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研究现状及发展
杨小利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成都610100)
【摘 要】目的 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现状和发展。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一般护理和全面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一般护理和全面护理进行整合应用有助于改变过去的不理想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现状,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提升患者满意度,可在如今的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研究现状;发展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122-01
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而引起部分心肌出现急性坏死的疾病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其临床表现以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心肌急性损伤和坏死、白细胞计数升高、发热、心功能衰竭、心律绝对不齐、胸骨后剧烈疼痛等为主[1]。该病的护理贯穿于接诊、治疗、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为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护理水平,文章从急性心肌梗死的一般护理、心理护理、介入治疗护理、溶栓治疗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方面探讨了其护理研究现状及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病症诊断标准。随机把所有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为49-69岁,平均年龄(58.9±4.5)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为49-71岁,平均年龄(59.1±4.8)岁。两组基本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急救、吸氧、心电监护、病情变化观察。研究组患者则实施一般护理和全面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第一,一般护理。(1)病情观察。以患者病情为依据安置相应的监护设备,同时对心肌酶谱、动态变化与呼吸、血压、心电图等的变化进行严密观察。(2)休息和运动。患病初期要绝对卧床休息,由护理人员帮助翻身、饮食、洗漱等,并限制访视。度过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运动,心脏康复的关键措施是运动,通过有效锻炼能够使AMI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3)饮食指导。发病后1~3d主要进食藕粉、果汁、稀粥、米汤等流质饮食,不宜吃咖啡、牛奶等刺激、胀气溶液。发病4d~4周内,过逐渐过渡至易消化、营养丰富、清淡的半流食,少食多餐,食物不可过冷过热;发病4周后可使用水果、蔬菜、瘦肉等,多补充粗纤维素与维生素C,限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4)疼痛护理。若患者疼痛剧烈需及时通过药物止痛,稳定患者对情绪,避免扩大梗死面积。护理人员要把握好止痛剂质量,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出现严重副作用[2]。(5)吸氧护理。刚入院的患者氧供速度约4~6L/min,稳定后可降低至2L/min,持续低流量吸氧,1周后进行间歇吸氧。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需每天调换1~2次氧气鼻导管。第二,全面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发病突然,身体剧烈疼痛,大多存在恐惧、焦虑、紧张、担忧、悲观等心理,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其心理问题给予个性化疏导,如:引导患者家属多支持和鼓励患者,使患者精神条件提高;详细解释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使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得到缓解;以从容的情绪、熟练的操作使患者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安慰及关心,消除其孤独感。(2)并发症护理。注意心电图变化,识别心房纤颤、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特异性波形,若患者的前、侧壁发生AMI,需警惕是否发生心律失常,若下、后壁发生,要注意是否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观察患者的末梢循环、尿量、心率、面色、神志。血压等体征与指标,一旦发生休克应立即向医师报告并配合抢救;观察肺部呼吸音、呼吸和心率是否变化,若发生心力衰竭应要求患者保持坐位,给予安慰,稳定情绪,并尽快救治。(3)介入治疗护理。要求患者术后大量饮水,尽量排出体内造影剂,预防发生低血压,控制好输液速度;术后加强血压监测与心电监护,及时发现与治疗异常患者,预防急性血管闭塞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与伤口敷料深处情况,若有必要可加压包扎,拔管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预感发生拔管综合征;术中术后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询问病人主诉,预防严重心律失常。(4)溶栓治疗护理。治疗前向患者详细询问近期病史,协助其完成血浆凝血酶、血型、血小板计数、血常规等检查。对药物剂量进行严格控制,密切监测临床症状,避免发生并发症。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是15例、4例、1例,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是6例、9例、5例,护理满意度为7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下表1。
3讨论
AMI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医疗技术水平与临床治疗方法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为了有效降低AMI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必须加强饮食、运动、治疗等方面的护理,促进患者康复[3]。就AMI的护理发展而言,因为AMI的疾病发展过程复杂性较高,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心理、人格、习俗、文化等,因此结合了教育、预防与治疗的全面护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使AMI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改善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将一般护理和全面护理进行整合应用有助于改变过去的不理想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现状,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提升患者满意度,可在如今的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一秀.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414-2416
[2]陈晓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4):402-404
[3] 陈璐,陈湘玉.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4,(6):482-483
论文作者:杨小利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发生论文; 满意度论文; 心电图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