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分析论文_王兴玉,孙轲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分析论文_王兴玉,孙轲

淄博泰信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61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建设工程,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从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与处理特点看,其结构复杂,事故危害大,对自重、荷载有高出一般工程的要求,施工环节多,涵盖面广,需各方紧密配合,最重要的是在安全、质量、技术应用以及基础建设方面,对稳定性要求特别高。因此,应注重基础技术处理和应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一、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与基础建设

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中最基础的技术,同时也是关键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应用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处理技术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利水电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需要承担较为复杂的荷载,存在很多不良运行条件,当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处理技术不达标或是基础不稳定时,工程的总体质量也不会合格,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说,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质量。

1.2基础处理技术十分复杂,前期工程非常关键。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多变,工程的部分结构相对较复杂。为了保证工程顺利施工,需要做好基础工作,加强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应用,减少损失,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1.3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工程的总体质量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工程竣工后就不能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直接检查,而一般工程质量问题都是在工程实际运行后才会被发现。竣工后发现质量问题再进行修正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基础处理工作,严格控制好施工质量,避免出现返修情况; 最后,水利水电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施工工期相对较短。水利工程的施工时间一般在枯水期,工期短、干扰性大,工程步骤繁多,需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把握好基础施工技术,从而保障施工进度。

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现状分析

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稳定性。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基础稳定性是最为首要的因素。如果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不够稳定,稳定系数过低,且抗滑性较差,那么将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即使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顺利完成,但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功能与效用,工程的使用寿命也会大大降低。第二,渗漏情况。地基除了稳定性会影响到工程基础施工质量外,其发生的渗漏情况也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基础建设与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但要保障地基的稳定性,还要防止地基出现渗漏情况。地基渗漏会直接影响到施工技术的应用。一般地基出现渗漏的原因是地基的空隙过大,进而出现渗漏,导致工程的基础被破坏,严重情况下,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进行基础施工时,要注意不定时检查地基是否发生渗漏。第三,沉降作用。工程的基础沉降作用也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沉降现象是水利水电工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现象。不过,一般的沉降幅度都比较小,并不会对工程造成明显影响。如果沉降过大,超出了一定范围,则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结构发生变形,工程的整体会受到损坏,甚至对工程的施工安全造成影响。所以,在基础建设中,一定要重视沉降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小沉降的幅度,保障工程的施工安全。

三、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分析

3.1软弱地基夹层的基础处理技术

(1)高倾角软弱带的处理方法

将原有软弱带开挖清除后,使用混凝土回填代替,从而逐渐形成混凝土塞。软弱带的开挖深度大多取自身宽度的1~1.5倍为宜,而两侧边坡的开挖深度比例则为1~2即可。若软弱带较松散且具有较大宽度,则使用混凝土梁进行加固,使得建筑上层载平均分散给地基岩体。若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本身稳定性较差,为了避免渗入的水流冲刷地基填土,应对部分软弱带采取清理措施并使用混凝土回填,从而逐渐形成挡水隔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缓倾角软弱带处理方法

同样采用清除软弱带并使用混凝土回填的方式处理缓倾角软弱带,此时如果上层岩体还保持坚硬且完整性较好,考虑到开挖又有着较大工作量,可以使用竖井等方法使得软弱带的清除回填工作更为顺利。另外,还应该为软弱带建立一定防滑齿,使其跨越软弱带。利用高压喷射作用彻底清理软弱物质并进行混凝土的回填。在施工经过软弱带时,还应当适当锚固预应力,提高稳定性。

3.2防止强透水层渗漏的基础技术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若为刚性坝则其砂石、卵石等层均有较强透水性,故需要采取妥善措施开挖去除,而土坝中的砂石、卵石层则同样因其强透水性,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可能造成管涌,使基础扬压力变大,给建筑物稳定带来影响,对此一般采取防渗处理。主要的处理方式为: 将原有透水层内的砂石、卵石等部分彻底开挖去除,使用黏土或混凝土进行回填,并适当修建截水墙。使用大口径钻孔设备开孔,同样使用黏土或混凝土回填,构建防渗水墙。利用高压喷射灌浆逐渐形成混凝土水泥防渗墙。坝前使用黏土或者混凝土进行铺盖,使得防渗路径延长。此外也可利用排水法减压,额外设置一个反滤层。

3.3软土处理技术

一般情况下,软土的空隙比较大,含水量也较大,抗压性和抗变形性较强,因此对软土的处理技术一般有以下几种:

(1)焕土垫层法

如果淤泥土层厚度较小,则需要将不符合相关设计要求的淤土质进行置换,通常回填的材料有五种类型即:砂垫层、碎石垫层、粉煤灰垫层、干渣垫层以及土垫层等。也可以使用机械对地基进行碾压处理,处理的深度为 2~3m。此方法通常适用于基坑面积较宽、开挖土方量较大的回填土方工程。

(2)强夯法

利用强夯法能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变形的程度。通常利用将80kN 夯锤起吊至 6~30m 的高度,锤发生自由落体运动时能够有效的对土质进行夯实。此方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厚度小的淤泥以及淤泥质土地基,比如河流冲积层、滨海沉积层,或者由黄土、粉土等地基,使用强夯法能够对施工现场的适应性有所确定。

(3)预应力管桩技术

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的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是预应力管桩技术。现阶段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地基施工过程中常用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主要分为两种:①先张法预应力管桩。这种管桩在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的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比较广泛,其管桩主要有桩身(圆筒形)、端头版以及钢套箍组成。②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在进行预应力管桩的沉桩时,主要采取的方式有锤击法、静压法、振动法、预钻孔法等,在这些方式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静压法。在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的施工过程中,打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且由于打桩施工工序的特殊性,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振动大、噪音大,严重影响了施工周边的居民的正常生活,因而,运用静压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十分受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欢迎,在预应力管桩的施工结束之后,应该对桩体进行检查,以保障施工质量。

结束语:

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必须加强基础处理技术的质量管理,提高相关作业人员的施工工艺水平,以及控制好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基础核心作业,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其质量,从而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缩短周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达到经济、高效、安全的目的提供可靠地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慧.当前水利项目施工存在的问题与技术方案改编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33(15).

【2】孟雷刚.刍议水利建设中不良地基处理加固与施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6).

【3】袁振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几种不良地基的影响及处理[J].低碳世界,2016(10).

论文作者:王兴玉,孙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  ;  ;  ;  ;  ;  ;  ;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分析论文_王兴玉,孙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