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视野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论文_陈燕纬

经济法视野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论文_陈燕纬

厦门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6

摘要:华夏五千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民工的出现是我国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时期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广大的农民工兄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往往其自身权益没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道路上,农民工作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的弱势群体,从经济法的理念剖析,要体现整体公平的原则,必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需要通过立法改革,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与幸福感,充分展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理念,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经济法;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一、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及原因

1、农民工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缺失。纵观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法中,都未将农民工群体纳入其中,这是对农民工极不公平的,加之农民工的流动性大的特点,相关保险的规定很难满足这一特殊性,另外我国目前的保险体系中并没有明确关于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的法律制度,这对农民工群体来说是显失公平的。

2、农民工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缺失。我国首部《社会救助法》于2014年发布,其中却未针对农民工群体做出相应规定,该部法主要是对老弱病残孤寡这一部分的群体进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规范,在农民工群体的应急救助基金设立,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相关规定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很不公平,而且会导致农民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求助于法律。

3、农民工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缺失。由于我国有关部门对农民工的普法宣传的力度不够,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也普遍较为淡薄,加之农民工的用工市场需求往往是供过于求的,施工单位为了规避责任和删减流程,大多省去了与农民工签订合法的用工合同,而且在《劳动法》中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关于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合同的要求,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施工单位与农民工没有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企业可能容易逃脱处罚或者受到的较轻处罚难以警示。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处理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对城乡生产要素的顺利流动、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大程度地解放农民、农村生产力,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不断夯实基础。

2、有利于工农联盟政治基础的巩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政治和谐,进一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平稳过度、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的和谐、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和谐、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增强农民工的幸福感、认同感,切实维护好农民工应有的权益,对巩固工农联盟这个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3、有利于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各国现状能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目前,评判社会是否公平,从农民及农民工是否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可以看出,必须加紧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的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城乡稳定发展才能得以维护,社会公平问题才能进一步改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才能得以稳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完善中国特色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1、建立农民工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现阶段由于我国的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普及面不够广、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大且子女随迁的教育也难以保障,所以在户籍管理这一方面也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保障农民工群体与城镇工作人员享有同样的待遇,尽量的减少农民工与城市户籍居民之间的差别对待。此外,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属尤其是子女,教育部门应该在教育入学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平等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就学环境与优质的教育资源。

2、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大多数的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高,对于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没有清晰地认识。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公平原则的强有力体现,国家及社会各界应当对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加以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针对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强这一特点,在跨区域户籍管理、社保资金缴纳、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有关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制定,国家应该建立信息联网使各省份之间的数据做到互通,交接流程要精简,避免互相“踢皮球”的现象。

3、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农民工在城市承揽的都是重体力、高强度、风险大、又脏又累的工作,经常面临工伤问题,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性质,加上劳动合同的不合理合法,很多工伤保险及医疗补助都无法保障。从长远角度看,我国应该建立一套能有效运行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标准,在全国推广执行这个标准,其中应包括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工伤、养老、医疗、生育等险种,各省的劳动保障部门还应根据本省的劳动情况来制定相关地方政策。

4、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保障制度。从经济法的观点看,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的保障制度,对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序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完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施工单位必须与每一名农民工建立合同关系,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有关政策,有关部门还应对用工单位及农民工加强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对施工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的情况要定期检查,使企业与农民工之间保持公平公正的劳动关系。

5、加强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与监督。对于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必须要做到有法可寻,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抓紧完善。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还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管与执行。政府除了加强自身的执法力度,还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机构。对于农民工的维权案件,在合规合理的情况下,应及时立案处理,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在农民工群体里树立好政府形象,增加农民工对政府的信任与满意度。

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不仅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必然。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法律常识、维权意识是十分迫切的。在农民工最关心的医疗、保险、福利、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立法部门要对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改革和完善。此外,政府部门还要扩大监督范围,加强执法力度,公平公正执法,相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将是我国在现代化强国之路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张士红.刍议经济法视野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J].长江丛刊,2016(13):95+97.

[2]李高芬.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J].农业经济,2014(05):83-84.

[3]徐春燕.经济法视野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6(02):42-45.

论文作者:陈燕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  ;  ;  ;  ;  ;  ;  ;  

经济法视野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论文_陈燕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