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热点问题”教学中的几个误区_地理论文

地理“热点问题”教学中的几个误区_地理论文

地理“热点问题”教学的几点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热点问题论文,误区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卷以“热点”作为背景,结合课本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越来越多,“热点”教学已被广大地理教师所关注,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在选择热点、讲解热点、设计热点练习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热点取材时间周期短

很多老师选取热点时,往往只搜寻一年内的重大时事问题。这样,会使很多重要的多年热点被遗漏。

今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亚南在苏州说: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多年的热点才是热点。

从近两年上海、广东高考卷及2000年文科综合卷中,可以注意到所涉及的热点都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如1999年上海卷第三大项第3小题就是以西亚地区图为载体,考察了其邻近海域分布,阿拉伯世界范围,(3)(4)两小题的考查点都落在了“石油资源”。从中不难看出,由于西亚重要的交通位置,尤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被发现和开采以后,该地区就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地区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延续至今。2000年苏、浙等四省文综卷第37题仍以西亚地区为考查对象,再度涉及了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特点、民族问题及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行为。同样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的酸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酸雨的范围、强度也越来越大,酸雨的危害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0年文综卷第33题即以此设题,考查强酸雨区之一的欧洲。同年广东省综合能力卷第22题也涉及了酸雨问题。

被考察过的热点还有巴尔干问题,食品污染、自然灾害、厄尔尼诺现象、黄河流域生态及环境,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问题等等。从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性质特点来看:一是时间跨度都比较大。最近的二三年,如二恶英污染,最长的达十几、几十年。如西部生态、黄河断流、巴尔干问题。二是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如厄尔尼诺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二恶英乳制品污染引起的全世界恐慌。

所以,我们在选取热点时,应关注那些长效的、且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等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当然,一年内的时事热点,只要其与地理结合紧密,知识性很强,也应是热点选择的目标。如2000年文综卷考查了“巴拿马运河回归”这一热点。

二、热点的切入太宽泛

张亚南曾谈到:高考命题应为考生着想,考生是考试的主体。以热点为背景的试题,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命题的角度很小,往往从某一点出发,材料取得很小。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个热点问题,很多老师是从下列方面给学生讲解的:①农业的概念及地位;②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③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000年高考广东地理卷37题的背景就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该题的切入点是“烟草业”和“鲜花业”的变化,以此为依托,考查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②加大科技投入,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试题并没有泛泛的设问,①的切入点是昆明附近区域发展花卉业的优势有哪些?②的切入点是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使花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③的切入点是该产品转化的意义是什么?命题者将这种设问以选择题的形式给出。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们讲解热点时,如果理论性的东西太多,教条的东西太多,空泛的东西太多,就很难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统一起来。

从上例我们可以总结出来选择好的热点问题的切入点途径:

(热点) (切入点) (回归)

理论材料→区域典型案例→教材

(背景)

(题干) (设问)

如1999年高考广东卷地理39题的背景是“知识经济”,题干就以“某假想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示意图”切入。

三、热点处理过于表面化

热点教学最忌材料罗列,而不引导学生去揭示材料文字背后看不见的东西。材料的内容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但水下面的冰山更大,许多老师却忽略掉了。

热点教学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地理知识的时效性,更是为了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判断、综合和分析能力。如垃圾分类的做法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实这在日本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资料中都有关于垃圾分类的题目,但多为选择题,考查垃圾人工分类的标准,无非是金属类、非金属类、可再生、非可再生类等等,而对垃圾分类积极意义和具体分类后的做法避而不谈,就好比画龙不点睛,题目的“神”没有被挤出来,至多是让学生知道扔垃圾时该把什么东西堆在一起。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也不少见,材料列了一大堆,给出的考查题目只是蜻蜒点水地用了一些材料,浅尝辄止,起到的作用只是让学生知道了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新事物,罗列一些学过的基础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头重脚轻。

如2000年文综卷38题考查的“巴拿马运河”,虽然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不会忽视的重要区域,但学生做下来未必会感到轻松,题目让填写出巴拿马运河的最大受益国,是填运河新属国巴拿马,还是美国呢,这显然不是个单纯的记忆题,要求学生必须全方位地从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联系材料对巴、美进行横向比较,绝不能单从运河本身的收入去考虑。至于写出该运河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值达6分,看似简单,学生一般只能取其一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由此可见学生知识分析能力的局限性,这与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引导是有直接联系的。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设置必要的“台阶”予以激发,绝不能满足于用材料简单的再现教材。

四、热点不重视回归教材

张亚南说过,高考题的情境是新的,但设问时的答案取向要回归教材。

课本内容是根本,对于地理热点问题的考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着课本的,最终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如2000年广东卷37题,尽管切入点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从试题所给的答案看一点新鲜感都没有。所以,我们必须纠正热点问题和课本内容两张皮的缺陷,找准和课本内容结合的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由外而内的知识升华,实现由事实材料到理论的飞跃。

那么,如何回归教材呢?

1.语言表达的回归

地理教材语言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的,有极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学生答题时的语言只有向教材语言回归,才能避免出现语言不规范、表述不准确等现象。语言回归一要做到使用学科术语;二要做到言简意赅;三要做到层次清晰。如2000年广东卷37题问:昆明发展花卉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什么?答案给的是:“四季如春,降水丰沛。”语句皆出自课本,仅用8个字,说明了所有的问题。

2.答题思路的回归

答题思路的回归是建立在对教材知识系统掌握的基础上。把“热点问题”放到教材的系统中去,在教材整体关照下把握作为局部的“热点”,在教材系统中去研究“热点”这个要素,才能把握“热点”与教材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如“南水北调”是个热点问题,老师不能只从调水方案去讲解,而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去讲解,去回归教材:

①我国水资源概况[初中地理“水资源”一节]

②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初中地理“北方地区”一节]

③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初中地理“北方地区”一节]

④长江水系及水文特征[初中地理“长江”一节]

⑤调水方案

地理课堂教学只有很好的关注热点,才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要想很好的关注热点,必须避免上述误区。

标签:;  ;  

地理“热点问题”教学中的几个误区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