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及其对策_投资论文

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及其对策_投资论文

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金融市场论文,对策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

1.居民储蓄过度增长的风险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快速增长,1998 年末达到近58000亿元。尽管中央银行接连七次降息,但是利率机制失灵,货币政策调控无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仍然有增无减。储蓄的过快增长主要在两个方面影响到金融风险:首先,从我国的银行资产结构来看,资金来源中居民储蓄存款占80%,资金运用中有75%是对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贷款,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贷款。正是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在部分掩盖着银行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的储蓄增长使得银行在资金方面有了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如1988年),银行有可能会遇上支付困难,影响到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目前的高储蓄使整个国家面临着风险,而个人储蓄得到利息,国家承担风险的金融储蓄机制又在加剧着这种困难。其次,自1994年始金融机构出现存差,这反映银行商业化转变中对效益的重视。但贷款给企业有贷款收不回来的风险,不放贷,金融机构的存款是有成本吸纳的,又如何支付利息?这样,银行在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渠道将余额流入其它市场,这不仅妨碍房地产、资本等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在日益积累银行的自身风险,在缺乏良好投资机会的经济环境中,居民的储蓄不能转化为良好的投资,银行面临的这种风险也在增大。

总之,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循环系统”,是整个经济运行的总枢纽,一旦银行面临的这种风险恶化,必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强烈冲击,甚至影响到社会政治的稳定。而这些不能转化为良好投资的过度城乡居民存款又是这种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种过高的储蓄加以控制。过高的城乡存款并不是好事,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投资转化机制有问题,另一方面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2.体制性金融风险

所谓体制性金融风险是指在两种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摩擦,深层次矛盾未获根本性的解决而产生的金融风险。体制性金融风险并不存在于所有银行业,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所共有的风险,其主要特征是:第一,这种风险是由于缺乏市场约束力的体制和经济主体之间不完整的甚至扭曲的信用关系造成的。第二,这种风险呈现一种“累积性”,资产盈利能力低,不良资产有增无减。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达到一定边界时(如突发性挤兑),就面临破产、倒闭,风险和损失就不会累积起来。但在我国,基层行的各种风险损失转嫁到上级行,上级行的风险转嫁到总行,各种风险和损失被逐步累积起来。第三,这种风险不是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化解,而是经常运用非市场性手段进行强行化解(如政府的干预),其负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体制性的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对整个经济体制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当这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有可能演化成金融体系风险,因而必须从理论上认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并对体制性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

3.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越来越从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 金融衍生产品既“衍生”于基础商品(

underlying commodities),其价值自然受基础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因为它的价格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的函数,故可以用来规避、转移风险。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即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较传统金融工具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传统市场大,所以风险系数加大了。

另外,衍生产品的交易多采用保证金方式,参与者只须动用少量的资金(甚至不用资金调拨)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由于绝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作为基础,所以极易产生信用风险。在交易金额几乎是天文数字的今天,若有某一交易方违约,都可能会引发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此外,保证金“四两拔千斤”的杠杆作用把市场风险成倍地放大,从而微小的基础价格变动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4.对冲基金风险

近两年对冲基金越来越引人注目,对冲基金投资策略最吸引人的就是使用杠杆投资,从琼斯创立的第一个对冲基金开始运作起,利用杠杆投资、获取最大利润就已成为对冲基金最常用的投资手段,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对冲基金都不同程度地使用杠杆策略。根据杠杆使用的不同倍数,对冲基金又可从所承受的投资风险高低分为三类。一是低风险基金。主要从事股票市场投资。它们像其它传统基金一样买卖股票,预计股票上升时买进,认为股票下跌时抛空。它们是真正的“对冲基金”。这些基金很少使用超过自身资本两倍以上的杠杆。二是混合型基金。它们通常的杠杆比率不超过4∶1。这些基金与前一类一样在股市投资,但它们也时常在债券和货币市场进行投机买卖。三是高风险投机基金。它们通常以小博大,采用高杠杆投机策略,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各种高风险的投机活动,它们的借贷与自身资本之比通常高达十倍到几十倍。这是最典型的高杠杆投机基金,它在资产负债表内的投资杠杆高达30倍,如果包括账外投资,杠杆比率更高得惊人,这是导致其一朝覆亡的最重要原因。这个特征正是导致对冲基金中的杠杆投资高风险、极具危害性的原因。高杠杆是对冲基金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导致金融动荡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与基金运作的神秘性一起构成了对冲基金具有市场危害性的基础。我国前几年发生的几次大的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就是由于一些信托投资公司本身的自有资金很少,一方面在货币市场大规模拆入资金;另一方面将这些资金在债券、股票市场中进行大规模投资、买卖,获得高收益,而扰乱了我国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因此,必须看到对冲基金的风险在我国过去存在,今后将更加存在。并且这些潜在风险带来的危害将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给予高度重视。

5.计算机犯罪风险

计算机犯罪是通过计算机主机和网络工作站,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采取非法进入、非法修改和非法索取等一系列侵犯计算机的方式。

(1)非法进入。非法进入计算机,对设备进行破坏活动; 非法进入系统、软件产品、应用软件,其结果轻则是贪污,重则是造成系统破坏,以及银行电脑系统全部瘫痪,甚至导致银行的全部资产流失或资金严重损失;非法进入银行机密信息数据文件,可以导致当前的银行机密数据,部分或全部泄露或失踪;非法进入客户帐户。当银行只凭密码辨认客户身份时,一旦密码被盗会导致客户资金被盗;非法进入银行应用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导致了虚假的业务交易,例如私开帐户、设立虚假余额、开立空头支票、扩大在途资金、非法发送电子转帐报文、转移和调拨资金以及非法解付等。

(2)非法修改。非法修改网络,对其安全保密性能进行破坏, 导致资金严重流失;非法修改计算机,对设备进行破坏活动;非法修改现行软件结构,计算机系统软件、软件产品、应用软件的非法修改,导致系统的破坏和数据文件窜改、泄露、损失;非法转入潜伏的计算机病毒,凡被感染的计算机资源,都会受到强烈的破坏和损失;非法直接修改数据文件,导致以假乱真。例如窜改帐务、非法转帐、编制假的统计报表。

6.证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

最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成倍增长,如果公司业绩下滑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制止,那么,证券市场风险将不断累积。虽然目前这种风险还是潜在的,没有爆发,但已经有了很多苗头。1998年有121 家上市公司发生主营业务亏损,亏损总额49.63亿元,平均每家亏损0.41亿元; 我国证券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40—50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相同指标的水平;1997年我国市场的平均换手率为700%左右, 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市场恶炒垃圾股,有的股票上了“ST”以后,股价不降反升;1997年市场发生了几百起重组事件,但绝大多数是为了市场炒作,重组成了投机资本操纵市场的一种技巧;目前大多数证券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不足,流动比率不足100%,速动比率的水平更低。 相当一部分证券公司都存在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问题,在正常融资渠道没有建立的情况下,挪用客户保证金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是一种潜在的重大金融风险;证券公司给重要客户透支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信用交易禁而不止;违规事件屡屡出现,监管部门虽然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挂一漏万。由于金融资本的虚拟性,风险极易放大和传染。如果存在某种偶发因素的诱导,那么潜在的风险就可能变成现实的风险,它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另外,股票市场的风险与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不同的情况,现在中国上市公司800多家,发行股1899.8亿股,上市筹集资本2,671亿元,总市值占GDP23.44%,有2万多亿的资金在股市上流动。 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掺有虚假成分;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甚至联手造假,骗取投资者;入市主体,大户是用国家的钱,炒国家的股票,小户是跟风的短线投机者,无论大户小户都不是理性投资主体,特别是在近几千万股民中,有约三分之一散户是下岗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股市风险就成为当前中国金融风险最危险的性质,一旦发生问题,其破坏性是大大超过银行信用风险的系统性、全局性风险。

7.外汇市场风险

虽然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开放,尚有防御国际短期资本冲击的防线。但是从宏观上看,我国外汇储备1,437亿美元,占用人民币资金12,000亿元左右,如何保值增值是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欧元的启动,我国面临国际金融风险的严峻挑战;维持香港和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都构成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重点。同时,最近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指出,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始终如一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依照循序渐进的审慎原则,逐步放松外汇管理,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创造条件。但是,比照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第八条款,很容易看出作为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对国际资本交易不进行跨国界的控制或征收相应的税金或实行补贴,与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所不同的,只是资本由国内向国外,或由国外向国内转移。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第一, 不得对收购海外资产而要求购买外汇实行审批制度或施加专门限制;第二,不得限制到国外投资所需转移外汇的数量;第三,不得对资本返还和外债偿还汇出实行审批制度或限制;第四,不得因实行与资本交易有关的外汇购买或上缴制度而造成多重货币汇率。因为这些做法不仅仅是对资本转移实行限制,而且还造成与资本项目有关的歧视性货币做法,其中多重货币汇率做法是在推进货币可兑换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条件。另外,资本项目自由化往往与利率自由化和发展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进行,或者在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及引进间接金融工具等)之后进行。几乎所有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家都及早或同时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这些都预示着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和危机随时有可能发生。

二、金融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1.尽快建立起全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迅速建立起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已是当务之急。所谓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建议。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经济金融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一个健全的、良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能够充分反映全国、区域、地区经济金融运行和景气波动的基本态势;能够灵敏地反映全国、区域、地区范围内金融风险的程度及变动趋势;能够完整地体现系统内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分工的要求,彼此不产生摩擦和重复;系统内组织体系健全,覆盖面广。

科学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必须要设置可行的预警指标,而这些指标既能够体现适应性、充分性、稳定性、一致性的特点,又能明显反映出预警对象的内容,并且能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对指标值作出相应的调整。预警指标的内容应该包括金融性技术指标、经济性技术指标和社会性指标;同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的预警区间其预警指标的设置也应不同,指标的设置要考虑侧重点。一般来说,不良贷款率、资产流动比率、盈亏状况、资本充足率、内控完善程度、市场风险水平、股价变动、汇率上升等应是主要的预警指标。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宏观预警系统、区域预警系统、地区预警系统。由于层次不同,不同层次的预警系统其指标也应有所不同。

2.继续进行金融深化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这段时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金融深化是东南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金融深化不配套,这些国家不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不配套,或者就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深化改革不配套,两者之间相互脱节。总体上说是因为金融深化不够,没有按经济、市场规律办事造成的。如果这些国家金融深化都到位了,金融深化搞得都很好了,是不可能发生这样大规模的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因此,我认为,我国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除了必须尽快建立起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系统外,更重要的还必须继续进行金融深化,加强金融改革,使我国的整个金融改革能够配套起来。因为金融市场体系以及整个金融体系是个完整的整体,想改革一块,而不动另一块,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的。而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就必然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只有通过继续不懈的金融深化,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才有可能防范、化解和抵御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3.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

金融业是一个高负债产业,高负债使众多的存款人都间接地成了放款人。一旦金融机构出现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就会危害众多存款人的利益,引起金融风潮。在预防及减少金融风险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国际上的做法相比,我国近年来虽然强调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还存着较多的问题。一是资本充足率不充足。以银行业为例,我国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除交通银行外,其他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均未达到8%的要求。

我国金融机构的低资本充足率以及补充渠道狭窄使我国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减弱,必须加以解决。由于资本充足率等于资本与风险权重资产总额之比,故可采用分子法和分母法或二者同时并用来解决。采用分子法即设法拓宽资本金的筹集渠道:(1)政府可发行一些金融债券,将所筹资金作为资本金拨付给金融机构;(2 )单一国有制的金融机构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法人、个人入股,这是最重要、最可行的增资渠道;(3)将银行承担的, 由国家直接提供资金来源的一些政策性贷款纳入银行资本金的计算范围;(4)财政要适当让利, 使金融机构业有较多的盈利,转增核心资本。采用分母法就是强制性地、适当地延缓资本不足的金融机构的资产增长速度,使资产增长速度慢于资本扩张速度,以此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要进一步大力推广增加担保、抵押放款,减少信用放款,以及要求金融机构较多地购置国债资产等降低风险资产数量,从而因风险资产的降低而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也可以分子法和分母法同时并用。

4.积极参与国际性金融合作

在开放经济中,这一措施安排是十分必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等对其成员国负有提供金融援助的责任,在某个成员国出现汇率动荡等金融危机而本国不能有效应付的情况下,可以请求这些国际性货币联盟予以援助和支持。这是防止金融危机加剧或处置金融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1994年末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平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7 国给予的一揽子援助是分不开的。美联储与14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与国际银行都签订了外汇互换协议,在困难时获取外汇资产,以影响国内的流动性。1996年亚洲7国中央银行签订美元国债回购协议, 承诺对协议国在外汇储备流动性不足时进行援助和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签约行,进入地区性中央银行合作序列。中国虽然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但还应该立足自我应付和处置金融危机。

5.加速企业制度性变革,降低企业负债率

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将形成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大了国有银行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风险应着重解决企业的不良债务问题。企业债务问题的重要性不仅是债务率高低的问题,不仅在于与国际上企业一般负债率50—60%相比,国企负债率偏高,而是在于企业的负债成本高于资本收益。因此,商业银行系统性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必须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应加快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以实现其经营机制的转变,对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以减少由国有资产代表缺位造成的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6.加快金融体制转轨步伐,改革国有专业银行产权制度

允许国有法人参股银行,既充实资本金,又有助于培育具有独立财产权利的、按市场原则经营资金的商业银行,在向新体制转轨的过渡期中,通过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银行债务重组,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与支付能力,通过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债券,增加附属资本比重,提高资本充足率来防范风险。

标签:;  ;  ;  ;  ;  ;  ;  ;  ;  ;  ;  

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及其对策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