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论文的理解_科学论文

对科学论文的理解_科学论文

科学本文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文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本身便是一种释义”。[1] 科学的目的在于解释自然界运动。人类已经得到的一切自然科学知识的成果,都是对于自然界给人类提出的各类问题的回答。自然界本身是一本打开的书。对人类来说,这本书充满了难解之谜。人类是运用自己的科学语言去解读自然之书的。对人类来说,自然界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本文(在最广的意义上)。科学发展的历史,无疑就是不断地与这个本文对话,试图理解它,解释它的历史。人类阅读自然之书的活动一般可划分为两个相衔接的过程。首先要学习历史上积累留传下来的科学知识理论,理解它,掌握它。这些留传下来的科学理论可以看成是狭义的科学本文。其次,在掌握了已有的科学理论之后,通过实践(实验)等方式去直接面对自然界,与自然界进行接触、对话,以探索自然界的内在本质。我们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解主要是上述的第一个过程,即学习、理解、掌握历史留传下来的科学理论(狭义的科学本文)的过程。

一、科学本文的特点

何为本文呢?一般地,我们将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符号所凝聚成的、承载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传统意识等的物品称为本文。

本文的种类是多样的。不同的文化思想、学科领域有不同的本文。书籍是本文,绘画作品是本文,电影拷贝、工艺雕塑品等都是本文。但就人类的文化思想的最传统意义上的承载者来讲,书籍则是最重要的本文。

然而,就科学书籍来讲,作为科学本文与其它学科的本文(诗歌、小说、戏剧、历史、经济、哲学的本文等)相比却有着自己的特殊之处。

首先,从形式上看,科学本文的书写语言是科学语言。科学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数学语言化。自近代科学兴起之后,科学语言的数学化成为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趋势。一门科学是否完善、成熟,其标志往往是其语言数学化的程度。今天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的这个特点,已在客观上要求试图理解科学本文的人必须具有相当的数学知识等前提性知识基础。

许多人正因为无法掌握数学知识而终生未能建构起科学语境,无法运用科学语言。

其次,从内容上看,科学本文是由科学语言凝聚而成的,科学语言是科学思想观念、科学知识理论的载体。因此,科学本文往往被视为科学理论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理论由于其是对自然现象的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其所表述的思想观念和论断往往被视为客观真理的反映,具有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愿望为转移的客观性。不管总结出这种科学理论的个人是谁,也不管这个人的个性特点如何,科学理论却几乎是不带有任何“私人性”的。一个不知道牛顿其人的任何社会历史背景的人,从阅读《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本书中,是绝不会读出牛顿的为人特点、个性品质的。这一点也是科学本文同文学本文的重要区别之一。我们阅读一本小说,除了能理解到书中的人物故事等情节的意思之外,总能够多少对作者的文风、意识倾向、个人好恶有所把握。通过文学本文,我们可以“读到”作者、接近作者、了解作者,因为“文如其人”。但面对科学本文我们的理解脚步却只能迈进到科学理论所划定的领域。

再次,科学本文已内含着自己的科学语境背景。科学本文是科学理论的载体。而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某种语言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形而上学假定、科学家本人的信仰等因素综合联系作用的结晶。在对本科学所处理的各种问题方面,科学理论已经对其做出了自己的断定,并赋予了自己的语言陈述以特定的含义。因而,也就形成了科学本文内含着的语境背景。

同时,不同学科的科学本文,具有不同的语境背景。牛顿力学的科学本文内含着牛顿力学的语境背景,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本文内含着进化论的语境背景,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本文则内含着日心说的语境背景。而且,同一学科的不同观点的科学本文也内含着不同的语境背景。但信奉同一科学理论观点的,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差别的不同的科学本文却具有相同的内含语境背景。

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本文内含语境背景的不同,实际上反映的是科学语言体系的不同。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它往往决定了对科学本文的理解。并进一步影响到不同学科的关系状态。(如:还原论的问题、理论的通约等问题)。

二、科学理解的过程

科学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理解者与科学本文(狭义上的,下同)的“对话”过程。理解者所面对的科学本文作为一种用科学语言表述的科学理论,本身内含着一个科学语境背景,而作为科学本文的理解者,同样也内含着一个科学语境背景。任何个人的思想、文化结构都是某种文化传统的产物。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是语言,因此任何个人也都是某种语言的产物。通过这种语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嵌入个人的认知结构当中,形成了决定他特有的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语境背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2]

在科学理解“对话”进行时,科学本文与理解者双方构成了具体的科学语境情境。任何理解过程的展开只能发生于这种具体的语境情境之中。在这种语境情境中,科学本文向理解者(读者)“诉说”的是本文语境背景所限定的思想和涵义。本文陈述的语言方式也是由内含的语境背景所规定的。本文的陈述方式是不会因“对话”的另一方面(理解者)而改变的。这种“对话”的具体的语境情境也不会影响到本文语境背景的结构发生改变。此时,本文仅是单纯的“陈述者”,它并无自主的意识通过语境情境强使理解者去接受它的由自身语境背景所规定的涵义和思想。理解者是从自己的语境背景出发去理解本文的。他力图理解的恰是由本文的语境背景所限定的思想和意义,理解者“仔细倾听着”本文的“诉说”,向它不断的提问,循此渐入本文的语境背景之中,深入本文的内在的语言世界,学习这种语言,掌握这种语言,同时,在学习和掌握中达到理解。

理解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读者与本文之间的“对话”,而实质上却是两者的语境背景的接触,是两者语境背景的“碰撞”和作用,而不是单纯的读者对本文语境背景的接受。读者同本文的关系,是两个语境背景的关系。按保罗·利科的说法:“理解不是把自身映射到本文中去,而是从对作为解释的真实对象意欲语境的理解中接收一种放大了的自我”。[3]利科所说的“放大了的自我”, 绝不是指读者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对本文内含语境背景的笼统的接受,而是意指由于理解过程中读者的语境背景与本文语境背景的“碰撞”,导致读者获得了对本文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则表明,读者已经对该本文达到某种程度的理解。

经典物理学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形成一种强大的科学传统。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是人类谈论世界的最主要的科学语言。它构造了自己完整的科学语境背景,形成了自己的占统治地位的科学语言世界。人们用这种科学语言去描绘经验事实;用这种科学语言去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用这种科学语言去判断、推理;用这种科学语言去解释世界、说明世界。长时期内,经典物理的科学语言成了人们谈论世界的唯一的、非常有效的语言。

经典物理学的科学语言一般地说具有如下特点:①该语言系统中的概念大都指称着具体的实在对象,是对具体的实在对象物理属性的抽象,因而②该语言所表述和描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大都可被人们的感官所经验和体验;③该语言表述的语法逻辑,本质上是遵循着普通逻辑的规则,如判断推理的三段论法则、严格二择一规则等;④该语言的数学符号与测量和该语言中来自日常语言的一些术语保持着紧密而又简单的关联。如:“同时性”一词,在经典物理学科学语言的数学表述中,就是简单的:t[,1]=t[,2]。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掌握科学知识,仍然是以经典物理学为出发点,并且是从学习经典物理学的科学语言开始的。

那么,学习经典物理学的实质是什么呢?无疑就是建构经典物理学的科学语境背景,学会运用这种科学语境背景所赖以存在的科学语言。学习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正是从直接面对蕴含着这一理论的科学语境背景的科学本文开始。理解这一本文,也就是进入这一本文所内含的科学语境背景,学会该本文所凝聚的科学传统得以表述的科学语言。做到了这些,也就具有了用这种科学语言描述,说明在经典物理学所能处理的外在世界内所发生的事件的能力。

起初,我们总是仔细“倾听”着经典物理学的科学本文的“诉说”,跟着它学习词汇,学习应用该科学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渐渐的我们就掌握了这种科学语言,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搭起了这种理论的语境背景。我们在学习这种科学语言时,就学习了这种科学传统,同时,也学习了某些关于自然界的知识。由于具有了经典物理学的科学语言的语境背景,我们就不再是游荡在这一科学语言世界外的“流浪者”,我们同样可以用这种科学语言去表达我们的思想。

三、科学本文对科学理解的限制

科学本文作为科学思想的体现者,是科学语言的凝聚。内含于其中的科学语境背景限定了自己的科学语言的“世界”,同时也限定了自己的科学语言的“视界”。

在理解过程未开始之前,理解者自己原已掌握一种语言。但用这个原有的语言是无法讲述本文内含的科学语境背景所限定的世界里的事情的。一当他学会了本文语境背景所限定的科学语言,他便能够理解在这个科学语言所决定的世界里所发生的事件,并用这一世界的语言去描述所发生的事件。这一结果说明他将自己的语境背景融入了本文所内含的语境背景,获得了新的透视外面世界的能力,从而将不再以原先的眼光去看待外面的世界。

由于掌握了新的科学语言,于是理解者也加入了新的语言“种族”,成为一个对他来说是新的语言世界的成员。他将具有与这一世界中其他成员同样的科学语境背景,与这一世界中的其他成员具有同样的“视界”,能够用同样的科学语言与这一世界中的其他成员交往。新的科学语境背景使他获得了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科学语言使他获得了新的语言表达能力;他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但上述情况,并不是一定发生的。本文的内含语境背景所呈现的科学传统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发展,具体语境情境的变换,往往使理解者慎重地保持自己的语境背景不受破坏,并且力求从自己的语境背景出发批判地对待本文的语境背景的诱惑。事实上,本文的语境背景虽然是历史的产物,并且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它并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用它所限定的科学语言去描述、说明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运动,常常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它的科学语言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必然的也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如此就需要打破本文原有的语境背景,建构新的语境背景。此时,理解就不仅仅是理解者将自己无条件地被本文的语境背景所俘获、同化。一旦理解者发现本文并不能回答自己的问题,本文的语言无法描述、说明自己提出的事实,那他是绝不会无条件的接受本文的科学语言的。这种情况,往往直接导致建构新的科学本文,即科学理论。

科学本文的理解是科学本文内含的科学语境背景与理解者自身的科学语境背景的“碰撞”;这种“碰撞”只能发生在科学本文与理解者所构成的理解的具体语境情境当中;科学本文的语境背景是不因理解者而改变的,它本身的稳定性为客观的理解提供了必要条件,对科学本文的理解是透过科学本文的表现形式——科学语言来进行的,正是通过对这种科学语言的把握,才能最终理解这种语言所蕴含的科学思想。

收稿日期:1999年3月10日

标签:;  ;  ;  

对科学论文的理解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