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中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论文_赵彬

解析高中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论文_赵彬

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高中 545799

摘 要:氨气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由于该实验的趣味性强,效果直观明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化学实验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本文围绕着高中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这一中心论点,先浅析了传统氨气喷泉实验存在的不足,然后就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 氨气喷泉实验 创新设计

一、传统氨气喷泉实验存在的不足

根据教材讲述,要通过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采取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然后开始进行氨气喷泉实验。这种实验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在试管中放置NH4CI和Ca(OH)2,然后利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试管中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后,极易形成块状物,不容易清洗干净。

2.在加热时,采用试管口向下倾斜的方法,虽然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形成湿存水的情况,但是试管中的实验粉末药品容易向试管口方向下滑,导致导管口堵塞,影响制备氨气实验的顺利开展。

3.收集氨气的试管用棉花塞瓶口,棉花的气密性差,收集到的氨气容易透过棉花泄露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4.在进行氨气喷泉实验的操作演示时,要求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这种双口塞也可能会造成氨气泄露。

5.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反复更换仪器,实验过程繁琐,需要花费很多课堂时间;并且要时刻注意实验细节,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影响实验效果,耽误课堂教学进度。

6.通过整个实验,只能验证氨气的水溶性和氨水的碱性,知识探究功能单一,实验学习效率低。

二、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

在创新设计的氨气喷泉实验中,需要的实验仪器包括:三颈圆底烧瓶(250ml、1个)、铁架台(1个)、烧杯(250ml、1个)、Y形管(1个)、注射器(1个)、止水夹、导管、单孔橡皮塞、滴管。需要的实验药品包括:固体NaOH、浓氨水、红色石蕊试纸、酚酞水溶液。

实验步骤如下:

1.用单孔橡皮塞分别塞住三颈圆底烧瓶的三个瓶口,将Y形管插入第一个瓶口的橡皮塞内,将导管插入第二个瓶口的橡皮塞内,将注射器插入第三个瓶口的橡皮塞内,然后将三颈圆底烧瓶用铁架台倒置固定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在烧杯内倒入酚酞水溶液,将三颈圆底烧瓶第二个瓶口的导管口另一端插入酚酞水溶液内。然后将手放置于三颈圆底烧瓶的底部,检查烧瓶的气密性。如果导管口有连续不断的气泡冒出,并且放手后在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表示气密性良好。

3.用止水夹将插入到酚酞水溶液中的导管夹住。

4.分别将固体NaOH(2g)和浓氨水(2ml)加入到Y形管的两个分叉管中。

5.将插在第三个瓶口的针筒取下,保留针头继续放置在橡皮塞中(主要是在下一步利用针口尾部排出三颈圆底烧瓶内的空气)。

6.倾斜Y形管,使分叉管中的两类化学药品接触反应产生氨气。同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在针口尾部,如果试纸变蓝,表示三颈圆底烧瓶内的空气已排出,烧瓶内已收集满氨气,快速拔下针头。

7.用注射器吸入水,然后插上针头,插入三颈圆底烧瓶内,将注射器内的水注入烧瓶中。

8.打开导管上的止水夹,便能观看到红色喷泉现象。

这种创新设计的氨气喷泉实验与传统的实验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无需酒精灯加热,只需倾斜Y形管,便能制备产生氨气,既节约了化学药品,也免去了加热试管后试管内块状物的清洗环节。(2)利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氨气收集情况,能够有效减少氨气外泄,保护环境。(3)这一实验将氨气制备、氨水性质测试统一起来,减少了实验操作步骤,节省了实验操作时间,提高了实验成功率。(4)通过实验,不仅能够验证氨气的水溶性和氨水的碱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化学综合运用能力。

利用三颈圆底烧瓶,还可以延伸做双色喷泉实验。需要的实验仪器包括:三颈圆底烧瓶(250ml、1个)、烧杯(250ml、2个)、铁架台(1个)、Y形管(1个)、注射器、导管、止水夹、单孔橡皮塞。需要的实验药品包括:饱和食盐水(300ml)、0.1%酚酞溶液、0.1%百里酚酞溶液、固体NaOH、浓氨水、红色石蕊试纸。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橡皮塞塞住烧瓶的三个瓶口,将Y形管插入中间瓶口,将两个导管插入两侧瓶口,然后将三颈圆底烧瓶用铁架台倒置固定好。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导入150ml饱和食盐水,在一个烧杯内滴入几滴0.1%百里酚酞溶液并搅拌均匀,另一个烧杯内滴入几滴0.1%酚酞溶液并搅拌均匀,将插入烧瓶的两根导管的另一端分别插入两个烧瓶溶液内,然后按照之前的实验方法检测装置气密性。③用止水夹分别夹住两个导管。④分别将固体NaOH(2g)和浓氨水(2ml)加入到Y形管的两个分叉管中,按照之前的实验方法制取氨气。⑤用注射器向烧瓶内注入水,打开第一个止水夹,看到蓝色喷泉;当第一个烧杯内的溶液剩余1/2左右时,关上第一个止水夹,打开第二个止水夹,看到红色喷泉。双色喷泉实验结束后,可以看到烧瓶内充满两色溶液,下层是密度较大的蓝色溶液,上层是密度较小的红色溶液,两层溶液的交界处呈紫色。

论文作者:赵彬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解析高中氨气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论文_赵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