为随机序列的产生(选择偏倚)、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失访偏倚)、选择性报告(报告偏倚)、其他偏倚、随机分配隐藏(选择偏倚)、评估者盲法(检测偏倚)、受试者与研究人员盲法(实施偏倚)。3.1.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分析模型的选择、数据集的选择等因素敏感性低,整体结果稳定性佳,证据可信度良好。3.2.发表性偏倚: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总有效率、KI评分、血清E值、血清FSH值、血清LH值、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篇数均≥10篇,做漏斗图分析,其中总有效率以及FSH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4.频次分析结果: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1193次,共涉及穴位98个。4.1.穴位频次:根据穴位使用的总频次进行排序,从最高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根据辨治模式分析穴位的使用频次,辨病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关元、肾俞、百会、神门、足三里、内关、肝俞、天枢、子宫;辨证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太溪、神门、三阴交、太冲、肾俞、百会;辨症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足三里、百会。4.2.经络频次:PMS的针刺治疗涵盖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针刺经脉频次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4.3.部位频次:选穴部位频次从最高依次为下肢部、腰背部、头面颈部、上肢部、胸腹部。4.4.特定穴频次:针刺治疗PMS有71穴为特定穴(72%),27穴为非特定穴(28%)。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类别,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背俞穴、募穴。而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Modeler的Apriori算法,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提升度>1。5.1.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子宫-关元(94.44%),子宫-三阴交(94.44%),印堂-百会(94.44%)。5.2.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头面颈部-下肢部(96.94%),腰背部-下肢部(96.77%),胸腹部-腰背部(96.08%)。5.3.特定穴配伍: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其中有5组置信度达到100%,分别为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肝俞-肾俞(90.57%)、关元-三阴交(90.16%)、合谷-三阴交(90.00%)。6.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进行系统聚类,针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分析,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与频次分析结果一致,为针刺治疗PMS的主要常用腧穴。另一类为配穴,包括辨证用穴、辨症用穴及经验用穴。辨证用穴如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辨症用穴如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经验用穴如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结论:1.对国内外1990-2019年针刺治疗PMS的RCT文献进行检索与文献评价,共纳入Jadad评分4-7分的高质量文献42篇做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组在改善总有效率、Kupperman(KI)评分、中医证候、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2.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的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针刺治疗PMS有72%为特定穴,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3.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包括子宫-关元,子宫-三阴交,印堂-百会等。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包括头面颈部-下肢部,腰背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等。特定穴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包括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包括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合谷-三阴交。4.聚类分析结果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配穴包括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等。

李令康[6](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王亚菲[7](2020)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并基于证素辨证体系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的常见中医证素进行分析,探寻本病病位、病性及其分布特点,并通过证素对证型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进行临床调查,首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抑郁评估,纳入符合抑郁状态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中医临床证候,基于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证素的辨证,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医证素分布进行分析,并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证型进行探索。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5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患者。1.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75例患者共计774个证素,其中“Ⅱ”级证素最多,占40.05%,“Ⅱ”及“Ⅲ”级证素共占62.79%,可见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患者临床症状可能较明显。2.单一证素分布:①病位证素:出现频率上,出现最多的为肝,其次为肾、心神、脾,再次为胃、心、肺,膀胱出现频率最少;证素平均权值比较,均值大于20的证素包括肝、肾、脾,其中肝权值均值最高,心神权值均值接近于20。②病性证素:出现频率上,最高的为阴虚、气滞,其次为湿、热、阳虚、气虚,再次为阳亢、血虚、痰、血瘀,血热、动风、津亏出现频率较少;证素平均权值比较,阴虚>气滞>气虚>阳虚>湿>血虚>热>血瘀>痰>阳亢,除阳亢外,其他证素平均权值均大于20。3.证素组合分布:①病位证素组合:多种病位证素组合比较常见,其中4种病位组合最常见,占32.00%,以“肝、脾、肾、心神”、“肝、心、肾、心神”组合为主;其次为3种病位组合(18.67%),以“肝、肾、心神”、“肝、脾、肾”组合为主;2种病位组合(17.33%),以“肝、脾”、“肝、心神”“肝、肾”组合多见。肝证素参与组合最多,常主要与心神、肾、脾证素以不同组合形式出现。②病性证素组合:虚性、实性证素共同参与组合的共73例,占97.33%,且组合较复杂多变,其中6种和7种病性证素组合占比最高,均占16%,其次为8种病性组合(14.67%)。阴虚、气滞常共同参与证素组合,共有63例,占84%。虚性证素以阴虚为主,常与其他虚性证素(气虚、阳虚、血虚)出现不同组合形式,共有58例,占77.3%;实性证素以气滞为主,常与其他实性证素(阳亢、湿、痰、血瘀、热)以不同形式进行组合,共有62例,占82.67%。4.证素分布特征:①性别上,女性阳虚证素出现率高于男性。②年龄上,老年人脾、阳虚出现率高于非老年人。③随着糖尿病病程增长,胃、血虚证素出现频率逐渐增加。④随着抑郁评分增加,心、心神、胃、气虚、阳亢证素更易出现,其中以心神、阳亢证素为着。5.通过聚类分析对中医证素进行聚类,树状图中类间距在15时可将证素聚为4类:第一类:肝、阴虚、气滞、湿,肝郁阴虚兼湿证;第二类:热、阳虚、肾、心神、气虚、脾,脾肾亏虚,热扰心神证;第三类:胃、心、血瘀、血虚、痰、阳亢,心血亏虚,痰瘀互阻证;第四类:肺、血热、动风、津亏、膀胱,肺热津亏证。结论:1.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心神密切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气滞、湿、热、瘀、痰之实邪,主要病机为阴虚气滞。2.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证素病理表现较重,且组合复杂多变;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阳虚证素;老年人易出现脾阳虚;糖尿病病程越长,更易出现胃、血虚证素;抑郁状态越明显,心神、阳亢证素越容易出现。3.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及临床经验,大致可分为以下证型:肝郁阴虚兼湿证、脾肾阳虚证、热扰心神证、心血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肺热津亏证。

邹金宏[8](2020)在《从肝论治抑郁焦虑状态下强直性脊柱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临床试验以常规西药(柳氮磺胺吡啶+吲哚美辛)与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两种不同的用药方式对抑郁焦虑状态下脊柱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对比研究。为抑郁焦虑状态下强直性脊柱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分配,单中心、单试验的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8名抑郁焦虑状态下强直性脊柱关节炎患者分入常规西药组、西药联合“从肝”组,进行2周住院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实验室指标(WBC、ESR、CRP)及主观指标(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并对组间治疗前后的WBC、CRP、ESR、VAS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的SAS、SDS评分以及治疗效果采用卡方检验。各组组内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间治疗前后WBC以及组间治疗前后WBC差异不具有显着性。2.两组间治疗前后CRP,治疗前后CRP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组内对照组治疗前后CRP差异具有显着性。实验组CRP: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3.两组间治疗前后ESR差异均不具有显着性。组内治疗对照组前后ESR差异具有显着性。实验组ESR: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4.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治疗后VAS评分差异具有显着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均具有高度显着性。5.两组间治疗前SAS评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治疗后SAS评分差异具有显着性。5.两组间治疗前SDS评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治疗后SDS评分差异具有显着性。结论:通过本临床疗效研究,得出抑郁焦虑状态下强直性脊柱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从肝论治具有可行性。且患者使用“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吲哚美辛”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柳氮磺胺吡啶+吲哚美辛”的改善效果。“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对抑郁焦虑状态下的临床症状改善有一定疗效。

冯素云[9](2019)在《平肝降火法治疗气郁化火型偏头痛并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导师经验方平肝降火方治疗气郁化火型偏头痛并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用中医中药理论探究偏头痛并抑郁的病因病机,发挥中医中药治疗的优势,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并抑郁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就诊的62例辨证分型符合气郁化火型偏头痛伴抑郁状态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偏头痛常规西医治疗(首次就诊若在急性期予以布洛芬缓释胶囊0.3g,缓解后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Omg Qn,在治疗过程中再次急性发作,不再服用止痛药物)、应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75mg QD控制抑郁症;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导师经验平肝降火基础方,日一剂,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水分服。8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偏头痛综合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统计各项数据,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脱落1例患者,最终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中医症候积分、偏头痛综合积分、抑郁状态积分及生活质量积分方面均有显着改善(P<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量表积分中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在头痛程度疗效积分中,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便秘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对本实验研究无显着影响,两组患者在实验室安全指标方面无显着变化。结论:通过平肝降火法,运用平肝降火方能够改善气郁化火型偏头痛并抑郁状态患者的头痛程度、抑郁心情、生活质量,且安全效价高,值得研究和推广。

刘晓琦[10](2019)在《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试验主要通过对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观察该方是否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改善临床中医症状以及缓解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从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型患者66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在基础健康教育、控制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组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联合柴苓降糖方。以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的变化,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整理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一般性资料上,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方面不具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与治疗组均能降低空腹(FPG)及餐后2小时(2hPG)血糖,但治疗组降低血糖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上,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方面,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检测:治疗期间患者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通过初步研究,采用柴苓降糖方中西医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效果要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既可改善临床症状,也能降低血糖等理化指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的问题,安全性高,可更深入探究并推广使用。

二、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临床观察及用药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支气管哮喘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3.研究方法
        4.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5.研究结果
    第二章 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癫痫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病因
        1.2 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
    2 癫痫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痫病”的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3 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
        3.1 单味药治疗癫痫的研究
        3.2 中药复方治疗癫痫的研究
    4 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癫痫相关靶点的收集
        1.2 癫痫靶点的整合
        1.3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检索与收集
        1.4 中药靶点的收集
        1.5 疾病靶点与中药靶点的映射
        1.6 构建“成分-靶点”网络
        1.7 构建“PPI”网络
        1.8 筛选PPI核心子网络
        1.9 GO和 KEGG富集分析
        1.10 构建KEGG关系网络
    2.结果
        2.1 癫痫的相关靶点
        2.2 加味柴胡疏肝汤的有效成分及靶点
        2.3 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潜在靶点
        2.4 构建“加味柴胡疏肝汤有效成分-癫痫靶点”关系网络
        2.5 潜在治疗靶点“PPI”关系网络的构建
        2.6 潜在治疗靶点的PPI核心子网络
        2.7 潜在靶标的GO功能富集分析
        2.8 潜在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2.9 构建“癫痫靶点-KEGG信号通路”关系网络
    3.讨论
        3.1 癫痫的概述
        3.2 导师刁丽梅教授治疗癫痫的心得
        3.3 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主要有效成分探析
        3.4 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核心靶点探析
        3.5 GO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探析
        3.6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探析
        3.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初步结论
    三、存在不足
    四、创新点
    五、展望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1: 致谢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3 个人简历

(4)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5)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与诊断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诊断标准
    第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
        一、月经紊乱
        二、血管舒缩症状
        三、失眠症
        四、情绪障碍
        五、骨关节和肌肉痛
        六、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八、其他
    第三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机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二、西医病因病理
    第四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
        一、中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针灸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进展
        一、华人地区
        二、国外地区
    第二节 机制研究进展
        一、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二、调整神经递质含量
        三、抗氧化作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资料的规范化
        六、资料提取
        七、质量评价
        八、统计处理
        九、偏倚风险评估
        十、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筛选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四、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五、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二、临床研究的标准化
        三、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价值性
        四、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限制性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证治规律研究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资料的规范化
        六、资料提取
        七、统计处理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筛选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四、频次分析
        五、关联规则分析
        六、聚类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辨治模式
        二、三阴交为治疗要穴
        三、重用足太阳膀胱经
        四、重用特定穴
        五、局部取穴直击病所
        六、穴位相配阴阳皆调
        七、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糖尿病合并抑郁西医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合并抑郁流行病学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发病机制
        4 糖尿病合并抑郁临床评定
        5 糖尿病合并抑郁临床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抑郁中医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中医渊源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病因病机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中医辨证论治
        4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其他中医疗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病例标准
        6 研究方法
        7 统计学方法
        8 质量控制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常见中医症状及舌脉分布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4 聚类分析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证型研究
    第三节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常见症状分析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结果分析
        4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型分布
        5 导师学术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8)从肝论治抑郁焦虑状态下强直性脊柱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2 文献综述
    2.1 对于抑郁焦虑症的认识
    2.2 抑郁焦虑症的发病机制
        2.2.1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2.2.2 中医发病机制
    2.3 国内外对于抑郁焦虑症的治疗研究
        2.3.1 西医治疗
        2.3.2 中医治疗
        2.3.3 其他治疗
    2.4 抑郁焦虑症从肝论治理论依据
    2.5 对于强制性脊柱关节炎的认识
        2.5.1 AS发病率
        2.5.2 国内外对于AS的治疗研究
        2.5.3 AS 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2.5.4 AS从肝论治的治疗原则
    2.6 抑郁焦虑状态下AS的研究进展
        2.6.1 AS病程与抑郁焦虑的联系
        2.6.2 AS与抑郁焦虑发病的联系
        2.6.3 抑郁焦虑状态下AS患者临床症状
    2.7 从肝论治的用药指导
    2.8 用药组方及药理机制
        2.8.1 用药组方
        2.8.2 现代药理机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来源
    3.2 诊断与评定标准
        3.2.1 AS诊断标准
        3.2.2 抑郁焦虑状态的评定标准
    3.3 病例收集标准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3.3 剔除标准
        3.3.4 脱落标准
        3.3.5 中止标准
    3.4 研究方法
        3.4.1 方案设计
        3.4.2 样本量估算
        3.4.3 随机分组
        3.4.4 试验路线图
    3.5 治疗方案
        3.5.1 常规西药组
        3.5.2 西药联合中药组
    3.6 检测方法与指标
        3.6.1 主观指标
        3.6.2 实验室指标
        3.6.3 实验结果评定
    3.7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纳入病例数量分析
        4.1.1 基本情况比较
        4.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2 疗效评定
        4.2.1 不同组治疗前后WBC比较
        4.2.2 不同组治疗前后CRP比较
        4.2.3 不同组治疗前后ESR比较
        4.2.4 不同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4.2.5 不同组治疗前后SAS评分
        4.2.6 不同组治疗前后SDS评分
        4.2.7 治疗效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指标选取依据
    5.2 对照治疗药物选取依据
    5.3 实验组设计依据
    5.4 实验数据分析
        5.4.1 WBC
        5.4.2 ESR与CRP
        5.4.3 VAS评分
        5.4.4 SAS与SDS评分
        5.4.5 治疗效果
6 结论
7 问题与不足
8 参考文献
9 附件
致谢

(9)平肝降火法治疗气郁化火型偏头痛并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内容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平肝降火法治疗气郁化火型偏头痛并抑郁的临床疗效分析
        1.1 平肝降火法对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的影响
        1.2 平肝降火法对抑郁状态积分及疗效分析
        1.3 平肝降火法对头痛程度积分及疗效分析
        1.4 平肝降火法对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积分及疗效分析
        1.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分析
    2 中医药治疗气郁化火型偏头痛并抑郁状态的理论基础
        2.1 偏头痛、抑郁状态中医历史沿革
        2.2 中医对偏头痛并抑郁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平肝降火法治疗气郁化火型偏头痛并抑郁的依据
    3 平肝降火基础方立方依据
    4 平肝降火基础方的组成、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4.1 组方
        4.2 平肝降火方的配伍思想
        4.3 现代药理研究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偏头痛并抑郁状态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诊断标准
    试验病例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机理分析
    方药分析
    疗效结果
    临床研究过程中的思考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1.中医症状积分表
    附表2.临床观察表
    附表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临床观察及用药疗效评估[D]. 李爱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癫痫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卢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D]. 王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的初步研究[D]. 王亚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从肝论治抑郁焦虑状态下强直性脊柱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研究[D]. 邹金宏.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2)
  • [9]平肝降火法治疗气郁化火型偏头痛并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D]. 冯素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刘晓琦.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