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丁煜伦的艺术歌曲《舞》论文_黎小龙

黎小龙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艺术歌曲《舞》的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舞》真实、客观的反映了作曲家对人生态度的一个真实写照,在他的博文中这样写道:二十一世纪的09年,我已步入不惑之年,回到老家会泽看望父母,闲暇时再次到江西会馆的戏台流连,只为那副古老的对联。上联是: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下联为: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观。角色,不一样;过程,不一样;但结局都一样。意义全在角色,精彩全在过程。而我,如同一个舞者,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心中总是充满理想,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动情地舞着:有大爱、负责任、懂感恩,有孤独却不寂寞,有坚持却不固执,与其说这是执着,不如说是生活的态度。我喜欢这样的态度。想用舞蹈的形式表达这一思想,于是有了【舞】的音乐,想唱出来,请老搭档谢维耕先生,经过讨论、争论、坚持、否定、再否定…… 到积极投入,于是有了歌曲【舞】。[1]

毫无疑问,六十年代这一族群已不可置疑地受到关注,这一代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在多变与多元的环境中、在撕裂与组合的两难中,完成自身的成长历程。也正因这样,这一代人才能以独特的生存密码、以独特的立场与姿态,在变化中成就为不可置换的“这一代”。

二、复杂化单三部曲式结构

《舞》为复杂化单三部曲式。

结构图如下:

A乐段(3-12):由两个对比发展乐句组成的4+6不对称结构,主调为g小调,前乐句建立在分解t9和弦的基础上,开放于属音;后乐句主要建立在分解的D功能组和弦基础之上,开放于属音。

A乐段(13-24):与A乐段(3-12)的旋律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个乐段的结尾和钢琴伴奏织体,前乐段结束在D和弦上,后乐段结束在t和弦上,两个乐段的结尾形成属、主的呼应形式,因此,这两个乐段共同构成单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复乐段;而钢琴织体上的对比主要体现在八分与十六分音符的对比。

B乐段(25-49):发展中段,由四个发展乐句构成,基本结构式4+4+6+8非方整性乐段,在主调的远关系调——降G大调上展开,中途转入近关系调——降e小调,采用了自由模进、分裂模进、音程压缩、与外声部反向等技法扩展乐思。第一乐句的主题材料来源于本曲的第一部分,采用了上行六度的自由模进,钢琴伴奏分三个层次,采用柱式和弦且与人声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第二乐句引用了切分节奏型,在节奏上与第一乐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保持了其中的特征性音程——五度音程,采用了上行二度自由模进的手法进行发展;第三乐句的主题材料同样来源于本曲第一部分,弱起加上上行八度音程的推动,构成了该乐句的主题动机,上行六度的自由模进为全曲带了最为辉煌的高潮音——降C音,且占据了长达四拍的时值,而后的三小节(除了37小节)基本上都是建立在降B基础之上;第四乐句的“哈哈音”实际上是三连音节奏型的变体,该乐句的最后一个长达七拍时值的长音,与该乐句的“哈哈音”形成长、短的呼应关系,且都是建立在降B音之上的,由此可以看出,该乐句除了是中段的结束乐句,还具有再现部分的属持续功能,从这个长达七拍时值长音的钢琴伴奏和弦上就可以看出,它除了是前调(降e小调)的属七和弦外,还是后调(g小调)的tdiii7和弦。

A乐段再现(50-62)缩减再现——只再现了复乐段中的其中一个乐段,有趣的是作曲家综合了第一部分两个乐段的终止式,就连旋律音都一音未动,只是在时值上有所增长,以便于作为全曲的结束。

三、多样的创作手法、严谨的逻辑思维

(一)《舞》的调式调性特点

1.调式调性布局

第一部分为g和声小调。展开部分的四个乐句,降G自然大调转入其关系小调——降e和声小调。第一、第二乐句(c、d)为降G自然大调,第三、第四乐句(e、f)为降e和声小调。再现部分A,两个乐句,共13小节(50-62),g和声小调。通过展开部分结束的共同和弦转入主调,缩减再现了第一部分。

2.调式调性特点

第一、调式调性的巧妙设计。三个部分孤立的来看比较简单,分别是:g、降G—降e和g,但综合来看,第一部分与发展中部的调性是一个远关系对置(g—降G),经过对乐谱的观察,发现从g和声小调到降G自然大调的转调部分只有短短的两个小节(23-24),且从听觉上感觉非常的自然,但从乐谱上怎么看也看不出其中的奥秘,作曲家是如何在短短的两小节实现转调的呢?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笔者找到了作曲家本人,经过了解,23小节旋律是:6 b3 4 7(首调),其和声是建立在以这些旋律为五音的小九和弦的进行之上;24小节的旋律是全音阶连接的远关系转调,前面三组和弦为前调(g和声小调)和弦,后面三组和弦为后调(降G自然大调)和弦。

第二、调式调性转换时音乐对比的主要手法。本曲的三部分调式对比是:小调式——大调式、小调式——小调式;调性对比是:g——降G、降e——降g,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理念。

(二)《舞》的主题特点。

1.主题的旋法特点。

第一,四度跳进与三度平稳进行相结合。

2.主题的造型特点。

第一,主题如梦如幻、唯美动人。a乐句主题音调上行进行,末尾上扬至属音,b乐句从主音g下行级进至属音,气息连绵悠长,塑造出一个梦幻、空灵、朦胧的音乐形象。第二、主题高贵、纯洁迷人。a乐句(4小节)+b乐句(6小节)=A乐段(10小节),从乐句的组合(4+6)和主题乐段最高音(g2)的布局来看正好符合倒黄金分割比例。抑扬节奏型的短长呼应,结合g小调中高音区暗淡的色彩,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高贵音乐形象。

(三)《舞》的旋律特点。

1.主题旋律的特征性节奏型贯穿全曲。

综观全曲,主题旋律开始(第3小节)所具有的抑扬节奏型特征几乎贯穿于全曲每一个乐句。

2.主题旋律的特征性音程贯穿全曲。

主题旋律的特征性音程主要建立在上行纯四度的基础上,通过读谱不难发现,全曲的三个部分的开始处分别建立在四度——五度——四度基础之上(五度是四度的转位)。

(四)《舞》的和声特点。

1.t9和弦的持续应用。

引子及a乐句(1-6小节)长达六小节t9和弦的持续运用,使原本单一的主三和弦增添了些许神秘、梦幻的意境。

b乐句开始(第7小节)的d7和弦是降低七音的变d7和弦。这个和弦的七音——g和声小调的第Ⅳ级音是不稳定音级,由于将Ⅳ级音降低半音,产生向下倾向的导音,根据导音的倾向,进行到相邻的音——降b,这就形成了导音的解决,这就更加增加了d7解决到t和弦的倾向性,按理来说这是情理之中的进行,然而作曲家却将这个和弦以外的进行到了dviii7和弦(第九小节),相同的地方还有17-19小节,54-56小节。然而这些和弦的运用是我意料之外的事。

3.副属和弦和重属和弦的巧妙设计。

第10小节(第三、四拍)是一个副属和弦——D/S,它本能的应该解决到第11小节(第一、第二拍)的s和弦,然而作曲家却将其解决到降sii和弦,相同之处还有20-21小节、57-58小节;

例9

21小节(第三、四拍)是一个重属和弦——D/D,重属和弦之后一般会解决到属和弦,作曲家却将到直接解决到主和弦,相同之处还有38-39小节,60-62小节,这些副属和弦和重属和弦的巧妙设计,为全曲增添了不少新意。

4.以五音为旋律位置的小九和弦的和声序进

四、鲜明的艺术风格

艺术歌曲《舞》体现了作曲家本人的个人风格,其表现主要在:

(一)精于对素材和元素的提炼

丁煜伦的旋律十分出色,而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艺术歌曲《舞》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建立在t9分解和弦上的两小节钢琴引子,深深地吸引着我,弱起、上行四度引出了全曲的主题乐句,顷刻间,梦幻、空灵、大气、秀美,如沐春风,给人以更多的遐想与回味。

(二)超前的创作理念和价值取向

艺术家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走在时间的前面,同时走在历史的后面;作品有超前的理念和超前的意识,虽然是今天的创作,明天后天也能与时俱进。《舞》这首艺术歌曲,在理念上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三)擅长创作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

意境是艺术创作的高级境界,是艺术歌曲创作的根本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歌曲可以没有思想,却不能没有意境,而且要十分浓郁。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特征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的交织体。作品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谓妙不可言,一说就错意境的“不确定性”,更能显示艺术的魅力。艺术歌曲《舞》让听众临其境、闻其声,随着旋律进入梦境,穿过苍穹,似一阵风,走进心灵,带来那美得朦胧……。[2]

综上所述,从丁煜伦的艺术歌曲《舞》中可以看出,作曲家无论从曲式结构的布局,调式调性的设计、主题形象的塑造以及和声方面的别出心裁,都淋漓尽致的显示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法以及作曲家本人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既是那么造型鲜明如精工的浮雕工艺品,又超越了形似而有悠然不尽的诗意。” [3]

参考文献:

【1】《艺术歌曲「舞」的创作背景》,2012年5月27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8d997b01014o21.html

【2】丁煜伦.云南写意——丁煜伦音乐作品精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11

【3】辛丰年.不必望洋兴叹——欣赏曲目满议(之五)【J】.音乐爱好者,1995.5:第8-9页

论文作者:黎小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  ;  ;  ;  ;  ;  ;  ;  

解析丁煜伦的艺术歌曲《舞》论文_黎小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