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档案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论文

云南档案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论文

云南档案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李 雯

(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省民族宗教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为云南档案工作提质增效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云南档案工作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合作交流。本文以云南档案工作发展现状为基础,阐释云南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机遇,从明晰战略定位、制订保护发展规划、建设档案资政智库、突出地方研究特色、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加强档案交流合作等六个方面提出云南档案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档案工作 云南

文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文明延续和民族血脉传承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云南是一个民族种类众多、民族文化富集的省份,各民族群众达成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共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多角度、多环节、多因素,档案馆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存的重要载体,是展示与宣传民族文化的窗口。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云南档案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云南档案工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云南共有146个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国家综合档案馆,4个专门档案馆,1个部门档案馆,2个企业档案馆,5个高校档案馆,档案专职人员2500余名,兼职人员约5万名[1]。截至2018年年底,云南省7000余家单位通过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认定和复查,全省129个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都已纳入国家建设规划,101家县级馆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平均建筑面积从原有的640平方米增至现在的5050平方米,增长8倍多。2018年,云南各级档案机构共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展览人数8万人次,接待公众档案及政务信息查阅利用14万人次,提供档案资料38万卷次[2]。全省综合档案馆馆藏总量已达1600万卷,累计完成数字档案资源副本共3.8亿画幅。

以云南省档案馆为例,目前保管的馆藏档案有160万卷,时间跨度为1705年至2018年,载体主要为纸质、贝叶、竹片、碑铭、照片、音像、电子等,其中《纳西族东巴古籍》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侨机工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名录,《1915年云南护国首义档案文献》《抗战时期华侨机工支援抗战运输档案文献》《昆明教案与云南七府矿权的丧失及其收回档案文献》《清末民初云南禁种大烟倡种桑棉档案文献》《卡瓦山佤族酋长印谱》等5项专题文献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正在这时,天边又传来一阵滚雷般的轰鸣声。夏国忠对着话筒大声说:“谢谢师座,鬼子的轰炸又要开始了。我去指挥部队,请您放心,只要我们连有一个人在,阵地就不会丢。”

二、云南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云南要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凭借区位优势及资源禀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支撑。云南档案部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云南档案事业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

(一)档案资源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承的情感纽带

随着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的不断加深,国家发展战略也在发生变革。云南档案人要肩负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二)档案资源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历史上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经过云南,不但是一条贸易大通道,还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典籍资源,见证了贸易大通道的辉煌和苦难,构成了“一带一路”历史研究的最好凭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加强与宣传、统战、发展改革、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合作,据此制订 “一带一路”建设档案保护发展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与相关档案规划相衔接,扩大中外交往交流历史在各国民众心中的影响,促进中外传统友谊发扬光大。

(三)档案资源是“一带一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ZRender是二维绘图引擎,提供包含Canvas在内的多种渲染方式,不仅易学易用,而且具有丰富的图形选项和易扩展等功能[7] 。ZRender库中封装有各网站采用的渲染方式。

三、云南档案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各国之间的民间交往与交流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民间认知和交流是民心相通最广泛的领域[3]。民心相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建设基础。区位上相邻,形成了文化上相近,人脉上相亲。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与东南亚、南亚14个国家毗邻。历史上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让云南自古和世界相连。二战期间,云南成为战略物资运输的大通道。近年来,云南省档案馆通过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集成档案文化资源,举办了“飞虎驼峰纪事展”“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图片展”等43个展览,拍摄了《档案中的滇缅公路》《档案中的滇越铁路》等21部专题片[2]。这些史实的再度呈现,让沉睡的档案文化“活起来”“走出去”,促进了人员走动、学术往来、人才交流。此外,澜沧江-湄公河边境艺术节、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德宏中缅胞波节、丽江雪山音乐节等活动,成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一)明晰战略定位

发挥云南高校边疆性、民族性、国际性的特色,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别区域研究,培养国际复合人才。利用非通用语种专业优势,用不同对象国语言开展档案文献编研,提升云南档案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云南民族大学开设了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印地语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成为云南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专业门类最齐全的高校。该校长期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保持着文化教育合作,以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为载体,有力促进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中国云南与印度西孟加拉邦合作论坛等机制发挥作用。

(二)制定保护发展规划

记忆的需要催生了记录行为,记录的控制选择了档案方式,档案方式保存了历史标本,文化的历史时空系于档案传承[4]。 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其中阿昌、布朗、拉祜、独龙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独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着22种文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以多种原始形态流传的多元民族文化,成为璀璨的民族记忆瑰宝。云南的彝族火把节、丽江纳西族东巴画、白族扎染技艺、沧源佤族木鼓舞、傣族象脚鼓舞、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弥渡民歌、大理剑川白族木雕、哈尼族棕扇舞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云南省档案馆已征集保存了各种载体的民族档案572个全宗,105万卷(册),初具民族档案文献资源中心规模。通过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抢救和征集,系统总结以云南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特点规律和经验做法,形成了讲好民族团结进步云南故事,传播边疆繁荣稳定云南声音,凝聚“一带一路”共识的重要载体。

(三)建设档案资政智库

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云南省档案局加大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资源优势,建设专题历史研究中心、国别研究中心、档案抢救保护中心、档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和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6]。加强档案部门智库作用,编辑信息参考和决策咨询报告,为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提供资政信息。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针对南亚东南亚的智库研究中心,以项目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关键,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交往等研究,积累丰富的研究资料,为服务“一带一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是先导,文化教育是基础。大力开展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档案文化辐射力,突出文化软实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相互了解,消除误解,最终实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云南省档案馆加大档案人员培训力度,充分利用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合作项目,借助外力资源,承办中国—新加坡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培训班,组织部分业务骨干赴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档案继续教育培训。与相关省区市合作开展档案修复与抢救保护、音视频数据库构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为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云南已成为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EASTICA)、东南亚太平洋音像档案协会(SEAPAVAA)的会员,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档案专业会议,广泛交流档案前沿科技,云南档案工作在国际上逐渐崭露头角。

(四)突出地方研究特色

把档案事业发展设置于“一带一路”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来统筹、来谋划,找准档案工作与现实需求的结合点,深入挖掘档案潜能,增强档案文化软实力,促进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同发展繁荣。提高合作交流层次,扩大合作交流范围,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构建南亚东南亚“民族文化圈”,把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其中的“根”和“魂”。在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中,注重选题的独具匠心,讲好档案背后的故事。近期,深入开发推广《档案中的西南联大》《滇军抗战史话》《话说云南老字号》等系列选题,提高档案的利用服务水平,扩大档案影响受众面。

马克思赋予人类劳动一种自由解放的力量,这意味着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绝不仅仅是物质生产活动,而是包含了他对人类自由发展的历史前景的展望。因此,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种不同人类实践领域的划分,更不是从不自由的劳动到自由劳动的转变,而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发展中,从必然王国的不够充分的自由劳动到自由王国中真正的自由劳动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所蕴藏的自由维度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力量。

(五)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档案部门工作转型升级、主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档案事业拓展新服务、展现新风采、实现新跨越的迫切需要。围绕重大活动,重要历史事件,以档案巡回展、出版图书画册、拍摄电影电视专题片、开设媒体专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丰富档案文化产品内涵,传播优秀档案文化。如云南省档案馆通过《典藏档案》《赤子功勋—南桥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风雨石龙坝》等专题把反映云南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真实记录形象生动地呈现,为观众更好地了解云南、了解档案工作提供更生动、形象、直观的途径和方式。为此,云南档案部门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档案部门加强协作,开展资源共享,合作开发更多各国受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六)加强档案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云南档案资源优势,支持档案部门组团到周边国家考察、交流、访问,带动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主动走出去,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征集反映云南题材的档案史料,走访有关遗产地,取得档案征集新的突破。热心请进来,定期召开档案文化国际研讨会,进一步加深各国档案界的了解和信任。建立档案机构的合作关系,开展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开展“一带一路”暨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档案巡展与交流,促进档案机构之间的长效交流机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

参考文献:

[1]黄凤平.在首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Z].2016.10.22.

[2]黄凤平.迈入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J].中国档案,2019(2):34-35.

[3]张步东.档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N].中国档案报,2017-1-26(003).

[4]覃兆刿.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健脑工程”—记忆档案文化研究的关系视角[J].浙江档案,2011(1):1.

标签:;  ;  ;  ;  ;  

云南档案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