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中“关键扩散”现象的形成及对策_屈原论文

论教学中“关键扩散”现象的形成及对策_屈原论文

浅谈教学中“重点扩散”现象的形成及其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现象论文,重点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何为“重点扩散”现象?

      我们认为,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会在自己的思维中概括出事物中我们所认为的重点,然后主动地通过“重点”反观这一事物以及理解分析与之相关的事物。

      在很多情况下,这样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事物,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我们所掌握的“重点”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与之相关的事物时往往也会出现“失真”的情况,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重点扩散”。而“重点扩散”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下文将着重论述此种“重点扩散”现象形成原因以及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应对。

      二、“重点扩散”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无限夸大了前置“重点”的作用

      凡是人们想要理解和解释一种事物,总要把它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已有的知识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结构模式,人们希望以这样的模式来达到对于事物的认识。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指出,结构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承认知识结构的宏观框架对于认识事物具有的穿透力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我们教师上课时十分热衷于帮学生梳理知识,让学生对事物有个整体的认识,形成知识框架,并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应对以后的学习。比如对于古代诗人的学习,我会帮助学生归纳重点诗人的诗风。像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激越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清新淡远、诗中有画;白居易的诗缘事而发、雅俗共赏;李商隐的诗深情含蓄、典丽精工;柳永的词缠绵悱恻、自然深切;苏轼的词乐观旷达、雄浑豪放等等。

      但是一旦我们回到微观教学中来,就遇到了问题。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第一课《王维诗四首》为《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在进行教学以前我们会对王维的诗歌风格有前置的认识“重点”,即诗佛王维清新淡远、诗中有画的诗风。那么依据这一“重点”就不能解释《观猎》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阔大境界,也不能解释《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的依依深情。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样的“重点”扩散到了教学当中来时,我们就不能解释所有问题了。无限夸大了前置“重点”的作用,“重点”也就不能承受这样的重担,就会出现对事物的认识“失真”的情况。

      (二)教学中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不够

      由于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有了前置的“重点”,希望以这样的“重点”来达到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对文本的细致分析起到消解作用,以为在“重点”的指引下找到了一条分析的捷径。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界公认的“美文”,是公认的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章。因其具有丰富性、复杂性,故对其解读因角度不同、方法多样,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有一种政治分析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现实认为该文主要表现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苦闷心情。该说法其实就是典型的“重点扩散”,即把朱自清先生的高尚品格这一“重点”扩散到朱自清的作品中来。以分析作者代替分析文本,以前置“重点”挟持文本,当然这中间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这种对《荷塘月色》分析的“重点扩散”现象,没有接触到作品内涵的主旨和艺术特点,不仅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欣赏这篇美文没有任何帮助,反倒对理解这篇美文形成了一种严重的误导,致使这篇美文被解释后,不仅毫无美感可言,而且变得不可理喻、匪夷所思。笔者上学时以及做老师时每当听到或看到把《荷塘月色》和大革命、白色恐怖联系起来就心存厌恶。我认为这是老师和学生不能从文本出发,不抓住对文本的感受盲目分析所带来的。

      (三)学生的知识框架不完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有两种功能,即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功能不断地强化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也不断完善。“同化是指认知主体将客体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地纳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认知结构;顺应是指当客体变化与主体原有认知结构发生矛盾无法统一时,主体能主动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结构,以便适应环境,建立新平衡。”

      也就是说,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结构还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以前知识结构的“重点”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我在《离骚》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了由于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带来的“重点扩散”现象。在对《离骚》一文作者屈原生平事迹的认识中,学生大多会有两个重点:第一,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再被逐,曾被流放湘江流域;第二,投身汨罗,自杀殉国,流芳千古。在微观上把握屈原其人,这无疑是无误的。那么在《离骚》教学中我们就十分容易将这些“重点”悉数引入,因为《离骚》是屈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想到屈原自然会想到《离骚》,反之亦然。

      于是给我们脑中的印象是屈原被流放后,特别是流放湘江流域后,心情极其痛苦抑郁,为表达对国家的热爱,表明自己的高贵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创作了《离骚》,而后投身汨罗,自杀殉国。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也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样的话。事实是这样吗?或者说《离骚》与屈原的自杀有无直接关系?

      其实《离骚》与屈原投汨罗江无直接关系。《离骚》创作的时间距离屈原投汨罗江自杀时间很远。屈原有两次被流放,《离骚》应为楚怀王时代的第一次流放时所作,而他的死是在第二次流放以后。《离骚》和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没有关系,那么和湖南湘江流域也没有什么关系,和屈原的投汨罗江自杀,也就是屈原的死更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是楚怀王在位时期,屈原因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变法改革而遭到排挤,但对自己的美政理想并未放弃。《离骚》文中就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显然作者还没有想到现在要去死,而是还要继续奋斗求索。所以如果学生的知识视野不广,框架不完整,从而把“重点”,也就是感受屈原必死的决心扩散到课文的学习必定是错误的。

      三、“重点扩散”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科学判断前置“重点”,避免“重点”无限夸大

      法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德里达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统帅所有结构成分的中心,中心从来就没有自然的所在,它不是一种自然的所在,而是一种功能。这告诉我们“重点”不是结构的中心,它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人为的归纳,它更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使我们便于认识客观对象。

      科学判断前置“重点”,避免“重点”无限夸大。“重点”是我们认识客观对象的需要,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重点”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归纳知识、梳理脉络,让学生对事物有个整体的认识,形成知识框架。比如总结梳理古典诗歌的源流、派别、诗风等。但同时我在思想意识上要求自己:不能迷信“重点”,要防止“重点”无限地夸大到教学和对事物的理解当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上文提到的《唐诗宋词元散曲》第一课《王维诗四首》教学中,我在教学中首先对王维诗教学中的前置“重点”进行判断,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王维的诗风特点,同时引导学生跳出“重点”,打破“重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出王维,请学生回顾总结王维诗歌主要特点。进入课文学习第一步:分析验证。通过对第一首诗《积雨辋川庄作》和第二首诗《辛夷坞》的分析,验证了王维诗歌主要特点和苏轼对王维诗的评价“诗中有画”。第二步:推翻重建。通过对《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两首诗歌的分析,推翻前面形成的王维诗歌主要特点,重新对王维诗歌特点进行全面认识,全面把握王维其人其事其诗。

      (二)回归文本,细读文本

      美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韦勒克说过,没有任何的普通法则可以用来达到文学研究的目的:越是普遍就越抽象,也就越显得大而无当、空空如也;那不为我们所理解的具体艺术作品也就越多。

      结构往往容易隔断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无限制地夸大了“重点”的作用,创造主体的作用也容易消失在他们构筑的结构模式中。忽视文学艺术价值和审美特性的具体细节,甚至排斥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性、体验性理解。剩下的只是一些干巴枯燥甚至晦涩难懂的模式。这告诉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回归文本,细读文本,注意具体细节,从感受出发,避免“重点扩散”现象发生。这样才能让自己信服,让学生信服。

      我在《荷塘月色》的教学当中,首先不对当时的时代政治背景做交代,直接进入文章学习,分析作者的游踪、感情变化,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受“荷塘下的月色”和“月色中的荷塘”的美丽,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细读品味。接下来回忆部分我把它上升到在精神领域求静的表现,从而得出朱自清的求静步骤分别是在现实中求静、在文学中求静、在文化中求静。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现实连同朱自清此时生活状况等,我只在教学过程最后做简单交代,因为这些只是引发朱自清进行文学创作的因素。这样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就避免了上文所说的伪重点扩展到教学中来了。

      (三)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我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以高中学生现有的水平,他们的知识系统一定不会十分严密完善。这个阶段他们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同时也需要把异于自己知识系统的知识放入新的结构上,从而建立更加完善严密的知识系统。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过程。那么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占有大量的材料,梳理知识脉络就十分必要。

      在《离骚》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梳理屈原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流放的线路。学生查阅屈原相关资料得出:屈原的流放有两次,第一次是楚怀王时期,流放的目的地是汉北(大致为现在襄阳一带),放逐的路线是从郢都(今湖北江陵)向东南方至监利,这一段走的是古夏水(现已改道,该水古入汉水,故“汉口”古亦称“夏口”),大致与长江平行,然后进入汉水(今汉江),然后逆水而上到达汉北。第二次是顷襄王时期,流放的路线是从郢都(今湖北江陵)向东南方至监利,这段与第一次流放时相同,然后沿长江来到夏浦(今湖北武汉),接着沿长江向东到了安徽一带,这是第二次流放的前部分。之后屈原又从安徽一带沿长江逆流而上来到洞庭湖,穿过洞庭湖进入沅江,沿沅江而上到现湖南怀化地区辰溪溆浦一带,然后又基本原路返回至洞庭湖,来到湘江流域,最后在湘江支流泊罗江投水自尽。

      通过对屈原人生的经历,特别是他流放的线路的梳理,学生更明确了屈原的人生轨迹,从而也有利于分析屈原思想深化的过程。对全面把握屈原以及《离骚》的思想内容从而形成相关的知识系统有重要的作用,也避免了将屈原品德高洁以至自杀殉国扩展到《离骚》教学当中来。所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系统,使知识体系越来越趋于严密完整,这是教学中有效避免“重点扩散”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

标签:;  ;  ;  ;  ;  ;  ;  ;  ;  ;  

论教学中“关键扩散”现象的形成及对策_屈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