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环节_思想品德论文

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环节_思想品德论文

谈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环节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充分调动和激励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

人的思想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但又不是杂乱无章,是有规律可循的。生活在集体中的学生,也是“理性”和“情感”的化身。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只要能从“情”和“理”出发,紧紧抓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三个环节,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动之以情,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

思想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马克思说:“爱是生活深处的一朵炽热的火花。”他又指出:“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所以说情感因素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思想教育工作如果缺乏“情”的传导,就会变成枯燥的、乏味的说教,只有在“情感”的感染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须时刻向学生传递爱的心胸,爱的温馨,爱的信任,爱的尊重和爱的期待。

1.对学生倾注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顺利开展思想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人说过,爱是人的价值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它是人性丰富的表现,是心灵崇高的标志,是追求真善美的高尚的行为规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溏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感情联系是纽带,是教育维系之所在。只有教师倾注爱心,才能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体现出真情,才能让学生接受教育。

2.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相待。凡是热爱学生的教师都应善于体察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了解他们的主张和独立性,并通过对他们细微的变化观察到他们内心的愿望,进而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尊重他们。由于唤起了师生之间的心灵的共鸣,使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同,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而那种把自己当成救事主,高高在学生之上,凡事不问青红皂白,只一味地“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办法压抑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误,使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真诚相见,才能沟通彼此思想,明辨是非,对症下药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班里的几名男同学与外班同学球赛发生冲突,被外班同学欺负,班里的同学感到受了委曲,于是找来外校的同学一起帮忙,打了外班同学。对这事全班同学都认为做得对,而且打仗前后的几天大家心理都很压抑,觉得受了莫大的委曲。事发后我并没有急于处理他们,而是经多方调查,了解打仗的原因,在全面了解情况后找他们谈,他们为了维护班级利益是好,而且被打也是事实,但我们这样解决问题不行,经我摆事实讲道理,大家心理服气了,主动找外班同学认错,平息了这件事。

3.教师善于体察学生,把握学生。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应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视这种感受如同自己的感受,在同情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如班里的一名差生一到学校就不愿意上课,而且一上课就扰乱课堂,有几个年青教师管不了只好让他出去,他以为班主任一定会严厉惩罚他,就准备好怎样来对付我,没想到我不但没马上批评他,反而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找班级学习好的同学跟他同桌,帮助他补习落下的功课。我又多次找他谈心做思想工作,让他当组里的小组长,他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从此转变了。

4.情感真挚,语言炽热。教育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以诚相见,以情感人,使受教育者能在满腔热情的感化教育中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与思想共鸣。一个人一生,雾失楼台,月度迷津,是可能发生的,尤其是感情容易冲动的青少年。但是,和睦的相处,温暖的友爱,诚恳的劝说,动人的感化,便能促进感情的沟通与思想的交流,由“亲其师”而“信其道”,使他们幡然悔悟,迷途知返,启开心扉,消除芥蒂。正如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所言:“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的语言,就会颠扑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的,僵化的训诫。”所以,在思想教育中语言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

二、晓之以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当前,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新时期形势的需要,国家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思想教育工作要坚持求是的原则,用道理启迪愚昧,纠正错误,做到以小见大,事中见理,以理服人的目的。怎样做到以理服人?

1.说服教育要注意晓理性。对于青年学生,他们对问题已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判断能力,所以在说服时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摆事实、讲道理,启发自觉,以理服人。道理要讲得透彻、顺势、入情、合理,事实要摆得真实、具体、充分、有力。要讲的头头是“道”,要说得能“得人心”。这里的“得人心”是指说理时一能抓住人心,二能打动人心,三能深入人心,四能振奋人心。要使人听了“说理”之后,确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强烈共鸣,接受真理,提高觉悟,心悦诚服。正如古人所言:“以力服人,非心服也;以理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

2.要敢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讲“理”。一是敢于用道理批评错误的东西,明辨是非,经纬分明,教师对学生身上的错误不姑息、包庇,而要一针见血地指出错误,让他们懂得道理。二是“一分为二”。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或一件事总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教师对积极的成分要充分肯定,否定消极的因素,这样才能“长善救失”,使学生在思想上澄清认识,提高认识,也容易接受教育。实事求是地说“理”也使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坚持真理。

3.要坚持调查研究。教育者要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注意调查研究,切忌以偏概全,偏听偏信,理所当然,主观臆断,只有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才有发言权,对症下药,以理服人。否则一意孤行,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机会。

三、导之以行,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高尔基说过:“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道德面貌塑造自己,就应当言行一致,理论联系实际,并始终保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思想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样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达到最终的目的,怎样实现导之以行呢?

1.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身教性。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要说服别人,先要取得服人的资格,这便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没有身教,言教就容易成为说教,就难于取信别人。只有教育者以身作则,成为教育对象心目中的楷模,言教才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教育者是学生仿效的模范,是学生心目中的标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试想一个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而自己却违犯劳动纪律的教师,道理讲得再好听,也不会搏得学生信任的。

2.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知行统一。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把提高道德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同时能剖析自身的错误,改正错误,在行动中逐步提高,这样才能做到表里如一。

3.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只有规范的行为,严明的纪律,才会有良好的集体。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做人的品德,以集体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模范遵守纪律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情是基础,是推动学生行动的动力,它具有感召和鼓舞学生的作用;理是依据,是学生的依据;行是关键,是衡量思想教育工作好坏的标准。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情、理、行三者要溶为一体,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学生的思想也因地而不同,所以要不断完善和改革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方能适应新形式,找出适当的方法。

标签:;  

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环节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