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妥乐村“景观名片”研究论文_李光琴1, 梁丽仙1,,陈昕昕1,,安林2,,

摘要:妥乐村是六盘水市最早的一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丰厚。在传统村落的标签之外,笔者梳理了“非正规空间”、“建筑”、“古树”三张“景观名片”,作为未来发展的标签。通过观察、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探讨传统村落构建名片、动态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景观名片

1概念辨析

1.1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概念[1]。理解文化遗产,只要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标准搞清楚就可以了。我国通常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广义认识论不断拓展和深化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与其说本文探讨的是文化遗产,不如说是“文明遗产”[2]。本文关注的对象是为明天而收藏的今天。

1.2景观名片

景观中包含着许多信息和故事,景观会说话[3]。Landscape在台湾叫地景,此外,还有Moonscape月景,Seascape海景,soilscape土景,Soundscape音景,Smellscape嗅景,Cityscape市景,Streetscape街景。名片,又名卡片,是对外介绍自己的标签。相对于景观而言,景观名片是便于他者快速了解传统村落特色的一种信息存在。

1.3景观名片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笔者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种重要的实践,需要从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和继承先辈的智慧、精神。同时需要融入当下的日常生活,以多元包容的姿态传递和发展。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妥乐村隶属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石桥镇,距石桥镇镇中心仅1公里。笔者选择妥乐村作为研究区原因如下:①妥乐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需要探索独具特色的“景观名片”。②妥乐村具有独特的自然格局和空间机理,需要深入挖掘梳理“景观名片”。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兼顾更多当下人的生活方式,为明天留下一张靓丽的“景观名片”。

图1 妥乐村村镇关系(资料来自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收集数据(表1)。在正式调查开始之前,初步观察商贩、建筑、古树在村内的分布。对于正式调查,随机选取15个受访对象。此外,笔者采用多种方式来描述受访者的活动,包括照片、徒手草图和笔记。调研观察包括工作日和周末(2019年12月15-18日)。

表1 受访者信息

3景观名片的特征

本研究选取3个研究对象(非正规空间、建筑、古树)。

3.1非正规空间

3.1.1非正规空间概况

“非正规性”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世界劳工组织”对“非正规就业”的调查报告中。对于城市非正规性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多(城中村、街头摊贩、平民窟、棚户区等),游离在“正规”管治规划之外的自发生长现象持续受到关注。本文选取传统村落妥乐村,在当前研究中较少出现乡村非正规性的研究。

3.1.2非正规空间作为“景观名片”

调研灵感来自Cresswell的框架,包括六个方面:原动力、路线、速度、节奏、体验和摩擦[5]。本部分将围绕这六个方面来开展调查。

①原动力

首先,商贩缺乏自信心。大多是小学未毕业,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因缺乏劳动技能在外打工挣不了钱或土地被征收,只能在本地做点小本生意补贴家用。其次,商贩寻求稳定的生活。

②路线

就空间而言,路线指的是商贩如何布置摊位。商贩多为妥乐村原住民,布置摊位时售卖商品从家里搬出,收摊之时再把售卖的商品搬回家,通常是“两点一线”。就时间而言,首先, 部分商贩表示,他们每天都会摆摊,这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其次,大多商贩表示他们的时间不确定。旅游旺季,他们会在6点左右起床布置摊位,游客散去之后收摊。旅游淡季,他们会在中午11点左右布置摊位。还有部分商贩会选择外出寻找其他工作。

③速度

速度是指可逆过程,商贩通过临时设施迅速将道路空间转变为商业空间。笔者总结了三种类型的空间转换模型(图2)。

图2 商贩摆摊模型

④节奏

街道商贩的节奏主要是由人流的变化形成的。旅游旺季来临时,顾客增多,商贩们早早起床,早早摆好摊位。这种节奏持续到旅游淡季,逐步趋向平缓。

⑤体验

商贩的摊位是半临时空间,没有像商铺那样有固定的设施和场地。70%的原住民希望景区管理处、村委会能预留固定的商品售卖场地或空间。笔者对30名原住民进行问卷发放,得出商贩对妥乐村的影响程度:环境卫生>交通>噪音。

⑥摩擦

摩擦来自于景区的管理层,他们代表着非正规空间的管理。商贩通常在表面上服从管理, 实质上为了收入需求内心里是抗拒的。根据规定,商贩要在指定空间活动,从事商品售卖活动。淡季的时候管理层不会过多干涉商贩摆摊的位置,旺季的时候,商贩会“策略性”出摊(图3)。

图3 旺季出摊

3.2建筑

3.2.1建筑概况

《妥乐村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30)》中,将保护措施分为五类:修缮类、改善类、保留类、改造类、拆除类。除此之外对建筑年代进行了摸底(图4),对高度、视廊进行了保护。

图4 建筑年代摸底(资料来自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

3.2.2建筑作为“景观名片”

妥乐村保留着大量传统建筑(明代及明代以前、清代建筑、民国建筑、建国至1980年以前建筑),建筑形式主要是悬山顶,建筑材料包括木材、夯土、青砖、石材、青瓦等,建筑多利用地形高差依山而建,古风质朴,与周围景观相映成趣(图5)。

图5 妥乐村民居

3.3古树

3.3.1古树概况

2015年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对妥乐村的古树进行了摸底。村内古银杏将近1500株,具有千年历史的有100余株,树王有1500多年历史,位于村寨中心。妥乐村的祖先在族谱中明确规定:“木不成株,枝叶何盛,毁树者罚跪,砍树者棒打。”正是妥乐村村民祖祖辈辈对古银杏的尊重和敬畏,妥乐村才逐渐发展出“树伴人家、人树相依”的文化。

3.3.2古树作为“景观名片”

《妥乐村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30)》中,对古树保护提出7条原则:①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定及文件;②完善资源档案,实行动态监测;③发布保护名录,设立保护标志;④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复壮管理;⑤培育后备资源;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⑦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成效。保护规划编制至今5年,古树名片不断完善(图6)。

图6 部分古树名片

4讨论

笔者认为景观设计师需要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景观体验者应感恩大自然馈赠,致敬先辈践行。“景观名片”可以隐喻事件、想法、艺术,协调当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景观不是静止的,它随时空而异,需要动态管理。本文以《妥乐村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30)》为基础,以2019年12月15日至18日调研为支撑,以非正规空间、建筑、古树为研究对象,从景观语言的多层次、多义出发,构建妥乐村的“景观名片”。

参考文献:

[1]刘爱河.概念的演变:从“文物”到“文化遗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91-93.

[2]管宁. 中华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话语建构——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理念与实践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20(01):25-32.

[3]苑利, 雷虎. 读懂我们的文化[J].中华手工,2016(04):68-69.

[4]徐苗, 陈瑞. 城市非正规性及其规划治理的中外研究比较评述[J].规划师,2018(06):19-28.

[5]Li J, Ren L, Hu T, et al. A city's “urban crack” at 4 a.m.: A case study of morning market vendors in Beijing's Longfu Temple are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8,71:14-21.

[6]安妮·惠斯顿·斯本, 张健. 景观的语言[J].景观设计学,2016(06):20-27.

通讯作者:陈昕昕 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讲师

项目编号:2018zc112

项目名称:乡村振兴背景下乌蒙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体系重构研究

项目编号:黔教合KY字【2018】379

项目名称:发生学视角下乌蒙山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项目编号:LPSSYDXS18131

项目名称: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妥乐村“景观名片”研究

项目编号:2018521006

项目名称:贵州省2018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论文作者:李光琴1, 梁丽仙1,,陈昕昕1,,安林2,,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2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妥乐村“景观名片”研究论文_李光琴1, 梁丽仙1,,陈昕昕1,,安林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