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之我见论文_张慧珍

文本细读之我见论文_张慧珍

江西省乐平市第七小学 333300

曾两次听我校叶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一次是试教,一次是面向全市开课。可以说,叶老师为了上好这堂课,是花了很多心思、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从教学设计的流程来看,“导入新课——初读全文——细读课文——仿写句子——升华情感”,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设计独特,精心编排。再从《再见了,亲人》的文本细读来看,叶老师的细读更是深刻全面。他了解了作者魏巍的生平,摸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也读了作者的其它著作,对于文本本身的细读更是细致入微、见微知著,不放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就连课题中的“亲人”二字后面为什么不打标点都能引发出一番思考。文本彻底被他揉碎了,搓扁了,用“翻江倒海”来形容他的细读亦不为过。如果有谁要说叶老师的细读还不够全面、不透彻、不深入,我是第一个不同意的。可为什么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呢?

问题出在哪儿呢?反复思忖,终得要点:一句话,做了文本细读的奴隶。

正因为叶老师细读得深、细读得透,汇入头脑的信息太多、太杂、太乱,以至教学时难以权衡,总想把这个也告诉学生,那个也要让学生明白,希望自己细读到的东西全部在课堂上体现、全部授予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得了、理解得了,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厢情愿地传授、解惑、指导,这怎么能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学时,老师被文本细读束缚了,牵住了鼻子,套住了手脚,成了它的奴隶,完全放不下包袱,没有教学的自由和主见。老师眼中只有自己细读透彻的文本,却忽略了装文本的生本。

比如在教学文本中“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这一句时,老师硬把自己细读到的“丢”字“丢”给了学生。学生茫然,不知道作者为什么用“丢”字,最后楞是老师硬梆梆地把这个答案告诉了学生。如此“手把手”地传授有什么效果呢?是老师从树上摘下苹果送到学生手上好呢?还是由学生自己爬上树自己摘得苹果好呢?不言而喻。另外,如果学生摘不着苹果,老师必须放弃,跳过不摘,去摘低一点的苹果。老师必须舍得,懂得取舍,舍得取舍,不求面面俱到。

整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所获却贫瘠。一节课有多少是有效的呢?值得思考。由此我想,我们的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准确而有效地链接自己课前的文本细读呢?

文本细读是对我们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新理念,可是,它不但没帮到我们老师解围,反而使得我们老师陷入了巢臼。看来,我们必须利用好“文本细读”这个工具,切不可被它套住、成为它的奴隶,应该成为它的主人,好好使用它,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把握文本细读的价值取向呢?用钟友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意守丹田”,即意守文本、意守学生、意守语文。

意守文本: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意守学生:真心实意地关注学生。

意守语文:遵循语文课程的任务、特点和规律教学语文。

只要你意守住了这三样东西,你就做到了“意守丹田”。有了“意守丹田”,课堂教学的风帆就能在文本细读的浩瀚之水上纵横驰骋,文本细读后的课堂教学就能驶上正确的快车道。

论文作者:张慧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文本细读之我见论文_张慧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