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累走向内化与创新——2011年全国中考文言文试题引发的思考与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化与论文,中考论文,向内论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考查一直遵循传统,极少创新,已成为中考的一个“硬伤”。有人甚至说“文言文是第二外语”,可以和英语一样,进行“考级”。但是,英语除了词汇、基础、阅读等常规考试,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写作。可是新课标对文言文却没有如是要求。今年中考文言文占试卷的比重如何?有何特点?有何变化?为此,笔者按地域分布,随机取样,共抽取19份中考试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统计
1.从抽样试卷中,就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数量、出处及分值进行统计,发现有两个共性特点:一是比值恰当。文言文考查分值占整个试卷(湖北宜昌卷除外)的10.7%。分值最大的是湖北宜昌卷,占试卷总分的20.8%;分值最小的是北京卷、山东东营卷,占试卷总分的6.7%。二是取材多元。从取材数量看,5份试卷选文为1个文段,占55.6%;3份试卷选文为2个文段,占33.3%;1份试卷选文为4个文段,占11.1%。从取材范围来看,5份试卷选文全部取自教材,占55.6%;3份试卷选文教材内外各取一篇,占33.3%;1份试卷全部取自课外,占11.1%。
2.从抽样试卷中,就试卷考查类别、考点分布及分值百分比统计,发现有三个共性特点:一是考查重点鲜明。基础考查和原意理解的考查仍然是文言文考查重点,分别占文言文总分的56.6%、37.2%;鉴赏性理解仅占6.2%。二是考点实在。实词、虚词、翻译、断句仍然是文言文考查的考点。考点依然秉承传统题型,结合具体语境,主要考查使用频率高的实词的理解。或者一词多义,或者古今异义,或者通假字等。之所以如此重视实词的考查,是因为读懂文言文的关键正在于实词。对于虚词的考查,数量相对减少,而且集中在常见的虚词上面。三是答案划一。从试卷类型来看,绝大多数试题类型为客观题,考生几乎很少有主观发挥,更谈不上创新。从各套试卷的参考答案来看,答案基本上整齐划一,严格按点给分。
二、分析
1.重“言”轻“文”
从抽样试卷来看,不少地区的文言文的考查偏重字词句的理解,甚至只强调“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忽视了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人文价值,把一篇有着丰富情感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变成了字词句的仓库。如北京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呼尔而与之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该套试卷文言文考查一共3个小题,总分为8分。考查了三个方面:一是词语释义;二是句子翻译;三是原文的理解,严格来说,也是对句子的理解,即了解“此”的指代义。所有问题根本没有涉及人文价值方面的考查。
2.重“积累”轻“内化”
从抽样试卷来看,考查以“基础考查”“原意理解”为重点,而且也非常重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考查,但是往往只强调“积累”的功能,淡化了“内化”功能。从宏观来看,55.6%的选文来自课内;从微观来看,由于缺乏知识点的迁移、运用,或者变换语境等形式的考查,绝大多数知识点的考查,只要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就游刃有余。如安徽卷: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应对上面考题,只有一个杀手锏,即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背诵得滚瓜烂熟,9分即可轻松入囊。如果还是考查这些字,变换一个类似的语境呢?学生可能就不会举一反三、正确答题了。这就是积累而未内化的结果。
3.重“传承”轻“创新”
一是从题型来看,各地基本采用传统的题干进行考查,很少发现创新的题型;二是从考查内容来看,各地几乎都是从实词虚词释义、语句翻译、对文本理解等几个方面考查;三是从文本解读来看,透过试卷参考答案,不难发现试卷对文本解读定于一尊,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如四川内江卷:
7.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参考答案是B。
姑且不论标准答案是否是真理(从求学方面看,态度虔诚;从性格方面看,是不是有害羞的存在呢?),“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与“住读之苦”,是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呢?试卷给学生提供的“理解与分析”是不是与当下文本解读理念相悖呢?是不是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解读呢?
三、建议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描述:其一,符号层面阅读,强调读通读顺,即能够弄清楚每个汉字符号意义;其二,原意层面阅读,强调读透读明,即能够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其三,鉴赏层面阅读,强调读古读今,读人读己,即内化积淀。
通过对今年中考文言文试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试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甚至背离了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的语言之根、情感之根。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我们生硬地把文言文与现代文割裂开来,导致文言文教学“外语化”,现代文教学“无根化”。基于此,笔者建议:
1.以汉字教学为勾连,拆除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藩篱
王力先生认为:“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主要是词汇上的差别,文言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如果我们能将文言的教学与汉字的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重视对汉字构字原理的解说与指导,让学生掌握部分高频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起源,以字带词,组合新词,对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教学《石壕吏》“老翁逾墙走”。其中“走”字,在现代汉语里指“步行”,但在古诗中却是“跑,奔跑”之义。古今字义差别较大。如果教师从字形及字义上加以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金文字形的“走”,上部像甩双臂迈大步的“大”人形,下部的“止”是人的脚形,上下结合起来很形象地表现了人在奔跑之意。因此,“走”的本义就是奔跑,如“走马观花”“走狗”(善跑的狗)。作“步行”义是后来引申的结果,古代的“步行”用“行”表示。这样,学生在轻松地掌握了“走”的古代字义的同时,对“老翁逾墙走”的理解易如反掌,而且能够举一反三。
还有诸如文言词汇中的“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一词多义”等现象,都值得我们在汉字教学中关注与借鉴。一方面,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凸显汉字教学的地位,随文教字;另一方面,在现代文教学中也有必要依据字理穿插一些汉字教学,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2.以文体教学为依托,消融文言文与白话文的隔阂
目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篇”(即单篇文章)、“言”(即字词句),忽视“类”(即同类文章)、“体”(即文体知识)。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能够“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王荣生),即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比如说,用符合说明文阅读的方式、符合诗歌阅读的方式、符合戏剧阅读的方式来阅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的能力,对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有迁移的能力。但是,文言文阅读却忽视文体,拘囿于“篇”(即单篇文章)、“言”(即字词句)。
文言文的文体其实与现代文是相通的,因为现代文体就是古代文体的继承与发展。如果对文言文教学,也“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依据文言文的文体分类教学,则事半功倍。
比如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史传文”,学生有必要回忆现代史传文的写法和读法,然后找出一两篇较为典型的史传文,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出阅读史传文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可以围绕“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探寻出一般的阅读步骤:一读文章,基本把握人名、字号、籍贯、官名、地名、朝代,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大致了解人物和事情,明确文章的梗概;再读文章,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分析这些事情表现主要人物哪方面的性格、品质和才能;另外,整篇文章可分为多个小层次,可让学生用斜线把各个小层次划分清楚。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史传文”阅读图式的建立过程,以后学生一碰到这种文体就能迅速识别清楚,并按比较正确而有把握的策略方法来阅读。为了让这一图式更为丰富而牢固,我们可以再找几篇略有变化的史传文,即提供一定量的“变式”。其他文体的图式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建立起来,相应的图式越丰富,学生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就越强,灵活性就越好。①
3.以人文价值为脉络,消解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立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通过词语解释、语法讲解、周而复始的标准化题型操练,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给磨平了。其实文言文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它里面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当然,文言文中的某些人文价值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已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与现代价值观发生冲突。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知人论世”与“与时俱进”并举,是不二法门。
比如笔者在教学《关雎》时,就“君子”形象的探究,作了如下尝试。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中男子是个“君子”?(生找出反映男子举止及心理活动的语句,边读边品边评价。)
小结:看来是一位德才兼备、有情有义、有礼有节的君子!既写了他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未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感情率真、淳朴、真挚、健康,难怪孔子评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故事结果探究:他是否如愿以偿?反复咀嚼诗歌最后两行,猜想故事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自由发表见解,需有理有据有情。可以是现实,可以是想象,可以是做梦……答案多元化。)
小结:其实,无论结局怎样都已不再重要!时间的帷幔后,所有的聚聚散散都随风而散,只有这些简约、典雅的文字沉淀下来,将她的美丽勤劳、他的真挚执著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回放,将人类最美好的情愫绽放!生活在日渐浮躁功利化社会中的我们,是否更应将这古老而文雅的歌谣传唱?
文言文的教学要从深度解读文本出发,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知人论世的同时“与时俱进”地解读。“知人论世”让作品逼近真实,实现“创新性阅读”;“与时俱进”地解读才能让真实从孤立隔绝中回归到现实中来。
现代哲学认为“事物一旦回到生活世界,一切对立的东西就消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就融化了”。如果我们拆除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藩篱,把文言文视为现代文的根,把现代文视为文言文的枝干,那么在教学中就不会再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在现代文教学中寻根溯源,穿插文言文的知识,拓展文言文的视阈;在文言文中教学中,自觉与现代文勾连,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源头去观照现代文的枝枝蔓蔓。
注释:
①徐忠祥.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与文言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