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型的综合课程,所以教师应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方面来组织教学,即将生活有效引入课堂。下面笔者以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构建生活化课堂中的些许体会。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时刻关注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使其更好地认识、适应和创造生活,有益于其全面健康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引导查访,观察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所以学生要积极寻求多种途径细心地观察、了解生活,从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教师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验证理论知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活动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小组成员配合完成。通过查访活动的开展,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生活,既有效融入了个人情感,又培养了其思维品质。
以“注意公共安全”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安全小知识,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通过查访收集整理有关安全问题的小知识。学生通过坐公交车、过马路、坐电梯、走楼梯等,进行细心地观察、询问。有些心细的学生抓住安全小知识的主要特征,并用图示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公交车上的逃生标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公共场所各种安全标志的良好习惯,有效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
(二)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可能让学生每一件事情都亲身经历,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知识,教师要以启发性和真实性原则为指导,积极创设形象丰富的情境教学来再现生活,如运用图像、实物、活动、问题、主题讨论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以“学会自救自护”为例,考虑教材中介绍的一些意外,不可能是所有的学生都熟知的,因此,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学习:在生活中自己受到过哪些伤害?如何有效解决?此时学生的学习情感被有效激发,纷纷从自己被抓伤、咬伤、摔伤、烫伤等多个角度来介绍。接着,教师展示有关触电、火灾的图像,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如何避免、减少此类伤害。通过创设情境,再现生活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救护意识,有益其平安健康成长。
(三)亲历实践,体验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有效地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应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生活实践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其加深对实践生活的体验,从中得到收获,并最终在生活中得以落实,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中节水节电的内容为例,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人们饮水受限、农田干旱、黄河断流、湖面萎缩等材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行动起来,节水节电,如课间洗手时的水龙头不要长流水、教室的照明灯不用则关、洗拖把的水注意节约等。或者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在家节水节电的行动方案,并进行追踪、统计,让其切实体会节水节电的必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纵横联系,感悟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通过道德引导和法治教育相结合,从而积极塑造品德良好、热爱生活的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主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的纵横联系,即将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进行联系,通过回顾、整理过去生活的已有经验,指导现实生活,展望未来生活,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日新月异的家乡”为例,教师在组织学习时,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记忆家乡的变化,参照当今生活的进步感叹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献计献策自己长大后应如何为家乡做贡献,使其通过演讲、绘画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愿望并互评,教师通过适时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其对社会的关注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丰富生活案例的解读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相关的生活案例时,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正确地理解相关的道德知识。而在解读生活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活认知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认知基础,低、中、高各个年级的学生其自身有着不同程度的生活阅历。基于此,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活案例的解读时,不仅需要利用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还要保证解读的知识或者道理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相符,进而提高生活案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也使小学生能够通过对生活案例的理解,牢固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调查,明确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同时也可以让少数民族的学生现身说法,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及特色,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少数民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道理;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或接触到的少数民族,进而拉近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大家庭中的幸福与快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结合生活实际搭建教学情境,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案例“不实际、没具体内容”等情况,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经常出现,可以在授课前先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和教材中的知识点,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其次,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案例提前进行筛选和调查,确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别伤着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要调查学生在学校、在家、在上下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找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或者利用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讲述亲身经历等等。如一年级的小丽在周末放假的家中好奇妈妈的化妆品,就开始自己涂抹在脸上,随后脸上开始瘙痒红肿、出现红点,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后得知是皮肤过敏,小丽告诉医生说平时看见妈妈每天都用,爱美的她对那些瓶瓶罐罐很好奇于是就涂抹到自己脸上了。这个例子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这样一来课本知识得到了最大化的讲解,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因此而调动。
三、结语
有效的教学可通过平时生活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素养,学生只要细心地观察生活、生动地再现生活、真实地体验生活、用心地感悟生活,就能从中不断汲取成长的养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9-80.
[2]王艳.“道”融生活“法”在身边: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8(28):56-57.
论文作者:赵群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6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教师论文; 道德论文; 案例论文; 情境论文; 小学论文; 《知识-力量》2020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