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信息化导入方法谈论文_熊富强

小学数学信息化导入方法谈论文_熊富强

(四川渠县电化教育馆 渠县 635200)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文眼”,是课堂教学开启,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好的开课设计就是教学成功的开始”。一堂好的开课形式,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现代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进行小学数学开课教学,导入新课内容,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联想,激励学生探究,为成功的堂课教学铺好路,引好路子。

一、新旧链接,迁移开课

“温故而知新”是我国传统教育所积累的有效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链接的有效措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开好小学数学每一堂课,我认真研究小学数学的每一个内容,在开课的设计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找准小学数学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情采用不同的开课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所采用的“联想式”:在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在学生们探究性学习后,老师利用课件演示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思维过程,直观地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且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我的另一种方法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多媒体演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让学生到投影仪上来利用鼠标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就分完了。这时老师再在投影仪上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我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种教学方法,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逻辑,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观察启思,触及新课

创设小学数学情境,是“数学乃生活”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情境的优化创设,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伊始时就能产生新奇感,迅速启动数学思维,有效地分散教学难点,我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了一件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演示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上课开始时我通过演示红绿灯的变化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特别是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在了解了绿黄红“依次变化,按照顺序,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后,老师开始启动学生思维:“这种现象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吗?”,“数学运算中会不会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定义呢?”在同学们小议、探究后,指导学生打开教材、阅读教材,自主地得出像红黄绿灯这种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循环现象。这样的教学导入方式,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悬念,探究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我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老师便可开展新知识的教学。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也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应有“令人深思”的作用。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利用多媒体上演示一块用三块玻璃拼成的直角三角形,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便可引导学生探究,算一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让学生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演示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学生经过写作、探究、发现的解决问题过程后,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四、建立表象,自然进入

实物、教具或多媒体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思维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可以使他们对知识获得较深的感受。这也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我在讲“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上课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最为熟悉的“红领巾”让学生认识,学生回答是“红领巾”。老师进一步提问:“他是什么形状?”在学生思考、商议之后确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角形。”通过利用学生最为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建立良好的图形表象,让教学工作顺利地、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

论文作者:熊富强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信息化导入方法谈论文_熊富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