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建设与学科育人的实践分析论文_刘爱华

校园德育建设与学科育人的实践分析论文_刘爱华

刘爱华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教学研究室 265800

【摘要】德育的理论架构抽象空洞、脱离现实的现象比较普遍。本文努力对校园德育的理论给予生活化的分析和还原,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各学科蕴含的德育内容进行挖掘、概括、比较和总结,对学科德育渗透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让学科育人与社会现实、生活感受、自然认知联系起来,尽量通俗化的揭示德育工作实质,让德育教学更易理解、更接地气、更人性化。

【关键词】校园德育;学科育人;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078-01

德育,即道德教育,通俗的讲,其内容无非两点,一是培养学生会做人,二是训练学生能做事。德育不仅仅是相关知识的传授,更是相关素养的内化和践行,也即不仅要知是非、明善恶、懂美丑,更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达到知行合一。实施德育,不仅仅依靠德育课程本身,人们还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方略,实施德育的手段和范围被全方位拓展。如今,“德育一体化教学”概念应运而生,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德育渗透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校园德育的理论实质

“学做人”,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人的行为的幕后推手是利益,欲望是决定利益的直接动力。道德是阻止欲望泛滥的第一约束力,它维护了人类群体的基本秩序。利益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在利益面前,学会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维护个人正当的利益,确保互不侵害,并达成一种平衡,是德育的基本要求。

“能做事”,是德育的次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今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的一生都是在做事,能不能成事,需要解决“愿不愿做”和“会不会做”的问题。提高做事成功率,首先是克服诱惑。包括惰性和任性。惰性是人的本性,是对舒适感的依赖,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程度不同而已;任性是对各类诱惑的无节制,特别是对容易成瘾的行为,如烟酒、游戏、网络的沉迷,会严重消耗人的时间和精力。

二、学科教学的德育内涵

一般来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是典型的理科,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语文、外语、历史、政治是典型的文科,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音乐、体育、美术是艺术类,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地理在文、理科类当中属于跨界学科。文科属于人文科学,理科类属于自然科学,而艺术类学科似乎人文气息更加浓厚。人文科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心理、精神及社会的学问,有广泛的德育意义,有利于前述的“学做人”和“克服诱惑”;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无机界和有机界生物属性的学问,其德育价值主要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提升人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前述的“学会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原则

各学科教材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教学过程和实施方法都蕴含了大量德育素材,经过挖掘整理,能否正确运用于教学实践,实现德育渗透目标,体现了教师的德育机智和能力。

1、创设德育情境。德育渗透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运用诸如做游戏、讲故事、做实验或者教具辅助等手段,营造相应的环境氛围,通过情绪感染、理性分析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尽快融入角色,在自然顺畅、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获得符合要求的道德认知。

2、结合客观现实。道德品质表现在为人处事的一切活动之中,不是一些空洞、抽象、脱离现实的道德口号。德育渗透必须与学生个人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常识出发,从现实感受出发,从自然认知出发,保证学生可以体验、可以理解、可以操作;必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针对当前的社会道德乱象,如诚信缺失、情感冷漠、人生追求庸俗化、精致利己主义等,发掘有针对性的案例,解决实际道德问题,为社会纠偏,杜绝口是心非和形式主义,提高有效性。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何处理“利”与“害”的关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有道理可讲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利益是否正当是道德判断的分水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基本准则,对任何不当利益和过分利益的追求都会产生伤害。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唤醒良知,照顾、认可和尊重他人正当利益,是实现道德自律、避免伤害的基本要求。

4、灌输。德育的“灌输”颇具争议,是死记硬背式的、不求甚解的“填鸭”和“注入”,通常带有强迫、生硬的意味,但丝毫不能否认其有效性。对于公认的、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基本道德原则,对于必须旗帜鲜明遵守的、体现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的政治理念和原则,对于已经被社会和历史认可的古圣先贤、道德权威的名人箴言,可以甚至必须通过灌输,以利于“抢夺先机”,形成“第一印象”,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实施“灌输”,教师的态度必须真诚,不能喊口号、走形式,变成虚伪的说教。灌输兼有僵化、懒于思考、先入为主、本末倒置的副作用。灌输的道德,虽然走了捷径,毋庸置疑也是不完整的,最终还是需要“晓之以理”、“启发式”等才能彻底、深刻、扎实的消化吸收,转化成强大的内生力量。

5、为道德升华预留空间。德育是一种境界提升,是让文明与粗野、高尚情操和低级趣味逐步远离的、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校园德育要确保基本底线,但高尚追求上不封顶。学科德育渗透,要着眼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负责,为素质教育和百年树人负责,在为他人、为社会、为全人类服务的格局逐级拓展中完善人格塑造,实现人生价值。

总结,德育学科内涵宽泛,界限模糊,限于篇幅以及笔者经验和视野的偏狭,本文难以面面俱到,仅在于此抛砖引玉,用尽量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大致框架,促进读者进一步领会德育的本质,服务于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

刘爱华,1980年3月生人,女,汉族,江苏省邳洲市人,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教学研究室,初中数学教研员,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论文作者:刘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校园德育建设与学科育人的实践分析论文_刘爱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