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康复计划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预后的比较研究论文_李毓吉1,唐能能2

(1庆阳市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2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卫生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计划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预后的比较研究。方法:将72例在我院择期行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康复计划训练;研究组患者进行本体感觉康复计划训练;对比两组患者训练效果(活动度ROM、肌肉萎缩指数、本体感觉指数、Lysholm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训练后ROM、本体感觉、Lysholm评分显著升高,肌肉萎缩指数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训练后肌肉萎缩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本体感觉、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康复计划训练能显著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本体感觉的恢复,其康复效果优于传统康复计划训练。

【关键词】康复计划;前交叉韧带;重建;预后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130-02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临床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不稳的标准治疗手段,精确的手术操作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术后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临床对术后康复训练尚无一个金标准,不同医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训练的观念由早期的术后长时间制动转为目前的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并得到了大部分医师的认可,目前存在的分歧主要在于早期训练的度上。本研究对2013年2月~2015年1月72例在我院择期行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对比分析两种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择期行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研究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21~62(35.19±3.62)岁,左膝19例,右膝17例。对照组男26例,女10例,年龄23~61(35.08±3.59)岁,左膝17例,右膝19例。两组年龄、性别、患病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进行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②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切开愈合良好;③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非关节镜下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②手术失败或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③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

1.3 训练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康复计划训练。包括:①术前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术后康复计划,指导进行相关锻炼训练;②早期锻炼(术后1~3周),术后24h加压包扎,术后2d开始间断冷敷,运用硬膜外镇痛泵,在支具的辅助下,持续直立固定患肢,并进行直腿抬高、四头肌、小腿后肌等肌群收缩训练;③中期锻炼(术后4周~3个月),进行患肢屈伸0°~90°的开闭链训练,在拐杖的辅助下进行步态、负重的训练,在锻炼后进行冷敷;④后期锻炼(术后4个月~12个月)全部进行负重锻炼及慢跑锻炼。

研究组:进行本体感觉康复计划训练;包括:①术前宣教,方法同对照组。②早期锻炼(术后2周),术后加压包扎,持续冷敷至24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d开始运用硬膜外镇痛泵,在支具的辅助下,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等训练,进行患肢屈伸0°~60°的开闭链训练,屈膝90°无负重训练,同时进行后跟滑动、小腿后肌锻炼,手法按摩髌骨;③中期锻炼(术后3周至3个月),进行肌肉-神经协调性锻炼,弃拐步态练习,斜板练习、滚板练习、走步机练习,同时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④后期锻炼(术后4个月~12个月)下肢负重、慢跑、变速跑,逐渐到急变向跑。

1.4 观察指标

于训练前及训练12个月后,由同一组康复医师检测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ROM、肌肉萎缩指数的水平变化;运用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9.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两组训练前ROM、本体感觉、肌肉萎缩指数、Lyshol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ROM、本体感觉、Lysholm评分显著升高,肌肉萎缩指数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训练后肌肉萎缩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本体感觉、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手术方式及术后康复训练是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康复训练是韧带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临床实践发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制动膝关节周围肌肉活动,可造成关节、韧带功能障碍、肌肉萎缩,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预防关节功能障碍、关节内外粘连、及肌肉萎缩,促进关节软骨组织代谢,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1]。闭链训练和开链训练是早期康复训练的方式。闭链训练是一种髋、膝、踝三关节的联合运动,运动时足部被固定在地面、平台或踏板上,包括浅蹲练习、固定自行车练习和压腿练习等。开链训练指不依赖于髋、踝关节的膝关节的运动,这时足是不受限制的,可自由活动,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等速训练。既往研究表明,全范围的股四头肌的开链训练在屈曲30°至完全伸直的范围内都会引起胫骨的向前偏移,并对移植物产生过大拉力造成移植物损伤。而开链训练能促进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共同收缩,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压力加载增加时引起的胫骨前移,从而减轻对膝的剪力和对前交叉韧带拉力,并且开链训练和屈膝60°~90°的闭链训练相比能显著降低产生在髌股关节上的力,减轻术后膝前疼痛,因此术后早期应用开链训练是安全的,这一观点为很多学者所认同[2]。本研究两种康复训练计划都有闭链训练和开链训练。本体感觉是指患者对触觉、运动方向、关节位置的感觉,感觉冲动来自于肌肉、关节、韧带中的神经系统。本体感觉康复计划就是在传统康复计划基础上,更加强调神经、肌肉协调的重要性,通过滚板练习、斜板练习、走步机练习、经皮神经电刺激、变速转向跑步练习等,有效增强患者肌肉与神经的协调性,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训练后本体感觉、膝关节功能评分、肌肉萎缩指数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本体感觉康复计划训练能显著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本体感觉的恢复,其康复效果优于传统康复计划训练。

【参考文献】

[1]周蓓,韩琼,张青松等.两种康复方案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的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5):421-424.

[2]石辉,孟涛,尚义美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5,31(11):1024-1029.

论文作者:李毓吉1,唐能能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  ;  ;  ;  ;  ;  ;  ;  

不同康复计划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预后的比较研究论文_李毓吉1,唐能能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